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推薦】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

高二語文教學工作告一段落,感覺自己盡心盡力了,但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理想。仔細回顧起來,感覺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總結,需要提高。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甚至有些學生漠視語文,表現出了種種的消極心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不夠,效率不高,確實值得反思。現在我結合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不正確心態和解決方法做一下歸結。

一、學生的不當心態

1、漠視心理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作文想寫多長就寫多長,不問質量與字數,不關心老師給出的分數。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敷衍心理

一些學生學習被動,你讓他學點他就學點,你不說,他就不學。你讓他背書默寫,他磕磕巴巴也能背上來,但一寫就出現錯別字。這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提問時,有“我已學過了”的回答;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焦慮心理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焦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心理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雖然老師提出要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但其充耳不聞。真正遇到與教材有關的題目時,卻做不好。

二、自己的解決辦法

1、變更教學的內容

課堂上需注意充分調動、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大限度的實現所有學生的諸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主動把教師“一言堂”奪取的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這是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本前提。如果只停留在滿足於口頭上、認識上的轉變觀念,不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變革教學行爲,課堂上便不會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有鑑於此,我認爲,應樹立“五不”意識,即: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不暗示;凡是學生能自主探索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不說;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不做。教師應甘願成爲課堂的配角,不與學生搶風頭。

2、注重興趣的培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進行成功教育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決。”俗話也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爲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二階段的學生更爲重要。對於學困生,要鼓勵和引導他們,不能讓他們自暴自棄,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嘗試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自己邊教學邊總結。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2

一、試題分析和學生答題情況

下面從基礎知識、文言文閱讀、默寫題、古代詩歌鑑賞、現代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作文、附加題等八個板塊來分析。

1、基礎知識

這次考試基礎題部分增加了3個選擇題,分別是字形題、加點詞解釋、文學常識題,內容涉及必修5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一二單元,必修5的內容,有些知識學生已有遺忘,所以正確率不是很高,大概只有30﹪。

2、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選用的是依然是人物傳記,題目的設置依次爲:理解實詞、篩選信息、分析理解內容、翻譯語句。

①對於實詞的理解,難度不大,但學生由於沒有科學高效方法,同時文言閱讀的基礎也較差,所以正確率只有56﹪。

②篩選信息是常考點,也是幾道題之中一貫做的比較好的,而且這次題設計的比較簡單所以準確率比較高。

③分析理解內容,由於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是很全面,審題不夠細心,這道題的得分率一向較低,這次的準確率爲30﹪。

④翻譯句子總分爲6分,很多學生在做這類題時,不能堅持"直譯"的原則,也不注重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漏掉了得分點。但由於這次的句子比較簡單,所以得分情況良好。

3、名句默寫

名句默寫題10分,由於考前有要求,所以整體情況良好。

4、詩歌鑑賞

這次詩歌鑑賞,是一首杜甫的詩,在課本中,杜甫的詩我們學了兩首,對杜甫以比較瞭解,有加之是資料上的原題,所以主要考察了落實的`情況,至於學生古詩鑑賞的能力,還要看最後的附加題了,總體看來,鑑賞能力參差不齊,整體較差。

5、現代文閱讀

本次閱讀文章是一篇小說,遲子建的《與周瑜相遇》,內容有些朦朧,但主題還是比較明顯的,而且後邊的習題設置的較簡單,總體得分情況還可以。

6、語言文字運用

17、18題難度係數也比較低,同學們都答得不錯,快班有80﹪的同學都做對了。但由於太過簡單,並不能考出同學們的真正水平,不過得分情況好,也給同學們增加了幾分自信。

7、作文

這次考查的是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故事有很明顯的立意方向,即環境對人的影響,而且考試結束時,有同學告訴我,這個作文題高一時候考過,所以,立意上不存在大問題,但仍有偏題現象。作文總分50分,40分以上的佔到20﹪,作文主要問題是硬傷太多,比如字跡潦草,文面不整潔,還有明顯的錯別字,嚴重影響了得分。另外,還有一些同學作文沒寫完,或匆匆結尾,字數不夠800字,分數直接下降到35分以下,所以,在考試中合理安排時間是很重要的。

二、今後教學的建議

1、重視基礎,紮實訓練,加強背誦,加強積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依然要加強對成語的積累運用、古詩詞的背誦、文言字詞的積累,還要多積累一些古詩詞鑑賞方面的知識。

2、專項訓練,提高語基的得分。在後段時間對成語、語病和連貫題要進行不間斷的訓練,題量不能多,要少而精。在做題中查漏補缺,提高應試能力。

3、加強指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要指導學生學會初讀感知、細讀理解、研讀品味。其次,要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指導,如指導學生掌握關鍵字詞,領會主要句子,把握重點語段,理解文章思想,領悟文章內涵等。尤其要注意典型的題型多次訓練,要讓學生做筆記,指出答題的模式,引導學生答題規範化。

4、優化策略,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首先,要重視"作前積累"的指導。"作前積累"是作文指導的必要環節,老師要幫助學生加強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除指導學生多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外,老師還可以針對幾類時新的觀點爲學生蒐集些經典故事以及最新事例,以彌補學生積累的匱乏。其次,強化學生的寫作意識,切記不要踩上高考作文的低分雷區。平時作文訓練中,出現一次,指出一次,強調一次。最後,要加強作文的規範訓練,指導積累寫作技巧,要在審題擬題、謀篇佈局、寫作手法,譴詞造句等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要加強評改指導,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抓住主要矛盾,每次習作無需面面俱到,而應該有的放矢,同時要善於發現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多鼓勵表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使學生明確"改什麼"和"怎麼改",最後,最重要的還是嚴格要求書寫的規範性,努力做到全文無修改。

20xx年11月20日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學者文人作品中影響極大,學生喜歡,我也喜歡。在《文化苦旅》裏邊,我尤其喜歡這篇《道士塔》。當初在教讀這篇作品時,我讀的慷慨悲憤,學生聽的義憤填膺。在品味語言時,學生的發言更是積極踊躍...

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學者文人作品中影響極大,學生喜歡,我也喜歡。在《文化苦旅》裏邊,我尤其喜歡這篇《道士塔》。當初在教讀這篇作品時,我讀的慷慨悲憤,學生聽的.義憤填膺。在品味語言時,學生的發言更是積極踊躍,很有見地。

這篇散文,文學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和複雜的情感,成了這一課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強了朗讀的分量。在分析語言時,我着重圍繞一個“恨”字設疑,較好地實現了長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討時,我不但組織、參與,而且結合文本描寫的歷史事實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導,激發同學們的憂患意識和報效國家的責任意識。

實踐經驗一再證明:要想讓學生喜歡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水平重要,選材更重要。語文課本里面的文本,文學性應該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學性不強,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別說學生不愛學,老師也不愛教。看來,喜歡是硬道理;要喜歡,就得有魅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4

(一)關於“名著導讀”的反思

本學期主要是名著導讀,名著導讀課貴在選好角度,即,切入點。它既不能“雜”,也不能“亂”,應當條理清晰。本節課我就從“人物描寫角度”切入,着重講評作者如何“多角度、多層次”刻畫人物形象,採用人物“分類”法,一下子就讓學生對《三國演義》衆多人物有了“歸屬”感,不再那麼“雜亂”,無頭緒,彷彿小說中的人物都在按照各自的身份,各行其道,各行其事。

名著導讀課還貴在講得生動有趣。如果授課時“照本宣科”地念,容易讓學生覺得無趣,單調,那麼,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方式、語氣。我在上本節課時,基本上是模仿“百家講壇”的方式,把敘事、議論結合在一起,力求講得風趣、幽默,這就需要一個教師在平時應該注意學習與積累。

(二)關於“文化經典”的教學反思

我們知道,先秦時期是我國思想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先秦諸子論著承載着先秦各派重要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社會人生智慧。但是,先秦諸子首先是作爲散文存在並流傳下來,先秦說理散文還是我國散文創作的典範,其形象化的說理方式,豐富多彩的創作風格和語言藝術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因此,文化經典教學應當重視引導學生從文學欣賞層面來閱讀各篇文章。

一、重視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的語言藝術。

(1)欣賞人生格言。翻開文化經典,我們的確會發現,無論是《論語》《孟子》還是《莊子》《荀子》,都能找到許多既精煉而又富含人生哲理與文采的.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2)欣賞修辭語言。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是文化經典又一語言特色:孔子的“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等。

(3)欣賞描寫語言。作爲散文,先秦諸家十分注重細緻逼真的細節刻畫與形象生動的描寫,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4)欣賞人物對話。先秦散文中,用對話的方式描寫人物神態、形象,也爲後世小說提供了可資借鑑的藝術經驗。

(5)欣賞積累熟語。現代漢語許多內涵豐富、膾炙人口的熟語也是來自經典論著,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引導學生髮現、理解、積累並運用,有助於學生進一步提高對文化經典的思想認識,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二、重視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的說理藝術

先秦散文確立了說理的體例,標誌着說理議論文體的成熟。無論是表述對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認識,還是闡述政治主張,學術觀點,其說理方法與藝術都是值得借鑑的。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可以從中加以提煉、歸納、運用。

(1)邏輯推理與思辨色彩的說理藝術。(2)寄寓深刻而又形象的寓言譬喻的說理藝術。(3)分析透徹議論縱橫而又論據典型的說理藝術。

先秦諸子爲我們留下了一大筆無比寶貴的遺產,諸子百家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人教版語文選修課程《先秦諸子選讀》在其“說明”中也明確指出:“本課程旨在啓發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提高對我國文化傳統和思想傳統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良傳統的熱愛,發展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作爲語文選修課程,教師眼裏看到的首先應是一篇篇充滿魅力富有個性的“大師級散文”,首先應當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來閱讀、品賞,汲取豐富的文學營養,在文學涵養中去領悟大師們卓越的智慧。

當然,本學期在教學上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對《論語》《孟子》的解讀還不夠全面與滲透,還處在邊學邊教的層面,還無法有獨立的見解等,這些都有待於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自學、領悟、提升,才能真正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東西”。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5

本學年,我擔任高二兩個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階段我充分認識到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高度的責任感,以創新的勇氣和創造性的工作,認真的去實踐這次改革。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不斷提高。

一、以書爲綱,以生爲本。

1、樹立以課本爲綱的教學理念,建立發散式教學模式。我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在以語文教材爲綱的前提下,儘可能地爲學生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舞臺,讓學生緊緊抓住桃樹,在領略牆內春色的同時,把頭伸到牆外,去欣賞牆外的無邊風光。

2、樹立以生爲本的教學觀念。學生是有思想的主體。學生接受知識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我注意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爲此我注重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二、以課堂爲主陣地。

課上的45分鐘是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提高的主戰場。爲了能更好的提高課上的效率,我還特別注意學法的指導,上課的方式在體現以老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下,採取多樣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收到不錯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知識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怎麼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其實現在的學生有一種心理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爭強好勝,他們極富挑戰性,而且相對於他們早熟的心理,僅憑課本的那點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和打動他們,所以我就經常設置一些競賽活動,以小組爲單位,自告奮勇,人人蔘與,在這一次次的挑戰中,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信心培養了,我因勢利導,讓他們去看一些知識性強、娛樂性強的欄目,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主動性。如此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強調“以學生爲本”,立足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科學探究。

三、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我在平時注意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羣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爲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立足現在,瞄準高考,我和同組的老師等一起仔細研究高考考綱、考試說明,然後,以此作爲我們平時學習新課和複習的準繩,重點抓好“三基”的落實,即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組的各位老師的團結協作和毫無保留的各抒己見,使得我們在學習新課和複習時重點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確了。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改變教學思路在針對學生班級容量大,學生參差不齊的情況,在備課過程中就針對不同學生狀況,採取不同的教法,材料的選取方面,也都有很大不同,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爲主,通過學生查找課外材料,提高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綜合闡釋問題的能力。本學期我新接手了高二(1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接班時該班的語文成績位於年級最後一名,我經過與學生的良好溝通,改變學生學習觀念,因材施教地教學輔導,在該班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在中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該班語文成績已經由第十四名上升到了第六名。

下面談一談教學中的困惑。

現在的語文教學,越來越難教,因爲學生的知識結構更新太快,同時也因爲學生的天分不同,因材施教也只是一個越來越艱苦的工作。還有每個班近50名學生的班容量,給教學力度和教學進度以及管理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最後要說明一點,困惑和抱怨都只是一時的,因爲這也叫生活,既然是生活,就總有不如意的事,就不會盡善盡美,路還得走,學還得教,只是總結一次,以便今後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6

1、把課文當作學習語文的例子。要通過課堂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須把課文當作“例子”。我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重點確定爲鑑賞人物形象和語言,學習透過人物言行認識其內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方法。並希望通過該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和心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爲實現此目標,我通過學情調查、相關知識介紹等手段,爲學生搭建了閱讀賞析的平臺。目標實現後,再通過學生興趣閱讀交流,由課文宕開,使學生在課外對古典小說的閱讀課內化,讓學生在課內對《紅樓夢》的閱讀在課外有了拓展。這樣,學生對中國古典小說多注意讓人物在生動的`情節發展中和人物彼此的關係中去展示自己的的性格這一手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好的達到了本課的鑑賞目的。用李鎮西老師的話來說,一節課上完了,一課書教完了,不是就可以畫上句號了,而應在學生心中留下破折號和更多的問號。

2、讓語言成爲品味形象的中介。以往的教學,多用電視劇《紅樓夢》中的人物劇照或電視劇片段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調節課堂氣氛。但這樣做容易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從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爲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教學,我力求不用一張圖片,一段電視劇,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3、使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角。在賞析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和課外興趣閱讀時,採用小組內的合作、小組間的競賽等形式。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展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的能力。如對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的鑑賞,經過小組成員的合作,就能夠從多方面展開,許多學生都表現出了出乎老師意料的鑑賞能力和獨特的思維角度,這也是在以教師爲主體的課堂上難以出現的喜人現象。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

在即將過去的20xx---20xx學年中,我擔任了高二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

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閱讀的好習慣、方法,爲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平時的閱讀課上,我有意識的加強了學生讀書的習慣,或默讀或個人自由地放聲朗讀。每節閱讀課我都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裏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於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於文本。過去老師所喜愛的齊讀,因爲學生要照顧讀的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唸經”罷了。而默讀,因爲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

這一年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啓發”,慢慢改掉以往爲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於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閱讀課上,我總是先佈置思考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爲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這幾年的語文教學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學生潛心、認真、有效的閱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閱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閱讀規律的遵循。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讀”,反覆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閱讀能力。這纔是潛心、認真、有效的閱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閱讀效果。

以上是我在這一學年教學中的心得和體會。在收穫之餘,也碰到了不少問題。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問題的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那就是語言材料的豐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爲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麼難的。其實,我這裏所說的積累並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爲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裏“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爲閱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現階段我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8

最近執教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寡人之於國也》。針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課後許多老師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比如PPT的製作問題,比如生生互動不足的問題,再比如課堂後半程略顯倉促等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在以往的課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現過。我想除了準備不夠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還在於自己的“功力”問題。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聰明人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我不是聰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這裏“盤桓”。以上問題不再贅述,我下面想談一談我自己的感受。

本節課進行到後半程的時候,我擔心時間不足,人爲地推動了教學進程,一些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並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本來說好的小組合作,也變成了教師提問,學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討論、切磋”的過程。這樣一節課看其來算是完整了。可實際上呢?學生在課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氣氛恰恰被教師強行打破了。如果課下進行一次調查,我相信,後半段的學習內容雖多,但是學習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實,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一節課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們思考。平時沒有人聽課,課堂再沉默也不怕別人說冷清。我相信一節“好課”,學生的思維像是河流,看似平靜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動。老師要做的'就是靜靜等待,當孩子們的思想閘門打開的那一刻,我們因勢利導,做好“引導”工作,讓思維的潮水向着預設的目標奔流。好課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課,熱鬧的課。而我在這方面,尤其是執教公開課時做得還遠遠不夠。面對聽課的老師,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讓自己“表現”的更優秀,顛倒了教與學的主次,也往往適得其反。

最後,這種倉促也和自己課前的預設不夠充分、應對課堂生成的駕馭能力不強有關係。借班上課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往往藉助自己以往的經驗推測、臆斷。如果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足夠的教學智慧,是很難在上課的前幾分鐘內完成學生的需求評估的。無法評估學生需求,就無法對教材進行評估、取捨和整合,進而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可以說一節課展示的絕不僅僅是課堂上四十五分鐘師生的“你來我往”,更是一位教師多年的教學積累,教學意識和教學思想。從這些問題上,能夠折射我的種種不足。

但是,這節課的整體效果我還是滿意的。其一,我始終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關注學生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準確、中肯、重點突出,注重了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其二,多多少少放棄了上公開課、比賽課時的“功利心”,教學更加“本色”,展現了自己的教學個性,當然也略微有些隨意和放鬆,教學語言不如比賽課那麼精練。其三,我鼓足勇氣到兄弟學校,上了一節交流課,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準備。當然大家的點評還都是以鼓勵爲主,批評較爲委婉,讓我非常感動。其四,這節課讓我有機會把最近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付諸實踐,看清了理論和實踐的差距,認清了自己今後一段時間要重點突破的瓶頸,可謂是受益匪淺。

最後,在此感謝一中的張老師,給我這次上課的機會。其實,人生何處沒有良師益友呢?王家衛在《一代宗師》裏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我想一個教書人也是如此。參加過那麼多的比賽,我算是見過自己,懂得了一個人不能像是枝頭的樹葉,只懂得迎風飛舞、輕狂,終究吹落於北風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衆生浩渺。這是我參加各種比賽後最大的感觸。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9

第一是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是比較清晰的,學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謂的路線圖應該是由一些時間和地點的節點構成。“棄舟登岸”後由東向西先後經過“寧國府”—“榮國府”—“西邊角門”—“一射之地”—“垂花門”—“抄手遊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間廳”—“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理清這個路線圖對於把握本段的內容是有重要意義的,在任何閱讀的過程中,“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應該是第一步,只有做到這一步纔有可能進一步深入去“品味語言-領悟感情”,進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過哪些手法來展示寧榮街與賈府的繁華富庶。這屬於寫作技巧的問題,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來面貌的過程中並非單純地平鋪直敘,往往會運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現。比如“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便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襯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與性格特點。《林黛玉進賈府》初步展示了賈府的環境特點和幾個重要人物,特別是林黛玉的性格特點。而第一段有句話非常關鍵,學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點原因,一是寄人籬下的特殊心理狀態,二是她印象中與親眼所見賈府的與衆不同給她的心理壓力,三是她的性格特點。而性格纔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爲與她相同處境的薛寶釵並不會這樣,劉姥姥也不會這樣。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種怎樣的性格特點,就得注意“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爲只是怕人恥笑,這應該說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個方面是自我意識強,自尊心強。

閱讀經典作品需要注意的地方:

1、語文的基礎知識是不能忽略的,雖是高一學生,但因爲是農場的孩子,自覺性不高,所以對《紅樓夢》的內容梗概、小說中的人物關係以及作者曹雪芹德介紹是必不可少的,不過這一環節我交給已經讀過《紅樓夢》的同學完成,效果比我自己講要好,能夠激發學生“讀”的興趣。

2、走進讀書方法,讓學生跟語言文字親密接觸。

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喜歡用電視劇《紅樓夢》中的人物劇照或電視劇片段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調節課堂氣氛。我覺得這樣做容易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從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我在上這節課時,力求少用圖片,課後再播放一段電視劇,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比如: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通常情況下,學生從以上的描寫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來。但這種感覺多數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朦朧膚淺的。而對她的“弱”、“多情”則更是忽略。這堂課,在教師示範部分,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愁”“病”等詞來體會她的“體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詞來體會她的“多情”,並在原文加上一些點評符號如着重號等以提醒學生注意。接着對這一段文字點評到:“氣質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我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讓學生將那些朦朧膚淺的感覺用文字進行加工、提升從而表達出來的過程。

又如:.當賈母問黛玉念何書時,黛玉答:“只念了《四書》。” 而當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她卻問答:“不曾讀。” 一個問題兩種回答。爲什麼?對於文中出現的這種“矛盾”,許多學生是視而不見的。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大多隻追求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卻意味雋永的細微之處,這也是學生不能很好地深入體味文學作品奧妙的障礙之所在。在課上,又以爲語文功底不錯的.同學提出了這一問題,我在引導學生閱讀文中的有關文字後,讓學生自己找答案,學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爲黛玉發現賈母不喜歡女孩子讀書,覺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寶玉問時改了口。這個細節表現了她謹慎小心的性格。我成此時提示學生在讀文學作品時注意不要忽略了這樣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細節”,要領悟小說語言的言外之意,欣賞含蓄之美。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鑑賞力。

3、欣賞品味語言,讓學生在審美中獲得精神愉悅。

語文課通過文字的間接性,引導學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韻味,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使學生在鑑賞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悅,審美享受。如:很多同學在點評王熙鳳的外貌神態“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啓笑先聞”時,只點評出她的“漂亮”或“美麗”而完全沒有看出她的兇狠、狡詐來。我針對這一實際情況重點引導學生被他們忽略的“三角眼” “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幾個詞,並在這些詞上加了着重號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導學生從這些詞中,體會曹雪芹描寫人物不僅寫人物外在的形貌,還通過極精練的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神韻的高超技藝。至此,學生對王熙鳳的認識已從外表深入到了靈魂,對大師看似簡單的文字卻蘊含獨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歎服。

再如:這熙鳳攜着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纔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在學生點評時,已有學生點評出王熙鳳誇黛玉其實是爲了討好賈母。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語言的妙處,讓學生重點注意在場的人物,讓學生思考“這段話,使誰歡心?使誰感到溫暖?使誰感到愉悅?使誰覺得內心平衡?”在學生有了一定體會後,讓學生明白 假如讓王熙鳳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類的詞來形容林黛玉的美貌,則陷入“一味浮詞套語”既平庸又沒有什麼表達效果。曹雪芹不愧是大手筆,隨手寫出,看似平常的一番話,卻有着如此神奇的表達效果:既誇了林黛玉的美貌,又沒有冷落了在場的相關人員。既表現了她逢迎、周到、八面玲瓏的性格特點,又契合她沒有上過學,讀過書的身份。只有曹雪芹這位大師才能寫出這獨一無二的王熙鳳。

在這一系列的鑑賞過程中,學生對作品人物、對大師運用語言技巧的認識不斷深入,學生漸漸發現原來名著之所以經典,之所以流傳,是因爲有太多可以不斷髮掘,不斷品味的地方,許多看似不經意的描寫都有令人回味無窮的韻味。如果我們經常開展這樣的鑑賞活動,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就會不斷提高。

4、需要改進之處:

《林黛玉進賈府》上完後,我個人通過反思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可以將讀書方法的介紹和學生對鑑賞方法的感悟結合起來。

雖然本課着力給學生提供實踐“點評式讀書法”的舞臺,但這種舞臺只集中體現在課堂的後半部分,前半部分則體現得不夠。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師在唱獨角戲,課堂上的雙邊活動,特別是學生這一方的活動不夠熱烈。

(2)對語言的朗讀品味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語文味的體現離不開對語言的涵詠品味。好的語言大多意味雋永,可多意會,少言傳。雖然小說的篇幅較長,不像詩歌散文那樣便於誦讀吟詠,但還是可以挑選出一些精彩的片斷,讓學生體會,品味。可採用單個地讀,分角色地讀,對讀的情況進行評價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品味,發掘其中的妙處。

本課的前半部分有兩次齊讀,後來因爲時間關係就沒有對文本進行朗讀,使得鑑賞點評有些遊離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階段,穿插對精彩段落的品讀,如王熙鳳出場時的語言,誇讚林黛玉的語言等,會使學生在品讀文本中不斷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長久的回味。

(3)整個教學過程還可以更緊湊,更科學,更有效。

從教學設計的初衷到教學過程的實施,都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但整個教學過程還不夠緊湊,科學。可以把重點放在王熙鳳的外貌描寫、誇黛玉的語言部分,這樣就可以節省一些時間,用在涵詠品味語言上,既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使“語文味”更濃厚些。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0

近幾年,爲適應新時期教學要求,語文教學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進。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期以來我採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爲語文學習打下紮實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開發智力,培養想象和創造力,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結合實際情況學習了別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設想,訓練發展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備課,堅持提前備課,做到深入鑽研教材寫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3、注重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把課前預習、聽課學習、訓練拓展、反饋遷移各學習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學習與課後練習相結合,做到聽、說、讀、寫協調發展。 在寫作教學方面,

將課堂作文和課下週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脫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語文背誦。一般來說,學生善於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5、關心愛護和轉變差生。總的說學生語文基礎較一般,當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時,我就給學生很大的鼓勵,使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6、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每週一節的閱讀課,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總的來說,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鑑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將不斷鞭策自己,繼續紮紮實實幹好本職工作,力爭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1

忠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精神道德嚴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對獨生子女這些“新新人類”來說,仍有現實借鑑的意義。所以我在教案設計時,緊緊結合課文內容打親情牌,巧妙滲透親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和學習討論,喚起了學生的親情意識,許多學生通過日記和博客反思自己過去對雙親的'言行,愧疚意識溢於言表,讓人倍感欣慰。這是教案體現出的人文性最爲成功的一面。

不過,畢竟是古文,古文知識積累相當重要。在教案設計時,除了朗讀背誦突出外,對古文言知識的檢查落實稍感不足,這一點,在輔導課安排的測驗中已經表現了出來。另外,古文背誦對學生來說是難點,學生都有畏難情緒。我發現解決的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進,通過默寫檢查落實;二教師示範背誦能消除學生背誦的畏難情緒三獎勵背誦也富有成效。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高二1、2兩個班的語文課教學工作。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小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促進今後的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一、主要工作舉措與成效:

1、精心備課,讓學生學有所得認真鑽研教材、教學參考,學習好新課標,虛心向同年組老師學習、請教,做到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並利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備學生,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儘量做到分層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同時加強自身業務理論學習,多研究精品教學設計,吃透教參,精心設計知識點,進一步促進課件製作的精良化。

2、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我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從最基本的字詞句入手,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學習興趣淡薄,通過基礎知識的公固加強,誘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成績優異的學生,就其學習的薄弱環節進行專項訓練,強化語言表達和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以週記和作文爲平臺,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側重思維品質訓練,積累語言和作文素材。

3、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先學後教”就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發現問題,同學相互討論,問題明瞭,深入探究後,如果還有疑問,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講解,這樣就可以加深印象。課上,以小組爲單位,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評比,極大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4、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學習的活動,強化語文積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是積累。因而,在抓住課堂這一主渠道的同時,還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我除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課堂記錄聽好課外,還建立了《語文學習積累本》,做好語文的學習積累。

5、認真搞好培優輔差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成績現在的在校生的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因而,做好培優輔差就顯得很重要了。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利用每一節的培(詳細定稿版)優輔差課分別對優生進行強化訓練,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加強基礎訓練。

二、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方面,教師講授佔用的時間多,學生自主探究和鞏固訓練的時間少,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還處在較差水平,限於學生的能力,老師也不敢輕易把課堂交給學生。

2、鞏固練習的方式和質量需要變革。學生課下主動學習語文的不多,作業預留也限於練習冊或週記、作文,針對性和系統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貼合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這就要求教師下功夫,多印發、收集一些習題作業,即貼近課堂,又符合學生學習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3、檢查力度需要加強。我的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落實抓得不夠,作業面批的數量少,懲戒力度不夠,導致有些學生得過且過弄虛作假,學習不踏實。

4、作文和語言應用整體水平不高,對考察文采和創造性的題目解答不夠好,暴露出學生在語文的深層次能力方面還有很大欠缺。

三、下期工作的思路和改進方向:

1、基礎字詞和課文背誦強調指導有餘,督促檢查不足,下期將加大督促檢查的力度。

2、平時練筆相對較自由,系統性和層次性不夠,要借鑑同組其他老師經驗,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訓練的方法,同時拓展信息閱讀量。

3、加強高考意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瞄準高考,根據教學實際,摻入高考的相關要求和題型,讓學生在平時就熟悉高考,不畏懼高考,一方面在訓練中把握解題規律,一方面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4、強化檢查,抓落實,抓優生,盡心輔導,尤其是在語文方面“瘸腿’的學生,要開動腦筋,多想辦法,寬嚴相濟,努力提高他們的成績。

5、針對二班和一班末尾學生,強化基礎訓練,着力作文教學,提升整體語文學習水平,確保平均分和及格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3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裏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說說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說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說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爲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衛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爲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以上就是《過秦論》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4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頂峯,爲中國四大小說之首。《林黛玉進賈府》是歷來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這回主要講述寶黛的初次會面,以及爲以後的感情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賈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實寫或虛寫,都有了簡要的輪廓。篇幅相對有點長,但層次鮮明,語言優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經比較突出的顯現。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即是對《紅樓夢》的初次感受,也是爲以後的整篇閱讀奠定興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課文是出現在高二的教材,現在讓高一的學生學,相信會有一些難度。但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讓高一學生學習是有好處的,藉此機會接觸《紅樓夢》,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這部大部頭。

上此課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電視連續劇和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記得了05屆教授此課時就把學生帶到多媒體,讓他們看林黛玉進賈府的電視,學生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也活躍了不少。但後來我發現,觀看電視劇,學生對人物形象較爲關注,對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電視劇後,就有了先入爲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上課前沒有組織觀看劇電視劇《紅樓夢》,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在介紹完作家、時代背景及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後,就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從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例如引導學生點評林黛玉,從“衆人的眼裏”、“鳳姐的眼裏”、“寶玉的眼裏”,從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然後讓學生進行點評,並且告訴學生:點評,就是圈點並批評。圈點,是在需要評論的地方畫圈或點點,做些符號;批評,就是評論。點評的方式有圈點、總批、眉批、夾批等。如寶玉眼裏的黛玉:“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愁”“病”等詞來體會她的“體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詞來體會她的“多情”,並在原文加上一些點評符號如着重號等以提醒學生注意。接着對這一段文字點評到:“氣質超凡脫俗,容顏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王熙鳳眼裏的黛玉時,我還插入了脂硯齋的評語:“真有這樣標緻人物,出自鳳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筆看”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對賈寶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別人對寶玉的評價、兩首《西江月》的判詞以及黛玉眼中的寶玉來理解寶玉的性格特點。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地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讓學生將那些朦朧膚淺的感覺用文字進行加工、提升從而表達出來的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從“看熱鬧”的層次提升到審美鑑賞的層面。 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鑑賞力。

爲了進一步理解賈府中的人物,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題:探究《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哭和笑,從人物的哭和笑當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視賈府的環境。並且讓學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蹤,和林黛玉一起細心觀察賈府,瞭解賈府這一典型環境對生活在這裏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

最後,還佈置了練筆,讓學生寫“我眼中的黛玉”,在寫之前,我先讀了“網友之黛玉”和“專家之黛玉”。

語文課通過文字的間接性,引導學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韻味,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使學生在鑑賞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悅,審美享受。引導學生體會曹雪芹描寫人物不僅寫人物外在的形貌,還通過極精練的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神韻的高超技藝。本課也旨在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

授完課後,我開玩笑似的問學生:學完這課,有沒有激起你們一點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呢?文科班學生表示通過這節課,極大地激發了他們閱讀《紅樓夢》的興趣,但理科班的同學則表示興趣不大,看來,文理科班的教學應有所區別才行。

本課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還有課時嚴重超時,原計劃用四課時教學的,最後用了六課時,這無形中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本來想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結果有可能反倒讓學生厭煩,估計理科班的情況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深文淺教,依然是我今後教學要着重思考的問題。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

一、“咬文嚼字”賞小說

必修(五)第一單元是小說單元,篇目有《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邊城》。以往教小說,我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主要從小說“三要素”出發設計三個方面問題。如,概述故事情節,歸納人物形象,找出環境描寫的語句等,基本上屬於粗線條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最大的不足在於學生對文本語言得解讀品味不深入,浮光掠影,而且是被動式的回答問題,學生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主題的瞭解,對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就難以體會出來。而“咬文嚼字”教小說,同樣是設計這些問題,但我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從文本語言中找答案,從語言的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人物內心情感與作者的描寫目的。例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第一課時教學,我基本上是處理與本節選有關的人物故事。但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說開頭插入交代李小二與林沖的關係時,用了哪些詞語來體現林沖有恩於李小二?學生帶着這一個問題讀文本,他們就能很快找到幾個詞語:“看顧”、“陪話”等,明白了作者不厭其煩地描述,目的在於突出林沖曾有恩於李小二,爲下文情節發展做鋪墊。講到李小二店來了兩個不速之客時,我從動詞妙用角度設題:一前一後的兩個人進入酒店,作者都用了一個動詞,請找出來並說一說運用這個動詞的表達效果。學生從文中找到“閃”字。我要學生起來評析這個自得妙處:學生說,這“閃”字不僅寫出人物動作之敏捷,也讓人看出他們的鬼鬼祟祟與神祕的表現,也就自然地引起了李小二的格外關注與懷疑,促使李小二一面做出應承,一面悄悄要老婆密切注意這兩個來得“不尷尬”的人,於是有閣樓偷聽密語的情節發展。第二課時教學,我的重點在於處理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的作用。如果只單純要學生找出語句,仍無法深入體會小說語言的魅力與人物內心情感。因此,我要求學生找到相應得句子的同時,再找出最有“形象感”的詞語。比如,描寫雪景的句子:“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中“卷”字的賞析;“那雪正下得緊”中的“緊”字的妙處。一卷一緊,把學生的思路就引導到故事情節上來:正是雪大,襯出天氣的寒冷,寒冷讓林沖冒雪去幾裏外的酒店沽酒禦寒;正是雪大,把草屋壓倒,林沖只好到山神廟暫宿,正好偷聽到廟外人的密語。學生聯想到這裏,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藝術的高超:雪,不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雪還救了林沖一條命。更重要的是,雪,讓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創作意圖:草屋被燒是人爲的,林沖果然是被逼上梁山的`,小說的主題到此也就明朗了。

因此,“咬文嚼字”教小說,尤其是名著的教學,無形中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名著語言的魅力,感受到漢語言得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主動閱讀名著的熱情,提高他們欣賞名著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文、言並重”品文言

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大多隻注重文言知識點的疏理與積累,這種教學其實是一種功利性的教學行爲,也是對“文言”資源的一種浪費。

文言文作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許多優秀的作品幾乎是“文質兼美”的美文。古往今來,多少優秀的文化名人無不是從吟詠文言中汲取深厚的文化營養。鑑於這樣的認識,本學期,我在文言教學上就有意識注意“文言”並舉的教學,引導學生多品“言”,在品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領略文言的“質美”。具體的教學方法有:(1)多角度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脈絡,“因聲求氣”,“由氣而通其意以及辭與法。”像李密的《陳情表》,就是在反覆多樣的朗讀中體會文章所抒發的“親情”、“苦情”、“忠情”,更體會到作者的“隱情”。(2)從語言描寫入手把握形象,在形象欣賞中理解人物情感與作者的創作意圖,並獲得美感和認識上的提高。如《項羽之死》的教學,我以三個場面描寫爲教學載體,引導學生從語言中找形象:當四面楚歌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在慷慨悲歌中,再現一個多情善感、有血有肉的失敗英雄形象;在東城“快戰”中,引導學生抓住“快戰”、“瞋目叱之”、“何如”等語言,把一個勇猛威風而又自負的項羽形象再現在讀者面前;而烏江邊“拒渡”、“贈馬”、“賜頭”的情節,我引導學生品味一個“笑”字,在“笑”中看到一個知恥重義的項羽。

所以,文言文教學不能太功利性,從上課情況看,學生更願意聽老師從品味語言中來領略文言的質美,這一點會成爲我今後教學的一個努力的方向。

三、“淺入深出”講《論語》

作爲儒家經典文化的《論語》,在教學上,如果“以深解深”,那麼勢必讓學生感覺高深難懂,甚至會認爲那只是“孔子的思想”而與我關係不大,這樣,我認爲就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學時,我的思路是,一定要讓學生學完《論語》後感覺到《論語》的智慧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邊,更在自己的身上。因爲,《論語》歸根結底,就是講“做人”的道理。這樣,我在上每一節的內容時,都要“淺入”,即聯繫社會生活,聯繫學生的日常表現,要求學生對照生活,對照自己,然後,再拋出《論語》的思想核心或者問題的實質,讓學生在“能近取譬”中,領悟到《論語》的人生智慧,進一步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例如,講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一節,我就先講現在社會上一部分人物慾橫流,爲謀取財利而不擇手段,害人害己害國的例子,再對照孔子的富貴觀念,就明白了作爲君子,對道的實行比謀取富貴財利更重要,從而看到孔子在物質利益面前保持了超然、獨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曠達和完滿。

總之,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纔會在教學中做到“常教常新”,“常教常悟”,“常教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