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

《荷塘月色》歷來被人們認爲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揚娜拉》中那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是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能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讀。做到以情感人,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但如果毫無技巧,一味的朗讀,效果也是甚微的。那麼,如何對學生進行朗讀教學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高一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朗讀氛圍。

1、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朗讀興趣。我在講授這篇文章時,一開始就向學生說明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讀,然後通過聽錄音,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個大概的瞭解,同時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感知了課文後,模仿錄音大家齊讀,教師作適當的點評,但不管學生朗讀得如何,教師在某種程度上都應該給予肯定,給學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設計導語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準確生動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打動學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如:在講授《荷塘月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來有許多優秀的散文家,他們有自己飽蘸深情的筆,寫下了許多詩情畫意的篇章,在名家們的筆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靈性。我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能體會到這一點。

二、重視教師的範讀。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多注意給學生以科學的指導和示範的影響,其中範讀就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相當的影響力。老師如能經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範讀,就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薰陶,從而不斷提高讀書的興趣。

三、對個別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

在整體朗讀課文之後,分析重點自然節時可抽幾位學生讀,然後先讓同學發表意見,好在哪裏,不足在哪裏。其次教師歸納、總結,再次講明朗讀時掌握的技巧。同時,抽取的幾位學生可先挑選一下,有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較差的學生,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的過程,促使學生更好地朗讀。

其實,優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而且它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除此之外,我認爲這篇文章要講的內容非常多,應該有一個取捨,最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善於把握重點,讓學生體會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兩節,從月下荷塘中朱自清不寫一個月字,卻能夠盡得月之風姿說起以品味他的高妙。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

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湖南省石門縣第一中學 趙秀英

在15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爲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應具備以下三點:一、加強教師自身素養;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三、堅持寫教學後記。我這樣踐行着,且收效頗豐。

一、加強教師的自身素養。

我覺得教語文,學養是第一位的,技術是第二位的。只從“術”的方面去研究,不從“學”的方面去積澱,是捨本逐末。你要教學生讀,你首先要會讀、多讀,有深刻的讀書感悟;你要教學生寫,你首先要愛寫、能寫,有獨到的寫作體驗;你要教學生說,你首先要勤說、善說,有高超的口語表達才能;你要教學生成長爲一個大寫的人,你首先要是一個大寫的人。因爲教語文說到底是教做人。

我們教師不是詩人,但要有詩人的氣質;教師不是演員,但要有演員的才能;教師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師不是將軍,但要有指揮千軍的氣概。語文教師尤其應當如此。一筆好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腔與學生融爲一體的熱情,一顆真摯而善良的心,所有這些,才能構成一位語文教師的神韻。

有的老師上課,心裏想的是教學流程、步驟、環節,先幹什麼,再幹什麼,後幹什麼,甚至幾分幾秒都有“科學”的設定。我覺得這樣做就缺失了教學的靈氣,教學的本真。我上課心中有路數,但全力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皺眉,都是他們心聲的反映。我就根據學生當時的狀態因勢

利導,教爲學服務,而不是師生被教案牽着走。上課時要做到:眼裏有學生,心裏有學生,心裏裝着每一位學生的心。

另外與時俱進,莫被“傳統”束縛頭腦;科學發展,不爲時尚放棄永恆。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還重視“讀萬卷書,交萬名友”。古代有“遊學”之舉,當代有“留學”之風,我還主張廣泛交流。子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詩云:爲切爲磋爲琢爲磨。都是講交流的重要與樂趣。霍懋徵老師年逾八旬還去西北講學,傳播經驗;魏書生老師做了局長還不放棄教學,他們是真正的事業家。語文課堂要充滿詩情,要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教師享受語文教學。讓課堂充滿文化氣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亂,情趣盎然。課堂要有書卷氣,要有翰墨香,因爲語文教學,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浸潤在文化積澱中的社會行爲。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沒有優秀的教師,什麼理念、教材、教法、評價都可能會被扭曲、變形、異化。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是教師,教學研究的生力軍也是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說,課改的成敗在於教師。

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朱小蔓教授說:“如果我們教語文知識,不能教出個樂趣來,不能教出個興趣來,不能教出個迷戀母語的境界來,那他就不是一個高明的教師。”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

生只有“好之”、“樂之”,纔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以學爲樂,欲罷不能。前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爲:教育效果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學生有沒有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爲此,我摸索、總結了幾個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

(一)、巧設導語,誘發興趣

讓語文教學的導入充滿誘惑,充滿激情。讓激情綻放,讓誘惑持久,我覺得語文教學的導入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暖餘溫。興奮升溫,容易調動人的情緒,使興奮加值。抓住剛剛過去的,但學生仍沉於餘味之中的事情,作導入的一個點,既合學生的口味,也有利於展開教學。例如,教《祝福》這課時,剛過了新年,學生還在回味着熱鬧的新年,臉上洋溢的那份快樂難以掩飾。一上課我就祝福他們,雖然這是遲來的祝福,但他們還是很高興,趁機我讓他們講自己與家人團聚的.歡樂,探親訪友的快樂,此時他們都樂於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和過新年時的樂趣,因而他們很快就能放開來講,很興奮,這樣很快就調動了他們的情緒,也爲他們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做對比,爲理解文章做了鋪墊。

2、及時雨。及時的大雨總能讓人心生快意,也讓求雨的萬物歡喜若狂。我覺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時雨,雖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長青之樹,可遇不可求,但它卻是那一點靈動的色彩,僅一點靈動,也能閃耀一時。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時利用,也能成爲課堂的動聽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讓巧合也成爲課堂導入的一員,有時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學中應該嘗試這樣的導入。

3、歷史風。 歷史是風,從遠古吹來,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過去的每一天都成爲歷史,歷史待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陰裏。讓歷史作載體,讓歷史作紐帶,讓歷史見證昨天,讓歷史啓迪今天,從而藉助歷史作語文課堂的導入,學生腦中再現了歷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課堂。善用昨天的歷史,也要善用今天的歷史,讓歷史的風吹醒沉睡在舊模式下的語文課堂,讓歷史的風吹出語文課堂導入的新意。

總之,導入是課堂上要走好的關鍵的一步,是氣氛的調和劑,是整堂課情緒感染的開始。導入應以學生爲主,因時而變,因勢而改,因文而生,讓語文課堂的導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爭奇鬥豔,萬紫千紅,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觸發興趣

設置問題,要圍繞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本着從易到難,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則,找準切入口,講究坡度,愈進愈深,所見愈新愈奇,興趣亦愈激愈濃。在“啓”與“發”、“憤”與“悱”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異,不同意見不同觀點之間相互觸發,形成一種如切如磋的濃烈的課堂氣氛。

(三)、拓寬渠道,鞏固興趣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也是激發興趣鞏固興趣的陣地之一。學生的求知慾是十分強烈的,他們往往不滿足於課本和課堂所得,希望開拓知識面。教師就要及時地保護和培養這種積極性,

積極地向課外延伸。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課外讀物;舉行讀書報告會、故事會;組織指導學生課餘創作,提供發表園地;開展語文聯誼活動,如猜字謎,記成語,談楹聯,接名句等。這樣,就會是學生看到自己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還要注意正確引導學生的興趣,處於高中年齡段的學生最容易接受新奇的東西,而這些又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健康的,這就需要我們因勢利導,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到正確的方面來。加強思想教育,進行健康的心理指導,以及展開上述有意義的活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激發、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爲穩定、牢固的學習志趣,對於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堅持寫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是下課後對自己教學行爲的自我評析和反省。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孔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這裏的“省”是指回顧、反省、檢查自己一日之內的所作所爲,有無不足之處,以便改正自己的行爲。

撰寫教學後記,對我們每一位教師,特別是新教師更爲有益。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有些教師的教學後記,在課前就寫在了備課筆記上,也有的教師只寫幾筆,就了事,沒有什麼東西。我認爲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要“精”,即簡單扼要。教學後記不是長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賬,而是對該課的“實況”的回憶,對課堂上每一環節。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3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主要是以作文教學爲重心展開教學活動的,而且它的目標是爲了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因爲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因素,導致寫作教學沒能發揮它真正的作用,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沒得到很好地提升。因此,要想真正幫助學生培養成一個優良的寫作能力,就應該從根本上解決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各種方式尋找一個適合的教學方案,從而真正落實寫作教學的工作。

1.作文教學不切實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課堂的備課中,只是針對課本的寫作專題依次地進行教學,而沒有對整本蘇教版的語文課本進行系統地規劃,也沒有依照學生的寫作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方案的制定。而且在選材沒能很好地把握一個度,導致高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批改過程中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教師長期在這種的教學狀況中,也會漸漸失去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

2.教學觀念落後

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對於蘇教版的新課標要求並不是很瞭解,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重視課本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寫作教學的重要性,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寫作環節上依舊薄弱。而且,高中語文教師以學生寫出來的的.文章的結構性和條理性作爲教學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在意學生寫作技巧和方法的培養,而沒有認識到情感纔是文章的靈魂,缺少情感的文章是沒有感染力的。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會非常空洞,沒有真實的情感投入,在內容上也胡亂捏造,過於浮誇,這樣導致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沒能真正的得到提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4

1、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進行對話。

在上現代文新課之前,我們會佈置前置作業,如“讀了本文你有什麼疑問?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內容打動了你?你從中聯想到了什麼?”學生只有認真地解讀文本,才能回答這些問題,才能使課堂上的討論不流於形式,避免課堂表面的熱鬧。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和多層面地解讀文本。課堂有太多的生成,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點評學生的發言,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明顯的知識點錯誤;

第二,觀點正確;

第三,觀點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只點到了問題的某一個方面。

這些都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評價。

第一種情況,是糾正學生明顯知識性的錯誤。

第二種情況,不是片面地給學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說“好”“很好”等詞,要說出學生髮言好在哪裏?好的本質。

對第三種情況,不能模棱兩可,讓其他學生找不到方向,霧裏看花。而應該從尊重學生和知識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發言給予中肯的評價,學生會因老師的點評,在識見上有所提升,產生新的認識,從而對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並做出中肯的點評,也是生本教育的一個體現。

3、開發家長資源,拓展延伸語文課堂。

我們一直強調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任何一門科學都源自於生活,而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也可以還原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而開發家長資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語文課堂。學生平時與社會接觸少,我們邀請家長來講課,家長可以向學生介紹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或講述自己奮鬥經歷、人生感悟等等。學生可以通過家長的`講課瞭解社會,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結構。同時,家長上課,也是孩子與父母溝通的一種方式。孩子可以從別人的父母所講授的內容中,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在期待什麼。這樣可以促使孩子更愛他們的父母。教師和學生家長三者在活動中也增進了瞭解,關係變得更加融洽。無論是語文教學方面,還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即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個爲而不爭的教育成長世界。希望在我的課堂上我能儘量爲孩子們創造快樂的成長環境。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5

從教十一年了,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學,還確實沒有比較系統得地做過反思。藉着這個機會,我將這些年的語文教學的點滴,做一個梳理。我相信,這將對我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起到促進和引導作用。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徵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潛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地做出改變。我發此刻我的課堂教學行爲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感悟動手潛力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構成和提高。

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潛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潛力和書面表達潛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潛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

經過反思,我認爲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纔有潛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貼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所以,針對班級中後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將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潛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資料和教學資料的直接聯繫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着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超多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潛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能夠說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此刻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潛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狀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爲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爲引導者就應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爲,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爲上升到理論高度。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6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單元教學重點是教會學生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現在的高一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常見的新聞了,所以達到這一要求還是比較容易的。我考慮作爲一節新課改研討課,如何在我的這節課上體現出一些新課改的理念,以供同行們研討,哪怕是失敗了,也算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當然,由舊有的觀念向新的理念轉變這一過程還是非常艱難的。應該說在大家幫助下,這堂課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還是體現了新課改若干理念的。

一、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會意義,二戰已經結束幾十年了,過去的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奧斯維辛卻“陽光明媚、綠樹成蔭”,也許“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吧”,人們應該永遠牢記那段悲慘的歷史,不要使悲劇重演,這正是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如何讓學生深深體會這一點呢?於是我查找相關資料,借用多媒體手段,精心選擇奧斯維辛的圖片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去打動學生,撞擊他們的心靈,並且找了我國南京大屠殺的資料作爲課後引申探究,我覺得以這種方式來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比空洞的說教省時、有力得多。

二、關注學習的過程。

語文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過程和方法”有時可能比偏重於結果的“知識與能力”更爲重要。我反對把課堂淪爲學生對“標準答案”的記憶,所以體現在課堂時就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參與必然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參與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習過程,就不會有好的學習結果。老師不像過去那樣滿堂灌,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互相解答,老師只在關鍵時候引導點評,整堂課既緊湊活躍又充實。

三、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最先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和以書本爲中心的局面。作爲新課改研討課,我必須要在這方面進行嘗試。同學小組內交流討論,並選代表課上展示,體現了合作交流;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並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問題的答案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給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教師在這堂課上起到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

四、新課改促我成長。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也必然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然也包括理論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更新,就本課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諸多方面的不足。由於自己對文本的挖掘不夠深入,所以課上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探究就顯得比較膚淺;由於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和學識的淺薄,對於學生的評價還缺少精當的點評。這些“缺憾”同“亮點”一樣,也是我教這堂課的收穫,追求圓滿更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其途徑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作爲一名青年教師,趕上新課改的大潮是我的榮幸。感謝新課改敦促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感知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2、把握文章思路:墨子勸阻楚攻宋的三個步驟。

3、能聯繫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體會墨子高超的勸說藝術。

助讀資料

1.《墨子》及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魯人,一說宋人,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爲宋國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後聚徒講學,創立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反映了小生產者反對兼併戰爭,要求改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願望。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現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記的墨子講學辭和語錄,其中也有後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國論辯性散文的源頭,運用譬喻,類比、舉例,推論的論辯方法進行論政,邏輯嚴密,說理清楚。語言質樸無華,多用口語,在先秦堵子散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2.公輸

公輸,名盤,也作?“般”或?“班”又稱魯班,山東人,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能工巧匠。現在,魯班被人們尊稱爲建築業的鼻祖,其實這遠遠不夠.魯班不光在建築業,而且在其他領域也頗有建樹。他發明了飛鳶,是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發明了雲梯(重武器),鉤鉅(現在還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科學家,在機械方面,很早被人稱爲“機械聖人”,此外還有許多民用、工藝等方面的成就。魯班對人類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我國當之無愧的科技發明之父。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導語(參考)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罄竹難書.今天我們走近一位熱愛和平的人,他憑藉自己雄辯的口才,巧妙的詞鋒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場不義的戰爭,他就是墨子。

二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郢敝輿 短褐犀兕麋鹿 魚鱉黿鼉 雉兔鮒魚文梓 楩楠豫章 守圉

三 再讀課文 疏通文意

(結合文下注釋疏通文意,標出疑難,師生釋疑。)

解釋以下加點詞語和句子

夫子何命焉爲?

吾義固不殺人

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

知而不爭,不可謂忠

義不殺少而殺衆,不可謂知類。

宋所爲無雉兔鮒魚者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爲與此同類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吾請無攻宋矣

 四、理清文脈,把握文意

1本文對應的雙方是誰?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國的目的是什麼?

2談談你對本文思路的看法。

學生討論。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二、精讀課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奧祕,體味墨子的勸說藝術

墨子止楚攻宋戰略三步走。

1、 學生分角色朗讀2~12段。

思考:墨子是如何勸說公輸盤的呢?

2、分角色朗讀13~16段。

思考:墨子又是如何勸阻楚王的呢?

3、分角色朗讀13~16段

思考:墨子最終是怎樣迫使楚王放棄攻宋的?

四、人物分析

墨子:

楚王:

公輸:

 五、總結昇華

墨子與公輸盤,楚王的這場鬥爭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啓示?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六、中考鏈接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⑴ 子墨子曰 ( )

⑵ 願借子殺之 ( )

⑶ 吾義固不殺人 ( )

⑷ 不可謂知類 ( )

2.下面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公輸盤爲楚造雲梯之械 吾從北方聞子爲梯

B.不可謂知類 爲與此同類

C.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 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

D.於是見公輸盤 胡不見我於王

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夫子何命焉爲?

譯:

⑵宋何罪之有?

譯:

4.用原文回答:(4分)

⑴墨子與公輸盤一見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樣的請求?

答:

⑵墨子採取什麼措施讓公輸盤答應他的請求?

答:

5.墨子抓住公輸盤的哪句話進行批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公輸盤的虛僞性?(4分)

答:

6.怎樣理解墨子的五個“不可謂”中的“智”“仁”“忠”“強”“知類”?墨子用五個“不可謂”的目的是什麼?(4分)

答: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8

身前背後,總能聽到學生說:“我不喜歡寫作文。”究其原因,皆因作文很難。課堂上,單純依靠老師的語言描述,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的思維創作,他們也感到很困難或無從下筆,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往往怕作文,把作文當作苦差事。如何使學生會寫作文一直是我反思的一個問題。假如,我們的作文指導也像動畫片一樣吸引小朋友;假如,學生寫作文也像玩遊戲一樣投入,一樣有激情。那麼,學生將會感受到作文課的幸福、快樂。這也是作爲一名新課程下的語文老師的追求。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潛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課堂優化學生的心境,讓學生快快樂樂地學作文,寫作文。那麼,如何在習作指導中,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開拓學生寫作思路,爲學生習作開闢自由、想象的空間呢?這一直是我反思的內容。因此,我在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作文教學。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邁向創新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周圍事物缺乏認識,硬要他們去表達,支反映則是不可能的。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認真細緻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緻的瞭解,寫出來的文章纔會真實感人。如我教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時,學生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時,我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下手,着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大小,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親身實踐,並懂得觀察的重要性,學會觀察的方法,養成仔細觀察事物好習慣。

1、看:

一看:課堂上,我積極引導學生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是什麼顏色,它們顏色有沒有發生變化,形狀是什麼樣子的。

2、聞一聞、嘗一嘗:

讓學生知道,光憑眼睛看事物,是瞭解不全面的。水果是我們經常吃的東西,通過我們的鼻子聞一聞,親口嘗一嘗,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把握這些水果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摸一摸:

大千世界,水果品種繁多,它們的外表也不盡相同。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種水果。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9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爲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脫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說“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說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說,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爲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關於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彌補。在聽老教師的課時,我更加關注他們的設問、提示以及降低問題難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問題的設置,在課堂上注意簡練自己的評語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0

一年的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終於結束了,回顧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點簡單的小結。

首先,由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的特點來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三複習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基礎,還是基礎。高考題目出的大都是基礎知識,同學只要平時稍加註意,就不會失分。

二、平時講課要注重積累,注重語言積澱,不必過多地關注專業知識。高考題目不是光靠這些專業知識就能完全解決的,比如說,病句題,同學知道病句類型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但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麼你所知道的這些專業知識等於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澱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銳,一讀,就知道,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這可以就此判定這個句子就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知道它屬於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這叫多此一舉。

三、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擴大閱讀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閱歷,爲作文準備素材。作文實際是生活經歷、情感、觀點的展示,一個人,要想寫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寫作功底、寫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一個人腹內空空,想讓他道出來點東西,可真是難爲他呀。相反,如果同學頭腦中積累有許多素材,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可以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寫出的文章就事實充分、材料翔實,就會得高分。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也寫不出幾句話來。

四、學過的知識要不斷地回頭複習。只有不斷地複習,才能“溫故而知新”。高考試題中許多題目在課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題目就是書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學早已忘得無影無蹤,把不應該失的分給丟了,這就未免可惜了。爲了避免這些分數的丟失,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及時回頭複習。

五、適當的有針對性地訓練。高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爲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

1、書寫的規範性;

2、審題的準確性;

3、答題的程序性;

4、時間利用的計劃性。

六、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爲?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我以爲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纔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七、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

①爲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爲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八、管理至上,指導爲重。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爲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大量講述;

②大量訓練;

③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爲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爲不得已”。我以爲,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啓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爲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爲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爲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纔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纔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穫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纔會萌動解決的慾望——於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

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

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

③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

④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

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爲“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爲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高考是一次檢閱,高考是一位老師;它檢閱着我們老師教學的思路和教學的成果,它引導着我們走向更正確的教學之路。它讓我看到許多教學的不足和缺憾,同時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未來的教學,我心中似乎越發清楚。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1

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爲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爲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爲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2

在提倡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高中的語文需要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

以此爲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

首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

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

從初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初三的中考使許多初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新編的高中語文教材,就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養學生寫作實用文及口語交際能力。

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

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3

根據十幾年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語文教學反思(楊)。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4

複習《項脊軒志》一文,主要想完成兩個教學目標:一是識記、理解、運用文言字詞;二是分析和借鑑本文通過細節描寫敘述事情和刻畫人物的方法。

所有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緊緊圍繞着這兩個目標展開。

整個教學過程推進的比較良好,感覺還是很好的實現了預定的目標,收到了預想的效果。其中有兩個環節我感覺較爲滿意:第一個是課內重點文言字詞的遷移運用,第二個是鑑賞細節描寫手法之前選取《老屋》歌詞所做的鋪墊。

第一個環節中,我選取的是XX年江蘇卷高考題歐陽修《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中的一段文字,語段幾乎包含了本節課所強調的所有重點字詞和文言現象,課堂上及時地拿來讓學生翻譯,既突出了檢測的針對性,又較好地強化了知識遷移過程中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直接體會到了文言文複習和高考之間的必然聯繫,讓他們意識到了平時複習中積累文言知識的重要性,而課堂上學生頭腦中這種意識的產生比老師平日裏憑空的說教要強百倍千倍。

《項脊軒志》是作者歸有光在經歷了無數的人生變故、世事滄桑之後寫作的文章,文章雖然感情真摯細膩,細節描寫的手法運用的不露痕跡,但是因爲語言樸素,敘述平淡,以學生現在的年齡和人生體驗,很難提起深入閱讀的精神和興趣,更不要說體會作者情感的十分之一二,進行手法的分析和挖掘了。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截取了水木清華《老屋》中的一段歌詞作爲之前的鋪墊。這是一首充滿懷舊情緒的歌曲,作者在表達對老屋及屋中人思念的時候,選取了很多尋常生活中看似平淡而又十分美好的鏡頭和畫面,這種方法和《項脊軒志》中採用的敘事抒情的方法極爲相似,因而,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們對這樣的歌曲也非常喜歡,很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分析起來更是興趣盎然,極好地調動了學習的興致和課堂的氣氛。

儘管如此,一堂課講下來,感覺還是有很多的遺憾和不足。手法賞析環節中,因爲設計的題目難度偏大,之前的知識補償做的不夠,使得學生們在分析的過程中抓不住根本,回答不到點子上,浪費了一些時間,以至於後面的鏈接閱讀無法充分展開,寫作方法的引導也僅僅是點到爲止;還有,在駕馭課堂、隨時隨地調動學生情緒,以使他們時時刻刻專注於課堂內容上,做的`也還不夠,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和努力。

雖然不是什麼教學能手的選拔,優質課的評選,甚至因爲有懶惰和畏難心理,在剛開始“聽將令”,“奉旨”講課的時候還有點不情願,但是,當真正面對這件事的時候,我卻以十二分的認真投入進去了它。因爲,學校不僅提供給了我們展示的舞臺,也給予了我學習的機會,我要好好把握;再有,自己竭盡所能之後,仍然存在的問題纔是真正的問題,是自己真正需要克服的地方,而這,應該也正是進步之所在。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5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爲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爲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