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實用]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實用]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3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在本節教學中,學生對空氣的探究有着極大的興趣,在以後的學習中,有關空氣的知識將不斷出現,因此學好本課,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空氣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這節課引導的好,就可以爲整個單元的學習打下極好的基礎。

本課內容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氣確實存在並佔據空間,是藉助水的幫助,通過空氣在水中形成氣泡來間接看到空氣。第二部分是我們周圍存在着空氣。在學生懂得通過實驗可以發現空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別的實驗去發現我們周圍哪些地方有空氣。這部分是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探索的興趣,調動學生運用所學本領的積極性。第三部分是空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看、聽、說、玩中認識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這些性質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到。在本節課第一環節“找空氣”中,我充分放手給學生,使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了許多辦法來驗證了空氣的存在;在第二環節“稱空氣”中,用的是氣球,效果不太明顯,只有三個小組的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如果以後再次做這個實驗,一定要把實驗指導嚴格到位,如果操作中不夠嚴密,導致實驗不夠明顯,將收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第三環節“空氣會跑嗎?”這一實驗中,如果能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再明確集氣瓶的正確使用方法,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人人蔘與實驗,並在實驗中細心點撥,最後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我積極貫徹“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力求在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我主要採用“實驗法”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親身感受空氣存在,並佔據一定空間。本課教學既需要學生之間團結合作,進行探究實驗,也需要學生多感觀參與學習,發揮每個學生手、腦、耳、眼、嘴等功能,讓他們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耳聽一聽、動眼看一看、動嘴說一說,讓他們在五動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牛頓從因做風車不會講道理而受到同學嘲笑中受到教育,發奮學習,養成刻苦鑽研的'習慣的故事.

課文先講了牛頓小時候愛做手工,對這一點,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及詞語。如:“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幾乎忘了回家。”在講到這一點時,出示小黑板:

他停下來看。

他停下來仔細看。

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

這樣看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且“仔仔細細地看到什麼程度呢?”學生也很快知道了“幾乎忘了回家”,以此看出牛頓那種入迷的程度。

而在講述這一課時,我主要是以牛頓思想的變化,在課文中主要是牛頓幾次心情變化爲主線講起的,讓學生去體會牛頓的心情。在這裏,對學生進行引導,並參與其中,抓住“滿臉通紅”、“難受極了”、“沒有流一滴淚”來說:小風車被摔壞後,牛頓爲什麼心裏難受極了但又沒有流一滴淚?他此時會想些什麼呢?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通過三上學期的教學,從學生考試情況分析,總結反思如下: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新課程的背景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創新的能力,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1)注意新課導入的新穎;

(2)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的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地各抒己見,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課堂氣氛活躍,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活起來。

北師大版的課文中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優的佳作,其語境描述得美妙,語言應用精巧,思維表達深刻,都是引導學生的重要內容。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語文的精彩之處不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全印象,我在閱讀教學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在誦讀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教學《不願長大的小姑娘》一文,讓他們在品評中進一步認識生活中自己的事應自己做,不要總想依賴父母,感受到幫助他人,快樂自己。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內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爲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爲教訓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把語文教學融入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成語故事》《童話故事》等課外書;設採蜜本蒐集好詞佳名,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注重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如舉行筆下生花競賽、書法競賽、講故事比賽、編寫兒歌。此外,注意利用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並注重習作與活動緊密結合。三年級學生作文才剛剛起步,怎樣批改才能收到實效呢?

(1)改其一點,目標明確。佈置作文,讓學生明確要求,可先“約法一章”。以記事爲例,可要求學生抓住重點,或要求過程清晰,或要求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描寫突出,同時我十分注重鼓勵學生巧用語文書中的好詞佳句。批閱時根據事先約定的“法”,只要學生承諾所約的“法”之一,即使其他方面不夠理想,照樣給優。這樣由於目標單一、明確,讓學生每次習作做好一點就行,這樣大大降低了學生寫作的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爲以後學生寫好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重評輕改,抓典型。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應把重點放在習作評導上。我覺得重指導,輕講評收效不佳。改得滿篇硃紅,費時低效。我認爲可針對習作特點的要求,可以在批閱時把主要精力放在歸納共性問題上,找出典型習作抄在黑板上,或印發給學生,師生一起修改,指出優點,找出失誤。互相研討,使其變成一篇佳作;或抽好、中、差幾篇抓住帶普遍性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邊講述邊修改。如此下去,學生就會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3)面批幾個,拔優輔後。以吃“大鍋飯”爲主,抓共性是必要的,但抓個性也不可少。最好的辦法是面批。但花時間更多,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作文課,在學生完成草稿後,每次輔導幾個,將有些“作文事故”消滅在萌芽中,防範於未然。一學期下來,豈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面批的機會嗎?此種方法不僅照顧了作文的“困難戶”也能使作文尖子的寫作水平更上一層樓。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小露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這是一教師上這堂課中的三個教學片段,從這些片段中,可明顯看出該教師十分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首先,教師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說話情境,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慾望。課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話的形式出現,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如片段2中,當老師剛說完假如你是金黃的向日葵或是碧綠的白楊樹,你會怎樣感謝小露珠呢?有些同學就已經迫不和待地舉手了。再如片段1中,進行小動物與小露珠的'對話,每一組同桌說得都是那麼投入,有的甚至加進了扮演。

正是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的情境中,學生纔會滔滔不絕,出現“老師,我,我!”的局面。其次,增強說話的彈性,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鍛鍊。看得出,該教師是精心設計了這一系列的說話環節,且每一個對話都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

如片段1中的對話訓練,同桌選擇自身喜歡的小動物,根據所選的動物,對方說出相對應的讚美的話。什麼“披着綠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繽紛的小蝴蝶”等等。同時,若把這三次說話進行比較,不難看出說話形式是從易到難。

片段1較普遍,提示語在前;

片段2稍有難度,提示語在後。

片段3更難一些,要求學生加上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這樣,也教給學生一種寫作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最後,以情感爲紐帶,牽動學生心靈。

片段3是本課的高潮,大家說着各種感人的話,想留住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語文課,相信會在小露珠。此時,師生達到一種共鳴,大家都陶醉在難捨難分中,期待着內、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來。在優美的朗讀中,給全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槐鄉的孩子》這篇略讀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孩子純樸、節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勞動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勞動的快樂。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我採用教師點撥,學生自學的方法,試着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確略讀課文的要求,在主動參與的`同時,逐步掌握此類課文的學習方法,達到教師完全放手的目的。

教學時,通過查閱工具書和小組合作學習解決了課文字詞,熟讀課文的的基礎上,我只給孩子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他們可愛嗎?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圍繞問題學生很快找到了相關內容並說出了自己的閱讀體會。如:勤勞懂事,從不伸手向父母要錢,靠自己的勞動交學費;吃苦耐勞,有很強的自立精神;採摘槐米雖辛苦,但孩子們以苦爲樂等美好品質。

整節課下來感覺特別順,不用處處攙扶了,可見教師說多了也許會束縛住他們馳騁的思想。老師應完全可以在充分了解文本意圖的基礎上,指引他們,放手讓他們去讀、去說、去悟。當然,這樣做佔用的時間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我想“磨刀不費砍柴工”長此以往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定會大大提高。同時我也深知這一切必將落實在踏實閱讀的基礎上,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我”的爸爸用受了傷的雪兒與“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獨特,孤獨的“我”許久不再孤獨,與雪兒同時好起來,飛向藍天。...

讀《雪兒》真的愛雪兒,也愛“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傷的雪兒與“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獨特,孤獨的“我”許久不再孤獨,與雪兒同時好起來,飛向藍天。這也許就是人與大自然的一種融合吧。

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多麼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樣面對跌傷,而是用那隻“信鴿”來傳達父親那種特別的叮嚀。爸爸給“我”帶回一隻受傷的白鴿,爸爸和“我”給它洗澡、敷藥,爸爸對“我”說信鴿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能飛越千山萬水。文中寫“爸爸”有五個動詞——給、帶、撿、洗、說,這五個詞改變了“我”,讓“我”的注意力從此轉移了,讓“我”懂得了“關注”,讓“我”有着美麗的期盼,終於有一天“我”爲雪兒歡呼了,這種歡呼其實就是“我”的自我歡呼,這種歡呼,“我”的爸爸、媽媽都能看見,這種歡呼屬於這個忙碌而極具愛心的家庭……

也許我們無法讓我們的學生理解這一切,我想在引導學生閱讀中,也會自然滲透這種特殊的“愛”,特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閱讀,學生如果邊讀邊想,也會在無形之中,把這種“愛”轉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爲,其實就是引導三年級學生初步學會思考,通過“我”對雪兒的所爲,思考如何自主面對生活。這一課,“我”的行動,其實是讓自己健康成長的最好的藥。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爲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在備課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指導,進行引讀,不斷提高學生讀和說的能力。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 ( )。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夏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用柳條編花環、戴花環。”“課餘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丟沙包、跳長繩。”等20多種說法,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然後我緊緊抓住做風箏時的快樂來教學。首先用“你放過風箏嗎?放風箏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來導入教學,學生個個都說心情快樂。接着我又用“你做過風箏嗎?”帶孩子們進入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通過自由朗讀、比賽讀、默讀的方式,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和詞語表現出了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在一聲高過一聲的朗讀聲中,學生體會到了快樂,似乎自己就在做風箏一樣了。學習積極性再次調動了起來。

最後我佈置了一個小練筆:仿照《風箏》的寫法寫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們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寫的都好,多數學生都能按一定的順序寫,能初步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一)培養審美情趣,激發愛校情感

寫作文的目的不僅在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做人原則。那麼說明文的寫作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本次作文在這方面作了一下嘗試西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我們的學校》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利用良好的校園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激發他們的愛校情感。因爲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處處都蘊藏着豐富的審美內涵,校園中的自然美,教室裏的裝飾美,教學中的創造美,以及師生的儀表美、情感美、語言美等,無不對學生審美觀的形成產生着重要的影響。然而,天天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能對此熟視無睹。但通過這樣的活動會重新喚醒他們激情,他們會重新發現我們的校園是如此美麗,身心受到很大的感染,自己在這樣的優美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自己的言行與特定的校園環境相協調,並且產生對自己校園的熱愛之情。蘇霍姆林斯基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

(二)讓優美的語言美化我們的說明文

談到語言美,人們會想到優美的敘述、生動的描寫,大家也總是覺得語言美與說明文好像是沒什麼必然的聯繫,認爲說明文頂多也就語言準確樸素罷了。在說明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重內容而輕形式,對於語言藝術往往一帶而過,甚至絕口不提。這種做法,如入寶山而空手回,說明文的魅力,也在學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我認爲越是簡單樸素的語言越值得我們去體味,真正文質兼美的'說明文,也是很注重語言美的

只要加以引導,學生同樣會寫出文筆優美的說明文。選取的三例學生作文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從以上兩個方面論述,我們可以發現說明文寫作中也有許多值得品味的方面,但說明文中值得品味的又何止這倆方面。說明文的道德情操、愛國思想、生活常識、條理清晰的理性思維等等,哪一樣不值得我們去細細的品味、玩賞,“茅草根雖細,卻能越嚼越有味”,只要我們深入挖掘,聯繫實踐,(《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努力從質樸中尋求不樸素的東西來,實現說明文寫作教學的“美麗化”爲時不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說明文寫作教學中大有可爲的,如果廣大教師都能樹立這樣的觀念,我們必定能改變目前說明文寫作教學中的諸多弊端。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本篇課文描寫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我以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引入,圍繞一個“美”字展開教學。然後我讓學生反覆品讀語言文字,感受北大荒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見底,原野熱鬧非凡。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用許多表現色彩的詞,細膩生動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點。我問學生:“這一小節中,你喜歡哪個句子?爲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這句話:這些流雲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着五彩斑斕的錦緞。接着,我讓學生細細品讀句子,想象意境,讀着讀着,學生都能抓住“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這四個色彩的詞,感悟到流雲色彩的變化多端以及流雲色彩的美,從而感受到天空的一碧如洗。這時,我結合課後第四題,讓學生再找幾個這種類型的詞。學生因爲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所以很快就能說出幾個,如“雪白、火紅”等,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色彩的認識。

所以我覺得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資源,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起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每個小動物所以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1、指導學生精讀,讓學生通過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種的人物,把文章讀得有滋有味。如學生在閱讀小豬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歡吃白麪饅頭和烙餅啦!”這句話時,我說,想着你們平時開心的樣子,來讀讀這句話,把小豬開心的樣子讀出來!學生讀得非常投入。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訓練學生的默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課堂上引導學生比較三個小動物的處理方法,相機思考發言:假如是你,面對這樣一份禮物,你會怎麼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獨特性的基礎上,正確帶領學生去肯定土地爺爺的多元評價,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課堂上,學生沒有簡單地效法小猴,也沒有一味地排斥小豬。答案五花八門:“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食品送給好多好多人吃”;“我會把麥子送給貧窮的人”。通過這一討論來引導學生多元認同,自覺地去調整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3、課後細細品味課上那爲學生與衆不同的答案,給我這樣一種啓示:小豬、小牛、小猴三種小動物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對待學習和生活有不同的態度。平時的我會因爲“小豬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評學生好逸惡勞,不思進取;因爲“小牛保存麥子,最後剩下半袋”而教誨學生凡事要動腦筋,不要死腦筋;因爲“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東西,會苦一年”而告訴學生做事要踏實些,找到更科學,更合理的做法。當我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課文《三袋麥子》後,我發現對待學生的不應該是抱怨,更多應是賞識。賞識應成爲我們對待孩子的心態,成爲我們的思維方式和信念。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開學第一天,我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我們的民族小學》的第一課時,真的讓我大吃一驚。沒想到的是,三年級的學生與六年級的學生在上課時的`差距這麼大。其實,在暑假備課時,我已經把新課標中年級的要求做了深入的研究,爲的就是把握住課標要求,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在教學時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加上暑假參加了省級培訓,聽了很多專家的講學,學習了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想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可是,第一天上課學生就給我來了一個下馬威,弄得我有脾氣也沒處發。首先,從自身來講,多年來我一直教高段,形成了一些習慣,不太適合中年級的學生。例如:講課的語速過快,很多的學生因爲經歷不集中,根本都沒有聽到,幾句話下來成了我和幾個孩子的課堂。即使停下來,學生也不知道你已經生氣了,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其次,學生剛經過暑假生活,從二年級上來,許多的習慣還沒有養成,再加上新老師的要求不一樣,也是弄得手忙腳亂。一節課就這樣稀裏糊塗下來了。對老師的提問根本沒有反應過來。總之,教這班學生我做好了心理準備,要有充足的耐心,從一點一滴做起。例如:最頭疼的課堂常規,需要天天訓練,學生精力集中,能夠聽懂老師的話也要加強等等。另外,我還要爭取家長的支持,慢慢提高教學效果。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羣鳥學藝》在以前的教材中是精讀課文,現在改爲了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我根據新課標精神的要求,課文的類型,年級的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自感教學中頗具特色。具體做法如下:

一、抓重點,教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略讀課文要求主要靠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獲取相關知識,頗似英語的泛讀課。因此,我沒有逐字逐句、一問一答地進行講解,而是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在學習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講讀第一小節時,是讓學生自己看圖讀懂的。接下去,我沒有講第二小節,而是提出問題,(它們學會沒有?學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到書裏找答案。這時,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讀書,很快便找到課文的最後一段,我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這段話。而後學習課文2至6小節(重點學)。在學習第二小節時是教方法讀懂的(分層次、抓重點、找聯繫),其餘幾小節是讓學生讀、議自學。這樣既突出了重點,教給了方法,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始終讓學生處於緊張愉快的學習氣氛之中。

二、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紮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

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因此,我緊緊抓住與課文中心聯繫密切的詞語,嫺熟地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理解詞句。如課文第一句話是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理解的。講“耐心”一詞是讓查字典、結合課文理解的。講“粗糙”一詞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的。講解複句“不僅……而且” 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理解的。這樣理解詞句,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對文章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

三、重視年級特點,突出段的訓練

閱讀教學中段的教學與訓練是中年級的教學重點。由於指導思想明確,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採用跳躍式教學法,頗受學生歡迎。學完第一段後,自然過渡到最後一段。最後集中力量學習重點段。這樣很自然地學生便知道全文可分爲三大部分(即三大段)。在學習重點段的時候,讓學生用不同符號標出鳳凰教的語句和各種鳥學的語句,這樣把每個自然段又分爲兩層,並用“‖”標出,不僅便於理解,而且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

四、“抓聯繫”深入理解,滲透思想教育

在這一節課教學中,我把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教育統一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如抓重點詞語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到貓頭鷹、老鷹、烏鴉、麻雀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學到本領。而燕子不僅態度端正,還不怕苦,不怕累,所以學到了真正的本領。同時,老師又讓學生把各段聯繫起來,進行對比理解,更突出了燕子的學習態度。到此,我並未停止,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說一說學完全文後自己受到什麼啓發。此時水到渠成,學生很自然地談:要以小燕子爲榜樣,不論幹什麼事都要耐心,要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恆,堅持到底,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1、《秋天的雨》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名爲寫秋雨,實則寫秋天。秋雨只是作爲一條線索,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了起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整篇課文都是圍繞這個主題來展開的。

今天執教的是課文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從秋天的雨帶來色彩中去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方面是這樣預設的:1、使學生能掌握本課的生字和詞語,正確書寫美觀地4個生字。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分層次朗讀,使學生能從讀順到讀出動態美再到讀出蘊涵其中的美麗、歡樂和豐收。3、品味課文的語言美,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積累語言。

這篇課文的語言非常優美、意境也很清新,在教學過程中我藉助了多媒體和教師的語言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欣賞句子,品讀課文,因此這節課我主要還是以讀來貫穿全文的,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體驗。由於本次活動側重在閱讀教學方面,所以接下來我主要從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教學設計這一塊來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描寫了“秋天五彩繽紛的色彩”,語言文字生動優美、朗朗上口。結合課文特點,我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爲目的,以“你從哪裏感受到了歡樂和豐收?”爲切入點,使“以讀爲本”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具體做法如下:

1、直接從語言文字中解讀文本,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劃劃相關的句子、找找有關的詞語去體會感悟,以悟促讀。我在教學這段時是一句話一句話進行的。但是幾話的開頭都是先問學生,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或聽懂了什麼?圈圈有關的詞語讀一讀,再交流。這一環節在教學第一句中講得比較仔細,如:在讀“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個句子時,我抓住表現動態的`詞語“扇哪扇哪”,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其中的輕柔美與動感美,使學生喜歡這把有趣的小扇子,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這一環節主要是希望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那下面的幾個句子教學就相對比較容易了。

2、適時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藉助想象,藉助動作,在腦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繽紛的美景表象,以想帶讀,以動帶讀,把句子讀活。如在學習“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着要人們去摘呢!”這個句子時,我讓學生想象一下果子們在你擠我碰時情景,學生們一下字活躍了起來,結合這個情景我又馬上引導想象:說說果子們會說些什麼,你站在過樹下的話又會說些什麼?這樣一來,句子教學就不那麼單薄了,因爲學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也爲後面第二課時教學水果的香味中理解那句“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做了鋪墊。

2、《秋天的雨》是一篇語言特別有韻味的寫景美文,因此我在教學時便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欣賞文章的語言韻味,從而感受秋天絢麗多彩的顏色美,由果實香甜的氣味體會到人們豐收的喜悅,同時側重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寫作手法,以各種形式的讀來感受和體會。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用好詞好句來說說自己對秋天的印象,再以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爲切入點,打開秋天的大門,抓住秋雨的“顏色、氣味、動植物準備過冬”這三方面來進行教學。老師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在讓學生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時,說說秋天的雨有那些顏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最後讓男生帶着快樂的心情齊聲朗讀第二段,再次感受秋天的雨給我們帶來的顏色之美。

第三、第四自然段,老師邊扶邊放,總結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並出示學法提示,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理解,然後師生共同交流體會、掌握課文內容,並適當地進行拓展學習。

第五個自然段就放手讓學生齊讀去理解並總結全文。

上完這節課,讓我感受頗深,思考了很多,覺得有收穫也有不足……

課前我是充分整理了課文的線索,在課堂上也基本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同時也能較好地落實了各個知識點,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整個課堂結構的安排上,我能做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讓課堂富有節奏感,教學條理清晰,能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

但課堂確實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本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教學中的過渡句略顯生硬,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還是不夠老練。主要是在課堂中老師還是不能大膽放開,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完全發揮出來,顯得有些拘謹。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在課堂上,我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加強,比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要更加準確到位。這是我以後努力的方向。

課堂需要反思。在不足中反思,.在不足和反思中,帶着新的嘗試,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3、《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以秋雨爲線索,將秋天的衆多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快樂的秋天。根據教材特點,教學中,我以一個“美”字貫穿整課堂。一是營造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通過讓學生欣賞圖片學會欣賞美;二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讀課文感受語言美;三是通過擴展活動,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去發現美。

我認爲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複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爲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這節課較成功二是重點落實的較好,難點也亦有所突破。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教學中,我以“讀”爲教學主線,落實教學重點。讀的形式多樣,如默讀,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師生賽讀,挑戰讀。讀的目標不同:自由朗讀全文,感知課文;逐段朗讀,想象情境;品讀課文,交流感受等。

本課教學難點是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及被藝術化了的語言,使課文抒發感情較含蓄,給學生造成理解的困難,爲突破這一難點,教學中,我沒有作過多的解釋,而是通過教師示範讀讓學生從中感悟語言的美,體驗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去掉它是否可以,從而,體會句子的優美。並且提出要他們比賽讀,看誰讀的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再讓學生進行挑戰讀,看誰讀的更好,最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說說讀完後感受到了什麼?學生們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熱的夏天已經走了,涼爽的秋天來了。這就是多讀的收穫。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一思索,學生能說出很多個比喻句,但不可能說出意境如此優美的句子,不如讓學生多積累,於是我在課堂上安排學生背誦。這樣又激起學生的興趣。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你們認爲這段抓住哪幾個字就能學懂這段?也許學生也能發現“躲、藏、勾”這三個字的妙用。二是課件這一資源還沒有用足。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我國著名詞作家喬羽創作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和優美的旋律聯繫在一起的。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的歌詞成了小學語文的一篇課文,學生普遍被優美的旋律陶醉了。但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卻碰到了一些自己難以忘記的情景,每次都給我帶來了很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教學這一課時,我們是要求孩子們經過了充分的讀書、預習,對“讀準讀通”已經沒有了問題。課堂上除了進行字詞的教學外,就是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意境,從而體會課文的主旨:孩子們的幸福生活是祖國人民和黨所給予的。

第一部分沒有什麼問題,通過反覆朗讀,孩子們感受了海面、小船、白塔、綠樹、紅牆的北海公園之美景,體會了孩子們盡情欣賞美景的心曠神怡。

第二部分課文內容是這樣的:

“紅領巾迎着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水中魚兒望着我們,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這部分比起第一段更多了一種朝氣,更添了一份快樂,有明媚的陽光、有活潑的小魚,有愉快的.歌聲,而且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相對於第一段更生動,更有活力,這進一步表現了孩子們在北海遊玩的愉快心情。

讓我們蕩起雙槳》這課以前人教版六年級的教材中也有這一課,每次在教學中我都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中有所反思和提高。爲了“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一句,課堂上有學生不同意大多數人的意見。爲此,我乾脆撒手讓課堂演變成了針鋒相對的辯論,而且是經常要用一節課的時間,雖然大大超出了自己教學計劃,但我認爲還是很值得我去總結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我執教的《講信用》一課今天上午在學校各位領導和班主任老師們的“檢閱”下結束了,沒有當初期盼的那種輕鬆的感覺,心裏反而沉甸甸的,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現在的感受,那就是“上好一節語文課,真難!”

作爲一名執教者,從最初課文的選擇,主題的確立,到最後課堂教學的設計,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推翻、再修改。整整七千字的設計和說課,我是逐字、逐句、逐段的在進行反覆推敲。如何上好這節課,如何在這一節課上體現“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如何讓學生在這一節課上得到語言的薰陶和能力的發展,如何讓學生通過這一節課,懂得做人要講信用這個道理,如何讓所有的教學期待都變成現實……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讓我切身感受到了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真難,上好一節語文課,更難!

反思這節語文閱讀課,我認爲有優點也有遺憾,現從目標完成情況和課堂效果等方面進行反思:

我爲本節課確立的研究主題是“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爲了凸顯這一主題,我在設計的時候,抓住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設計了“信”字結構分析,相同意思詞語的積累,中心句的學習,欣賞精彩的語言描寫,獨立創作名人名言等環節,結合字、詞、句、段的訓練關注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能力。

特別是感知文章的寫作特點這部分,我先是通過抓住重點詞指導學生朗讀,體會到人物內心的想法,然後再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人物的態度的對比,來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質,最後再利用板書簡潔、明瞭的點明出作者的寫作方法。使學生一步一步的認識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語言描寫和對比描寫的手法突出宋慶齡講信用的。既得到了情感上的薰陶,又獲得了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充分體現了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這一主題,同時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的統一。

但遺憾的是,因爲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不夠,前面在進行中心句的學習和訓練時,耽誤了時間,致使後面一個很關鍵的環節: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相似的經歷沒有進行。這大大影響了課堂的整體效果,也失去了一次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的絕佳機會,令人扼腕嘆息,特別是我在課下讓學生完成這部分訓練時,聽到學生精彩的發言,更覺得沒有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很遺憾。這讓我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平時上課,不善於把握時間,沒有調控課堂的意識,總是認爲,這節課的內容講不完,還有下節課,每節課應該完成的目標在心裏沒有明確、清晰地把握。長此以往,養成了隨意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