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5篇)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5篇)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經典的科學課文。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

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爲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爲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

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爲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

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

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

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

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

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

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

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

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八九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說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爲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爲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

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2

(一)陶冶學生,訓練學生的語感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課堂上教師的範讀,是一種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聽讀,學生能夠從老師的朗讀中直接傾聽情感,而且老師相較於多媒體而言,更有親和力,學生的情緒容易被調動,同時容易和課文內容產生共鳴。教師在示範朗讀時,整合聲音、表情、動作等,可以將教材上的文字轉換爲栩栩如生的動態畫面,讓學生在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同時,能夠融合於文章渲染的特有情境中,發揮學生豐富獨特的想象和聯想。學生在讀中體會文中內容,課文的中心思想,又能在反覆的朗讀中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體現出來,在讀中悟,在悟中促讀,提升學生語感。

(二)促進知識的傳遞,課文情感的表達

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過教師飽含情感的範讀,學生可以從每一句的領讀中直接傾聽老師的語氣和語調,從而品析課文的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感情細緻又豐富的語文老師是可以在朗讀中集合各種適當的感情,而且還可以在朗讀時將感情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採取適當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所要表達情感,因此學生在傾聽老師的朗讀中,不僅能體會感情,領悟語感,模仿朗讀,還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出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課文內容也被學生加深理解。這樣長時間的教師示範朗讀以及訓練可以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在朗讀時適當地抒發情感。如於永正老師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課堂上,學生的感情被於老師的範讀喚醒,深深地打動學生的正是於老師在朗讀中再現了課文內容和思想情感,或低沉,或內疚的語調,讓母親對子女的愛展現地淋漓盡致,當然兒子對母親深刻的感恩之情也是濃墨重彩地呈現在聽者眼前,學生的情感因爲教師的深情範讀產生共鳴。這樣的語文課堂,筆者認爲是充滿情感,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於老師用課堂實踐證明了語文教學的“亮點”表現在朗讀上。

(三)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的規律和技巧

爲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涉及到朗讀方法和技巧的教學。比如說語調、停頓、重讀等,同時在朗讀教學中,抓住長句、重點語句以及難讀的句子進行重點教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比較低,領悟能力比較侷限,如果教師一昧地採取說教的方式進行技巧訓練,那麼說教會顯得比較單調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同時乏味的說教更是讓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忽視課堂教學。如果配合着技巧講解,教師進行示範朗讀,則會帶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說教師的示範朗讀,既在傳授書本知識,也能夠在一般講解中一邊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朗讀的規律和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朗讀。

(四)教師的範讀,較多媒體更有親和力、感染力

學生模仿學習電教媒體高水平的朗讀是有利於學生提升朗讀水平的,但朗讀者都是表達有專長的人,小學生難以望其項背。相比較之下,教師的示範朗讀更加地具有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貼近學生實際,關鍵在於學生不僅可以觀察老師的表情,還能傾聽老師的語調和語氣,進而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也能被學生輕鬆掌握。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老師被學生愛戴,結合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那麼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能夠呈現精彩的示範朗讀,學生就會更加喜愛老師。因爲學生喜歡老師,那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會油然而生,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調動,教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教師在範讀課文的時候,還可以適當地加入動作、表情,甚至根據學生的反映適時停頓、留給孩子“回味”的時間,這也是多媒體不能達到的效果。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3

第一次讀這篇課文時,我就被作者細膩而有感染力的語言感動了,尤其在讀到小男孩說:“我告訴爸爸,讓他請媽媽先別走,等我從商場回來再走。”小男孩掏出一張照片繼續說:“我想讓媽媽帶上我的照片,這樣她就永遠不會忘記我了。我非常愛我的媽媽,但願她不要離開我。但是爸爸說她可能真的要跟妹妹在一起了。”我眼眶溼潤了,但學生的朗讀卻是一個音調,毫無感情。我知道,學生並沒有讀懂這篇課文,沒有感受到語言的力量。怎麼把我心中的感受到的感動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並引起他們的`共鳴呢?我陷入了思考。

通過閱讀課文,我發現本文主要以對話傳遞了一份感動。所以我設計以朗讀作爲本課的主線貫穿始終。首先我讓學生分別找到小男孩和“我”的話,接着讓學生分別揣摩小男孩和“我”對話前的動作,表情,語氣等。例如:他仰着小腦袋,問售貨員;小男孩把頭埋在洋娃娃金黃的頭髮裏;他的眼神更加悲傷了。從仰着頭,可以看出是什麼?除了仰着小腦袋,小男孩還會做什麼動作呢?這樣的問題,使這個年紀和課堂學生相仿的的小男孩,立刻和同學們之間拉近了距離。

“是呀,你們和這個男孩年紀差不多,男孩回到家,會迎來媽媽送的一碗熱湯水,飯桌上有你最愛吃的菜,晚上媽媽會和一起泡腳,給你擦腳。可是這個人再也沒有了。小男孩是怎麼說的?”我接着讀出課文的句子:“我想讓媽媽帶上我的照片——”讀着讀着我的聲音嘶啞了,感情投入的學生已經留下了淚水。我順勢請一位已經哭的同學讀課文,她站起來,哽咽着讀完了句子“我想讓媽媽帶上我的照片,這樣她就永遠不會忘記我了。我非常愛我的媽媽,但願她不要離開我。但爸爸說她可能真的要跟妹妹在一起了。”聽着她動感情的朗讀,更多的同學受到感動,紛紛留下傷心的淚水。大家都體會到小男孩的傷心。

“文中的‘我’也感受到了,所以他有‘那男孩當然不會和這事有關’這樣的心裏想法,可是後來卻寫‘那男孩跟這事有關’,是不是前後矛盾?”我提出閱讀芳草地的問題,學生感受到“我”的想法,很快的回答出來原因。

情感作爲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學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學生學好各種知識的催化劑,不容忽視。尤其在語文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對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事半功倍。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4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還沒有上這課時,我真擔心學生沒有興趣學這篇課文,因爲這樣說理性很強的文章他們從沒有接觸過,該怎樣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積極性呢?於是上網尋找了相關資料,覺得可以在比較中學習這篇文章,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疏通完這些後,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主人公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裏便水道渠成了。最後初步體會文章前後呼應的寫作方法後,在課文結束時讓學生說說關於“勤奮”的名言和根據生活實際說說同學中勤奮學習的故事,拓展學生的知識。

不過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夠的:首先是感覺課堂上某些過渡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煉。其次是在交流相關“勤奮”的名人名言時,學生的積累太少。故在今後的課前預習方面要引導學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養他們蒐集資料、積累知識的能力。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5

和時間賽跑是一篇充滿禪意的散文,就像作者林清玄所癡迷的佛學一樣,似乎有一些飄渺。說到珍惜時間,每個三年級的孩子都能說出幾句豪言壯語,但是其實在生活中,對於時間的流逝孩子們並沒有深刻的體會與思考。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文中父親說的話,也就是:“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個深刻的哲理是我處理教材時遇到的難題,思量很久,我決定從兩個方面入手:

1、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入手;

2、從文章氛圍上入手。

和時間賽跑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深入疑問的問題,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詞語進行一個小的比賽,通過比賽,孩子們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是和時間賽跑,從而理解了文題。上課時,我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把讀書的自主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帶有生字生詞的段落去朗讀,對於父親的話,也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而且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談一談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永遠也回不來的,孩子們體會的非常深刻。在文章氛圍上做文章,我只是把父親說的那句話“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做一個切入點,讓學生隨着作者一起去迷惘、憂傷。課前我準備了音樂,也準備了自己成長的照片,這些教師預設的在課堂上都得到了極好的展現,真正把學生帶到了一種時光流逝無情的感嘆中去,我想,體驗憂傷也是成長中所必須經歷的,這種有引導的體驗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它能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對閱讀有興趣,對生活有思考,對時間有更深刻的認識。在課堂上,我還講到了兩個詞語“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兩個詞語學生平時都聽過,但是並沒有深刻的理解,講它們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學生對我們中國的漢語言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感興趣;二是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寫作技巧。通過學生回答,這兩個詞語主要表示時間過的非常快,我感受到學生對這種強調的寫法有一定的掌握。在課堂上我還爲學生帶來了一首詩歌《攬鏡》,朗讀的時候,孩子們興趣盎然,滿懷激情,眼神裏都透露着欣喜。多帶領他們讀一些好文章,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應該積極地去引導學生博覽羣書,當然在課堂上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希望大家能給我多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6

前些天,我上了一節移植課《搭石》,校領導和全校的語文老師都來聽課。在課前我精心設計了教案,還花費心思做了多媒體課件,自認爲做到了全力以赴。一開課,我按照設計好的環節一步步開展教學,精美的課件和我富有感情的語言把孩子們漸漸引入情境,課上得非常順利。孩子們精彩的回答也獲得聽課教師們讚許的微笑。課堂上有一個環節讓我記憶猶新。當我抓住“理所當然”這個中心詞作爲本節課的訓練重點,通過理解詞語、品悟句子、感情朗讀等方式讓學生體會鄉親們默默奉獻、善良淳樸的品質就像搭石一樣美好,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之後,接着是思維拓展訓練:讓學生髮揮想象,除了課文裏寫的事,在搭石上還有可能發生哪些事也是被鄉親們看成是理所當然的?當教學到這一環節時,我的心裏暗暗捏了一把汗,因爲平時我總覺得班裏的孩子思維不夠活躍,想象力不夠豐富,待會兒要是學生們回答不上來冷場了該怎麼辦呢?領導和老師們又會怎麼想呢?我在心裏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要是學生們都不舉手,我也只有自己把這個場子撐下來,我直接說出來好了。

問題拋出之後,課堂上安靜下來,看得出孩子們確實都在認真地思考,一會兒之後,小手三三兩兩地舉起來,雖然不多,但總算讓我鬆了一口氣,最難看的場面應該不會出現了吧!但是心裏仍然沒有底,手是舉起來了,可答案怎樣還不知道,說不定會給我來個大驚嚇呢。考慮一會,我選了自己認爲最可靠的語文課代表——也是我班的才女韋雨涵來回答,心想她就算答不好至少不會太離譜。韋雨涵果然不負衆望,她說:“如果河裏的搭石被水沖走了,一定會有人默默地找來合適的'石頭把它補上。”多合情理又有新意的回答,我不禁一邊鼓掌一邊表揚她“你的想象真豐富!”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精彩的回答開啓了大家的思路,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回答也是百花齊放:“如果有小朋友來走搭石,我會把他背過去,因爲他自己走不安全。”

“如果是抱小孩的阿姨來走搭石,我會幫她拿手裏的東西,讓她專心過搭石。”“如果是老人來走搭石,我會攙扶他走過去。”“如果有人不小心從搭石上跌進河裏,我會馬上把他拉上來。”……聽着這一個個精彩紛呈的回答,我不禁又是詫異又是開心,今天怎麼了,難道孩子們都超水平發揮了嗎?但是能把公開課上好,自己心裏非常高興!下課後,我大大地表揚了他們,同時思索爲什麼平時不夠出彩的孩子們今天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呢?我想,教師的引導雖然是一個原因,但是我平時對孩子們信心不足也是一個原因。平時上課,有時因爲怕時間不夠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沒有給孩子們足夠的思考時間,往往提問之後自己就急着把答案說出來了,還有些時候,孩子的回答不夠完整準確,自己也沒有再次啓發引導,耐心地等待他們自己感悟我就說出答案,而這些現象卻被我誤認爲是他們的思維不活躍,回答不標準,想到這裏,心中不禁又是慚愧又是內疚。這件事啓發了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不要低估孩子,也不要高估自己,要讓孩子們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要讓他們暢所欲言,要耐心地等待他們的回答,而不是由教師包辦代替。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7

我們的學生學習關於戰爭的課文,對於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他們來說,這個話題有些遙遠。但是有了前兩課的經驗,學生已經對戰爭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通過讀讓學生明白戰爭的無情與慘痛,通過讀去感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

教學本課時,我特別注意讓學生讀出感情,,悟讀交匯,深入文本。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部分時,我運用語言創設這樣的情景:請大家閉上眼睛注意聽老師說,用心去感受:一個愛妻子、愛孩子可敬可愛的父親,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一個用生命捍衛和平的勇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假如你是小雷利你當時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思考並睜開眼睛,然後學生自由發言,學生興趣很濃,一下子融入到畫面中,感受雷利的心情。再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描寫雷利心情的句子,學生讀的時候就能真切感受雷利的心情了。這一創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學這一板塊,我通過語言情景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

我在利用教學資源這處做的不是太好。爲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瞭解戰爭,瞭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深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老師課前應該收集大量有關世界和平局勢的資料以及圖片,通過自己的解說,從感官上給學生刺激。可是課前準備還是不夠充分,在此環節,內容有些空洞,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8

備課前:

我已經是第二次上《觸摸春天》了。爲什麼選擇第二次上同一課呢?從最初的選擇來講,有現成的教案上起來容易,不用重新備課,不用投入太多經歷。想法是美的,我也爲當時的慶幸興奮了一時。公開課上課時間臨近,我打開教材,拿出曾經的教案,發現所有的一切對我來說又是全新的。我已經不記得當初是怎樣全心全意設計這節課的。我開始有些着急了,準備時間已經很緊張,原來的教學設計已經不能我此時的思路相吻合。不知不覺我走在了同課異構的路上。還記得讀了王崧舟老師的課堂案例,驚異於他對教材審視的全面與多角度。我開始有些激動,激動與對同一篇課文有了新的感悟與理解。於是,靜下心來,一篇新的教學設計在我的思索中展開。

授課時:

上課前,石主任湊到我身邊:“又上一遍,大家可都聽過了。”我莞爾一笑:“懶人唄!”

在講授課文的時候,我從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入手,引出盲童安靜用她神奇的靈性伸出雙手攏住了一隻在月季花上停留的蝴蝶,做到了明眼人所做到的一切,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說那就是————安靜創造了一個奇蹟。

接下來大家就跟隨作者吳玉樓的腳步,一道走進文字的心靈深處,和安靜一起去觸摸春天吧!出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理解課題意思,然後讓他們說說看到《觸摸春天》這個題目後最想知道什麼?同學們的好奇心充分顯露,是誰在觸摸春天?她爲什麼要觸摸春天?她是怎樣觸摸春天的?我突然覺得,其實孩子們很會學習,他們有自己好奇的問題,然而只有自己好奇的問題,纔有認識它和解決它的強烈慾望啊!在初讀課文,解決重點詞語後,我鼓勵學生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水平?爲學生創設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而在學生展示自己朗讀水平時鼓勵大家讀文中另自己身受感動的句段,這樣既讓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又把握了全文的主要內容。接着請每一位學生選擇其中感動自己的一處,認真地讀一讀描寫這幅畫面的文字,想一想從這些文字中自己感受到什麼,鼓勵大家把自己的感受到讀出來。學生找,讀,感悟,旁註,老師巡視並個別指點;然後然大家在小組內交流後全班在進行交流。

全班交流中我又一次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同學們,閉上眼睛。此刻,你就是盲童安靜,請你象安靜那樣去觸摸一下春天,現在你就站在花叢中……隨着音樂的響起我看到她們個個都屏息凝神,慢慢地伸出雙手,慢慢地將手指合攏,細細地感受着……當我在一個學生跟前停下來,問到:安靜,此刻你內心有什麼感受,她竟然全然不知我在提問,我感覺大家真的變成了盲童安靜,還在那濃郁的花香中流連忘返。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想象的翅膀展開以後,我又引導學生誦讀、品讀、想象其它含義深刻的句子,帶領學生以讀悟情,以讀生思,在讀中品,品中讀。通過無聲的文字轉化爲了有聲的鮮活的語言。當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安靜的內心世界,平面的文字變成了立體的畫面。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品味,想象畫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作細緻的咀嚼、推敲,體會文本內涵。爲學生作好思考的鋪墊,積極引導,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這樣既抓住了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又能夠體會語言文字所蘊寓的深刻含義。

授課後:

整堂課,我緊扣“奇蹟”讓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指導他們有感情的朗讀,聯繫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引導他們不忘使用肢體語言來表演,理解重點的詞句(穿梭,悄然合攏,張望,)以及在音樂的渲染下,老師閱讀,共同跟隨作者體驗攏住蝴蝶這樣一個全新的經歷,深刻感受安靜創造的這個奇蹟,體會安靜內心的感受,她對生活,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熱愛。課堂收穫了預想的精彩,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浸潤。

我的付出收穫了意外驚喜,同事都認爲這節課更爲體現生命教育。引一位老師的點評:“楊老師帶着孩子,潤物無聲的觸摸文字,觸摸春天,觸摸安靜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境界。”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9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已整整地四年了,看着學生們由小到大,一步一步地成長,內心感慨萬分。尤其四年級的語文教學,使我感受很大,我以前歷過失敗的痛苦,也嘗試過成功的喜悅。四年級語文,透過全方面的調研,成績位列前茅。成功的方面歸納起來有這麼幾點:

一、學生自學,教師點撥

每一篇課文我首先讓學生自學,自學的過程,分主角讀課文,劃出問題:包括不認識的字詞多音字,同義詞反義詞可讓學生在自學中享受自由,無包袱,無心理負擔,自由自在的翻閱着字典,查閱着資料。讓同學交流自己的成果,取長補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鼓勵、表彰,看誰發現的問題多,看誰解決的問題多。在交流中相互幫忙,相互學習。採取了這些方法後,好玩的學生不玩了,班內自發的構成了一個“比、學、趕、幫、超”的風氣。在學習中鼓勵優秀,激發差生,採取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形式幫忙差生,看哪個學習小組的失誤少,差生就減少了。這樣把全班學生的用心性調動起來,人心齊,泰山移。一年來我班的差生數量越來越少,學習熱情也越來越高,不懈的努力最終換來豐厚的回報。

二、多給學生閱讀的時間,閱讀的材料

一年來,我鼓勵學生自讀一些報刊和一些書籍,定期檢查他們的閱讀成果。利用講故事的形式,把他們學習的`知識,以講故事向全班同學彙報,看誰講的故事多,看誰講的故事好。這樣一來,學生閱讀的潛力就提高起來了,用心性也調動起來了。養成隨讀隨記的好習慣,讓學生建立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建立學習心得專刊,做到有佈置有檢查每週一次總結,展示各自的成果。鼓勵落後表揚先進,建立起以班長爲中心的學生組織,並維持這個活動的持久性和長期性。

三、各科教師相互協作

合作共處,相互協調,是各科教師共同搞好班級工作的重要保證。在平日的教學中,做到不佔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不佔用學生的音,體,美等課,真正使課改成爲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體系。學生的素質看教育,教育的素質看老師。做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始終以這個觀念嚴格要求自己,繼續在教學中探索新課改的奧祕,爲教育事業負起自己的職責,傳授自己的智慧而努力。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0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分量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發揮最大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獲取知識,直接關係到課堂的成敗,乃至全面影響本學科學習及終生髮展。對今天上的《貓》一課,我有以下思考:

一、 本節課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1、創設了優美的情境。

“情境教育”之“情境”實質上是認爲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動的活動於其中的環境。這種人爲優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體的能動活動與現實環境優化的統一,激發兒童潛能與培養塑造的統一,最終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充分發展的統一。我們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情境。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就是在一個個的情境中進行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情境。課堂伊始,課前談話充分,老師把學生引入了討論的情境中,學生求知的慾望很強。

2 、注重在朗讀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夏老師注重利用通過朗讀句子認識生字詞語,使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句子,並能很好的掌握生字詞語。

3 、以讀爲主,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夏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有練讀、同桌互讀、男女生對比讀、指名讀等,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葡萄園中小動物的討論中,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課文的寓意,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感得到薰陶。

4 、教師的教態自然大方。

老師在整堂課中始終用微笑和學生親密接觸,使學生在很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上完這節課。而且感情豐富,激情飽滿。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師的評價語不夠豐富。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夠。雖然教師激情飽滿,但沒有走到學生中去。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1

這次升級考試我所帶班級的語文成績有所下降,爲了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以後的教學工作打下基礎。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反思如下:我認爲導致成績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教學中忽視了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培養,主要表現在書寫不夠工整、審題不夠細心,反映出學生對於學習的浮躁心態。學生對平時的學習方法不留心以及學生學習心態很浮躁,教學中對這一方面的引導不足。學生的思維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有一部分孩子思維很懶惰、很被動,要“逼”着進入思考,深入思考,這也是今後應該注意的方面。

2、班級管理工作不到位,班內還沒有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學生比較努力學習,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四分之一的同學學習處於被動狀態,學習不用心,理解能力差、記憶力差,學習用品缺少,不完成作業的現象時有發生,新的學期要在這些同學身上下功夫。

3、輔差工作沒有落到實處,對後進生的課外輔導太少,使其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住,書寫速度慢、潦草,說話不通順,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導致其語文成績滯後。。

4、基礎字詞教學只注重教而忽視了鞏固,學生在當堂學習中就沒有消滅錯別字,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遺忘更嚴重,回生現象多。主要表現爲書寫中錯別字多。詞語教學只注重識記,忽視了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也很少進行運用,導致了學生會寫不會用。

5、現代技術教育手段的運用有待加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堅持繼續學習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今後教學中採取的措施:

1、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寫字教學入手,提高書寫質量。對學生的書寫進行有效指導,倡導“提筆即是練字時”,把寫字的指導落實在日常每一個教學活動中,營造濃厚的練字氛圍,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爭取寫得一手好字。

2、真正瞭解學困生的現有基礎,瞭解學困生學習中的障礙是什麼,立足於學困生的現有基礎,逐步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興趣、建立學習自覺性,不過分要求也不放任自流。

3、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對待學習,往往偏重於興趣,興趣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求知慾望,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而興趣又不是天賦的,是在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尤其是教師本身對學生的影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4、加強詞語的理解和運用的練習,利用造句、口語交際、小練筆、作文等多種途徑進行詞語的運用,結合閱讀教學增強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5、加強閱讀指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多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將“促進學生思考”作爲閱讀教學的重點,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邊讀邊思考,學會抓住要點,學會根據文本回答問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依據學生需要和教材的內容制定學生課外閱讀計劃,有系統地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充分指導學生,引導學生怎樣閱讀,把學生引向知識的殿堂。

總之一句話:用心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成爲老師的朋友。讓師生之間步調一致,爲着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2

《灰椋鳥》一文層次清晰,內容簡單,我想孩子們一定能讀懂,第一課時就進入主題了。

爲了能讓那些根本沒有預習的人能仔細讀一遍課文,我要求在別人讀書的時候,每個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支筆,把自己發現的好詞好句劃下來,也可以寫寫自己讀完這一段的感受。這個工作在預習中很多人就完成了,請人讀後,我就故意請那些常年不寫作業的人說收穫,談體會。

讀到第四自然段時,我請同學們自由談讀書收穫:陳南竹說,從“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這句話看出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孩子們解讀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鵬飛提的一個問題:“投入”這個詞用得很好,鳥兒像頑皮的孩子回到了樹林母親的懷抱!

用同樣的方法學了課文第五自然段,周軼軒提到了這一段的寫法跟原來學過的《聽泉》中描寫聲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讓人有回味無窮的感覺。

文章學到這兒,孩子們好像鳥兒一樣在嬉戲,並沒有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於是,讓他們讀了最後一段,再回到前文,細細賞析,是不是會有新的發現?

鳥兒與樹林的感情,作者與鳥兒的感情,我們該怎麼去認識,理解,分享,行動?

孩子們沉默着思考着,教室裏突然寂靜了

在沉默後,或者是爆發,或者還是沉寂。。。這節課,孩子的思維沒有繼續往前走,因爲他們對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不瞭解。他們以爲大自然天生就是和諧的

更讓人擔心的是,現在的課堂已經變成個別人的課堂,很多人都沉默着,有的傾聽,有的自己解讀,還有的左顧右盼,看熱鬧似的,這樣每個人在課堂的收穫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思考着的人是跑步前進的,如果習慣在課堂上做個聽衆,若干年後,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樣的呢?現在的我們怎麼去避免?怎麼去引導?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3

隨手翻着語文書,發現第六單元有一篇選自《水滸傳》的文章——《武松打虎》,不由得想起了半個月前關希暐校長爲我們上的閱讀指導課:《吳用智取生辰綱》,心中涌起一股衝動,也想嘗試着用關校長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本課。

如果按照以前上課的方法,我會抓住描寫老虎和武松動作的詞語來學習武松打虎的經過。聽了關校的課後,我意識到:要樹立立足課堂,服務課外的思想。即要以課堂教學爲契機,教會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給孩子們一把打開課外閱讀窗戶的鑰匙,把學生引領到更廣闊的天空中去學習。

有了這樣的思想,我決定從小說的特點出發,站在作品創造的高度來學習本文。首先,我讓學生們回憶,在讀過的小說裏,有哪些人物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說說留下的是怎樣的印象。學生們談到了聰明機靈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忠心耿耿的沙和尚、正直魯莽的魯智深、機智無比的吳用等等。於是,我水到渠成地小結出小說的第一個寫作特點——以塑造人物爲靈魂。接着,我讓他們回憶,圍繞這些人物,小說爲我們講述了哪些故事。同學們想起了吳用智取生辰綱、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花和尚倒撥垂楊柳。這樣,以敘述故事爲內容的小說特點就逐漸在學生的腦海中清晰起來。

在接着的教學環節中,我緊緊圍繞“在敘述武松打虎的故事中,作者是怎樣成功地刻畫了武松這一人物形象的`?”展開教學。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有的抓住人物的語言,有的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動,有的抓住人物的動作,這樣細細品味一字、一詞、一句,武松那有勇有謀、沉着機智、勇猛無畏的英雄形象漸漸豐滿起來,在學生的眼前逐漸清晰起來。

最後,我話鋒一轉。告訴學生,要想真正地讀懂小說,僅僅憑這兩點是不夠的,必須關注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比如:“敗落的山神廟”“回頭看這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見一塊光撻撻大青石”“只見發起一陣狂風來”“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這些環境描寫將武松內心的猶豫、驚恐等情感烘托得更加突出。

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小說就清楚地明白了小說的作品特點。我想,當他們再次讀到小說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從這三個方面去感悟作品,我已將這把打開小說作品大門的鑰匙交給了孩子們。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4

上完昨天的語文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昨天的教學內容是《卡羅納》,節選自意大利的名著《愛的教育》,這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卡羅納的母親不幸去世,他悲痛不已,老師和同學們都真誠地理解他,熱情地關心他。我們交流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從那些句子的描寫中感受卡羅納的巨大悲痛?”孩子們紛紛發言,“他面容灰白,好像自己也大病了一場似的”“他用雙手抱着自己的頭,不由得號啕大哭起來!”劉申寶讀完後繼續解釋道:“因爲他看見了書上的插圖,圖上畫的是一位母親牽着孩子的'手,他一定是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我隨即點撥:“這就叫觸景生情!”其實,在我寫下這幾個字的一瞬間,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那位永遠也不能醒來的母親!眼睛不覺溼潤了!但我極力保持着冷靜!王俞琳繼續朗讀到:“我從這也體會到了。過了一會兒,我發現卡羅納獨自站,在一邊端詳着我,他的目光裏有無法形容的悲哀,那眼神彷彿在說:“你可以有媽媽,而我卻永遠也沒有了!”她的朗讀聲情並茂,那聲音裏帶着無限的哀怨、淒涼、無奈,我脆弱的內心一下子被他的朗讀擊碎,傷心的淚水奔涌而出,我默默地轉過身,任憑那止不住的淚水盡情地流淌,是啊,七年雖然已經過去,可是我對母親的思念何曾又停止過呢?想到這是課堂,我卻又要強忍,我不停地掏紙巾,不停地抹眼淚!教室裏一下子安靜下來!一分鐘之後,我轉過身來,用顫抖的聲音繼續講課:“同學們,老師真的很羨慕你們,因爲你們有媽媽的疼愛,但你們要懂得珍惜,等到有一天,媽媽真的離我們遠去了,你永遠都無法彌補這份傷痛!”說着說着,我的喉嚨越來越哽咽,淚水再一次地止不住地留下來,我再也沒有勇氣看孩子們,我也不知自己是怎麼走到窗臺前的,只知淚水一個勁地往下流,一個男孩悄悄地走到身旁,輕輕地說:“老師,紙!”我靜靜地接過了,我看清了那張再熟悉不過的臉,他是劉申寶——我們班的明星人物,平時我批評得最多的人物!那一刻,我感動了,我更慚愧了——因爲有時對他的態度!我甚至有了跟他道歉的念頭!接着,第二個、第三個……一包又一包的紙靜靜地出現在了窗臺上,出現在了我的靈深處!還有的孩子偷偷地用關切的目光注視着我,那樣子似乎在安慰:“哭吧,哭吧,我們可憐的張老師!”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終於鎮靜下來,鼓起勇氣,面向孩子們,拿起話筒,深情地對孩子們說:“同學們,告訴你們,雖然我的母親去世已經七年了,但是七年以來,我對她的那份思念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內心的傷痛從來就沒有癒合過!你們擁有媽媽的愛,你們是幸福的,但你們一定要懂得珍惜!千萬不要總是傷害她,否則,有一天,你會後悔莫及的!”模模糊糊中,我看到許多孩子慚愧地低下了頭。有一個小女孩在每日小結中寫道:“從今天的語文學習和張老師的行動中,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我再也不敢討厭媽媽的叮嚀和囑咐了!”還有一個小男孩,因爲他犯了錯誤,我讓他自己打電話告訴媽媽實情,他立刻哭了起來,我問他爲什麼,他緊閉雙眼,可憐兮兮地說:“我不想傷害媽媽!”,看來,孩子們已經把那份濃濃的愛植入心間了!

事後,我一直在回憶那堂課的情景,感謝卡羅納,他讓我再一次明白:涌動着生命火花的課堂纔是精彩的課堂!感謝卡羅納,她讓我再一次忠告自己:善待每一個孩子,因爲他們的心靈是純潔的!感謝卡羅納,她讓孩子們明白了呵護母愛,關愛他人!

語文四年級教學反思15

準備這節課時,就有很多想法。音樂唱歌教學課究竟該怎麼上?怎樣上好?教學設計改了多次,變了多次。我一直在不斷嘗試中探究與反思。我就以《盪鞦韆》爲例,把我想法歸納如下:

本課內容《盪鞦韆》是小學四年級下冊的一首演唱歌曲。因爲四年級涉及的音樂元素已很多,那麼就決不應該以遊戲化的方式來組織教學了。我們音樂老師就有必要遵照《綱要》精神,讓學生從音樂的本體(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開始,通過音樂本體的積累,更理性的來感受音樂、鑑賞音樂、表現音樂。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非常注重對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與優化。主要體現爲在節奏的練習中鞏固了前後十六分音符和附點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學唱的過程中,是以“字—樂句—樂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用漂亮的音色來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樂唱歌課應是學生在學了這首歌曲後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也正是我本堂課的最終目標。

讓學生在音樂唱歌課中“唱”起來,那是上好課的關鍵所在。在學唱曲子時,要給學生創造一切“唱”的機會。在初次聆聽時的輕輕哼唱,在對難點樂句時的反覆吟唱,在對整首歌曲時的有感情演唱,讓他們用自己的歌聲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在《盪鞦韆》這堂課的歌曲教學環節中,我用“四唱”來解決唱的重難點,以達到預期效果。首先,我讓學生從圓滑線中得到啓發,單獨並重復演唱幾個一字多音的字,如“呀”、“響”、“歡”,唱得圓潤,唱得舒暢。從而引申到句子“鞦韆蕩得嘎嘎吱響哎呀”,把休止符在這個地方的作用唱出來,把句子唱得輕盈活潑。繼而到唱準句子“上下來回蕩呀蕩呀”的七度跨音,同時要唱出盪鞦韆的感覺來。接着從第一樂段的教師範唱入手,進行歌曲的藝術處理,讓學生由此及彼地處理第二樂段的演唱,達到能用漂亮的`音色來有感情地演唱。以歌聲爲載體抒發自己內心的喜悅情感。學生在完成了這三“唱”之後,對歌曲就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最後一“唱”——“完整的唱”時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音樂唱歌課不單單只是唱唱。在有了一定基礎之上要把“唱”的教學空間拓展到“創”的空間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理論轉化爲實踐,那就要動腦想一想,動手做一做。

《盪鞦韆》這堂課從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各項教學目標都已達成,學生學習也頗有興趣。但是我們的教育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課堂中還存在着不少問題,還有一些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以後教學中還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