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5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5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1)《古詩詞背誦》單元教學課後反思:

我執教的內容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單元。

接觸過六年級教材的老師都知道,六年級下冊的古詩詞學習與小學階段的各冊不同,它並沒有根據內容安排在相應的專題之中,而是在六個單元之後,集中安排了一個共10首的“古詩詞背誦”單元。選編的目的一是使學生受到古典詩詞美的薰陶;二是要加強古詩詞的積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更是明確提出了“學生在課餘利用自己在小學階段掌握的語文能力來獨立學習”的要求。因此,這組古詩詞,不要求教師像以前教學古詩那樣,佔用教學時間來詳細講解,而是留給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的,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大體瞭解詩(詞)意和讀讀背背上。

以上就是對教材作以簡單的分析,那麼問題就來了。面對這麼一個可講可不講的單元。我們六年級的語文老師該怎麼辦?如果不講,讓學生自己背。那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檢測?學生會不會走捷徑,根本不理會古典詩詞背後蘊含的美而是爲了完成學習任務死記硬背呢?那教材選編的`初衷就會大大變味。如果講,肯定不能像以往教學古詩那樣一首一首的掰過來揉過去,這也是違背編者意願的。再看看手頭的《教師教學用書》這個單元隻字未提。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少之又少。可見,這個單元如何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經驗可循。

於是我把目光聚焦到了學生身上。六年級的學生處於三、四學段的銜接期,求知慾強,已經有了近六年的學習經驗,具備獨立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而且縱觀這十首古詩詞語句平白,字面意思好理解,學生完全能夠自學完成學習任務。

於是在基於課標、基於教材特點、基於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藉助漢語拼音、詞典準確無誤地認讀十首古詩中難讀的字,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詞。

2.運用查閱工具書,藉助文中註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學習方法,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理解古詩詞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

3.樂於講述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感受詩句意境,體會詩人的心情,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

4.蒐集資料,嘗試抓住要點展示並交流自己蒐集的作者生平資料,拓展文本資源,在角色體驗、對比與情境創設朗讀中揣摩、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養成正確蒐集與處理信息及課外積累的好習慣。

這段時間我們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基於標準的教學”。也就是說課堂教學要達到:目標、評價、教學的一致性。現在目標制定出來了,就要檢測目標的適切性和達成度,也就是要思考評價設計。爲了實現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在評價上主要採用課前預習檢測和課堂隨機觀察兩種途徑。課前預習檢測分爲筆試和口試。筆試內容是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填寫教師設計好的學習單。可以對學生課下自學情況進行檢測。既防止課下自學流於形式,又及時瞭解學情,以學定教。

口試就是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是對教學預設與生成的一種診斷,時刻關注學清,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才能真正做到“以生爲本”。

這節課上下來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這種學習方式也獲得了學生們的好評。當然,這節課也存在着不足。區教研室的楊老師提出可以分爲兩課時進行,給學生細細品讀的時間和空間,收效會更好!

(2)六年級是小學階段的收尾。本冊教材將這10首古詩詞安排在下冊六個專題學習之後,既體現了教材的彈性和適應性,又承接了本冊向初中過渡的編排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課外自學,教師適當引導、以檢查和拓展爲主,因此,我本着這一原則展開了我的教學,教學中讓我看到了許多。

(一)、經過六上“綜合性學習——與詩同行”這一專題的學習之後,學生應當具備了一定的詩歌自學能力和表現能力,師生要再次以這10首古詩詞的學習爲契機,把小學80首必背古詩詞進行整合、拓展,使學生的古詩詞知識有較大的提升。

(二)、孩子知識儲備比較單薄。

在教學超聯想,分類複習時,對送別詩、寫景狀物詩學生聯想到的很少,對於好學生能說出一至二首而學習不紮實的,很少能有主動想起來的。在寫景中又分類哪些描寫春、夏、秋、冬的,有些孩子能在老師提示下記得有些孩子還差一些。因此,課堂上稍顯寂靜。

(三)對於作者及寫作背景瞭解較少。

課文精選的且卻是名詩人。同時,也是我們學過的詩人。因此,在平時教學中都有滲透,但孩子的知識掌握不夠紮實、系統,對一部分知識遺忘,能自己介紹的同學很少。

這說明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收集資料,還要讓這些資料化成自己的知識,系統地掌握才達到教學的目的。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充滿着挑戰和機遇的信息時代,是立足現代、走向未來,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教育創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追求必須反映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在追求教育價值的過程中,教師的觀念更新是關鍵。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首著名鋼琴曲的傳說。那天,貝多芬來到一個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來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的談話所感動,即興爲盲姑娘演奏,表現了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執教《月光曲》一課,如果拘泥於“同情勞動人民”這一主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圍繞老師的意圖轉,學生就很可能衆口一辭說“同情”,落人教師的窠臼,歸根結底還是回到了傳統教育的軌道上。而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則要求教師必須敢於打破教參的束縛,樹立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時空觀,樹立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學《月光曲》在確立情感目標的基礎上,要着眼於學生髮展,建立開放式的目標意識:

1、公德意識:

貝多芬樂意爲窮人盲姑娘演奏,這是藝術家良好素質的體現,要引導學生領會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創新意識:

藝術的創新源於生活,藝術的.真諦在於爲全人類服務,要培養我們“地球村”小村民的藝術追求和創新精神。

3、挫折意識:

盲姑娘又目失明,卻酷愛音樂,要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對生活的信心和對人生的執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標定位轉變爲例,可見,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無論何時都應成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追求。對學生來說,要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悟出真知灼見;克服依賴心理,養成主動的探索精神。對教師來說,教學創新要適應服務現實的需要,適應中國現代化、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層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師必須擴大素質教育視野,着眼於現代型、未來型、國際型人才的培養,以全新的觀念、全方位的視野,構建閱讀教學開方式的發展性目標體系。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草蟲的村落》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將帶領學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學習本組課文,要求學生要注意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和想象的,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本篇課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追隨着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在村落裏,“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蟲村民,看到了像南國少女般的花色斑斕的小圓蟲,看到了甲蟲音樂家們像靈泉一樣美妙的演奏會,看到了“村民們”行色匆匆而又分工精細的勞作場景。使我們感受到作者與小生命交流中所體現出來的那顆晶瑩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裏行間洋溢着的濃濃的生活氣息。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對小蟲、小動物的喜愛之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拿到這樣的文章,喜讀、樂讀。在品讀感悟文章、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時,以讀代講。我採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反覆地品讀重點語句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師的引導和充分地朗讀中展開交流。學生活動的時間充足,活動的範圍廣泛,能夠積極討論交流自己的感想,能夠展開合理的想象。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親近、觀察過的小蟲,由此產生共鳴,學生心裏的聲音猶如一股股清泉不斷涌現,學生們個個揮筆躍躍欲試,十幾分鍾過後,學生們那一段段充滿童趣、豐富多彩的小蟲世界待以之久展現……孩子們眼中的童話世界展現地淋漓盡致,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也能夠模仿《草蟲的村落》文章寫作特點,採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桃花心木》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課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給樹苗澆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爲了落實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本課教學,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作爲重點。從“不確定”入手,補充了一些課外資料,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了人的“不確定”指生活的變化無常,會經受困難或遭遇不幸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同學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的從自己的學習方面來談、有的從家庭教育方面來談、有的從學校的教育教學方面來談、還有的從轉變觀念來談……同學們暢所欲言,充分培養了孩子的個性和表達能力。讓孩子們懂得了成長爲一棵抵禦風雪,頑強生存的參天大樹的確要付諸於不懈的努力,要學會在挫折與逆境中鍛鍊、成長。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導學生揣摩抓住外寫畫人物的方法。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並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爲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說實話,我雖然這幾年一直是這麼上略讀課文的,但還是在這堂課下課後才聽到吳老師說到“任務驅動”這個詞。回家後,我馬上上網查,才知道這就是“任務驅動”。這兩年我一直比較關注略讀課文的教學,因爲兩年前一次異常失敗的略讀課讓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種信息積累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話“能常規的.就常規,能不變的就不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感覺眼前的雲霧一下就撥開了。教學本身是一件很“單”事,何必搞的那麼繁瑣呢?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學習提示的,這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爲。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 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今天上了《有的人》一詩,在講到“有的人死了,他卻活着”的時候,爲了幫助學生理解,就提到了以前人們對一個大學生爲了救一乞丐老者而死去的事情引發的議論。這個見義勇爲值不值得?

這時,班裏就有學生說:不值得。這個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同學們都覺得,大學生有大好的生命,豐富的學識,而老者什麼都沒有,不值得救。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心裏有些難過,因爲,他們心中已經有了人的高低之分。爲了讓學生明白,人,是不分高低貴賤的,我又舉了希特勒殺害猶太人的事件,而這些,學生們幾乎全沒聽說過。聽到大屠殺的事情,學生們都覺得很不可思異。在大量講述了法西斯的罪惡後,學生終於明白了,人,是不論什麼身分,不論什麼價值的,只要活着,是條生命,我們都應該尊重。見義勇爲,無論對象是誰,都是應該的。雖然那個大學生死了,但他見義勇爲的精神,將會激勵更多的人,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如果人人都對身邊發生的類似事件視而不見、認爲不值得救助的話,那是多麼可怕的社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去思考,見義勇爲是應該,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才能把傷害減低到最小。

後來,學生一致得出: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見義勇爲,要多動腦子,不能魯莽。討論到這裏,下課了,但本課的一些內容沒有得到完全分析,例如:魯迅先生是如何爲人民服務的,他當年在日本時,是如何面對被殘殺的中國民衆以及中國留學生的。還有些練習,也沒有得到講解,只能留作課後作業,讓學生課後討論。從這節課的反映來看,現在學生的是非觀是有了,但僅是一個很簡單的意識而已。

在目前複雜的社會中,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導,會造成嚴重錯誤的人生觀。還有,現在學生的歷史知識真是太少了,少到可怕。他們不在乎、不關心國家的歷史、世界的歷史。我們的教育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還有,雖然這節課的討論內容與教學設計有所偏差,但我覺得,這節課還是有收穫的,有價值的。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價值觀都沒有的話,所學到的東西,只能是空談而已。

六年級《有的人》語文教學反思2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這首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爲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並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縱觀全詩,對比鮮明,照應明顯,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課前我覺得學生要理解這首詩的深刻內涵有一定困難,一方面是考慮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另一方面是考慮詩中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刻,需要查找相關資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這對學生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挑戰。最後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爲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麼人?這些人怎麼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於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爲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繫。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爲孺子牛”;讀到“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啓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麼?(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乾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花一元錢買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着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對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精準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範讀。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教學中,以下幾個環節是比較成功的:

一、注重朗讀,感受其優美的語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我們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美,學生讀得有情,讀得有趣,讀中有思考。體會本文作者運用設問﹑比喻﹑排比﹑擬人的`句式,把不易覺察的時光匆匆,一去不返寫得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在讀中,學生初步瞭解本文的特點,如結構精巧,層次清楚,首尾呼應,情景交融等。

二、品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

加強對重點語段的品讀,理解,從而加深學生理解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的無奈和惋惜。新課程認爲,課程不是鼓勵與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本文作者在抒發自己的感受時,把自己在特定處境裏的感興,依託於大自然多種可感的景象中把抽象的時間流逝通過具體的事物寫具體。在教學時,我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表達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第三題,指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寫法“……的時候,日子……”的句式,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仿寫。在練筆中發現,很多學生寫得還不錯。如一學生寫到“思考時,日子便從腦中飄過;看書時,日子從書頁上跳過;玩電腦時,日子從鼠標上滑過;仰望天空時,她便伶伶俐俐地從悠悠的白雲中飛過。一學生寫道“洗澡時,日子從花灑裏過去;做作業時,日子從筆尖裏過去;玩耍時,日子便從額頭上的汗珠裏過去。我覺察到她去的匆匆了,想抱住她挽留時,她又用力地甩開我逃走了,我坐在書桌上看書,她便伶伶俐俐地從我大腿上蹦跳而過。”

三、體會珍惜時間的重要

本文教學,在文章的最後,通過對惜時名言警句的交流分享,通過對《明日歌》作品的品讀……學生感悟到了時間的重要,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上完這篇課文,我也感覺有些欠缺:學生的交流雖然還算成功,但不夠深入,停留在部分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學困生還沒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爲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充實自己,讓自己的教學更加成功。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課文情節雖簡單,但思想性較強,是一篇充滿哲理性的。

作爲鎮“高效課堂”模式展示課,我該如何構建出較爲理想的課堂呢?在鑽研教材時,我發現我校 “簡真”高效課堂所強調“以學定教、順序而導”的教學方法和蘇格拉底的“點撥式”教育方法不謀而合。蘇格拉底創設的麥地課堂是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的課堂,在“課堂”中他用麥地模擬人生,用麥穗模擬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機遇來深入淺出教導弟子。這樣的課堂是自由的,這樣的課堂是開放的,這樣的課堂更是有延展度的。這樣的課堂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課堂嗎?

本文的思想性很強,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讀懂文中蘊涵的哲理,確有一定的困難。假如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討論,看似輕鬆愉快,但恐怕學生對語言文字所蘊涵的人生哲理的理解會浮於表面,其價值取向會出現偏差。反覆琢磨,決定通過“領受——領悟——提升”三個環節,採用導讀法,引領學生與蘇格拉底進行真誠的對話,去聆聽他的聲音,去感受他的智慧,讓學生的生命在“麥地”中拔節。

一、領受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在課前我給同學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文中的主人公正是蘇格拉底,通過這個小故事學生們對蘇格拉低獨特的教學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激起了他們想當蘇格拉底學生的衝動。我還將蘇氏名言“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送給每位同學,鼓勵同學們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充滿自信,做最優秀的自己。這樣做同時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借班上課,我和學生之間不熟悉),可謂一箭三雕。

2、初讀文本、尋找主線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緊緊抓住蘇格拉底的三段話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所以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蘇格拉底說的話。我把這些句子一一呈現在屏幕上,並告訴學生們今天我們就從蘇格拉底的這三句話着手,去領略這位哲學大師的智慧,去解讀這位哲學大師的精神世界。

二、領悟

1、緊扣主線、層層深入

明晰主線之後,我引領學生緊扣主線、逐步深入。通過第一句話讓學生明白人生的道路也是隻許進不許退。第二句僅僅一句話,看似簡單卻是蘇格拉底對弟子們的一聲斷喝,蘊涵着蘇格拉底對弟子的行爲的惋惜和微責。讓學生明白了來到麥地盡頭的弟子們兩手空空,毫無收穫,美好年華,白白浪費。學習第三句話時,學生已讀懂蘇格拉底是在用麥地模擬人生,用麥穗模擬人生中的機遇,引導學生句句刨析、理清這段話的.層次:人生肯定有機遇,但未必能碰見;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抓住,使學生明白了人生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有時我們也難以發現,難以把握。因此,只有把握住身邊的每一次機會,腳踏實地地幹好每一件事,纔能有所收穫。

2、品讀感悟,順序而導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緊密結合文本來展開個性化的閱讀呢?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僅僅能浮光掠影地從文中獲得一點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結合文中的關鍵詞句來深入體會。如何指導並提高學生“抓關鍵詞句來體會”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師生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例如:在交流“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便隨手扔到了”這段話時。我提問:從中你讀懂了什麼?當學生僅僅說出一點兒體會:弟子們找尋認真時,我繼續追問:從這段話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引導他找出關鍵詞:兩個“看看”、“用心地挑挑揀揀”,再讀讀這幾個關鍵詞,並在腦海中想一想、演一演弟子們“用心尋找”的模樣,以加深印象;引導學生體會弟子們兩手空空的原因時,我引導學生反覆品讀課文,邊讀邊想象他們的一舉一動,然後緊扣“埋頭”“低着頭”感受他們找尋時目光短淺、所見有限。這樣,學生能“依據文本”,“有感而發”,加強了對文本的解讀的“針對性”與“有效性”;而在學生理解比較到位時我這樣點撥:他的理解很透徹,關鍵在於他能細讀課文,並抓住關鍵的詞語深入思考,不僅理解語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聯繫實際談出自己深刻的體會。這樣結合學生的實際來引導,比較實在,效果也好。

三、提升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在結束之前我出示了一組有關機遇的名言和兩首古詩,旨在以拓展閱讀的形式來增強課堂的延展性,深化認識。由於前面環節較爲紮實有效,此時學生的積累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如果說我的課堂生涯也好比是在麥地裏行走,那麼追求愉悅、互動、紮實、高效的理想課堂就是我想要採摘的最大的麥穗。只是剛起步的我,也會猶豫不決,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比如說在預設中我希望孩子能結合實際來談對最後一小節的理解,可是我引導不到位,學生沒有汲及;再比如說在組織學生交流自學體會時,我沒有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往往是先請閱讀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回答,而他們的回答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影響了其他學生回答的積極性,因此課堂氣氛不是很好……這或許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吧!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所以,我在導入新課、過渡和評價的時候都儘量採用了優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如,我在導入時,是這樣說的:冬天是守侯嚴寒、孕育明媚陽光的美好季節,一提到冬天,我們就會想起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禮物——雪,潔白飄逸的精靈,邁着輕盈的步子飛舞着,如片片花瓣飄飄揚揚,如縷縷柳絮輕歌曼舞。遠看,一片銀裝素裹,天地相連。帶着對雪的記憶,這節課,我們繼續欣賞作家郭風筆下南方那如詩如畫的冬日美景。我相信,這樣的'開頭一定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把他們帶入冬雪時節,享受詩意般的情境。

因爲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教學時又不能借助任何教學工具,於是在教學時我非常注重運用和發展學生的想像能力。在學習作者對雪的描寫時,我先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雪的特點,然後進行想像,再依據想像的畫面,把這場潔白、輕柔、多姿的大雪朗讀出來。學習溪石一部分也是如此。緊接着,我用總結性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整幅畫面的想像:溪上,白雪飄揚,舞姿翩翩;溪中千姿百態的溪石身披白衣,靜臥水中,聆聽水聲。有動有靜,給人一種動靜結合的美感。此時再朗讀,學生一定能入情入境,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完整而美好的冬雪溪石圖。

結束時,我又用詩意的語言,對本課進行了總結:鬆坊溪給一冬天一個很好的展示舞臺,冬天給了鬆坊溪一個完美的裝扮……並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讚美自己心中的鬆坊溪,這樣,既可以把書上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又訓練了學生以課本語言爲典範語言的寫作能力。

教學上我一向堅持深入淺出的原則。目的是讓學生能在淺顯的教學情境中儘可能多地領悟文本,並讓學生的領悟過程變成學生快樂、和諧、自然、詩意的享受過程。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1、注重引入

鼓勵學生評價孔子並用《論語》裏的句子做依據,既使學生能積累運用,又爲理解新課打好鋪墊,還能很好的引出新課。效果很好。

2、注重誦讀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誦讀,這節課的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在教學中我將“讀”貫穿始終。本課朗讀分爲三個層次:

(1)、讀通:通過生試讀,個人練讀,好生範讀,齊讀,將文言文讀通。

(2)、讀懂:生對照註釋,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學習中能將每一句話讀懂,理解全文。

(3)、讀好: 創設情境,激發讀的興趣。重點處我適時地點撥,如:兩個小兒爭辯時爲什麼要用反問句,強調他各持己見、胸有成竹的心態,怎麼讀……這樣學生帶着感受讀出對應的`語調,情到深處自然流!同時這樣的訓練充分達成了教學目標讀出韻味。

3、注重創設情景

營造了“漁歌互答”遊戲及辯論的情景,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把知識學實。

遺憾是:

1、時間分配得不夠好,給學生自由彙報的時間少了些。表演的兩名學生緊張,效果不突出。

2、教學目標設計過多,貪多,貪全

因爲這是古文教學,因此,我總想在課堂上讓學生收穫更多的知識,其實仔細想來,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發興趣放在第一課時,這樣便更能突出“讀懂意思”“讀出韻味”的重點。

3、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簡練,有時語言隨意,有時不夠嚴密或有重複學生說話的現象。

伴隨遺憾,最終我覺得自己還是收穫頗多,多年不這麼講課了,好像剛剛找到感覺。記得崔巒在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活動開幕式的發言中講到: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需要教師捧出一顆對教育虔誠、對學生真誠的心,一顆淡薄名利、無私“忘我”的心。我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迴歸常態的語文教學。他還說,教師的教學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瞭解學生的能力×導學的藝術×人格魅力。我衷心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能用真實、樸實、紮實這樣“三實”的作風比照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在結束反思的這一刻,有種感覺已在心中孕育、升騰。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壯志?雖然說不清楚,但我突然明白爲什麼如於永正等前輩能在語文教學這片沃土上幾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原來它真的能給人帶來成長的快慰,收穫的喜悅。懷着這種情感體驗,我第一次想發自內心地對自己說:雖然年齡大了,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建議: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五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司馬遷、鴻毛、興旺、炊事員。

2、過程與方法:

①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②理清課文層次,初步瞭解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論述的。結合具體事例,理解重點句的意思。

③初步領悟圍繞主要意思分層論述的表達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啓蒙教育。

教學反思

由於這篇課文產生的年代特殊性,離學生生活實際很遠;由於這篇課文題材的'特殊性,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議論文,給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我的教學目的1、是讓學生學會閱讀以議論爲主要的表達方式的文章;2、是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啓蒙教育因此我這樣設計教學的。首先初讀課文掌握大致內容,其次再讀課文,理清課文教學結構,再找出論點論據,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議論的表達方式,最後朗讀課文完美結束。上課的效果還不錯,課後我還佈置了一個小論點讓大家以此進行充分論述寫成小議論文。課後練筆對學生議論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京劇是一種文化,作爲一種文化在與世界文化進行交流,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們從情感上感覺就居無愧是我們民族的國粹入。可是京劇對孩子們來說似乎是有些遙遠,現在的學生對京劇也不感興趣,無論是唱腔,對白,京劇的一招一式都與現實的生活有着很大差距,所以自己對這堂詳查的教學是非常不滿意,只是一味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去講解,並沒有考慮到同學們的興趣,如果對此不感興趣怎麼進一步學習呢。

但這堂課也有閃光的一面。我從讓同學們猜京劇距離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是否聽說過“徽班進京”給乾隆祝壽談起,象講故事一樣,抓住同學們的耳朵。京劇的唱腔是個比較難講的`地方,也是本節課我不很滿意的地方,我只是簡單講解了“西皮”“二黃”。如果能現場給同學們唱一段,或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唱腔則更利於同學們的理解。行頭、場面、武場、文場同學們很容易理解。京劇的行當的劃分,四大名旦的介紹,我都覺得進行的很順利。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讀懂莫泊桑和福樓拜的對話,從中懂得仔細觀察,不斷積累,勤奮練習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福樓拜的循循善誘和莫泊桑虛心好學、勤學苦練的精神。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福樓拜的循循善誘和莫泊桑虛心好學、勤學苦練的精神。

教學準備:

1、收集莫迫桑及福樓拜的有關資料。

2、預習生字新詞,理解詞意:簡陋吆喝孜孜不倦揣摩烙印。

教學過程:

一、介紹人物,導入新課

1、交流所收集的有關莫泊桑的資料,瞭解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巨大成就。

2、揭示課題莫泊桑之所以會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和他的一段拜師學習寫作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3、板書課題,齊讀並質疑。

4、交流並歸納。

莫泊桑爲什麼要拜師?他拜誰爲師?

他是怎樣拜師的?拜師後是怎麼做的?

事情的結果怎樣?

二、整體感知,瞭解大意

(一)學生自讀課文,不懂的詞語查字典或是聯繫上下文解決。

簡陋吆喝孜孜不倦直截了當烙印咖啡富麗堂皇滔滔不絕全神貫注萬般無奈

(二)默讀課文,瞭解大意。

1、邊默讀,邊思考,解決所歸納的.問題。

2、找出文章重點拜師一段,理清三個層次。

三、學習第一段

1、讀第一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2、交流板書:焦急萬分

3、理解酷愛、孜孜不倦在文中的意思。

4、指導朗讀。

四、品讀課文,瞭解人物

學習第一次請教

1、輕聲讀一讀25節。

2、找一找,莫泊桑第一次請教時,福樓拜說了什麼?哪句是關鍵?

3、從坦白和急切兩個詞中,你又感受到什麼?

學習第二次請教

1、第二次請教福樓拜說了什麼?哪一句是關鍵句?

2、福樓拜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

3、交流板書:一無所獲再次求教。

4、當時的莫泊桑心情怎樣的?

學習第三次請教

1、第二次請教後,莫泊桑是怎麼做的?

2、這第三次請教時,福樓拜的表現怎樣?爲什麼?他說的話中哪句最關鍵?板書:勤學善教

五、創設情景,指導複述

1、提出複述要求。

2、創設情景。

今天,我們請來了聞名世界的作家莫泊桑,下面我們歡迎他來給我們講一講他拜師的經歷。

3、請一位學生上臺複述。

4、同學按要求評價。

5、教師總結。

六、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總結

(一)課文寫莫泊桑拜師的經過,共寫了他三次求教的情況,着重寫了師生二人的對話,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了什麼?

(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麼啓發?你打算今後怎樣向莫泊桑學習?

作業

1、閱讀莫泊桑的有關作品。

2、在家門口仔細觀察來來往往的各種車輛,把各種車輛的特點詳詳細細地記錄下來,然後進行交流。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六年級語文上冊《好的故事》教學反思《好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

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啓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頌,對理想的熱烈憧憬。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浸潤名家作品,從經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寫法。魯迅的作品,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讀懂是有一定難度的。於是,我在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告訴學生本文有難度,讓學生在課前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瞭解一下作者,在師生都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學習,效果會好很多。

在課堂上,我沒有急於開始就講課,而是和學生一起探討課前自己學習的知識,蒐集的資料,我又簡單給孩子們介紹了《故鄉》、《藥》、《藤野先生》,幫助同學們瞭解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們的愚昧、無知、麻木,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學習本文,效果比我預設的好了很多,先讓同學們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學生讀後,直接就把握住了主要內容,能讀出“好的故事”就是作者的夢境。進而讓學生找出文章中寫現實的內容和寫夢境的內容,找出後進行對比,突出夢的美好。接下來就是重點研讀具體描寫夢境的內容,通過小組合作,讀,探討,分析,交流,展示,一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效果好了很多。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孩子們喜歡挑戰有難度的,課前告知課文較難,反而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爲課堂上的輕鬆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讓我對孩子們又有了新的認識,今後多給孩子們創造挑戰的機會,讓他們從中獲取成功的喜悅,自然就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了。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我在課堂中的教學語言過於冗長和囉嗦,總覺得學生還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還可以更完善,於是變成了帶着學生“繞圈子”,應該大膽放手,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展示,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我只引導就行,在這方面,我仍需努力。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爲了上公開教學,忙活了幾個星期,寫教案、做課件、試教、修改教案.......今天終於如釋重負。剛接到要進行“現代詩歌教學”任務的時候,選擇上《別擠啦》,心裏還真是每個底,不知如何下手。今天能上下來,也只力求讓我的課堂“活”起來!經過《別擠啦》這一課的教學,我更加理解了讓課堂“活”起來的真正內涵。

在進行《別擠啦》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給自己找了三個定位:

一、教者一定要“吃透”教材,從教材的盲點找隱藏的課程資源

我認爲這一課的教材盲點有兩個,一個是有關作者狄更斯的介紹。教材中對狄更斯只是做了很簡單的介紹,而且學生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根本就不知道狄更斯是誰,是幹什麼的?所以在處理作者狄更斯這個問題時,我先佈置學生在課前找一找有關狄更斯的資料。我又從網上找到了狄更斯的頭像和更詳細的介紹。在課上根據學生們的查找,對狄更斯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學生們不僅對狄更斯瞭解得更多了,而且還知道了狄更斯的.樣子。最後我又讓學生們談一談“你認爲狄更斯是一個怎樣的人?”目的是讓狄更斯這個人在學生頭腦中留有印象,對他不只是淡淡的瞭解,同時又爲後面學習詩歌時與作者的情感融於一體做一個鋪墊。教材的第二個盲點就是聯繫生活理解詩歌中的道理,這也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一個難點、一個亮點。學生們只要結合生活實際談出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理解,那麼這節課就是一節成功的課。所以在細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把詩歌中的每一句話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繫起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閱讀收穫。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說、隨心所欲的談,告訴學生把你讀這首詩歌時最先想到的說給大家聽,一人說,大家補充。學生們把自己身邊的不道德行爲、社會中的不道德現象甚至關於對世界的和平問題的看法都談了出來。學生們自己總結了“真誠”“寬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諧”“平等”等詞語,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應該怎樣做。

二、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所以在朗讀上就要下功夫

學生在聯繫生活談自己感受、收穫,都是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朗讀的梯度是先是“正確、流利”,在細讀基礎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礎上,再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也就是體現了語文課的“讀中感悟”。

反思《別擠啦》這一課的課堂教學,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教學過程充滿了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想上一堂實在的有收穫的公開課,千萬不能“演課”。老師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不能把教學內容定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老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包辦學生的學習內容。要給自己的教學設計留出“空白”供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生對於這些“空白”的補充,最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其結果也是不可預測和不確定的,它只靠學生在教師組織下的自主生成。這個“空白”也就是在課堂中師生共同創造出來的生成的“教學資源”。

第二,做一節“公開課”,我們都要比平常上課付出更多。在這個過程中,達到了鍛鍊自己、提升自己的目的。而我又在思考:爲什麼我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就不能有意識地加強自己欠缺的某一方面,就不能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就不能讓自己的課堂“活”起來呢?

讓課堂“活”起來,是一種觀念,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境界。它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心胸寬廣、樂觀向上的氣質;需要教師具有自尊、自信的精神;需要教師具有一種求實致遠、質樸高雅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