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1

進入線上直播教學已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了。直播教學帶來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一是教師又變成了知識的傳授者,課堂又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因爲師生互動連麥收到網絡穩定性的影響,課堂不得不減少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二是學生又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一方,教學效率堪憂。三是教學活動又在由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向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迴流。四是教學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讓學生產生疲憊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怎樣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線上課堂的關注度,進而提高網絡教學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嘗試:

1、充分利用前置作業,讓學生預習課文,以語音和視頻形式提交作業。

學生宅家三個月最想見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學、老師,對他們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識也很感興趣。完成作業的過程,動手又動腦,還要組織語言,同時也是學習的過程。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大增,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怎樣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多設計一些有趣的學習活動,在集中識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隨文識字,深層次,多角度地識字學詞。這樣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習興趣就得到了提高。連麥和語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師生的互動。

3、在學習過程中滲透學習的方法,識記生字,理解詞語,讀好長句,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這些都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向敘述滲透學習方法,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

當然本節課的教學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後進一步改進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2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糉》校級精品課的日子,通過一系列的準備和磨課,讓我收穫頗豐,也得到了許多的感悟。下面我來簡單談一談。

其實我性格屬於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於自己的課能不能上的讓學生有興趣,讓自己滿意。作爲一名教師,上語文課可能是比較簡單,但是上好一節語文課確是難上加難。語文課要想上的好,不僅要有自己的思想,還需要有豐厚的底蘊。即使是一年級的語文,也不容忽視。如何讓小朋友從小產生對語文的熱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讓我們這些一年級的教師肩上的擔子重之又重。在來到桃州一小,讓我認識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擔當有責任的教師。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師都是吃苦耐勞,虛心學習,這值得我去學習。因此,在這樣一個有着濃厚文化氛圍,有着擔當的環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積極進步。所以,在從準備《端午糉》到上課,到接受各位老師的評價這一路走過來,讓我認識很多。

由於是校級精品課,有很多語文教師來聽課,所以我很緊張,也提前很多天進行準備。首先是寫教案,我一直覺得這是我的弱項。因爲設計一份思路清晰,結構完整的教案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改了又改,還參照了其他很多優秀的教案,纔將草稿擬定。開始是在一(5)班試上一節課,發現內容過多,時間不夠。於是進行修整,並在一(7)班進行了試上。在這裏我要非常感謝楊xx老師,她不僅仔細聽了我的課,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問題,課堂內容的不紮實,條理的不清晰等,並且將她的想法說給我聽,教會我很多教學方法,讓我知道如何把握課堂。回去之後,我將楊老師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對教案進行修改。這次的磨課如同一次大換血,也讓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課,我請來了李校長、汪麗老師和曹娟娟老師來聽課,也非常感謝她們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不僅仔細聽課,特地花了一節課的時間給我評課。《端午糉》我是本着“隨文識字”的想法,課堂觀察點是如何創設有效的情境讓學生去識字、記字。但是由於我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還不能夠很好的以隨文識字的方法駕馭課堂。所以我聽了李校長她們的建議後,我還是決定先學生字,再讀課文,然後將生字穿插到課文中去,讓學生有效的識記。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沒有充分掌握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將課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紮實學生基礎這一關鍵點。李校長她們提出的這一點讓我認識到,首先設計教案時還是要進行一定的學情分析,以及《義務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一年級學生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對教案進行設計,對課堂進行規整。在課堂語言組織方法,有些地方過於繁瑣,有些地方的過渡我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銜接才更加的適合。李校長安慰我說,這是年輕教師所缺乏的,但是沒有關係,慢慢來,要不斷的學習才能把握這些小細節,並且通過課文的一個小點給我進行詳細的說明,讓我非常的感動。由於我過於拘束,課堂上還放不開,所以我在課堂上的請趣味還不夠濃,這一點我也意識到,我相信在以後的時間裏我會慢慢地改正。在這裏我非常感謝李校長、汪老師和曹老師給我的建議,我認爲這不僅僅是教學建議,更是她們毫無保留的將教學經驗傳授給我,讓我意識到課堂不僅僅需要用心,還需要好的教學方法,抓住細節,才能將一堂課完整的上下來。所以我很感動的是不僅是學校老師對我的幫助,更多的是對我這個年輕人的關心,她們的耐心、、幫助,友愛,讓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端午糉》這節精品課在諸多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課堂相比,是有很大的進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長和其他老師的肯定,我很高興,也有了一些自信心,雖然有不足之處,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會越來越好。年輕的我也不能將一堂課上的完美,人人稱讚,但是有了進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夠了。什麼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實,才豐富。

這節課上下來,我真的收穫很多,不僅僅是領導的支持,同事的幫助,也讓我看到,教學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更需要的是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學習。從自身來說,要不斷的去聽課,去琢磨,積累教學方法,關注課堂小細節。重要的是還是要多讀書,讀一些理論的文章,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從外界來說,我們可能發現不了自身的問題,這還需要藉助其他人的幫助,給我們指點,指出不足之處,我們虛心接受並積極進行改正。在生活上,我們可以自己準備筆記本,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包括優缺點,進行總結,回過頭來,這也是我們寶貴的經驗。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後悔,不遺憾,纔是最好的!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3

《端午節五彩糉子》是遼海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的一課,它屬於設計。應用的教學領域。快到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了,爲了迎接它的到來,讓學生們能參與和體驗節日的快樂氣氛,我決定教學生用卡紙紮糉子。於是我自己先學紮了一下,然後讓其他老師也學着紮了下,她們說比較難,尤其是二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比較弱,很難學會!爲上好這課我總結出幾個教學難點:製作糉子用的卡紙條,必須寬度一致,不能剪歪了。

將卡紙條折成一個個的三角形時,每個三角形都必須對齊邊緣,摺痕還得清晰。最難的在於折完後,將這疊三角形通過包裹形成立體的空間。

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也缺乏細心的概念,我將剪卡紙條的任務課前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這樣既節省了上課的時間,又讓學生與家長之間有一定的互動,對促進彼此間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處。

上課鈴想了,我以精彩的故事導入,介紹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詩人屈原,闡明端午節的來歷。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

首先我出示用卡紙做好的糉子,問生:它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生:立體的。它的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生:三角形。這些三角形大小都一樣嗎?生:一樣。

接着我在黑板上畫出卡紙條,並用虛線畫出第一個三角形的摺痕,同步示範折法,並強調:三角形的邊一定要與卡紙條的邊緣完全對齊,手指用力將摺痕掐實。接着是第二個三角形,我又在黑板上用虛線畫出摺痕,並同時出示摺好三角形後的卡紙條的狀態,讓生觀察得出:每個三角形大小一樣,打開後像三角形的彈簧。師:是的,別讓三角形們互相裹起來了,它們是獨立的、連續的。

最後要將這些連續的三角形立起來,關鍵就在最初折的4個三角形裏,爲了讓學生看的更清楚、更直觀,我用彩色的粉筆給這幾個三角形的邊做上記號,並分別標上1、2、3、4的號碼,以“找朋友”的方式,1找3,2找4,同步示範手法,最後將餘下的三角形不斷包裹即可。我採取4人一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這樣便於沒有學會的同學可以找“小老師”幫忙,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促進生生間的情感交流。

接下來的給糉子穿花衣,掛繩子,學生們的想法都很豐富,有的做成項鍊掛在脖子上,有的在每一面都畫上不同的畫,有的用水粉塗出豐富的線條和色彩,還有的學生很開心的告訴我:“是小老師幫助我的,謝謝他”。那時我微笑着給他們投去讚許的眼光,說出鼓勵的語言。我很開心,他們也很開心。

教學的方式是多樣的,目標卻都是一樣的,就是爲了讓學生熱愛學習,並且學到更多的知識。美術課程不單單是技巧與技能的培訓,尤其是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讓學生學會在學習時,享受過程,並且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找到學習的方式,明確學習的態度,爲自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4

端午糉對孩子們來說並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糉的瞭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通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設計遊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漢字的學習是反覆而又長期的過程,用遊戲的方式增加漢字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在複習中鞏固、加深學生對新學字的印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又延續了上節課的教學情境,便於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

本環節教學是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回顧,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總結,使學生對端午糉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端午節這個民族節日有更深的瞭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5

本課語言形象生動,其中有許多值得學生積累的詞語,比如對糉子樣子、味道的描寫中,分別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來形容箬竹葉、糯米和棗,可以歸類積累,同時在學習疊詞的基礎上感受句子的韻味和節奏。文章用詞也很豐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這些鮮活的詞語,爲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達有了韻味。這些詞語的運用使課文對端午糉的描述更爲形象。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歸類、理解和運用,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不足之處: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高,不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組長的分工不夠明確,學生彙報時不夠自信等,這些問題我都會在後期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改進措施:

1、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作爲本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多讀,讓學生學會提問。

2、我用了一個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糉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讓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6

《端午糉》一文選自屠再華寫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本文純粹是一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講述了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是煮好一鍋糉子,盼着我們回去品嚐,然後總要我們帶回一籃糉子與鄰居分享的事情。簡短的四段文字,卻清晰地講述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中間愛你穿插對糉子外形、配料的描寫。課文條理清晰,易於學生的學習。

現就所上《端午糉》一課進行如下的反思:

1、基於本課是一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在導入新課時結合了本單元的單元主題“家人”,並且回顧了《靜夜思》《夜色》兩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揭示了本課的課題。這樣以內容爲主體的導入,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初次接觸,也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單元的人文主題。

2、注重低年級課堂以識字、寫字爲主的教學。結合課題重點學習了本課的兩個新的偏旁“立字旁、米字旁”,在講解的過程中都採用了字源識字的方法。在講解其他生字時,也採用了這樣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漢字的本義。尤其是在教學“豆”字時,結合其甲骨文,讓學生去推測豆與什麼有關?通過學生的回答,不難看出本字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對其指導,通過講解明確“豆”最早指的是“一種盛肉的容器”。同時也運用了相同的方法識記“肉、帶、米”等字。通過這四個象形字的教學激發學生探索漢字文化的興趣。

3、在指導寫字環節,抓住了“真、分”兩個生字中的易錯點,讓學生觀察如何寫好這兩個字,尤其是“真”裏面是三橫而不是兩橫;“分”下面是“刀”不是“力”,通過口訣的總結,讓學生再次夯實鞏固生字的寫法。但是在此環節評價反饋時,教師的點評並不是很到位,仍有待於提高指導學生寫字的水平。

4、關於品讀課文的環節,因爲前面的識字寫字環節用時過多,品讀環節的任務並沒有完成。在以後的教學中仍然需要自己不斷的去打磨自己的課堂,提高課堂的效率。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7

《端午糉》這篇課文選自屠再華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十分貼合學生的童年生活,課文圍繞着端午糉,重點突出,條理清晰,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糉子的樣子、味道、花樣以及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糉子的樣子和種類時,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同學都非常喜歡吃糉子。於是我便讓同學們展開討論,聯繫自己的所吃過的糉子,爲大家介紹一下糉子的樣子、味道、花樣等,由此也可以鍛鍊一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課的長句子比較多,我便讓同學們反覆閱讀,邊讀邊學邊體驗,剛開始有同學讀不準字音,例如,“一”字的變調掌握得不是很好,還有一些同學停頓處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對長句子進行內容分解,明白句所表達的內容,再進行反覆練習。例如,“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這個句子比較長,但是是有一定邏輯順序的。在指導讀長句子時時,首先,引導孩子想一想這句話寫了糉子的哪些特徵,找出關鍵的事物(箬竹葉、糯米、棗),然後再引導學生髮現這些事物的具體特徵(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並讀好這些“的”字短語,最後通過找關鍵詞,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時的順序(用……包的,裏面,中間),從而發現這句話從外到內,由表及裏地描寫了糉子的樣子。通過這三個小步驟,學生對這個長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反覆閱讀,達到了不錯的效果。

本課最後一段還講到了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教學過程中將端午節吃糉子的傳說以放視頻的形式講給同學們,他們都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還有同學聯繫生活經驗分享了關於端午節的其他習俗,例如,賽龍舟、編五色花繩、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潛移默化之中也激發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8

這一週我們聽取了低年級組仇老師的《端午糉》聽評課教學,我更是受益匪淺,他的教學水平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學習,幾乎整堂課沒有瑕疵。針對仇老師的這節課,我做一個簡單粗略的評議,敬請仇老師指正。

本節課的優點很多:

1、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仇老師讓學生讀書時,比較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能及時提醒學生在讀書時端好書本,坐正姿勢,讀書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詞短語的層層深入訓練。

如先緊扣課文內容:( )的竹葉,( )的糯米,( )的棗。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 ),白白的( ),紅紅的( )

再增加難度:( )的( )

這樣層層加深,達到擴展訓練的目的,又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在這中間還借用猜謎的形式填空,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獲取知識,增強能力。

3、注重在學文中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

如學習糉子的色、香、味時,能告訴孩子們是由外到內的去寫,這就有意識地指導了孩子的寫法,初步潛意識地有目的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適時的板書也清晰、簡潔、重點突出。仇老師的聲情並茂,激情飛揚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體現了樂學教育。

4、注重用動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小孩子最喜歡看動畫片了,所以仇老師就抓住孩子們的喜好心理適時運用動畫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比如,出示問題說,人們爲什麼要在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就用動畫片告訴孩子們答案。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學得認認真真。使整堂課都在仇老師的激情教學和孩子們的樂學中完美收官。真可謂是興趣充滿了課堂,課堂在笑聲中結束。我們也被這好看的動畫所吸引,所以這堂課取得了聽課老師們的一致好評,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仇老師的這節評講課優點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敘述。

鑑於以上的評價是我本人對仇老師這節聽評課的粗略看法,有說的不恰當的地方敬請原諒。我今後一定多向仇老師請教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9

《端午糉》選自作家屠再華寫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課文是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糉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有感情朗讀課文時,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端午糉對於孩子們並不陌生,但是端午節孩子們就不是很熟悉,課前我給孩子們看了有8分鐘的一段視頻,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沒想到效果真是好極了,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詞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學中也按“音”、“形”、“義”進行了側重教學。課文中的“箬葉”一詞在讀音上學生很容易混淆,在發音中容易出現“l、r”混讀的情況,在教學中,我着重進行“箬”字的拼音教學,先讓學生讀準“若”這個曾經學過的字,然後結合形聲字告訴他們這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最後以開火車的方式進行逐個正音。

“學本課堂”即以學習者學習爲中心。“學本課堂觀”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當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以後,教師和學生將以平等的身份共同開展學習活動,實現學習目標。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通讀課文是帶着問題去讀書,圈一圈劃一劃的方法,讓學生動嘴動手,掌握學習方法。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接着讓孩子們在朗讀長句子是設計了一個遊戲環節,我和學生配合讀,但是與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先讀,我讀停下來的時候學生讀,鍛鍊他們的聽力和反應能力,孩子都很積極的配合,耳朵聽,眼睛看,注意力集中,這樣就巧妙的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是學本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多讀,讓學生學會提問,我用了一個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糉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讓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改變一點點,一點點的改變”的思想,如,改變備課方式,改變我的教學觀念,有效的作業與訓練等,研究學生,課程標準,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讓我的課堂真正屬於學生。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學反思 篇10

《端午糉》選自作家屠再華寫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

課文調理清晰,圍繞端午糉,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糉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第1自然段先介紹端午節,外婆會煮好糉子等我們回去;第2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糉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點了糉子的花樣多;最後點出了端午吃糉子習俗的由來。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活動之一。上課伊始,課件出示端午節的活動場景,出示各種糉子圖片,帶學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節品糉子的節日氣氛。通過看圖“品嚐”端午糉,學生們對端午糉從外形、種類及端午糉的由來有了初步的認知。然後直接學習第2自然段,引導學生弄清本段有幾句話,每句話主要寫了糉子的哪一方面的,結合課件,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了糉子的顏色、味道等特點。

“品”糉從“讀”糉開始,通過多種形式、方法的朗讀,增強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並提高了閱讀的能力。本課的朗讀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讀好帶“的”的短語,另一個是學習讀好長句子。教學時,採用了“內容分解法”,引導學生對長句的內容進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達的內容,再運用各種方式練度、鞏固。此外,生字的教學也和讀結合起來,以讀代講,在讀中進行識字教學,使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