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

本單元有四篇課文,一個基礎訓練。在本單元的要求是理解課文中的詞義,能正確地運用常用詞語說句子。通過看圖理解句意以及句子之間的先後順序進而理解課文內容。基礎訓練的要求是正確朗讀拼音字母,認識大寫的字母。能正確地畫去不是同一類的詞語。能按句子順序能把括號裏的詞語正確的加到句子中並把不完整的句子補充完整。能正確地給句子加標點符號。能把幾句話排列成通順的一段話。看圖運用所學的詞語、句式說、寫一段話。

由於本班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思維死板,不會積累所學的知識,手語比較欠缺,和老師交流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根據學生情況我就降低學習要求,在課堂上充分創設情景讓學生動起來,引導他們多多參與演示過程,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生眼界,在講解時儘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他們理解所學知識,特別注重手語的教學,幫助他們掌握常用的一些基本手語能讓他們理解詞義和句意。從課堂教學情況看這四篇課文中的詞義學生基本能理解,但是在課後問的時候卻什麼也不知道,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主動性還沒有調動起來,這在以後的字詞教學中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降低學習要求儘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講解,把字詞講細講準確,在課後抽時間和學生多交流,克服師生之間的交流障礙。在本單元內課文中的句子有了一定的難度,在講解句子時主要是採用演示、看圖的方法讓學生來理解句意,但是學生和圖、演示結合不起來,最大的問題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繫不起來,導致學生腦子裏沒有所學知識的概念。儘管是課文但是我還是採取了看圖學文的的方法講解,即使降低了學習要求,但是學生看圖的能力很差,不知道怎樣看圖,理解句子的意思困難還是比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晚自習的時間指導學生反覆複習學過的課文,利用晨訓前的一點時間督促學生朗讀課文。

從我個人來說盡管投入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是個人的業務學習抓的不緊,在學的時候也不動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思考。特別是在評價學生方面存在着情緒化,有的'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很到位也具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好,從中我也知道評價的重要性,但是有時候由於個人的心情、時間等因素忽略了對學生的評價,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調動起來。其次我對學生的個別輔導跟不上。其實我班學生的情況是最需要加強個別輔導,但是在這方面老是忙於個人事情,對學生的輔導缺乏耐心,致使自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全面的瞭解。在本單元內對學生提出了預習的要求也教給了預習的方法,但是在課堂中沒有強化這一做法導致學生預習流於形式沒有真正發揮出預習的作用。

由於學生還沒養成良好的習慣,很多事情都得需要老師去跟,因個人的精力有限,未免很多地方跟的還不到位,使學生的成效不大。從基礎訓練的練習中看學生沒有養成看題目的習慣,不懂得題目的要求,對前面所學的知識沒有記牢,完成各類練習題困難較大,今後在答題的格式方面還需要重點指導。在後面的單元中我將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強化預習的方法,努力克服在這一單元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方法上多想些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2

開學第一週,我們學校開始了聽課,校長的要求是推門聽課,不給任何準備。我也提前把每個年級的課都做了準備,認真背了課熟悉了內容。第二週星期二第二節音樂課是我的音樂課,黎主任去聽了我的課。對本節課我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個別難點解決不夠理想

在本首歌曲中有個重點的`內容是八分休止符的空拍,我採用的先用打節奏的形式打出來再唱,唱的次數可能過少,少數同學掌握不夠理想。

二、聽範唱的次數較少

本節課只聽了一遍音樂,我在倒磁帶的時候有的亂,找不着這首歌曲了,心裏有點着急,就直接用琴來彈奏,個別地方進行了範唱。聽得少了學生隊歌曲的旋律不夠熟悉,掌握起來可能有些慢。

三、學生反饋形式單一

學生反饋時只是分聲部進行演唱,沒有進行小組之間的演唱,不能更好地檢測學生掌握情況。

總的來說本節課學生的掌握情況還是不錯的,但是我的心裏素質還是需要繼續鍛鍊,有老師聽課我就會緊張,不能教好的調節情緒。我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自己的弱點表現得更好。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3

本課是寫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草原的熱愛。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歡騰,同是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如何讓學生也能體會到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呢?我先用動畫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大草原有一種嚮往。學生有了興趣,課上起來就順了。接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聽老師範讀課文,自己談體會,讓學生說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就着本課的主要內容,學生分段體會本課優美的詞句,體會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麗。最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想對大草原說些什麼?

整堂課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都有體現。學生自讀自悟,介紹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品味其中的重點詞句。孩子們抓住“清亮、一窪窪”感受湖水的清透、通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學生只有感受還不行,還得發揮學生的想象,我問學生:“欣賞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麼話要說?”學生積極發言,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表現了同學們對大草原的熱愛。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4

第三組課文都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訴我麼應該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

根據課文特點,對話較多,在教學中我也主要抓住對話通過朗讀、表演、討論來學習。如《南轅北轍》抓住主人公和朋友的對話體會人物的得意無知,南轅北轍。

《驚弓之鳥》重點通過人物的對話朗讀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認識一個善於觀察、思考和分析的更羸。同時明白驚弓之鳥的字面含義以及比喻義。記得當時我讓學生討論了“害死大雁的是誰?”這個問題,緊接着解釋了驚弓之鳥的含義。這裏處理不當,沒有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通過思考體會出比喻義。或者順勢讓學生談談學了這篇課文的收穫。《畫楊桃》我主要抓住同學們與老師之間的兩次對話來體會他們不同的反應以及老師的不同反應。同時以父親和老師的話爲難點來體會無論做什麼事或看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在體會老師和父親的話時,可能是引導不到位,學生答的就是“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不要嘲笑別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之類。總是重複說,總是不能答出精彩。當時似乎又變成了我的獨角戲,又是我說出實事求是。是同學們積累詞彙不夠?是我執着於他們要答出更準確的道理?還是朗讀體會不夠?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自讀課文,我講得也比較簡單,自讀、學習詞語,就拋出幾個重要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三個徒弟是怎麼畫的?”“爲什麼小徒弟會受到稱讚?”讓學生自學,然後反饋。現在反思,應該要讓學生再說說啓示。不過還是一個老問題學生在反饋“爲什麼小徒弟會受到稱讚?”時,又只是講到表面的.他畫的好,讓人覺得有很多駱駝,他畫了“一隻駱駝……另一隻……”。只有李奕初說道他的畫有種若隱若現的感覺,讓人猜不出到底有多少駱駝。沒有更深刻的想法了,甚至沒有人說道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孩子們是沒詞彙麼?後來我引導也說不出更深刻的想法……創新,智慧,多想多動腦,他們也想不到?那估計讓他們回答啓示還是會是這樣……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5

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着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裏也開始秋意飄飛。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陽光的顏色就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悅目,呃。像個和善的老頭兒。在上班時,我時常閉上眼細心地聆聽秋葉"唰啦啦"飄落的聲音。沒想到這一習慣竟不知不覺被學生學了去。

是這麼回事,雖然《秋天的雨》被許老師試上過,但我上得課很不成功,學生顯得疲憊,朗讀很不起勁兒。回到辦公室我仔細地想了想,一是星期一大家還未恢復狀態。二是我自己被他們的吵鬧弄得不勝其煩,停下來整頓了好一會兒紀律,大大破壞了課堂氣氛。而且,我自己的語言渲染突然變得那麼地蒼白無力。

上《聽聽秋的聲音》時,我就改變了策略。實在也巧的很,我寫完課題,窗外正好吹過一陣風,"唰啦啦!"這純自然的音樂激活了我的'心。我驚喜地喊:"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風吹落葉""風聲。"

調皮的同學站起來喊:"秋的聲音!"

一個有趣生動的導言就自然地生成了。學生們是閉着眼聽完我的範讀的。這首小詩打開了他們思路,竟使有的學生聽到花開的"啪嗒"聲,農民豐收割稻的"唰啦"聲。驚喜在秋之聲中,不斷涌現。它們時而在窗外尋找秋天的影子,時而閉上眼回憶自己海邊的、山裏的童年。

感謝上帝!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瀾。看來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窗外已有滿眼秋色,又何須我蒼白的語言。

下課了,還有許多孩子圍着我講秋天。突然,丁雅萱很認真地問我:"老師,秋天爲什麼不和我們玩兒一下再走呢?"她大概還在想課上的那個"秋天爲何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的問題吧!我笑了一下說:"她已經和你玩過了。只不過你沒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臉,‘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開心地笑了。

回到辦公室,丁雅萱的話在我的腦中反覆盤旋,揮之不去。"爲何不和我說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沒時間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這個上課愛吹泡泡的女生。也許,下課了,放學了,她又要被推進作業的漩渦裏,根本沒有時間玩。

嘿!我的孩子們自己已經找到了良方。下課了,孩子們放下筆記本,來到走廊上,閉着眼,"哇?我聽到了風聲!""我聽到雲跑步的聲音。"

聽着聽着,我呵呵地笑起來。從未有過的開心!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6

由於整個四年級的音樂課都是我教,所以班級之間有橫向的比較。有的班級能把歌曲唱的非常流暢,基本無太大節奏問題,而且聲音也不錯,但是會有一點內容來不及完成;而有的`班級雖然全部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歌曲卻唱的並不理想。於是這就陷入了兩難。根據現在常州的音樂教學精神,是要求完滿地達到歌曲演唱要求,而且要求有優美的聲音。然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這個班級的學生要具備比較良好的音樂素質和功底,其次課堂紀律一定要好,人人都樂於參與,再一個,老師也要具備比較好的教授能力,要善於運用對比法、聽唱法來讓學生圓滿完成任務。根據我前幾個班級上完之後的情況,我發現魚和熊掌無法兼得,除非課堂上孩子們的紀律相當好,纔有可能做到歌曲唱的很棒,別的律動或者創編等環節也能順利完成。

所以這就給我帶來了難題,如何做到魚和熊掌兼得?如何做到效率高又質量好的課堂?我想這就要在不斷地實踐中去摸索,去反思了。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7

根據課文特點,對話較多,在教學中我也主要抓住對話通過朗讀、表演、討論來學習。如《南轅北轍》抓住主人公和朋友的對話體會人物的得意無知,南轅北轍。

《驚弓之鳥》重點通過人物的對話朗讀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認識一個善於觀察、思考和分析的更羸。同時明白驚弓之鳥的字面含義以及比喻義。

《9.寓言二則:南轅北轍》教後記

寓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爲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後,師生第一次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後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係”。學生認爲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係”,再讀課文。經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後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時候,魏王想去攻打趙國的邯鄲,季樑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從半路折回,衣服褶皺了也來不及燙洗弄平,滿頭的塵土也顧不得撣掉,匆匆忙忙去謁見魏王。他先說了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故事講完,又對魏王講了這樣一段話:“如今,你一動就想稱霸爲王,一舉就想取信於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國土廣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以擴充疆域,擡高聲威,大王這種不合理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爲王的目標就越遠了。正好比想到楚國去而向北走一樣。”教師把這個寓言故事的出處跟學生一讀,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後,很多學生來打聽書名,來借書閱讀。我想這已很好地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導高年級學生閱讀更深層次的書籍。

《9.亡羊補牢》教學反思本節課是在學校組織的“雙優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了致關的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爲切入點,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循環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爲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這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裏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爲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爲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爲“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10.驚弓之鳥》課後反思

踏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纔剛剛三個星期,面對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的工作,讓我感覺束手無策。從沒有教過語文課,很少接觸小學生這一羣體,每當拿起語文書,翻開其中的課文,腦子裏一片糊塗。幸好對我們新老師,學校給我們安排了兩個師傅,從教學和教育兩個方面指導我們。

有了老師的指導,這並不意味着坐享其成,自身的努力同樣很重要。記得我們的研訓員說過,如果一個老師能夠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肯定能成爲一名優秀的老師。在我們的印象裏,通常會覺得:上一節好課,最重要的是備課和寫教案,往往忽視了對課後的反思。在三個星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就體會到了寫好課後反思,不僅必要而且重要。

我要怎樣才能把《驚弓之鳥》這節課上好呢?思考來思考去,都沒有一個好思路。包老師感覺到我的爲難,於是她決定上這節課讓我聽。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好老師是如何把握課堂,一節課上下來感覺行雲流水一般舒暢。而自己上課時總是磕磕巴巴的,有時怕漏這個又忘了那個。不過我也並沒有灰心,作爲一名新老師,關鍵是如何讓這一堂課順利地按照先前的準備上下來。《驚弓之鳥》是一篇成語故事,我想我們在第三課時已經學習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何不引導學生們從他們瞭解的成語入手,來導入我們的新課呢?接下來,對課題這個成語進行解釋,接着開始文章中生字詞的學習。

我把這個想法與老教師討論了一下,老師說,如果一個老師在備課時要求學生學習某一個知識,那麼老師的知識儲備量一定要比學生的多很多。比如我要學生們說說他們知道的一些成語,可能學生的成語儲備量並不多,那老師就應該有意識的教他們一些成語,作爲積累。不僅如此,我用的是質疑課題的方式開始新課文的學習,那麼這個對於課題中一些字的解釋,在學生還沒學習這課之前,他們能回答的很好嗎?包老師說,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看看到底學生的反應如何?

上完課了,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問題。的確,學生們真正能說出來的成語不是很多,如果我僅僅是簡簡單單地不做總結,那麼設置這一環節就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了。對“驚弓之鳥”中驚,弓和之的解釋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驚”這個字。通過實際教學,我瞭解到備課時一定要考慮某個教學環節的可行性,不是簡單的隨便想個方式,避免到上課時,才發現不能很好地運用。在生字詞的學習中,我用了“換一換”,“用近義詞解釋”的一些方式,感覺效果還是挺好的。對於“能手”這個詞的解釋,還拓展到提問學生,問他們知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能手?“劉翔是跨欄能手,姚明是籃球能手”,用學生們感興趣的方式,這樣才能進一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總的來說,這節課上下來的感覺還是挺好的,但學生們到底能掌握多少還是通過檢測才能反映出來的。以後,上語文時,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更有新意,抓住學生的興趣,才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把握這一節課。

《11.畫楊桃》教後反思

最近我們一直在學習《新課標》,學習之餘,我總在想:怎樣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上出“新”意?於是我開始苦苦地思索。對於《畫楊桃》一課,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沒什麼可以說的,因爲文章內容看上去並不難懂。可是要真正讀懂它也並不是件易事。怎樣設計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學生樂於接受,容易學懂呢?我反覆揣摩,終於想了這樣一套教學思路。

一、自讀自悟,初步理解

《新課程標準》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良好的語感,要先靠平時多讀,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來實現。上《畫楊桃》時,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誦讀課文三次,然後讓學生自由表達質疑。因爲我認爲:孩子們讀書後,都應該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衝動。因此,老師沒有向學生提出任何問題,而是請學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來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甚至感覺、感受和疑問。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問題。這些發言,不但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教師瞭解了學生初讀之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爲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學情參考。從學生的發言和質疑看,他們理解的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上。至於“認認真真、老老實實”、“一生受用”等學生還沒有意識到。根據這種情況,進入了下一個步驟。

二、親身實踐,思考體驗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是各個學科的共同責任。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並不亞於一些自然科學的學科。因此,在教學時,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學習方式,把學生從被動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讓學生在主動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於是我改變了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方式,使閱讀教學活動成爲學生實踐的過程。爲了上好《畫楊桃》,我特地從水果市場挑選了一隻楊桃。並有意將楊桃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去畫自己看到的楊桃。學生興致很高,都轉過身靜靜地畫起來。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老師有意請學生朗讀能夠指導正確作畫的有關課文。這樣邊讀、邊看、邊畫的過程,非常明確地向學生表明了作畫的目的並不是練習繪畫,而是通過“畫”這一手段、這一過程,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並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蘊涵的道理。人們要做到“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爲此,我以爲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凋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實踐的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這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評價,深入領悟

在學生作畫過程中,老師收集了幾幅具有典型性的學生作品,並把學生的作品用投影儀放大到屏幕上,讓學生“以作品的作者讀沒讀懂課文”爲題,對作品進行評價。這一環節我覺得很有效果,經過這一番評價,學生較深刻地領悟了課文中蘊涵着的道理。在整個評價過程中,老師始終堅持聯繫課文語句去評說實踐中的實際事物,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閱讀,提高認識能力。

四、把握重點,跳出課文

在學生基本掌握課文內容後,老師還教給了學生一種普遍有用的閱讀方法。不僅如此,老師還把上課初幾個同學的質疑,迴歸給提問題的同學,學生已經能夠回答當初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又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並討論“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義。最後還引導學生“跳”出課文,從《畫楊桃》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廣泛的領域。於是,一篇淺顯的文章,講出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大道理。

語文學科的複雜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改革的複雜性。不同的課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樣找到最適合“本課”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而又符合閱讀教學以讀爲本、讀思結合的基本規律。《畫楊桃》一課的教學,雖然教師自始至終沒有提出直接指向內容的繁瑣問題,就連過度性、提示性、點撥性、引導性的問題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難之處都通過學生自主的讀、思、說得到解決,沒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節細部,但課文的語言、結構、內涵、重點都已一目瞭然。整個課始終迴盪着學生琅琅的讀書聲,醞釀着靜靜的讀思。

《12.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創設一個類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錢裝滿整間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本課的學習。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啓發性。我就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懂,讓學生先參照課文提示,明確學習要求,獨立閱讀、思考,在大體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全班學生交流、討論。

在學生廣泛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提示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開闊學生的思維。如:畫出《山深藏古剎》《十里傳蛙鳴》 。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8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給人帶來美的感受,秋天給人以豐收的快樂。本組以秋天爲專題,由4篇課文組成。《古詩兩首》《風箏》《秋天的雨》是精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是略讀課文。課文從多角度描寫秋天,有的表達了在秋天裏人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有的記敘了孩子們在秋天裏活動的歡樂;有的描寫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裏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聲音,都會使人們心中產生不同於對其他季節的感受。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後曹聖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爲書是寫,作者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曹聖龍的意見,因爲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爲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爲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爲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風箏》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教學第四自然段“風箏事件”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開展討論,上臺表演整個事件的過程,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幾分鐘後,全班沒有一位同學舉手,我只好點名兩位同學上臺表演,結果效果相當差。兩位同學用非常生硬的動作、語言,斷斷續續地說完整個過程,引得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我也覺得十分尷尬。課後我自我反思:學生表演時沒有道具,憑空想象,加上也沒有對話描寫,只能通過動作、表情等來表達,因此,學生做起來困難。並不是所有課文都能通過表演來增加學生的空間,要因文而異,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秋天的雨》教學反思。解讀文本還是不夠深入,比如在仿說練習時,完全可以將課文中另外幾個句子進行類似的仿說訓練,並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課文中爲什麼沒用同一種句式去描寫秋天的景物。

這一週安校和豐娜老師分別聽了一節課,對我的教學問題給予了指導,受益匪淺。比如,小組合作中,個別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進去,合作意識不夠,另外有些學困生上課不夠專注,影響整個教學的進程,以後要培養學生上課好習慣的養成,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小組評價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教授學習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9

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爲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爲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爲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爲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爲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0

總人數:47人

合格人數:46人

優分人數:96以上:8人;90—95:13人;85—89:10人。

一、聽記考查。

正確率:75%

失分原因:第二小題的拓展填空,學生寫錯別字。

二、先說後寫。

正確率:70%

失分原因:學生的回答過於簡單或者寫錯別字。

三、語基過關。

1、正確率:49%

失分原因:錯別字:“試”“嬌”“命”“醒”,個別在拼寫“涼爽”時寫成“糧食”。

2、正確率:68%

失分原因:學生對多音字的`掌握不夠準確,沒有認真看題,粗心大意。

3、正確率:40%

失分原因:學生聽課不認真,不動腦筋思考,思維方式單一,還停留在很表面的認知階段,基本上都寫成“它們都有青字”,而不會寫“形近字”。

4、正確率:100%

失分原因:無

5、正確率:72%

失分原因:搭配不當。

6、正確率:43%

失分原因:錯別字“喪”,或者不會寫。

四、能力拓展。

1、正確率:21%

失分原因:錯別字或者句子補寫不恰當。

2、正確率:11%

失分原因:錯別字或者不會寫。

3、正確率:26%

失分原因:錯別字“壽”和“曇”。

五、讀寫聯通。

1、正確率:21%

失分原因:主要在第三和第四小題。第三小題學生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只寫了老狼藉口的前半句。第四題是學生的主觀理解偏差,想到的東西很表面。

2、正確率:2%

失分原因:本來不想給滿分的,但有一個想象力很豐富,語言描寫別出心裁,所以只給了一個滿分。失分的大都是描寫的不夠具體詳細,甚至還有人不會審題,偏離題意。

從以上的數據來看,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還必須把讀寫訓練作爲重點,加強字詞的鞏固訓練,特別是作文方面,教會學生審題和抓住重點進行習作。本次測驗,相對一二單元,學生都有所進步,但失分的地方又丟得不應該,特別是因錯別字而丟分更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