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教學設計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題西林壁》是五年級下學期的一首哲理詩,也是小學階段唯一一首哲理詩。其他老師都認爲這首詩不好教,尤其是放在四年級,難度更加大了。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藉助插圖、展開想象,並運用增、補、調、換四種方法理解古詩,體會詩句的意境。

3、習得觀察方法,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4、指導背誦《題西林壁》。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讓學生掌握理解詩句的方法。

教學難點:

明白古詩蘊含的道理。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望廬山瀑布》引入,板書課題

二、初讀

師:請大家自由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讀好一首古詩,還要注意停頓和節奏的劃分,大家邊聽老師讀,邊在自己的書上劃分節奏,好嗎?(PPT投影節奏劃分)

生根據節奏自由讀 指名讀 齊讀

三、理解

(一)藉助題目悟方法

師:孩子們,要想看懂一首古詩,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請大家說說平時是用什麼方法來理解詩句意思的?

請看這首古詩的題目:題西林壁(指題目)(借解釋小結方法)

板書:增 補 調 換

(二)運用方法學詩句,感受廬山的千變萬化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讀讀古詩的第一二句:(齊讀)

請大家按照剛纔小結的理解詩句的方法,學習小組之間討論討論這兩句詩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體方法跟同學說說就更好了!開始吧!

師巡視,傾聽、指導。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認真,誰來結合理解古詩的方法,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補充解釋:看課文插圖,理解“橫看”“側看”

誰來繼續結合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第二句的意思

請大家看看課文插圖,展開想象,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廬山

生充分觀察課文插圖,說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廬山嗎?(出示一組廬山圖片)

能再說說廬山給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嗎?

能帶着你的感受再讀這兩句詩嗎?(個別讀)

師:是呀,這些都是詩人遊覽廬山看到的景色。(板書:景)

只要詩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廬山不同的樣子,所以觀察廬山的角度遠遠不止文中提到的六個。

自古以來,有不少文人墨客遊覽廬山,寫下了他們的感受,我們去看看詩人眼中的廬山,感受廬山的千變萬化:(師大約講解詩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所以,難怪詩人說廬山:(齊讀)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讀邊在頭腦裏想象廬山的樣子,把你最喜歡的那幅廬山風景畫讀出來……

(三)活用方法悟詩情

廬山的景色真是讓人目不暇接!所以詩人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繼續用剛纔理解詩句的方法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師:詩人已經看到廬山這麼多不同的景色了,爲何它還說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呢?

生:因爲他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所能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

師:所以這兩句詩的解釋中,我們還可以用“補”的方法,把原因補充得更加具體——

生:(補)我看不清廬山的真實面貌,只因爲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

師:那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才能看清廬山的全貌呢?

生答:應該跳出廬山,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俯覽整個廬山

師:所以詩人說:(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大家再讀讀這首詩,從這首詩中,大家明白了什麼道理呢?

生說:我明白了要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處理問題,這樣才能客觀、全面。

師:是的。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多個角度,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也就是俗語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哪些課文正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畫楊桃》)

能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說說嗎?(下棋、同學之間吵架)

師:詩人遊廬山,把自己的所見、所感都寫下來了,讓我們不僅欣賞到了廬山的美景,還讓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書:道理)

像這樣的詩,我們可以叫它哲理詩。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廬山,欣賞廬山的美景,把這首詩美美地讀一次。

(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全班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