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共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共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共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

因爲是農村小學,所以在學習本課之前,讓學生回家觀察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情景,在上課的時候將自己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和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讀古詩,可自己拼讀、可同桌互讀、也可小組合作讀等多種朗讀形式。並鼓勵學生自己上臺朗讀,讓其他學生當小評委,評選出“小詩人”,教師適時給予獎勵。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 啓發學生髮揮想象做出相應的動作或表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悟出詩中的意境。並適時播放輕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背誦古詩,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鋤禾》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覺得極富活力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活力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活力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經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當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僅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着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

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

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 “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 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腳印是一篇充滿童趣的文章,讓孩子通過朗讀,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充分體會到小動物的驚喜,自豪的心情。要想很好的理解這篇小文,關鍵在於體會小動物的心理變化,並從朗讀中體現出來。

在前期的備課中,我把重點放在怎樣讓學生體會小狗的感情,因爲一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較差,不可能在你一篇長篇大論後,就能心領神會,因此,我針對一年級小孩好奇心強的特點,準備了一些圖片,包括小動物在雪地中的腳印,漂亮的梅花,竹葉,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除了用這些實物圖片讓學生體會腳印的美,也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動物,從而身臨其境的切實體會發現腳印的驚喜與自豪。

因爲文章兩段形式相同,學生讀好小狗的話,體會到小狗的感情後,小雞的語言就不難理解,因此,在這裏,我又把重點放在讀好小狗的話上面。怎樣引導學生讀好看是簡單的一句話,讓我大費腦筋。自己設計的導語和評價總覺得不夠火候,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在這方面,年級組的老師給了我很大幫助,尤其是姜老師,在回家的路上都在想怎樣引導孩子理解這句話,體會小動物的心情,怎樣從孩子的思維層次出發,設計引導性的語言和環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讓我學到教學環節設計上的方法和技巧,更讓我感到她對教學的認真和執着。

當然,除了要把握這個重點,突破這個難點,怎樣使整堂課連貫,流暢的進行下來,並且自始至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樣重要。通過幾次的試講,針對學生的反映,我反覆修改的教案,力求精煉的同時,儘量適應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增強自己課堂的`知識性,趣味性,並不時讓孩子覺得有驚喜。通過這次的語文課,讓我深知上好一節課,不光看老師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有多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在學生的理解能力上,組織一堂高效精彩的課,讓學生也達到同樣的理解層次。而且課堂中有的事件是突發的,怎樣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處理好,要看老師的語文功底,和平時的功夫。良好的課堂效果和學生良好的習慣分不開,學生的習慣培養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過這次課,讓我更清楚班集體中孩子的優點在哪,應該怎樣繼續加強,孩子們的不足在哪,以後怎麼訓練,訓練哪些。相信會在以後的教學和班級管理鍛鍊中,能更好,更快的成長。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翠鳥》是九年義務教材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組的一篇講讀課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主要介紹了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表達了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鳥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鳥活動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告訴我們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學中,我緊抓三步:

1、三年級是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除了要繼續進行詞句訓練以外,段的訓練是閱讀訓練的重點。在段的教學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爲重點,首先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在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前,引導學生回憶描寫《燕子》的外形特點時,作者的寫作順序,而後放手學生自讀,帶着問題,往往比“空讀”要有實效。以讀導悟,只有學生讀準了,讀會了,纔會去思考,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理清寫作的順序,抓住各部分的特點,最後達到感悟昇華。

2、抓住學生思維成長規律,促表象思維爲理性思維,讀寫結合。學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閱讀方法,但生活閱歷比較淺,所學知識有限,思維特徵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本課第一自然段對翠鳥外形的'描寫雖然栩栩如生,但因學生從未見過翠鳥,所以僅憑文字介紹依然無法使翠鳥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變得鮮活起來。至於習作訓練,學生雖有嘗試的興趣,但因剛開始接觸,缺少方法與經驗,寫作前往往不會觀察,寫作時抓不住主要特點。

針對學生的認知狀況,在教學中憑藉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優勢,逼真地展示翠鳥形象,突出作者的觀察順序和翠鳥各部分的特點,可爲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思維環境,使學生建立清晰的認知表象。針對教材特點,教學這一段時,教師把着眼點不單放在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上,而是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更學到了習作方法,促進了知識向能力轉化。

3、積累很重要。學生每學完一篇文章,我總會強調他們的詞語積累,比書寫,比正確率,比誰找的和老師找到的最多。以此促進學生詞量的積累。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燕子》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作者用詞準確傳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這堂課氣氛較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我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爲學生的思維起着“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後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紮實,更靈活,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這篇課文文字優美,內容生動形象,感情色彩濃厚。教學時要不斷地指導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今天是組內講課,說來也是講過幾次了,來聽課的都是極熟悉的老師,可是還是不免有很多緊張。

講的是第21課《太陽》,條理極其清晰的一篇說明文。在課前讓學生們做了充分的預習,包括生字及課文大概內容,課文信息量其實是挺多的,但不準備在課上花費過多時間講字詞,計劃一節課給講完。上週在別班上課時候曾講過一次,但是沒有完成計劃,最後剩下一些內容趕得很急,所以本節課就加快了節奏,不過卻是有點兒過了,好像又太快了。

上課以謎語導入,較簡單,學生們一下子猜出。字詞預習檢查,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課文以“后羿射日”這個神話傳說開頭,讀故事問大家:“后羿到底有沒有這個本領能把太陽射下來呢?”走入課文,講了太陽“遠、大、熱”的特點,在講特點的過程中,由於一直想着千萬不能講不完,就“刷刷刷”特別快,在學生們回答完問題後,也沒有進行朗讀及指導朗讀,接着就進行下半部分了。下半部分是講“太陽與人類的關係”,讓學生們逐一找出,也基本是跟着PPT出示,幾句帶過。最後一段:“如果沒有太陽,我們的.世界將會怎麼樣?“,由於時間還比較充裕,所以在這個過程讓學生們進行了短暫的小練筆,發言並進行了閱讀,有感情的指導閱讀。最後以”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結束。最後小練筆作業:以太陽的身份自我介紹。

課文講完,其實自己在講課過程中就意識到了問題,害怕一節課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節奏太快,每個程序基本都有,但學生們好像不能掌握的比較紮實。整體下來有點兒“趕”,還是因爲沒有合理計劃好時間安排,隨意性比較大,以後應該特別注意了。

課後和老師交流,同組老師提出的問題和我自己意識到的差不多,並且提出了更多有建設性的意見,比如說:語文課堂上一定要更多的朗朗書聲,一定要給學生更充裕的時間自己探討學習,老師一定要敢於放手給學生等等。

非誠感謝各位老師百忙中抽出時間來聽課,指出不足,提供建議,願自己以後課堂安排更嚴謹一些,講課能再放開一點,加油!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課文的開頭有這樣段話明確指出這篇課文的設置目的:希望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自覺地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夠幫助他人完全解決問題,也要伸出熱情的雙手。因此,本人將這個思想教育作爲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希望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對幫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種敬佩和贊同,並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學生在今後能指導他們自己的行爲。同時,在二年級階段的學習中,生字教學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基於這樣的思考,本人希望這次的課能夠在落實基礎知識的教學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

本堂課在教學程序和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力爭能使學生始終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學習,能夠使學生始終愛讀、愛說、愛想象,師生關係平等和諧。由此,本人在教學語言的設計上,採取輕鬆的、親切的`語氣和學生交流,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從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對果樹和泉水對話的想象上,本人問:“泉水,你想對梨樹說什麼?”,“蘋果樹,你想讀泉水說什麼?”等,使學生身臨其境,彷彿他們就是果樹、就是泉水。由此擴展到對“泉水還會經過,哪裏幫助誰?”的想象說話時,學生自然而然的進行了合理的想象,說得合情合理。另外,在認讀新詞語的時候,本人和學生件實行了一場競賽:比比誰讀得好。學生興趣高漲,躍躍欲試,非常踊躍。這樣,本人從學生的角度運用了童趣的語言,和學生親切地交流,成功地實現了讓學生願意讀,願意想的目的。

新課程對學生的通過學習掌握學習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視,強調學生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要求課堂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實現“從課堂走向生活”,一小見大。所以在在第一課時,主要是從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爲重點,側重在語言文字訓練上,而將訓練學生能力這個方面放在第二課時。對於學生來說,在第一課時,他們實實在在地學到了不少的東西。第二課時本人的安排是要學生對這則故事編一個小小的課本劇,加深他們對課文的要義的理解,對無私幫助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並希望通過表演能使他們在無形中背會課文,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表演之後,插入課外的一篇文章,同樣是童話的形式,但從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幫助人的崇高精神,又使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詞句。最後,將課文中所要體現的精神擴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要求學生能給自己的同桌寫一句話,說說他曾經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好事,並對他加以表揚。

當然,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在朗讀時對教學方法的處理還不到位,顯得呆板,重複,“朗讀要體現層次”這個原則還沒有做好。即使和過去比已經有所進步,但仍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快地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接受新事物,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擇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擡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

可以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彙,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着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後,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美具有規範的本事,但它既不是任意的,更不是強制的,而是順其自然天成的。這種規範,是自然與社會向統一的自由造型。正是自由這個目的把人性、美和教育三者聯繫起來。教育和美有着共同的衝動,那就是把自由賦予人,在這個目的面前,它們又互爲手段。在教育的王國裏,也像在美的王國一樣,遵循着“經過自由給予自由”的基本法則。

本課中,在欣賞錢塘潮之美上,教師給聽衆最大的印象即在於此——他不是經過強制的手段,經過外力把美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品讀、感性的材料(錄像),點撥、引導,把學生關於潮水、關於壯觀的審美經驗挖掘出來,自我感受和欣賞錢塘潮之美,並對文本進行“二度創作”。

教育是美的實踐外化,美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性趨向於引導人走向自由、完整、全面的發展(這正是我們此刻的學生所最欠缺的,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該課文是審美教育的典型材料,該教師也充分發揮了自我的審美素養,經過讀、聽、看,在課堂上很好地營造了審美的氛圍。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社會時代在變,教學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小學語文新課標的頒佈實施,對語文教師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我們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和教學反思。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爲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爲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爲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爲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這應該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方向。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夥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隻會失去向,無所適從。

對於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於此我們就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爲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繫。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爲聯繫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後,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侷限於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並且要結合生活,用於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爲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

“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堂上。我們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問題往往是“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無須思考或懶於思考。課堂上的閱讀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的對課文進行感悟,他們所讀懂的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語文與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在課堂結束時,老師問還有沒有問題時,自然沒有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纔是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們從小種下探索的種子。記得在講《海豚》一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海豚吃什麼呢?怎樣分辨公母呢?”我愣了一下,心想:真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又一想:不能扼殺孩子愛提問題的天性。於是,我說:“你所想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這個問題留給我們以後專門探究。這位同學善於思考,大家都要向他學習。”在這個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繫,不侷限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拋棄“這不是語文要解決的.問題”的觀念,打破學科分解,學生們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所提的問題不一定當堂澄清,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白鵝》是小學四年級的一篇課文,作者對白鵝的特點描寫得惟妙惟肖,字裏行間也洋溢着作者對白鵝的疼愛。我認爲到了中年段,理解詞語和句子仍然是中年段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低年級所習得一些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加強學習方法的遷移,這節課我就做到了這一點。

第一、能善於運用多媒體課件理解詞語,比如:淨角京劇中的一個人物造型,地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通過多媒體把這些抽象的和學生生活距離比較遠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就達到了一個直觀,形象的效果。

第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聯繫上下文理解了關鍵的詞句,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如:“三眼一板”即白鵝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再幹什麼,這是白鵝吃飯時的一規矩,任何時候都不變的規矩叫“三眼一板”,這都要聯繫上下文才能理解。

當然,生活在現代城市的孩子,生活經驗非常有限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白鵝,所能見到的是動物園裏池塘中戲水的天鵝,它們的叫聲,動作,樣子和生活習性與課文中的家鵝形象很難進行比照。要體會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有一定的'難度,再者作者是典型的中國古典文人,課文的寫作時間是上個世紀的中葉,現在的孩子生活在現代工業社會和作者生活的時代差距很遠,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文人心態以及成人化的審美情趣,對孩子來說缺少親切感,課堂上,不管我怎麼引導,學生都讀不出“味”。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穫: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並且我太着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髮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其他老師建議我對於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學生多引導;對於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仍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臺、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小學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小結,他的最終目的是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新課標》所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小學語文教學論文,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小學生的語文素質有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啓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段話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小學語文素質的全面概括。語文素質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語文能力還與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品質密切相關。所以說,語文素質也就是做人的素質。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本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學習語言,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期刊網。

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所載負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小學語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完成語文教學目的,所選的教材篇篇都蘊含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蹟;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揭露了舊社會兒童悲慘的生活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麼、學習什麼、反對什麼。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薰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麼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於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就是不僅在於“知”,而且要利於“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地薰陶、積累。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解決問題可以縮短時間,給學生髮現機會,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還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促使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教師在教學中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把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去探究。如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爲數學模型,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解決問題時能擺脫偏見,不受一定的解題模式的約束,能從問題的個性中探索共性,尋求變異,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開拓。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轉換角度,多方思考;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條件或結論進行推廣,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一題多串、一題多解、一題多畫等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中輕鬆地掌握語文知識,最終將語文課堂打造成愉快而高效的課堂,讓學生獲得健康的成長。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爲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課文,它生動地講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秋遊的情景,描繪了秋天的美好景象和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下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課文篇幅短小,一共有四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將大體意思表達出來,能結合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因此,課伊始,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向學生提問:“小朋友,天高雲淡,雁過留聲,美麗的秋天到了,在這金風送爽的時候,你們最想幹什麼啊?”學生們各有各的說法,也勾起了學生的美好回憶,都向往着想出去遊玩。

接着,我在朗讀上作了示範,讓學生聽我讀課文,孩子們都非常認真,並且有幾個學生還跟着我一起輕輕地讀,見此情景,我便乘熱打鐵,要想像老師這樣在大家面前一展你的朗讀水平,那就讓老師先來考考你們的預習情況,孩子們興趣很濃,紛紛舉手,他們基本都能正確讀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有幾個還能在識字的基礎上,對這些詞中難懂的進行了解釋,加上我給予的評價,其他的孩子對他們更是佩服不已,沒花多少功夫,字詞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看來,教師的引領,語言的激勵,榜樣的示範,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很有用的,不僅興趣足,而且也學得快。

這篇課文的還一特點就是圖文結合,形象生動。低年級的孩子,尤其是這些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對打滾兒、逮螞蚱熟悉不過,因此,我一邊結合課文插圖,一邊和孩子們聊聊自己成長的生活經驗,個別的孩子還進行了語言的描述,以及動作的表演,使孩子們彷彿已經來到了野外,在盡情地玩耍,從而體會了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開心哪!”另外通過“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把課文引入生活中,讓孩子們學以致用,也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書面表達,從而爲寫話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