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精】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精】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件,體會不同類別的事件在文中的作用,並可將此種處理事件的方法用於寫作實踐。

2、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繫,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3、學習根據表達的需要來選擇和組織材料的寫法,學習抓住人物特徵,通過具體事例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設想:

重點:學習本文運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難點:明暗兩條線索的結合使用。

設計理念: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總目標“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設計。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展開橫向思維,讀懂事件與主題的關係;在引導學生欣賞名家作品的同時,使學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薰陶,達到既學讀書又學做人的目的。

課前準備:

1、課外查字典,自學生難字詞

2、細讀全文列出文中所寫事件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裏也會開花。一些不能忘記的事不能忘記的人,就是心中常開不敗的花朵。當有一天,細細檢點細細品味,就是魯迅先生所謂朝花夕拾,今天,我們就跟隨魯迅先生的腳步,細細評點那多開在心頭的藤野之花。

二、明確目標

齊讀目標。

三、學習新課

(一)朝花夕拾之一,經典回放:

過渡: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寫人的並不多,有《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阿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再一個就是日本的藤野先生。一個日本人,爲何讓魯迅先生對他如此難忘?

1、速讀感知:

出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瀏覽:

(1)用原文回答,魯迅先生爲何時時記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寫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

第一步,尋找相關段落。

第二步,提取關鍵詞語。

齊讀37自然段。

2、品讀鏡頭:6----23段,任選其中的一個段落,深情朗讀,並用“魯迅致藤野先生”對話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質。

再教一招:如何品鏡頭:先生,您的行爲,讓我看到您的品質。

3、悟讀探究:

出示:1—5段是寫見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見所聞所感,24——31自然段是寫看電影、匿名信事件,這些是不是多餘之筆?談談你的理解。

引導:讓我們分組深入討論,這些和寫藤野先生有關嗎?

學生分組討論,一半討論1——5段,一半討論24——31段。

(二)朝花夕拾之二:經典續讀——師生重逢

假使20年後,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再度重逢,一定會有許多話要對藤野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段話,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學生寫話練習。

配樂朗讀。

先生,您——

四、帶着問題走出課堂

我們和魯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還有一朵魯迅之花,一直開在我們的心頭。

出示:運用抓細節品人物的方法,結合課文,查找資料,探討魯迅問什麼棄醫從文,從而瞭解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2

寫作水平的高低是語文綜合能力的表現,而初中階段是培養寫作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肩負着非常重要的任務。現實中,很多教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寫作教學上,但效果並不理想,不少學生仍然談“文”色變,懼怕、厭惡寫作文,寫出的枯燥乏味,無病呻吟,缺乏真情實感。面對現狀,初中語文教師必須重新審視以往的教學方法,從培養學生的熱情和興趣入手,對寫作教學進行系統化的研究。

一、培養學生真情實感,倡導真情寫作

學生的作文之所以出現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缺乏真情實感,而缺乏真情實感的原因是學生遠離了生活。繁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奔波於學校和家庭,單調的直線生活導致他們無暇觀察和體驗生活,無法從生活的土壤裏吸取養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讓作文迴歸生活。

首先,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一直以來,很多初中語文教師爲了應付升學考試,只是一味地強調寫作的技巧、章法,更有甚者竟然要求學生背誦範文,這樣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從而出現大同小異、蒼白呆板的。“情感是的生命”,寫作靈感正是於生活,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四季輪迴和生命的力量;走進社會,體驗人情冷暖和生活的真諦。教師要經常帶領學生進行實踐調查,深入社區,深入農村,並把觀察到的新鮮事物一一記錄下來,豐富自己的經歷,這樣寫出的作文才能細膩、詳實,有真實的生活,有真摯的情感。

其次,加強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往往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於一體,無一不是作者真情實感的結晶,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將整個身心融入作品中,身臨其境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將“作者情感”與“自我情感”自然融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二、合理利用博客,彌補傳統教學方式之不足

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易於理解和接受新鮮事物,喜歡追趕潮流,尤其是現代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學生以往的交流方式和學習方式,因此語文教師應針對學生熱衷網絡的特點,將博客引入寫作教學中,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時下博客作爲一種流行的網絡寫作方式,越來越成爲現代社會理想的寫作工具。博客內容可謂包羅萬象,能夠給讀者帶來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識,它開放性強,能夠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同時讓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將博客引入寫作教學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諸多不足:首先,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寫作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學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枯燥,很大原因是他們對寫作沒有興趣,怕寫作文,厭寫作文,爲了應付而不得不“無病呻吟”,而博客的運用迎合了學生熱衷網絡的特點,他們可以隨時把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發表在博客上與別人分享,也可以通過閱讀別人的博客來豐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識,久而久之不僅能夠激發寫作興趣,還能養成寫作習慣。其次,將博客引入寫作教學還能爲師生的互動搭建一個平臺,以往學生的寫作訓練都是通過週記、命題作文的形式進行的,師生之間的溝通也僅僅是通過老師對紙質作業統一批改進行的,反饋信息滯後,交流渠道單一,師生很難盡情地交流,而在博客平臺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下,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情緒隨時書寫,教師作爲參與者可以隨時閱讀與評論,雙方的交流完全不受時空的限制,形成良好的互動;再次,將博客引入寫作教學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課外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閱讀、轉載和評論,在這個開放、共享、互動的環境裏獲取課本里沒有的信息,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寫作能力。

三、運用同伴評價,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同伴評價,就是同學之間互相批改作文,寫評語,給成績,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作文評改活動中來,這既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激勵的過程。比如寫作能力稍差一點的學生通過批改寫作能力較高同學的作文可以得到一個學習的機會,對於自己寫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另外初中階段的`學生都有着強烈的自尊心,很多同學不願意讓別人看自己的作文,尤其是寫作能力不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覺得難爲情、丟面子,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運用同伴評價,目的之一就是爲了激勵這部分同學,爲了保住“面子”,不被同學笑話,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寫好作文,而不只是應付,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批改作文的時候都比較細緻,尤其是對錯別字的修改和近義詞的選擇比較準確,可見通過同伴評價還能加深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同伴評價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個有效方法,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作文評改活動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相互學習,相互激勵中調動起學生對寫作的積極性。

四、加強教師修養,分享寫作經驗

除了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訓練之外,語文教師加強自身的修養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寫作文不單單是學生的事,也是老師的事。當老師給學生出了一個作文題目之後,應該與學生一起思考如何構思,如何行文,老師不但要發號施令,還身體力行,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分享寫作的經驗與樂趣。

如果教寫作的老師不會寫就如同教游泳的老師不敢下水一樣,是無論如何都教不好學生的,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老師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的做法頗具借鑑價值:如平時經常在個人博客上練筆,當學生作文出現較多問題的時候,就自己動手,並且同一題目寫好幾篇,跟學生的作文放在一起進行討論評析。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教師不斷改進方法,不斷總結經驗,努力運用各種技巧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3

人的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人的愛又將回歸於大自然之中去。這就是真正獲得了生命的人生之愛的歸宿。這是穆旦對自然、愛的讚美。穆旦的詩歌以濃烈的抒情性,意義的密度,語言的陌生化和內心開拓的深度見長,但他的傳統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點像田徑場上的十項全能運動員,在詩歌這個領域簡直無所不能。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結合具體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感。

一、新課導入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古人的寫景。作爲“九葉詩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樣寫景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穆旦的一首詩歌。(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豐潤(rùn)紅暈(yùn)憂戚(qī)枉然(wǎnɡ)

諧奏(zòu)飄逸(yì)坦蕩(tǎn)搖曳(yè)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

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盪,晃動。

2.作者鏈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生於天津,祖籍浙江海寧,與金庸(原名查良鏞)同一家族。中國著名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20世紀80年代之後,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爲現代詩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旗》《冬》等。翻譯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詩集》《歐根8226;奧涅金》《唐璜》《英國現代詩選》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應該用怎樣的語調誦讀詩歌?

【交流點撥】用明快、輕鬆、酣暢的語調誦讀。

(二)深層探究

1.“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交流點撥】描繪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麗圖畫,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遠空深處,逐漸消失不見的飛鳥,夕陽染紅的流雲,組成一幅美麗的夕陽落照圖。

2.說說你對第三節詩歌的理解。

【交流點撥】這一段出現轉折:這麼美好的景象,卻枉然在你眼前掠過;而你的生命、如同這美好景象的鮮活的生命,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只能在“寂靜”裏“勃發”。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詩人隨後並沒有陷入傷感之中。熱愛生活、忠於生命,讓詩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遊”這樣浪漫、瀟灑的旋律。我們的心也彷彿一下子變得輕快起來。

3.請結合全詩,賞析最後一節。

【交流點撥】在自然中感悟、尋找生命的真諦,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託。但詩人出新,在“像鳥的歌唱,雲的流盼,樹的搖曳”那樣自由、瀟灑、快樂時,又“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這不僅增加了詩的韻律和美感,更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體驗——“熄滅”也是一種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開一樣)。

四、拓展延伸

課後找出穆旦的其他詩作誦讀,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你對這些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人物形象美

2、鍛鍊發現美的眼力,學會欣賞美。

3、在薰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課文理解,美點尋蹤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點撥、討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個家》

2、導語:

“我想有個家”,這是每個人的心聲。家,一個多麼溫馨的字眼,它是一個避風港,一個幸福的搖籃。它給了我們無盡的關愛和溫情。今天,我們一起跟着莫懷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這個四口之家的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1、聽讀課文,輕聲跟讀。(請同學們聽錄音朗讀課文,也可以輕聲跟讀)

2、問題探究:

——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中寫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來介紹。(說到三代人時點擊出現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說說“我”有一個怎樣的奶奶、怎樣的爸爸、怎樣的媽媽。

——你喜歡這個家庭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作者講述這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學生說出尊老愛幼時,點擊“尊、愛”。並要求學生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並插問:

假如是父親或母親,當尊老愛幼不能兩全時,你會怎麼做?

學生髮言後,師小結:老人爲養育我們,付出了心血,爲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理應受到家人及全社會的尊重)

學生說出中年人的責任時,(學生說不出時,師說出中年人的責任)邊點邊小結:中年人是家庭的頂樑柱,他一肩挑兩頭,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育子女,責任重大。

3、師小結:課文啓示我們:一家人要互敬互愛(點擊),家庭才其樂融融(點擊),家和萬事興。其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與人之間也必須和睦相處,我們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

4、同學們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以小組爲單位,談談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許同學們都有一個像莫懷戚一樣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往往滲透着深情的愛,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裏談談發生在自家的充滿親情事,讓你的同學與你一起分享)

5、代表發言。(3名,內容要有尊老也要有愛幼)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激發:剛纔同學們講的故事非常感人。課文講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語言也樸素平易。但這樸實無華的小文章卻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爲文章中到處閃爍着美的光茫。下面我們就進行一項比賽——美點尋蹤。

2、學法點撥(課件):

所謂“美點尋蹤”就是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爲寫得最恰當、最生動、最形象的,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內容。

如生動的景物描寫;感人的精神;貼切的修辭;特色的句式;含義深刻的語句;精當的用詞……(以上內容指名讀)

舉例:美在對春景的生動描寫。

3、學生看書,用筆在文中圈點,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

4、美點尋蹤小組賽(一)

(當學生說到一個對稱句時,要求學生再找幾個句子品讀,特別是說到“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可問:這句子美在哪裏?(一對稱;二表現兒子天真聰明。還防“也”字分析)

四、學法實踐

理解《金黃的大斗笠》的內容,尋找其中的美點。

1、速讀《金黃的大斗笠》。

2、談談對《金黃的大斗笠》內容的理解。

3、美點尋蹤小組賽(二)

要求找出美點,並能說說爲什麼美?

(品析幾個句子:

★乾乾淨淨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雲,風推着它爬上山頭

★樹枝掛滿綠葉,歌謠般親切、柔和。

★烏雲被太陽照得受不了,越縮越緊,於是擠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樹,用力搖,搖得葉子嘩嘩響。(擬人)

★斗笠像個大蘑菇。

4、小結,評價。

五、師生總結:

這一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六、課堂延伸

以《家庭瑣事》爲題寫篇文章,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讀準字音節奏。

2、譯讀:準確翻譯詞句。

3、品讀:概括故事 分析人物 感悟主題

4、背讀: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感悟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一枚銅錢)這是一枚宋朝的銅錢,稱爲圓形方孔錢,中間小孔邊長五毫米,那麼如果讓你舀一勺油從這個小孔內穿過去,而不讓銅錢沾上一點油,你能做到嗎?(不能)但有一人卻能做到,他是一個賣油的老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結識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筆下的這位“賣油翁”。

二、朗讀

1.科代表領讀生字。(齊讀屏幕上補充的生字)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通)

3.教師範讀。(注意聽節奏、語氣)

4.同桌互讀一遍。(注意字音準確、節奏正確)

5.學生展示。

三、譯讀

1.同桌互譯。(一人讀,一人翻譯)

2.提出疑問,全班釋疑。

3.男生讀課文,女生講譯文。

4.女生讀課文,男生講譯文。

5.老師讀課文,學生講譯文。

(方法:教關鍵詞—串講直譯全句—尋求質疑補充)

四、品讀

(一)一副對聯說故事

1.想一想,課文寫了哪兩件相關的事件? 能不能以對聯的形式把兩個人的事概括出來?(引導:能對得工整些嗎?能對的具體些嗎?能再加上兩個人當時的心理嗎?)

對聯:康肅公發矢,十中八九,以此自矜,

賣油翁瀝油,錢眼不溼,惟手熟爾。(依據三次引導,分三次板書)

(二)四個詞語析人物

2. 這兩人對待自己態度如何? 對待對方的態度又如何呢?

引導:能用四個字概括嗎?板書:睨、頷、忿、笑。任選一處,用第一人稱說說人物的心中所想。

示例:“睨”看那小子臉有自得之色,手藝究竟怎麼樣啊?

看他那副不可一世的樣子,本領不會好到哪裏去

“頷” 是點頭讚許的意思吧,也許賣油翁想:呵!箭術真的不錯啊!

要注意,是“微頷”,不是使勁點頭,應該這樣想:嗯,馬馬虎虎,還行。

朗讀:如果讓你讀第一段,你會把重音放在哪幾個字上,用何語氣。(組內、班內展示)

過渡語:(1)通過對“睨”“頷”兩字地分析,可見賣油翁對陳堯諮的態度是從不以爲然到略表讚許,那麼,陳堯諮對賣油翁的態度前後有怎樣的變化呢?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

(2)“忿”時的心理活動是什麼?“忿然”是由哪些句子表現出來的?

朗讀:讀一讀,讀出前後語氣的`不同。(組內、班內展示分角色朗讀)

板書:驕傲

(3)“笑”時的心理活動是什麼?什麼原因使陳堯諮由怒變笑的?

板書: 謙虛

(三)由熟到巧悟主題

3、如果用一個表現兩人手藝的成語作爲對聯的橫批的話,你選用哪一個成語呢?“熟”和“巧”屬於兩個不同的層次,我以爲康肅公是“熟”,賣油翁是“巧”,要使“熟”生成“巧”,其間尚有距離,請說說康肅公怎樣才能從“十中八九”的“熟”,達到“百發百中’’的“巧”呢?

(恆心、專心、虛心)讓我們踏上三心鑄成的臺階,推開成功的大門,到那時我們的學業定能夠變熟爲巧。

五、背讀

指導:第一段分兩層,第一層到自矜,故事原因。

第二層到頷之,賣油翁態度變化。

第二段分兩層,第一層到酌油知之,寫兩次交鋒。

第二層到結尾,寫兩人表現。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6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爲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爲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啓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讚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故事,歌頌(讚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爲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爲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祕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醜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誇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排比的作用在於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麼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6、文中某句話有什麼含義?或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並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

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於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8、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複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列數據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於讀者理解相關內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準確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爲平實和生動兩種。

閱讀常見的就是記敘文和說明文,議論文較少,限於篇幅,不再贅述。希望對你在學習和考試時有所幫助。

現代文閱讀試題答題技巧方法

1、基本要領:整體把握,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

第一遍:通讀全篇,大致瞭解。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閱讀時憑感覺劃出自認爲重點的詞語、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審清題意,回讀原文。看一遍題目,確定回答問題的閱讀範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截取關鍵性文字;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細,並回讀檢查]

最後:理清要點,認真答題。根據答題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煉。(儘可能利用原文中的關鍵性文字答題)一解答現代文閱讀題應分的三個步驟詳解:

第一步,通讀全篇,大致瞭解。

第一遍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瞭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數。那麼我們要大致瞭解文章的哪些東西呢?

1、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哪些人?什麼事?什麼景?什麼物?什麼話題?怎麼寫的?爲什麼要這樣寫?你是怎麼看的?2、瞭解文章的大致結構,主要思路。瞭解文章敘述的基本要素是什麼(記敘的人物、事情、時間、地點是什麼)?作者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樣安排的?文章是怎樣過渡的?弄清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等。3、瞭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項:用以下幾種方法可以達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標題、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句、議論句、反覆出現的詞句、重點關聯詞(如段落開頭的.詞:不但……而且……因爲何況但是然而因此)等等,應特別注意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爲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句子裏。有的散文采用託物言志、象徵等手法,相當隱晦,我們也能從這些詞句中找到蛛絲馬跡。

二、弄清文章的結構。

從結構形式入手比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就是說,把結構層次弄清了,也就比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從這一點來講,弄清結構是記敘文閱讀的基礎。

弄清記敘文的結構,可從下面幾方面進行。

(l)找出文章的線索。記敘文的線索形式有:以時空轉移爲線索,以一人、一事、一物爲線索。

閱讀文章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層次結構。

(2)明確文章的順序。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如《皇帝的新裝》。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插敘:如《羚羊木雕》

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止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3)理清文章的層次。理清文章的層次是弄清文章結構的重要一環。

4)把握文章的詳略。文章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

第二步,審清題意,回讀原文。

在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後,我們再仔細閱讀題幹,找出每一題的出題點,回讀原文,將題乾和文章對應起來,那麼回讀原文的方法和步驟是什麼呢?

1、找準了原文中對應題目的相關區域。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2、聯繫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句。只要找準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準確抓住關鍵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綜合,順藤摘瓜。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關鍵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綜合,歸納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點,認真答題。

1、引用原文。題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題的,直接找出答案認真的寫上。

2、抓住對應的關鍵詞句。沒有明確要求引用原文答題的,不能機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來說,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關鍵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我們應抓住這些重要的詞句,進行有效的提取、剪輯、概括、重組、歸納。

3、組織好語言作答。先根據分值理清好答幾個要點,再作答。答題時要緊扣題意,儘量包含文中對應的關鍵詞句,選用恰當的句式,選取適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問就如何答,按照題幹要求將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準確、有條理。但還有一些題目無法用簡單的重組文章語言的方法來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起來進行表述。

4、還有一些題目是以選擇題形式出現,所以我們要了解這類題錯誤選項設置的規律(如斷章取義、偷換概念、範圍不清、無中生有、強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選項和原文中的相關語句進行一對一的比較,做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即可。

現代文閱讀題答題模式

一、概括題:

(一)、概括文章內容題:按敘述的基本要素(行爲、經歷)或小說情節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變化,篩選材料,組合回答。

示例:

◆請以朱丹的言行爲發展線索,概括敘述小說的主要情節。(不超過80個字)(5分)

◆請概括敘述“我的奇特經歷”。(不超過60個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據中心句進行概述總括。一篇文章內容的具體化,通常表現爲圍繞某個中心展開敘述、議論或說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體的要旨。

2、通過提煉要點,關鍵詞句進行概述總括。有的文章中,很難找到提示具體內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關的要點提煉出來。

3、通過辨認相關性進行概述總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體內容,都是由局部構成的一個整體,從局部之間的關係入手,即辨認語句之間或語段之間的相關性,是進行概述總括的重要途徑。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個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爲“盼春”,⑧⑨⑩自然段爲“送春”,③至⑦自然段爲“繪春”。爲什麼說③至⑦自然段爲“繪春”呢?③自然段寫春草,④自然段寫春花,⑤自然段寫春風,⑥自然段寫春雨,⑦自然段爲寫迎春。將其統而攝之,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從各個側面描寫着春天,所以我們可以將③至⑦自然段內容概括爲“繪春”。

4、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牽頭,就是抓住具體內容的起始;接尾,就是連接具體內容的終結。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其內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請看魏巍《我的教師》第10段。對這段文字的內容概述總括,我們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連接起來,其內容要旨就概括出來了。它的內容要旨是:慈愛、偉大、公正的蔡老師在那時佔據了“我”的心靈。

5若問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無中心句)歸納段意:本段(概括或具體)寫了“誰——幹什麼”。(或“什麼——怎麼樣”)

(二)歸納中心意思題1、歸納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題目總能或顯或隱地傳達出文章的主題。《白楊禮讚》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訴讀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開頭、結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點題句,關鍵句,一般都是抒情、議論句。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驛路梨花》

⑷通過結構分析歸納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後指出作者藉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例如《荔枝蜜》

⑸從時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時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例如《風箏》

2、概括記敘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蹟、經過、事件、景物),表現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抒發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問文章結構題

1、問文章、段落的結構形式:

注意總分式(A總分、B分總、C總分總);層進式;並列式;對比式。

2、問文章線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現的字眼。

3、問文章的順序。(1)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如《皇帝的新裝》。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倒敘方法先把事情的結局說了出來,便吸引讀者急於瞭解起因和過程,對照就比較顯著,給人的印象也較深刻。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採用的是倒敘方法,先把結果寫出,再弓!出對母親的回憶,人題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敘方法,適用於那些動人的、有特點的結局,必須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順乎讀和寫的思路。插敘:如《羚羊木雕》

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止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2)說明文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現象——本質、原因——結果、整體——部分、概括——具體、特點——用途、主——次、總——分)

4問文章的層次。分析結構層次,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以寫事爲主的文章:

1.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先後時間分析;

2.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地點轉換分析;

3.按事情發展的階段分析。

以寫人爲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長的階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點分析;

3.按表現人物不同性格特徵的不同條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變化分析。

以寫景狀物爲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觀察景物的觀察點的變化,即空間變化分析;

2.按不同時間的不同景緻的變化,即時間變化分析。

5問文章的詳略。記敘文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詳寫略寫是指文章材料的處理。我們寫文章,在題目確定之後,就要圍繞題目確定的中心思想去選擇作文材料,然後把這些材料進行詳略處理,使之各得其所,各盡其材。文章寫得好不好,很大程度決定於材料處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處理得當,是指在結構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輕,篇幅上有詳有略。

詳細寫,充分運用的材料,必須與文章中心思想緊密關聯,可以明確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這些材料寫得詳盡、具體、生動,就能加深讀者對文章的印象,併爲之折服。閱讀記敘文必須弄清文章詳寫什麼,略寫什麼,並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重點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詞句題

1、注音、解釋題:“積累運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詞的注音、解釋,成語和名言警句的背記運用,此類題目要求平時要多積累字詞和點滴知識,對於確實未見過的陌生詞語可結合語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者調換另一詞題型解題模式:

A、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情況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時)。

B、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含義上的差別,並結合句子分析爲何要用該詞(強調突出了或限制說明了或修飾限制了+句子具體表達效果,哪個表達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某物某特點)

C、不用或調換後,語境有何變化(不用,不能體現語言的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或與事實不符或太絕對,用了,體現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或嚴密。)

4、品味詞語:

A、分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若沒有,則不寫這一點。

B、表面意義(表面上的意思)和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特點)

C、深層含義(聯繫上下文、主題、作者意圖,蘊涵有什麼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揚了/讚美了/歌頌了或批判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或者給了我們。。。。。。。的印象、啓示,道理等。

5、問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的位置能否調換:

A、能否

B、詞語:分別解釋兩個詞,句子:簡單概括這兩段或兩部分的內容

C、詞語:爲何這樣安排先後順序(強調其中一個或與前文順序一致或符合搭配習慣,內在的順序)

句子:指出這兩句有什麼關係,所以不能調換(若是說明文則看是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若是其他文體則看是並列式或層進式或總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題1、理解語句、語段的作用:

(要從三方面考慮)

一從結構上,常起A承上啓下,過渡、B總領全文,開啓下文或C總結上文的作用;

二從寫作手法上,常有A開篇點題,B爲後文設伏筆、C作鋪墊、D深化中心、E點明主旨(畫龍點睛)F、襯托G、渲染H呼應、照應I對比J象徵K先抑後揚,L預示性作用等特點。

三從內容上(語面的象徵義、喻指義,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點明全文思想意義)

2、談寫作手法和作用

①環境描寫: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交代時代背景、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和景物、場景)作用:交代時間背景、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動情節的發展、深化主題

②人物描寫:(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心理)表現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徵

③對比、反問、排比等的作用突出或強調該對象的××特徵,排比:增強了氣勢。

④比喻、擬人、誇張等的作用A比喻、擬人的相比兩物的相似點;B生動形象地表現(描寫)該對象的××特徵

⑤象徵的作用象徵該事物某種精神(品質、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關對主人公朱丹的描寫,根據文意,分別指出其表達作用。(4分)

①一身黑色雲錦衣衫彷彿把他也緊束成一棵梅樹。(暗示朱丹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小心謹慎地從絨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謹慎表現出朱丹對民族音樂的摯愛)

3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爲主.兼用描寫、議論、說明、抒情。①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於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裏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的感情。

②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啓下的妙用。

四、問文章寫作特色:可從文章選材、結構佈局、語言、立意等角度考慮,要結合該文寫作的手法。

1、選材:材料典型、真實,詳略得當,表現、突出了中心

2、結構佈局:佈局合理、巧妙、結構嚴謹,

3語言:樸實或生動、形象、準確;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暢,修辭的運用等。

4立意:思想深刻、新穎,以小見大、富有哲理等。

五、評價、鑑賞人物、文章主旨(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答案可以這樣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現該人物××的精神(品質性格思想個性)。

◆一般地說,答案由三部分組成,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容,可以這樣表述:①文章通過……的敘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容中蘊含着的思想意義,可以這樣表述:表現了揭示了批判了讚美了勸誡……(某種思想道理)。有時題目就可成爲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並闡明理由。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繫具體材料展開回答。(03年《橡數之謎》)

六、問在文中某一具體情境下你的感受、體驗、做法。

A指出這一具體情境下蘊含着的思想意義,道理;

B結合文中具體的事例談你的感受、體驗、做法,並說明理由。

C總結你的觀點

七、問閱讀後的體會、體驗、啓示、見解: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A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穫、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

B結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

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怎樣。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7

開場白:

語文是什麼?是一筆好字,是龐中華;是一張鐵嘴,是晏嬰;是秦漢明月,是先秦諸子;是歷史的見證,是司馬遷;是壯美的山河,是李白;是爲百姓的同情,是杜甫;是愛國的情懷,是岳飛;是開闊的胸懷,是蘇軾;是田園的閒逸,是陶淵明;是對社會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燦爛的中華文化。是指物作詩立就;是下筆如有神;是滿肚子的名篇佳作。

語,語言,說話。像墨子勸說楚王停止攻宋;像孔明舌戰羣儒聯吳抗曹;像魏書生演講妙語連珠;像周總理談判機智幽默。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進什麼場合發什麼言,話一出口如春風拂面,如隆冬的爐火,如炎夏的清泉。

文,文章,文采。他是比喻迭起的《離騷》;是氣勢如虹的漢賦;是凝鍊雋永的唐詩宋詞;是琅琅上口、詞彩句麗的散文;是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的四大名著。

多讀胸中有本,多寫筆下生花。讀得多才能寫得好,寫是讀的運用,讀是寫的基礎。寫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寫下豐富多彩的生活,寫出生活的豐富多彩;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努力使文章情文並茂。

愛好語文吧!同學們!他能使你腦滿詩書,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歷史,志存高遠;他能使你心靈純潔,感情豐富;他能使你聰明智慧,善思善辯;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筆下生彩。

講笑話故事

師:板書:別字父子

講:從前有個叫季康子的土財主,它是不了幾個字卻要故作斯文,滿口“之乎者也”。他有個兒子名叫日叟,也是個不學無術的少爺。這父子倆經常讀別字,鬧出許多笑話,人們趁他們爲“別字父子”。

有一次兒子奉命出外做生意,走到一個地方,突然遇到大雨,他沒有帶傘,澆成了落湯雞。日叟只好寫了一封信給他父親,信是這樣寫的:

“父親大人:兒走到半路,天下大雨,別人都有命(傘),就我無命(傘),有命(傘)塊帶命(傘)來,無命(傘)則帶錢來買命(傘),兒字。”(學生大笑)

信送到家時,正碰上季康子大宴賓客,他拿過信一看,頓時氣的臉色鐵青,原來,信上寫着:“李(季)麻(康)子大人收”。(學生又大笑,有人笑得前俯後仰)再看內容,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他馬上提起筆來,給兒子回了一封信,信上寫道:“四(日)嫂(叟):(又大笑)你會馬(寫)責馬(寫)之,不馬(寫)則熊(罷)乎,堂上有容(客)哉,差(羞)死我也!父字。”

學生:哈哈哈哈……

師:這個故事說明什麼?

生:說明不讀書不識字會鬧出笑話。

師:說得好!

師:板書:白字縣官

講:從前有位白字縣官,審訊一名叫冉佳俊的人。冉佳俊一上堂,先管就叫他的名字:“再往後”。冉一聽,就往後退了兩步。縣官一看冉沒吱聲,氣的雙目圓睜,猛拍驚堂木,高聲叫道:“再往後!”這是冉的脊背快貼到牆了,才說:“再往後就是牆了。”縣官說:“我叫你的名字呢。”冉接着說:“老爺,我的名字不叫再往後,叫冉佳俊”。這時,縣官的臉紅了半截,蠻不講理地說:“俊什麼俊,看你長的一臉麻子!”

(在笑聲中師問: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教益?

生:要多讀書,有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否則會出笑話,會丟人。

師:板書:本本先生

講:從前,有個遇事愛搬書本的教書先生。一次,有人死了岳母,請他寫篇祭文。先生搬出《祭文大全》,邊照抄一篇給那人,那人一看,祭文是祭岳父的,便很生氣地問道:“我死了岳母,你怎麼寫了篇祭岳父的給我呀!”教書先生便用手指頭戳着書,理直氣壯地說:“這本本上寫得清楚明白,不會有錯,那一定是你家的人死錯了!”

(學生說讀死書的壞處)

師:板書:我不敢娶

講:清代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李某,不學無術卻一心想升官發財。有一次,他去參加鄉試,憋了半天也沒寫出一個字,眼看終場時間就要到了,他靈機一動,便再字上寫了:“我是李鴻章中堂大人的親戚”。可是,“戚”字不會寫,只好借用“妻”來代替。他想:有了這個金字招牌,準能考中。

誰知,翔實的主考官元不徇私情,他看了李某的.試卷,啼笑皆非,便信手在“我是李鴻章大人的親妻”後,又加上了幾個字:“所以,我不敢娶(取)你”。

(一)謎語故事

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與他的好友王吉甫經常在一起探詩論文。一天,王安石對王吉甫說:“我做也睡不着,做了一挑子米,‘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你猜是什麼字?”王吉甫略一思索,便猜中了,他不直接說出謎底,,也用謎語的形式答道:“東海有條魚,無頭也無尾,更出脊樑骨,便使你的謎。”

王安石聽了,哈哈大笑說:“你猜對了!”請問,謎底是什麼?

學生猜。聰明的學生很開就猜出來了。(日)

(二)三媳婦回孃家

從前,有一個老頭,他家有三個兒媳婦。每次媳婦們嚷嚷要回孃家,他都發愁,因爲二媳婦們一走,家務事就沒人料理了。所以,他總想辦法來阻止他們回孃家。有一次,新年到了,媳婦們照例要回孃家了,並且還要住幾天。老頭子沒理由不讓他們回孃家,於是就想了一條妙計。他對兒媳婦們說:“你們要回孃家可以,不過,得替我班三件事。誰能辦得了,誰就回去;頒佈了就別想走”媳婦們說:“什麼事?您快說”。老頭兒說:“第一,給我煮一碗‘永遠煮不熟’的菜;第二,回去後,給我帶上“骨包肉”和“肉包骨”來;第三,路過‘人從屋頂過,水在屋下流’那村莊時,到我那姓‘西北風’的表弟那裏,把我留在他那裏的‘包火筒’、‘招風紙’拿來。“大媳婦和兒媳婦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是怎麼一回事。可是聰明的三媳婦卻說:“我可以辦到”。她馬上到廚房裏住了一碗生菜(一種青菜),雙手端出來放在老頭兒面前說:“這就是永遠煮不熟的菜”。並說:“那兩件事,我從孃家回來後準替您辦好。”老頭兒只得讓他回孃家了。

讓學生猜這三件事三媳婦是怎麼完成的?一個學生很快說出第一件事:煮的是一碗生菜。第二件事思考了一會兒有人說出來了:肉包骨是紅棗,骨包肉是核桃。也有人說骨包肉是雞蛋。我說:都對。你們很聰明。第三件事,他們討論了一會兒,還是猜出來了大橋村、燈籠、扇子。表弟的姓想不出來,我點的,“冷”

(三)猜字謎

(1)兩口坐在狗頭上(哭)(2)牛的頭,土的尾,猜不着,別多嘴。(先)

(3)一對明月,完整無缺,落在山下,四分五裂。(崩)

(4)四面不透風,一人在當中,若是猜囚字,其實沒猜中。(因)

(5)兩個幼童去砍柴,沒有力氣砍不來,歸家又怕人笑話,躲在山中不出來(幽)

(6)寫時口要合,讀他口張開,平時不露面,你笑她準來。(哈)

解縉的對聯故事

反脣相譏老財主

又一次解縉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財主,這個老財主略知一點文墨,久聞解縉山做對聯,故意攔住解縉的去路。解縉很生氣,老財主就奚落解縉:“小犬無知嫌路窄,”解縉應聲答道:“大鵬展翅恨天底”。老財主見解縉穿綠,又出上聯:“出水蛤蟆穿綠襖”,解縉見老財主着紅袍,隨口反脣相譏:“落湯螃蟹着紅袍”。老財主無言以對,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讓大臣當衆出醜

解縉尊敬長輩,虛心好學,很年輕就當上了朝廷的大學士。他性格剛直,不會溜鬚拍馬,有些巨滑的昏官都忌恨他。在一次宴會上,由各大臣用對對子對他搞突然襲擊:“二猿斷木山中,小猴子竟敢對鋸(句)?”解縉脫口對答:“一馬陷足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題)!”在座的人們聽了都偷着發笑,那位大臣當衆出了醜,弄得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四)接歇後語

(1)豬鼻子上插大蔥——(2)千里送鵝毛——

(3)秋後的螞蚱——(4)孔夫子搬家——

(5)棺材頭上放鞭炮——(6)老鼠爬進書箱裏——

(7)東吳招親——(8)三顧茅廬——

(9)張飛穿針——(10)徐庶進曹營——

(11)劉備請諸葛——(12)劉備借荊州——

(13)劉備摔阿斗——(14)司馬昭之心——

(15)唐僧西天取經——(16)孫悟空大鬧天空——

(17)豬八戒吃人生果——(18)孫大聖聽見緊箍咒——

(19)孫悟空的眼睛——(20)豬八戒做夢娶媳婦——

很可惜歇後語沒猜幾個就下課了。

這一節課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呢?等到看學生的日記時,我心中就有底了。請看學生日記:

語文,我們時刻都在接觸着,在學習着,可以說在出生就開始學語文。但是,進入初中後,我覺得我的語文學習又上了一個臺階。因爲在這一本本課本中,我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好。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尋找“成長的足跡”;感受“情感的漣漪”;沐浴“科學的星光”;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品味“語言的魅力”。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有了更多的“說”。我們常常“對話”。我們與課文的人物對話;與作者們對話;甚至與許許多多的英雄們對話。同時,我們有了更多的“看”,我們四處觀望,我們眺望“大海”,感到那寬闊的美,感到了海洋帶給人類的憂思;我們瞻仰“豐碑”,感到樹立這一座座豐碑的艱辛,也感到了我們肩負的責任;我們“遙望星空”,感到星星閃爍的光芒,真想去探索那天空中的奧祕。

我們是迎着“校園風”,哼着“四季歌”,懷着“山水情”在學習語文,你說,語文學習不美好嗎?

在語文學習中,是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愛的深沉;是冰心的“紙船”,讓我們承受到了母愛的溫馨;泰戈爾讓我們“不記得母親”,但永遠記得母親哼唱的“搖籃曲”;是巴金一次又一次地鼓勵我們向理想邁進;普希金說:人生的奮鬥方向是——敢與風浪搏鬥;雨果說:要忠於職守,要履行做人之道;魯迅告訴我們:童年是那樣的歡樂;葉聖陶告訴我:寫作的三個要點——聯想豐富、抓住特點、善於觀察;同樣,葉文玲也告訴了我們寫作的三個方法——要別出心裁、要有真情實感,廣泛閱讀做基礎。

看吧!在語文學習中,能與高尚的人對話,能與名作家交流,更重要的是能豐富自己頭腦,難道語文學習不美好嗎?

在語文的學習中,我們能瞭解到這麼多的知識,能體味到這麼多的樂趣,能感受到這麼多的美好,我真心地說一句——語文學習真美好!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將詩歌意象與生活情景的聯想相結合,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2.抓住這首詩“真摯的感情、鮮明的形象和優美的韻律”這三個明顯特徵,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深切感受詩人的思鄉愛國之情。

2.培養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感受並理解詩歌優美的韻律。

[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教學爲輔助手段,綜合運用反覆誦讀、師生互動和教師總結歸納的方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結合學生剛剛學過的《靜夜思》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指出“鄉愁”在中華兒女的身上代代相傳,而臺灣人民的思鄉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先齊讀,再聽配樂朗誦,找出差別,然後請一兩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誦,聽後師生一起評價,特別注意朗誦時的語氣和節奏。

提問: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發鄉愁?(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這些形象的?(以時間爲順序)

二、師生互動,想象構圖

1.教師範讀詩歌的第一節。

(1)讓同學們聯繫自己在外上學、思念母親的實際情況理解詩歌內容。

(2)請同學說出自己的聯想。

2.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二節,教師進行指導。

(1)構建生活場景理解內容。

(2)補充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加強同學們的語文知識積累。

3.請同學深情地朗讀詩歌的第三節,教師進行指導。

(1)讓同學們想象三五十年之後,母親去世後自己的內心感受,加深對詩歌第三節的內容理解和情感體味。

(2)回顧前三節意象選擇的典型性,加深學生對作文選材典型性的認識。

4.第四節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也是同學們在內容理解上的重難點。

(1)首先應對學生進行引導:作者思念故鄉、想念親人,那爲什麼不回到他們身

邊呢?僅僅是由於有一道臺灣海峽嗎?

(2)再從作者生世和寫作背景出發,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學們真切體會詩人

的思鄉之情和企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願望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課堂練習]

結合自己的真情實感,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模仿造句。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條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在車站久久的站立

[課堂小結]

正是由於具備了真摯的感情、鮮明的意象和優美的韻律,余光中的這首小詩才會成爲海峽兩岸廣泛傳頌的名篇,這也正是我們分析不少現代詩歌的重要途徑。

[課後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鄉愁》和《夜雨寄北》這兩首詩。

★板書設計

時間 空間鄉愁

小時候母子異地郵票

長大後夫妻分離船票真摯的感情

後來墳墓內外墳墓鮮明的意象

現在海峽兩岸海峽

鄉愁是…… 數量詞 疊詞

我在這頭  ……在那頭 優美的韻律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 瞭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點,提高審美能力和舞蹈欣賞能力。(內容)

2. 理解、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舞蹈的寫作技巧。(形式)

3. 學習本課優美的語言描寫與修辭手法。(語言)

一. 整體感知

1.導入:視頻:印度舞蹈片段。

——學生談觀後感想,引入本課

2.釋題:正標題與副標題

副標題起補充說明作用。

3.文體特點:

——記敘性散文

以記敘兼描寫爲主,適當加以抒情議論。

4.補充資料:

什麼是舞蹈藝術?

用簡明的話來說,舞蹈是一種以人體動作(肢體)爲主的藝術。它是以舞蹈動作爲主要藝術表現手段、着重表現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動中,一般都要有音樂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裝、有的舞蹈還要手持各種道具,如果是在舞臺上表演,燈光和佈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說舞蹈是一種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

5.考考你的識字量:

顰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視chēn

叱吒風雲chì zhà 雛鳳 chú 盡態極妍yán

花鬘 mán 斗藪sǒ 妥帖 t i

渾身解數 xi è 褶裙 z h e 驚鴻hóng

二. 研讀課文

(一)結構研討:

1、瀏覽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寫觀舞的?這一部分的前

後分別寫什麼?分別用三個字概括這三個部分.

——觀後感;觀舞記;表感激。

2、一般是先寫觀的內容,再寫感想,本文爲什麼先寫感想?這

樣有什麼好處?

——突出“被感動”,鋪墊蓄勢,產生懸念。

(二)第一部分研討:齊讀後思考

1. 四個“假如”是什麼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從不同的藝術角度全面讚美了該舞蹈的美。

2. “咿啞”是什麼意思?用在這裏有何好處?

——驚歎。口語,更有真實感,突出“被感動”。

3. 作者用哪個短語集中表達了她觀舞的感受?結合舞蹈特點,

賞析這個短語。

——飛動的美。舞蹈是一種以人體動作爲主的藝術。

(三) 第二部分研討:齊讀後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來解說印度古代的優美的'詩歌故事”?結合書中的語言回答。由此可見印度舞蹈怎樣的明顯特點?書中還有一句話與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顯特點是身體語言異常豐富。

“舞蹈出詩句裏的離合悲歡”。

2. 畫出本段裏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豐富多樣的表情、姿態、動作演繹着故事多彩的內容,突出了舞蹈的飛動的美。

3. 作者描寫蛇舞,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準確地表現了蛇舞的柔美纏綿,更有說服力。

4. 綜上所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飛動的美”的?

——動作,舞姿,服飾,外貌,神態,心靈

(四)第三部分研討:齊讀後思考

1. 爲什麼說:卡拉瑪和拉達是“大榕樹上的兩條柔枝”?用書上

的話回答,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爲什麼要感謝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賞析

1. 請用三個“讚美”來概括全文主旨。

——讚美舞蹈家卡拉瑪姐妹,讚美印度文化,讚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誼。

2. 這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描寫卡拉瑪姐妹優

美的舞蹈找出你認爲寫得精妙的句段,細心體會,並加以仿寫。

四.遷移拓展

1.本文與《安塞腰鼓》都是寫舞蹈的,兩文所表現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寫的舞蹈是“飛動的美”,給人靈動、優美的享受。《安》展現的是力量的美,給人以極大的鼓舞與震撼。

2.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請學習剛

才所提到的觀察方法,欣賞《千手觀音》的舞蹈畫面。(視頻)

要求:學習文章的寫法,抓住舞蹈的特點,用精緻的形容詞和恰

當的修辭手法來多方面來表現自己所見所思,寫一段優美的文字。

指導教師點評:

本設計可謂我們在民校初中語文培訓中的經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樣板。第一,它鮮明地體現了語文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質特點——既着力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又兼顧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第二,它準確地體現了我們強調的十六字教學方針,即“四步流程,設問導思,緊扣文本,瞄準中考”。第三,它精要地體現了我們倡導的新343教學法,即新課標的三個目標,四步流程(整體感知—研讀課文—探究深入—拓寬遷移)和三種訓練(思維,語言,遷移)。值得大家結合文本閱讀好好體味,並體現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的人才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語文教學承擔着極其重要的任務。只有構建開放創新的語文教學環境,才能不斷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構建開放創新的語文教學環境。

“開放”是語文綜合性學習魅力之所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必須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觀,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溝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教學渠道,形成立體式、交互式、網絡化的語文教育環境,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綜合多種教育方式,藉助課外閱讀、社會調查、觀察體驗、專題交流會等形式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中可開展多彩的活動,如對對聯、開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自編課本劇表演、辦手抄報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這樣就將課堂教學跟實踐活動結合了起來,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引入活動課程理念,體現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

活動性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突出特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幹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情。”陶行知先生關於“五大解放”的思想對當前的教學改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爲了真正使語文課堂“活動”起來,我們廣大的教師應敢於打破“唯語傾向”,樹立“大語文”觀念,不僅指導學生抓好文本,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努力拓展知識面,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活動課程是以親身實踐爲主的`體驗性學習,學生在實踐中要注意學習和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強調理論與實際、知識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實際之間的聯繫。活動的主要目的並非追求統一完美的答案,而在於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行爲習慣和積極參與社會、勇於實踐的情感態度。

三、自主設計活動,體現學生地位的主體性。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參與從活動設計到評價的全過程,既是學習者也是活動的組織者。首先要自己確定活動專題,制訂活動計劃,利用課餘時間按制定好的計劃具體實施。主要採用查閱資料、觀察、考察、訪談、討論或社會調查的形式,獲得感性認識和體驗;然後分析整理資料,形成最後成果,用自己獨特的形式進行展示,最後參與活動的評價。從學生的這些活動看,學生的主要角色是活動實踐者、活動體驗者、成果展示者和評價者。這樣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們把學生作爲活動主角,把學生看成是處在不斷髮展中的學習者。在“實踐”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充分發揮了學生自身的探索和創造精神。

四、對話——生成: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

教師在活動中擔任傾聽者的角色,慎於發言,適度參與。活動課的目標則在於使學生獲得主體意識、行爲能力、情感態度的綜合發展。因此,活動課程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爲中心,而是以學生的心理水平、學習興趣、社會生活以及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爲基礎設計學習內容;強調學科間的聯繫、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要與課本對話,與學生對話,與老師對話。教師要留給學生時間,創設對話環境,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允許學生質疑。“生成”是一種價值追求,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情感取向,在質疑的過程中就會主動生成知識。

五、突破單一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和諧的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學科教學評價是以教師爲主體、學生爲客體的,其評價目標和內容主要是學科知識點,評價的標準是統一的,主要方式是教師實施的書面考試或測驗,其性質是靜態和終結性的。與之相比,在活動課中,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活動課的評價應體現多元性和和諧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是看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和態度。評價採用以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的多元性方式進行。通過這樣多元性的評價機制,使我們的評價機制更完善,對學生激勵性更大,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作用。學生和諧發展的教學評價不僅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對學生的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個性與情趣等方面的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以開放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爲主,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分出成果的高低,而在於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重視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和目標的達成,重視方法的掌握,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並在此基礎上能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體味本詩優美的意境。

3、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句的結構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品味賞析詩歌美的語言,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課前準備

1、瞭解有關《詩經》知識。

2、學生朗讀並疏通全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本課

1、導入《詩經》,複習前課有關《詩經》知識。

2、導入《蒹葭》:吟誦三千年華夏優美文字,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璀璨。

二、內容解讀 體味意境

(一)靜心聆聽學生配樂朗讀。

(古箏曲很適合本詩的意境,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優美的情境;身邊同學的朗讀更容易激發學生投入的願望)

(二)談談這首詩給你的整體感受。(整體把握,各抒己見)

填空:這是一首 的詩(朦朧悽美)

(二)從詩句的哪些內容感受到的?

(學生討論、交流,幻燈片一一呈現學生討論的結果:寫景句;追尋伊人的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1、寫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蘆葦——叢生茂密。因秋來而變黃,因霜襲後會發白。秋風搖曳中更添淒涼。

白露秋霜——潔白,晶瑩,觸感是涼的,給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嶇、蜿蜒、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2)這些景物創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明確: 悽清、迷離

(3)請你運用散文筆法描繪一下這幅畫面。

2、追尋伊人的過程。

在這蒼茫悽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現了,他的心情如何?請結合具體語句體會。

(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一個 “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堅定

—— 方、湄、涘,地點空間的變化,說明他追尋得堅定而執著

(2)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堅定、執著

(3)“宛”字,好像 彷彿之意 ;央、坻、沚的變化

——說明追尋而不得時、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悵、淒涼、孤獨的心情。

3、那麼主人公追尋的伊人到底是誰呢?(對於課本思考與練習一的討論)

——主旨的多義性、模糊性,使詩歌更具一種朦朧美。

總結:無論是從詩的寫景、具體事情的鋪敘、主旨的不確定性,都使本詩給我們留下了朦朧悽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過以上環節,對詩歌的理解應該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讀本詩,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化的理解來。

朗讀的共同體會:①讀前兩句時語速應該較緩慢;②“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連續動作焦急急迫應該語速較急促;③“道阻且長”等相同句式應慢以體現險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讀出悵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 明確作用

《詩經》的表現手法分爲賦、比、興三種,另外,重章疊句、疊字、雙聲、疊韻等,也是《詩經》表現形式上的突出特點。這首詩反映出以上什麼特點?請具體分析。(見課本思考與練習二)(着重於起興手法和重章疊句的分析)

1、起興手法的運用,使全詩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優美。

2、重章疊句的運用,作用:

(1)從樂調上看,一唱三嘆,增加了韻律的`和諧迴環之美。

(2) 從表達效果上看,反覆吟唱,使詩意逐步加深,詩所抒發的感情也越加強烈,加強了感染力量,給人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

3、“蒼蒼”“萋萋”“采采”等疊字的運用,使描景狀物更細緻、更形象,也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韻,既顯得句式齊整,又富有變化,錯落有致,讀起來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 觸類旁通

閱讀下列詩句,完成後面練習。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註釋】①芣苢(fu yi):植物名稱,即車前子,種子和草可作藥用。 ②薄言:發語詞,沒有實義。 ③有:採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脫取東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東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別在腰間兜東西。

1、《詩經》的手法是賦、比、興。本詩使用的手法是

2、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採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歌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

3、前人讀這首詩說,反覆詠讀,“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請加以描述。

【點評】

《蒹葭》雖屬經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復沓等《詩經》篇目固有的特點,使得許多老師在教學時,總有“有勁使不出”之感,對怎樣處理課文,怎樣深入文本,怎樣品味意蘊,難以把握拿捏不準。

這一設計,舉重若輕,遊刃有餘,讓人眼睛爲之一亮,可圈可點頗多。

以讀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師能緊扣文本特點,以讀爲抓手,一讀再讀,以讀促教,值得肯定。顯然,學生於讀中有所感受,在讀中逐漸理解,在讀中品味涵泳,在讀中浸染積澱。這既爲下一步教學的展開做了必要鋪墊,更爲學生古典素養的形成添磚加瓦,可謂一舉多得。

綱舉目張,凸顯主體。學生讀畢,沈老師出示了一個“填空”題,看似隨意而爲,實則別具匠心。答案“朦朧悽美”四個字,既是本詩“主旨”,又是教學“總綱”。整節課就圍繞“追溯”這四字來源做文章。從“景物特點”到“情境氛圍”;從“追尋過程”到“主旨探究”,無一不爲此展開。其中,學生必定處於積極、主動的探求之中,“不用揚鞭自奮蹄”,老師便成了十足的“領路人”和“旁觀者”, “主導”與“主體”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體生動地呈現。

問君何能爾?不難發現,奧妙在那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問題(“從詩句的哪些內容感受到的?”)上。可見,教學設計之關鍵在設計“問題”,關鍵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一點沈老師做到了。

從容舒緩,激發想象。從容舒緩是指教學的各個步驟環節,從“聽讀”、“賞讀”、“議論”、“小結”到“拓展”,不徐不急、緩緩展開,其中又非同一步調,而是張(“議”環節)弛(“讀”環節)有度,很有節奏。加之多媒體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課如其文”,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也給課堂營造了詩意的氛圍。學生的思緒也就像插上了翅膀,飛翔在朦朧悽美的意境之中,從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無限的空間,使教學收到了“尺水興波”、“尺幅萬里”之效。

當然,本文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稍欠翔實,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教者對相關環節的設想或意圖應做必要交代,以便人們一目瞭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瞭解《論語》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詞語

2、 理解前五則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由《論語》和孔子直接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二、誦讀感知

1、 學生範讀,讀畢師生評點,明確文言文的朗誦要求

2、 教師範讀

3、 學生齊讀

 三、研讀分析

1、“學而時習”章

(1)“學”指的是孔門弟子要學的功課——詩、書、禮、樂等,學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嗎?

不行,還要“時習之”,“習”是實踐,是練習,《〈論語〉十則》簡案,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論語〉十則》簡案》。拖得太久也不行,還要經常、按時練習。這裏的“學”與“習”有什麼區別?

好比游泳,先學道理,然後下水,等到學會了,會有什麼感覺?(說,高興,同“悅”)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從遠方來,爲什麼會感到快樂呢?(自由作答,適當引導與學習聯繫起來)

孔子有門徒三千,來自全國各地,來的'時間也不一樣,有早的有晚的,孔子這句話是對門徒說的,有什麼用意?

(3)“君子”指的什麼人?孔子認爲,什麼樣的人才配稱作君子?

(4)這段話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譯時要譯做“不也……嗎”

(5)這一則談的是什麼問題?

2、“吾日三省”章

(1)這段話是誰說的?“曾子”是什麼人?

(2)曾子說,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講了三件事,同學們能把三句話翻譯一下嗎?(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3)學生翻譯,教師糾正問題

(4)講述“曾子殺彘”的典故,問,這個故事大致能照應哪句話?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設計】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爲主,以教師引導、點撥爲輔。教學過程中應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讀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並利用《鄉愁》及配樂來創設課堂情境,打開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通過本課的學習,教給學生通過“讀”、“圈”、“畫”、“注”、“問”的方式自讀課文,所謂“讀”,即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圈”即是圈劃出生字詞,並結合工具書自行解決;“畫”即是畫句子,畫出喜歡的、精彩的句子或細節;“注”即是做批註,可以是對具體語句的理解賞析,也可以是對某處文字的感受體會;“問”即提出質疑,師生共同交流解決。而從更好的指導學生掌握自讀課文的學習方法,並充分感受“鄉愁”這一文化現象,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聲傳情,整體感知與春酒有關的人和事。

品味精彩語言,關注細節描寫,感受作品所蘊含的風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裏行間所滲透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品讀語言,體會蘊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鄉深情,並充分感受“鄉愁”這一文化現象。

教學方法:

朗讀法2、品析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新課。

中華文化,淵源流傳,自上古以來,酒文化就成爲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爲這酒裏包含着人生百態。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悅,家人團圓共飲的溫馨,獨自舉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場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夠品味出酒裏帶來的人生百味。這節課,讓我們跟隨琦君走進她的家鄉,品嚐她家鄉的《春酒》。

二、朗讀,初識春酒。

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

思考:什麼是春酒?童年的我對春酒懷有怎樣的情感?

讀畢,師生交流:

①PPT顯示:春酒,又名凍醪(láo是濁酒的意思),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在我國,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詩經》中就有“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

在文中是指母親做的八寶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歡喝春酒的。“那麼我最喜歡的是什麼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

三、賞讀,品味春酒。

(朗讀指導和訓練穿插在對細節描寫的品味中)

1、提問:文中的哪些語句能體現出我最喜歡喝春酒?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句做批註,說說喜歡的原因及精彩之處。

(1)預設學生可能會找到的語句:

①“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手裏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氣喝它三大杯.....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

(2)師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說明我內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點點春酒,但還是格外珍惜,捨不得喝。“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裏”說明我對八寶酒的喜愛到了摔倒了都捨不得丟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現了小花貓對八寶酒非常的喜歡,添個不停,很是可愛。這一句以我的饞和小花貓的醉來襯的八寶酒的香甜,從而體現了我最喜歡喝春酒。

小結:通過以上的交流,我們感受到了琦君對春酒的喜愛之情,在這杯香甜的春酒中,盪漾着我兒時純真的童趣,對春酒的懷念之情也盡顯其中。

2、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師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懷念的是春酒中蘊涵的濃濃的“道地家鄉味”。

3、這“道地家鄉味”體現在文中的哪些字裏行間?

師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還有一項特別節目,就是喝會酒。凡是村子裏有人急需錢用,要起個會,湊齊十二個人,正月裏,會首總要請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

因爲這喝會酒的人,無論是會首,還是那11個人,大家都是爲了幫助那個急需錢用的人,而且這幫助都是主動的,從喝會酒就能看出當時村子裏的人們之間是相互幫助的,鄉鄰之間是和睦相處的,這體現了我家鄉的淳樸的民風。這就是家鄉的味道。

②“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

“巴結”一詞指人做事勤快,這句話寫出了阿標叔是個熱情好客的人,體現了他樂於助人、勤快淳樸的性格。

③“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足滴酒不沾脣的。”

這裏的“得意”一詞寫出了母親因自己的八寶酒受到鄉親們的稱讚內心的高興之情。“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聯想的方法,形象地寫出了母親受到表揚後的興奮和欣喜,甚至還會有點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態。“其實”一詞寫出了母親從不喝酒,她做八寶酒就是爲了讓別人能夠品嚐到其中的濃香,這樣她就會很開心很滿足了。從這裏看到了一個熱情好客、樸實大方的母親形象。

小結:以上的品析,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道地家鄉味”,它是從香甜的春酒裏飄散出來的,它融化在故鄉的點點滴滴裏,有我歡樂幸福的童年,有我慈愛能幹的母親,有我淳樸熱情的鄉鄰們。

四、精讀,昇華春酒。

過渡:通過剛纔的交流,我們感受到在這杯甜甜的春酒中,盪漾着我兒時純真的童趣,散發着母性溫柔的光芒,流淌着鄉鄰樸實的情意。光陰荏苒,琦君還能品嚐到這道地的家鄉味嗎?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的最後兩段。

齊讀文章最後兩段。

師生交流:

“如法炮製”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製藥劑,泛指按照現場的方法辦事。這說明我是按照母親做八寶酒的工序泡製八寶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釀的酒。“醅”是指未曾過濾的酒,這裏泛指酒。

(插入琦君的簡介)

PPT顯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於溫州。12歲隨家遷居杭州,1949年遷至臺灣,後定居美國。自去臺灣以後,琦君50多年再也沒有回過溫州。她說“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着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啊……

明確:作者再不能品嚐到這道地家鄉味了,因爲她已是“獨在異鄉爲異客”。

3、研讀最後一段,感受作者對童年樂趣的懷念和對故鄉、母親的思念。

PPT顯示:琦君曾這樣深情地說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跟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師生交流:作者以一個問號結束全文,給文章留下空白,讓讀者在她的這一聲詢問中去思考、品味內那份心的濃濃的鄉愁。

(指導學生讀出作者的那種失落,那種懷念,以及那種不可復得的心情來。)

五、延讀,感受鄉愁。

過渡:此刻,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過春酒表達出的對故鄉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經歷的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詩作中表達了自己對故鄉深深的思念,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感受余光中的《鄉愁》。

老師範讀《鄉愁》

思考,這首詩和我們學的春酒有什麼相同之處?

(PPT顯示《鄉愁》配樂:思鄉曲)

師生交流:

①這首詩和課文一樣,都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②作者都是藉助某些具體的事物來表達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種情感寄託在某些具體的事物上表達出來,這在寫法上可以稱作“借物抒情”。

六、總結,推薦書目。

1、推薦幾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細雨燈花落》《橘子紅了》《三更有夢書當枕》《一對金手鐲》《桂花雨》

2、教師寄語:同學們,通過對《春酒》的學習,此刻我們的內心都被文章所蘊含的深深的思鄉之情感染着。不論你離家多遠,不管你身在何處,故鄉將永遠是你心靈深處那份抹不掉的回憶,也許有一天,當你真的遠離故土,思念家鄉的時候,你會發現故鄉真的就如琦君筆下的這一杯春酒,醇香無比,回味無窮。最後,讓我們一起記住《春酒》,感謝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鄉音鄉情。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4

學習目標:

1、設身處地、展開想像,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對話與交流,感受積累文本的語言;

2、創設情境、積極體驗,於投入地朗讀中感受小露珠樂觀無私的品格,體味着對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動,設身處地,展開想像;以童趣引導,和諧共生,感悟意境,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積極的引導學生與文本、情境、思想對話,引發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體現文本內涵理解的無痕;在朗讀指導上引導學生帶着生活的體驗去讀書、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讀指導,體現朗讀指導的無痕;在詞語的教學上注重體味、感受,以反覆的呈現、使用中學習和掌握,體現教學的無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積累語言,培養學生語言的靈性,綻放語文的無窮魅力。

學習目標:

1、設身處地、展開想像,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對話與交流,感受積累文本的語言;

2、創設情境、積極體驗,於投入地朗讀中感受小露珠樂觀無私的品格,體味着對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動,設身處地,展開想像;以童趣引導,和諧共生,感悟意境,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本,積極的引導學生與文本、情境、思想對話,引發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體現文本內涵理解的無痕;在朗讀指導上引導學生帶着生活的體驗去讀書、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讀指導,體現朗讀指導的無痕;在詞語的'教學上注重體味、感受,以反覆的呈現、使用中學習和掌握,體現教學的無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積累語言,培養學生語言的靈性,綻放語文的無窮魅力。

學習過程:

一、激情引讀 感知文本

1、同學們,老師帶來了昨天認識的夥伴——出示課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麼不一樣?(引導體驗小露珠的可愛)親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讀題)讓我們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開課文,自由地讀課文,看看哪個小朋友把小露珠讀得最投入,讀得最生動。(生自由讀文)

2、同學們讀得多投入啊!讀了課文,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小露珠啊?(美麗、可愛、黃豆大的、閃亮、珍珠一樣、圓潤、透亮……)學生書寫四個最滿意的詞。

二、設身處地 進入文本

1、過渡(結合課件):夜幕降臨了,小露珠出現在草葉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這樣爬呀,滾呀,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到黎明的時候,已經有黃豆粒那麼大了。

2、一度感受:這時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動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動物們是怎樣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導讀好三句話)我現在就是一顆小露珠,哪個小動物主動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鑽石那麼閃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麼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麼圓潤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這三個小動物在誇小露珠的什麼呀?板書:閃亮、透亮、圓潤

4、三度感受:還有哪些小動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創意地按句式說話。(拓展:小螞蟻、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動物都喜歡小露珠,這是爲什麼?

三、感性復現 深入文本

1、過渡:除了小動物們喜歡小露珠,植物們也喜歡小露珠呢!認真地充分地讀一讀,看看誰來了?(生自由讀文)

2、讓我們叫出它們的名字吧!(演示課件)金黃的向日葵。板書:金黃。有了小露珠,金黃的向日葵就更加金黃了。(抽生說)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指導讀:喜歡的語氣)

3、引:什麼叫光彩熠熠?還想到哪個詞語,比較和光彩熠的異同(結合圖片)是啊,你看這是白天的小花,它怎麼了?而小露珠來了,它又怎麼樣了?(感受:格外精神、生機勃勃)指導讀文:讀出植物們在小露珠的幫忙下格外精神、生機勃勃的景象。

4、金黃的向日葵、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們,你得到了露珠的滋潤,要感謝誰呀——小露珠。那我們就當一回花草樹木,給小露珠寫幾句感謝的話吧。(配樂書寫)小結。

四、拓展遷移 昇華文本

1、植物們都感謝了小露珠,但是太陽公公散發的熱量越來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來越輕了。她漸漸地變成了水蒸氣,向空中飄去了。你身上的小露珠不見了,是什麼樣的心情啊?(遺憾、可惜……)帶着這種感覺把心情讀出來。

2、金黃的向日葵你捨得小露珠去嗎?碧綠的白楊樹你捨得小露珠去嗎?各種各樣的植物們你們捨得小露珠去嗎?你來挽留吧!(感情朗讀:設身處地的挽留)

向日葵向它點點頭、白楊樹向它招招手、喇叭花吹奏着樂曲,大家多麼想把小露珠留住。

3、大家深情的挽留還是留不住小露珠的腳步啊。自由讀小露珠的話。拓展想像:小露珠在想什麼呢?

4、老師也寫了一首露珠贊:(配樂聽一聽)。

夜幕降臨,我靜悄悄地來了,

附在樹梢上,落在草叢裏,

躺在荷葉上,懸在風鈴中……

黑夜漫漫,我慢慢地長大了,

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

像珍珠那麼圓潤,像羣星那麼燦爛。

黎明時分,映着五彩的霞光,

我將悄悄地消逝。

你——不要悲傷,不要惋惜,

經過一個黑夜,我又會重新凝聚,

清清爽爽地出現在你的眼前,

一樣的光彩熠熠,

一樣的晶瑩透明,一樣的秀麗神奇!

5、積累練習: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句子;自由選擇背誦你喜歡的課文段落。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5

20xx年11月我參加了在我校舉辦的語文教研活動教學研討會,感觸很多,收穫頗多。

在這次教學研討會上,我們首先聽了我校語文教師雷幫才的《散步》。我被於雷老師語文課深深吸引了,他知識淵博,熱情洋溢,雷老師語言的運用這堂語文課教給我上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首先考慮對象,其次考慮場合,再次考慮目的,最後考慮表達方式。雷老師通過實戰演練、仿寫句子教給了我們做題的方法、技巧。明確了以後的語言教學一定要和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一下,並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要得體。

最後我總結了自己的教學方法,並提出了下一步計劃。特別是重點強調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發學生的想象力,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量,彌補教師自身不足,完善課堂教學結構。給我們以後的教學提出了合理的意見,今後的'教學一定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爲本。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手段要與傳統手段結合。在今後教學楊主任要求我們一定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要得體。

總之,通過參加這次研討學習,讓我不僅拓寬了知識視野,還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更加熱衷於教育事業。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把在這次學習中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施俊峯

  觀風海中學

  20xx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