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我換牙了》教學設計

《我換牙了》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換牙了》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換牙了》教學設計

《我換牙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

2、會在簡單的統計表裏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3、使學生在統計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經歷統計過程,初步感知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及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

教學課時1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照相的遊戲

(教師有目的的`找幾個掉了牙的同學到前面來,讓大家給他們照相。)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什麼了?

生:他們掉牙了。

生:我也換牙了……

師:你也換牙了嗎?換了幾顆?噢,原來大家都換牙了,那麼關於換牙這件事,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誰換了1顆牙?2顆牙?3顆牙……

師:有這麼多情況,大家能記住每個同學換幾顆牙嗎?(不能)

2、老師非常想知道你們換牙的情況,請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讓老師很清楚地知道你們中有多少人換了1顆牙,2顆牙,3顆牙呢……

(設計意圖:掉牙、換牙是發生在每個小學生身上的事情,一年級學生正值換牙期,通過“照相”的遊戲,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統計的慾望,體驗統計的必要性。)

二、調查整理,體驗過程。

1、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彙報

生1:可以用舉手的辦法。例如:老師說換3顆牙的舉手,那麼換3顆牙的同學就舉手,我們數一下就知道換三顆牙的有幾人了。

生2:可以用排隊的方法。換1顆牙的同學站一排,換2顆牙的同學站一排,換3顆牙的同學站一排。

生3:記名字的辦法……

2、收集數據:

師:小朋友們的辦法都很好,你們真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老師也想了一個辦法,每人一個小貼畫(小標誌),你掉了幾顆牙,就把貼畫貼在黑板上幾的下面。

(設計意圖:第一次學習統計,如果分組去統計數據學生會感到無從下手,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方法,可以不重複、不遺漏地收集數據。)

3、整理數據:數一數,掉了幾顆牙的有多少人,記在下面,並填在統計表中。

4、認識象形統計圖:根據整理的數據用自己喜歡的標誌畫象形統計圖。

5展示學生的統計圖:

6、引出課題:剛纔小朋友們通過數一數、塗一塗、填一填,把換牙的人數記下來,這個記下來的過程就是統計。(板書:統計)

7、分析數據,提出問題

師:看了小朋友們整理的結果,你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

師小結:通過統計小朋友解決了這麼多的數學問題,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讓學生參加到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提出問題的全過程,完整地體驗統計的過程。)

小朋友,你知道嗎?在換牙期間,一定要保持好口腔清潔,要經常刷牙。不要用舌頭舔剛剛長出來的新牙,更不要咬鉛筆頭,咬嘴脣,啃指甲,不要偏食,這樣才能使你的牙齒更整潔、更漂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換牙期間的衛生常識)

三、鞏固拓展,實踐應用

1、小組活動,統計愛吃的水果(蘋果、香蕉、桔子、梨)。

(1)用先記錄再整理的方法來統計一下自己最喜歡吃哪種水果。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小組中喜歡每種水果的人數記錄下來並填好統計圖和統計表。

(讓學生體味自由選擇的輕鬆和快樂,讓學生統計喜歡吃水果的人數,也使學生初步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交流記錄方法和統計結果。

(3)說說從統計結果你能知道什麼?想到什麼?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我換牙了》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

1、分享換牙期所帶來的成長的喜悅與煩惱。

2、體驗健康潔白的牙齒給人帶來的快樂與美感。

3、努力克服牙齒檢查與治療帶來的恐懼心理,表現接受牙齒檢查或治療的意願。

行爲與習慣:

1、通過實際操作和討論交流,初步瞭解換牙和牙齒保健的常識,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

2、初步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和護牙習慣。

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交流經驗,初步瞭解牙齒保健的常識,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自帶牙刷

2、教學器材:牙具模型;刷牙記錄卡

3、教學課件(具體內容見課堂實錄)

課堂實錄

活動一聯繫學生自身經驗,通過對比,初步知道乳牙與恆牙的概念

1、師(出示本班學生哈哈大笑的照片):請大家仔細看看,有沒有你們認識的同學。(學生看到相片裏有自己的同學感到非常驚喜。)

師(追問):瞧,同學們笑得多開心呀。仔細觀察一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麼?

生:都掉牙了。

2、師(出示圖片1):有一個小姑娘叫蘭蘭,她也掉了一顆牙,以爲再也長不出來了,傷心地哭了。你能勸勸蘭蘭嗎?

生:蘭蘭,你別哭了,牙掉了,還會再長出來的。

生:勇敢的孩子,不哭鼻子

3、師(出示圖片2):奶奶也掉牙了,蘭蘭看奶奶那麼傷心,也勸奶奶不用傷心,會長出新牙來,可奶奶卻說自己的牙齒掉了不會再長出來了。

師:爲什麼蘭蘭的牙掉了會長出來,而奶奶的牙掉了,卻長不出來呢?

生:蘭蘭是小孩,小孩牙掉了就能長出來。

生:因爲奶奶是大人,大人的牙掉了就再也長不出來了。

4、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對嗎?我們一起看一看衛生老師是怎麼說的吧。

(播放課件:乳牙、恆牙的介紹。旁白:“一個人一生會長出兩副牙齒,一副叫乳牙,一副叫恆牙。乳牙長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換掉,再長出來的牙齒叫恆牙。恆牙如果沒有保護好,掉了就不會長出新牙來了。”)

師:現在誰告訴我,爲什麼蘭蘭的牙掉了會長出來,奶奶的牙掉了就長不出來呢?

生:蘭蘭掉的是乳牙,奶奶掉的是恆牙。

(學生邊回答,老師邊板書:乳牙恆牙)

師(小結):一個人一生會長出兩副牙齒,一副叫乳牙,一副叫恆牙。乳牙長到一定的時候會掉,再長出來的就是恆牙。恆牙掉了就不會再長出來了。(老師邊總結邊板書:掉換掉不長)

活動二通過同學間的觀察,交流經驗,分享換牙期所帶來的成長的喜悅與煩惱

1、師:班上都有哪些同學正在換牙了?

生:我換牙了。

生:我也換牙了。

……

師(小結):老師要恭喜你們了──換牙了,就標誌着你們長大了,從此你們就是一個大孩子了,你們高興不高興呀?

生:高興極了。

(聽到老師說換牙標誌着長大了,從此就是一個大孩子時,全班每個同學都幸福地笑了。)

2、師:可蘭蘭並不高興,我們聽聽她是怎麼說的吧。

(播放課件:換牙時,牙都掉了,多難看呀,而且說話也說不清楚,別人該笑話我了。)

師:蘭蘭爲什麼不高興?

生:說話不清楚,怕別人笑話她。

師(追問):這是蘭蘭換牙時的感受,你能說說你換牙時的感受嗎?

生:我換牙時,吃飯的時候老塞牙。

生:我換牙時,牙有點疼。

生:我換牙時,牙牀有點癢癢。

……

(同學發言踊躍,爭着說自己換牙時的感受。)

師:同學們,你們剛纔說的這些情況,在換牙期間出現都是很正常的,千萬別擔心也別害怕。更不能看見別人掉牙了而取笑他,因爲那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

活動三體驗健康潔白的牙齒給人帶來的快樂與美感,瞭解換牙時的注意事項

1、師:在換牙時,是所有乳牙一下都掉了,馬上就換成恆牙了嗎?

生:當然不是啦。

師(追問):那是怎麼掉的呢?

生:我的是一顆一顆掉。

生:我的也是。

2、師:我們換牙時,是乳牙逐漸脫落,恆牙一點、一點長出來的,大概要到13歲左右時,恆牙才能全部長齊。你們想不想看看,到13歲時,你的牙齒會長成什麼樣子?

生:太想看了。

(學生,對下面教師出示的照片非常感興趣,充滿期望。)

3、師(出示一副漂亮的恆牙照片):這副牙齒長得漂亮嗎?

生:哇!真漂亮!這幅牙齒長得白白的、非常整齊。

師(出示一副不整齊的恆牙照片):這副牙齒長得漂亮嗎?

生:太難看了!像動畫片裏怪獸長的牙齒。

4、師:那大家看看下面這兩位小朋友,如果像他們這樣做,將來他們的牙齒很可能會長成上面的哪副牙齒?爲什麼?

(出示課件:換牙時,小姑娘老舔牙牀;牙要掉了,小男孩老晃動牙齒。)

生:他們在換牙時,老舔牙牀和晃動牙齒,這樣,他們有可能會長成像怪獸那樣的牙齒。

,《我換牙了》課堂實錄人教版一年級下冊

師(追問):將來你想擁有哪副牙齒?那該怎麼做才能長出整齊的牙齒呢?

生:不舔牙,不晃動牙齒。

(通過對兩副截然不同的牙齒的直觀對比,學生進行判斷、選擇、思考,自己總結出換牙時該注意的幾點注意事項。)

師(小結):在換牙時,千萬不能養成經常舔牙和晃動牙的壞習慣,否則我們的牙齒就長不整齊、不漂亮了。

活動四通過觀察,交流經驗,懂得牙齒健康與飲食習慣的關係

1、師:我們不僅要擁有一口整齊、漂亮的牙齒,還希望它健康,所以除了剛纔你們說的兩點外,平時我們還應該注意什麼?

(學生邊回答,教師隨着總結。學生說不出來的內容,教師補充。根據學生所說內容,靈活使用健康、漂亮的牙齒照片;板書:刷牙、看牙醫、吃有營養的食物。)

2.師(出示各種食物的照片):牙齒的健康與營養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這麼多好吃的,看一看,你都愛吃哪樣?

生1:我愛吃蘋果。

生2:我愛吃豆腐和胡蘿蔔。

……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3:蝦皮太腥了,我從來都不吃。

生4:蝦皮腥也要吃。

師(追問):爲什麼蝦皮腥,也要吃?

生4:因爲蝦皮含有鈣,我們長牙時,最需要鈣了。

(對課堂生成問題,教師及時追問,引出此環節教學要點:多吃有營養的食物,不挑食。)

師(小結):這位同學說得真好!在換牙期間,多吃有營養的食物,不挑食,這樣可以使我們的牙齒更健康、更漂亮。(板書:貼圖)

活動五探究爲什麼要每天刷牙,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

(一)探究爲什麼要每天漱口、刷牙

1.師(拿出一袋米餅):快到中午了,老師想請你們品嚐米餅,想吃嗎?

生:哇!米餅!想吃。

(看到米餅,學生一下興奮起來。)

2.老師請學生品嚐米餅,並請幾位同學將漱口水吐到一個裝了一些清水的水杯裏。

師:請大家觀察水杯中的水有什麼變化?

生:有很多殘渣。

生:真髒,好惡心。

師(追問):沒想到吧,我們只是吃了一小塊米餅,牙齒裏就留下了這麼多殘渣。如不及時清理,這些殘渣就會和細菌產生作用形成一種“酸”。酸會對我們的牙齒有什麼影響呢?

3.師:上節課我們做了一個小實驗:神祕水泡雞蛋。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觀察雞蛋皮的變化。

師:雞蛋皮有什麼變化?

生:雞蛋皮變軟了。

師(追問):神祕水太神奇了,都能把雞蛋皮變軟了。這神祕水就含“酸”食物殘渣和細菌形成的就是這種具有腐蝕作用的“酸”。我們的牙齒雖然比雞蛋皮硬,但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牙齒會怎樣呢?

生:也會變軟。

生:會長成牙洞。

師(追問):太可怕了!快,想想辦法。該怎麼辦?

生:要刷牙。

生:早晚刷牙。

師(小結):我們不僅要早晚刷牙,而且還要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二)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1、師:平時,大家是怎樣刷牙的呢?

2、老師出示牙模型,請一位同學用牙模型表演自己平時刷牙的方法和過程,其他小朋友觀察他的做法是否正確。之後,老師出示刷牙歌課件,一邊讀刷牙兒歌,一邊用牙模型示範刷牙動作。

3、指名學生演示,其他同學認真觀察他刷得是否正確。

(學生刷牙方法如有錯誤,師生一同糾正。)

4、師(從學生牙刷中找出刷毛都捲起的`牙刷):這種牙刷,如果長期使用對我們清潔牙齒有幫助嗎?

生:不行,不僅刷不乾淨牙,還會損壞我們的牙齦。

師(小結):我們除了要早晚刷牙,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外。還要選擇適合兒童用的牙刷和牙膏。比如,牙刷要選擇軟毛、小頭、粗握柄;並要注意及時更換。(板書:貼圖)

活動六引導學生關注如果牙有病,要及時看牙醫

(老師出示課件:小孩牙疼在醫院看病,很害怕的樣子。)

師:牙齒不舒服了,可不敢看牙醫怎麼辦呢?我們班誰去牙科看過?你開始怕不怕?後來是怎樣克服的呢?沒去過的小朋友也開動腦筋想一想,還有什麼好辦法來勸勸那些看牙醫的小朋友別害怕?

生:我牙齒疼時看過牙醫。我覺得看牙醫一點也不可怕,根本就不疼。

生:不看牙醫,牙洞就會越來越大,那樣會更疼的。

……

師(小結):老師牙齒疼時也去看過牙醫,正如同學們所說的,看牙醫其實不那麼可怕。可如果牙齒有病了,不及時看就會耽誤病情。(板書:貼圖)

活動七觀看課件:牙防五步曲,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

師(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我換牙了》這一課,知道乳牙掉了換恆牙,恆牙掉了就不會再長了,它將伴隨我們一生,我們該如何保護我們的牙齒?

生:我們要堅持每天早晚正確刷牙,選擇合適的牙刷和牙膏,多吃有營養的東西、不挑食,牙有病要及時看牙醫。

師(小結):換牙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階段,如果小朋友們能養成良好的習慣來保護牙齒,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副健康漂亮的牙齒。(板書:養成良好的習慣)

(老師佈置課外刷牙練習要求,發放護牙情況記錄表,督促學生在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護牙習慣。)

師:請大家課後做一個小小監督員,和爸爸媽媽一起每天堅持用正確的方法早晚刷牙,把你們每天刷牙的情況記錄在評比表中,比比誰的牙齒保護得好。

師:同學們,只要我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認真保護好自己的牙齒,老師相信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齒!

板書設計:

(乳)

(恆)

掉了就不長了

牙刷

牙膏

正確刷牙

定期看牙醫

吃有營養的食物

養成好習慣

《我換牙了》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我換牙了》是《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個主題。這一主題主要是借兒童換牙期,對他們進行換牙、護牙的教育,幫助兒童學習刷牙的正確方法,並逐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一主題我計劃用2教時完成。本節課是第一教時,這節課,教師應充分開發並利用一些課程資源,使學生能從自己生活經驗中發現並感悟到換牙的一些保健知識,最後能在“做”中學會刷牙的方法。

學生分析:

本班有40名學生,基本處於換牙期,對於換牙和牙齒保健常識只有部分學生從父母那裏獲得了一些瞭解,而對於保護牙齒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的刷牙,其相關知識知道得並不多,有的甚至是錯誤的。針對這些實際情況,藉助本課教學,讓學生通過聽、看、講及實際操作等方式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通過經驗交流,瞭解換牙和牙齒保健的一些常識,體會換牙給自己帶來的特殊感受,並能與大家分享由此帶來的成長的喜悅與煩惱。

2、通過互評、互幫、互學、實際操作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知道每天早晚刷牙是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的表現。

教學重點:

瞭解換牙與牙齒保健的一些常識,培養愛清潔、講衛生的習慣。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模擬祖孫二人的對話錄音、《刷牙歌》光盤、牙刷、牙齒模型。

(2)學生準備:

向父母、爺爺奶奶做調查。刷牙的各種用具:白開水、牙膏、牙刷、口杯、臉盆。

教學過程:

活動一、換牙經驗交流

(一) 統計班裏換牙人數

1、老師:看這位小朋友(本班正在換牙的一位學生)的牙齒怎麼了?他的牙齒是不是不健康?誰和他一樣也在換牙?(統計)

2、教師板書課題。

[在這一環節中,課程資源來源於本班學生。課上的調查統計,加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二)交流換牙感受

(1)你能說說自己在換牙的時候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嗎?(同位先互相說,再指名說。學生說出的換牙的感受,可能有高興的,也有害怕、煩惱的。)

(2)教師小結:當人長到5、6歲的時候就開始換牙了,這說明小朋友長大了,所以換牙是令人高興的'事。

[以上的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身經驗交流,感悟到換牙帶來的喜悅或煩惱,並能把這種感受與他人分享。]

(三)認識乳牙和恆牙

1、課前,已經讓學生去問父母、爺爺奶奶,他們現在的牙掉了,還能長出來嗎。讓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情況,並試着說原因。

2、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播放錄音:祖孫的二人的對話錄音,錄音內容綜合了教材和教參上的乳牙、恆牙、牙胚的知識。

3、聽了她們的對話你知道了什麼?

(自己沒掉過的牙是乳牙,掉過後又長出的新牙是恆牙。)

[學生通過聽錄音不僅對換牙的一些常識有了進一步瞭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傾聽的能力。]

(四)換牙時的衛生保健

1、老師:在你換牙的時候,你的父母都囑咐過你什麼?(談一談從父母那裏知道的換牙注意事項。)

2、如果學生沒說到不搖動乳牙,就投影P45第3幅圖問:他在做什麼?這樣做好不好?爲什麼?(換牙時搖動乳牙對恆牙的生成不利。)

3、老師:我的女兒在換牙的時候乳牙還沒掉,恆牙就已經長出來了,結果去醫院拔掉了乳牙。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你是怎麼做的?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把從家長那獲得的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互相作了介紹,開發了課程資源,突出了教學重點。]

活動二、練習正確刷牙

(一) 欣賞兒歌

1、老師:是不是注意了上面所說的這些問題,就能長出健康的牙齒了呢?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歌,聽過後我們再來研究。

(欣賞兒歌《刷牙歌》)

2、老師:歌中告訴了我們什麼?刷牙是爲了什麼?

3、老師歸納學生的發言:刷牙能保持口腔潔淨、牙齒清潔了纔不會生病,沒有牙病是牙齒健康的重要標誌。

[根據一年級學生生理特徵,課間聽歌曲可以調節他們逐漸疲倦的神經,再次把精力、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同時也引出下面與刷牙相關的內容。]

(二)實踐交流,突破難點

1、交流並學習刷牙方法

(1)師:你每天刷幾次牙?什麼時候刷?每次時間大概有多長?怎樣刷?誰來表演一下。(利用牙模做示範)

[設計這個教學環節的意圖在於瞭解學生的已有經驗,從而發現存在的問題,以便進行鍼對性的教學。]

(2)教師根據學生演示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邊教兒歌,邊利用牙模做示範。)

(兒歌:小小牙刷手中拿,早晚刷牙要記牢。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上刷,咬合面來回刷,每次刷牙3分鐘,牙齒乾淨我漂亮。)

(學生手拿牙刷和老師邊說兒歌,邊模擬表演刷牙的動作。)

(3)同座的小朋友互相教刷牙的方法。(不用牙膏,用牙刷蘸點水輕輕的真刷。)

[這個過程中教師由扶到放,讓學生通過看、學、做、評初步學習了刷牙的正確方法,而琅琅上口的兒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操作、實踐

(1)同位學生準備好臉盆,擠好牙膏,邊刷邊互相糾正動作。教師放《刷牙歌》約3分鐘,讓學生體會刷牙的時間長度。

(2)教師巡視記錄發現的問題。

[這個環節中同位學生一起刷牙,學生從來沒有經歷過,會感到新奇,所以場面不好控制,用一首歌來提醒,同時感受3分鐘有多長。]

3、解決活動中生髮的問題

(1)老師:你在剛纔的活動中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2)教師邊拿起學生帶的用具邊說發現的幾個問題。

(如:A、牙刷過大、刷毛太硬。B、使用成人的牙膏。C、有人吃有香味的牙膏……)

活動三、課後延伸

1、在家長的監督下填寫P47的記錄表。(活動要求比教材上的提高一些,增加刷牙方法正確、刷牙時間3分鐘的要求。)

2、問問父母,除了正確刷牙,還應該怎樣保護牙齒?調查身邊有牙疼的經歷的人,瞭解牙疼的感受和他們對你的忠告。

[鞏固本課所學的知識,把課堂從學校延伸到家庭,通過記錄表的填寫,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調查活動,爲第二課時準備資料。]

《我換牙了》教學設計4

教學任務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健康生活每一天》的第一個主題《我換牙了》第二課時的內容。讓孩子健康地生活,是每位家長的良好願望。本節課主要是借兒童換牙期,對他們進行保護牙齒的教育,幫助兒童學習刷牙的正確方法,瞭解牙齒保健的常識,並初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幫助有牙病的孩子消除看牙的緊張心理。

學生分析

教材《我換牙了》是針對正處在換牙時期的學生而設計的。換牙是孩子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但是他們關於牙齒的保健常識卻知之甚少。況且每個家長的態度和具體做法有很大差異,會直接影響孩子牙齒的生長,所以必須儘快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瞭解牙齒的保健常識。另外,學生在換牙時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牙病,可是又往往怕去看牙醫,這就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努力克服牙齒檢查與治療帶來的恐懼心理,願意接受牙齒檢查或治療。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通過活動體驗,切身體會到正確的刷牙方法有利於健康成長,體驗健康潔白的牙齒給人帶來的快樂與美感;能努力克服牙齒檢查與治療帶來的恐懼心理,表現願意接受牙齒檢查或治療的意願。

2、行爲與習慣:通過實際操作和討論交流,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初步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和護牙習慣。

3、知識與技能:通過課前收集,課中交流,初步瞭解牙齒保健的常識。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牙模型若干副、牙刷一把、紙杯、芝麻糖。

2、學生準備:

(1)課前問問家裏人,在換牙時要注意些什麼?仔細觀察和自己一樣正在換牙的小朋友,他們在保護牙齒方面有什麼好習慣和壞習慣。

(2)牙刷一把、小鏡子一面。

活動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主題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兩位客人,她們和你們一樣,也正在換牙,想來這裏聽課,你們歡迎嗎?(課件)

2、師:她們長得像嗎?可是她們的牙齒卻長得不一樣。你們覺得誰的好看?爲什麼?

3、師(小結):看來,小朋友們都喜歡姐姐的牙齒,那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像她一樣擁有一副潔白又整齊的牙齒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保護牙齒》。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對兩副截然不同的牙齒的直觀對比,促使學生進行思考,爲後面的活動預設一個鋪墊。)

二、活動探究,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過渡:在換牙後,爲什麼有的小朋友牙齒長得那麼好,而有的卻長得那麼難看呢?

學生討論,從中引出實驗活動。

(一)探究刷牙的原因

1、學生品嚐黑芝麻糖,互相觀察牙齒表面的變化。

2、學生漱口,觀察杯子裏的漱口水的變化。

3、師:從剛纔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漱口有什麼作用?

4、師小結:我們發現漱口以後,牙縫裏還會留有殘渣,那怎麼辦呢?

學生討論,得出刷牙是保護牙齒的另一種好辦法。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活動體驗使學認識到吃過東西,牙縫裏就會留有殘渣,如果不清除乾淨,就會長蛀牙,從而懂得漱口、刷牙的重要性。)

(二)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1、師:平時,大家是怎樣刷牙的呢?

2、學生演示各自的刷牙方法,然後老師出示牙模型,請幾名志願者用牙模型表演自己平時刷牙的方法和過程,其他小朋友觀察他的做法是否正確。

3、老師出示牙模型,一邊講解刷牙方法,一邊示範刷牙動作。

4、師生讀一讀《刷牙歌》。(課件)

5、小組合作:邊讀兒歌邊給模具刷牙,比一比,誰刷牙的方法最正確。(輪流刷,互相檢查、互相評價。)

6、指名學生演示,其他同學認真觀察他刷得是否正確。

7、鞏固行爲:跳一跳《刷牙歌》。(課件)

(設計意圖:本環節圍繞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的認識基礎,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從初試刷牙方法到師生共同探究,再到學生之間互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意識。最後以“兒歌”這種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鞏固了刷牙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深入討論,全面護牙

過渡:小朋友,你們覺得保護牙齒做到正確刷牙就夠了嗎?再想一想,保護牙齒,還有哪些方面也要注意?

生1:不能在睡前吃甜食。

師:我們在換牙時期最好少吃甜食,特別是睡前不要吃,更不能吃了還不刷牙,結合書本48頁的情境圖一起討論。(課件出示情境圖)

生2:不能亂咬硬物。

師:(出示課件,咬鉛筆、咬筆套、咬啤酒瓶的畫面。)你知道咬硬物對牙齒有什麼傷害嗎?學生回答。

生3:保護牙齒,要多吃蔬菜、水果、營養豐富的食物。

師:(課件出示:蔬菜、水果、營養豐富的食物)只有多吃這些食物,牙齒纔會變得又白又健康。

生4:乳牙鬆動或脫落時,不能用舌舔或吮。

師(補充):經常用舌舔或吮會影響恆牙的正常萌出,或者長得不整齊。

生5 :不能咬手指、咬脣或咬舌。

師(補充):咬手指、咬脣或咬舌等會影響牙齒排列不整齊美觀,面部發育不對稱,從而會留下容貌上的終身遺憾。

……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通過師生的對話交流,糾正學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習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面也比較廣。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在真實生動的'畫面前,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時改掉這些不良習慣,會產生怎樣的後果,而且,學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鍛鍊與提高。)

四、經驗交流,解決難題

師(過渡):小朋友們知道的這麼多,老師真是佩服你們!可是有這樣一位小朋友,因爲他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有蛀牙了,而且經常牙疼。這不,今天他的牙病又犯了,你瞧,多難受啊!老師想問問大家,你有沒有牙疼過?請有過牙疼經歷的同學說說自己牙疼時的感受。

師:牙疼了怎麼辦?(學生想辦法。)

師:不敢看牙醫怎麼辦呢?我們班誰去牙科看過?你開始怕不怕?後來是怎樣克服的呢?沒去過的小朋友也開動腦筋想一想,還有什麼好辦法來勸勸那些害怕的小朋友別害怕?(學生想辦法進行勸說。)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牙疼時是怎麼做的,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認識到有了牙病要及時治療的必要,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其他小朋友,牙疼要去看牙醫,以此引導學生指導自己的行爲。同時讓學生明白,其實看牙醫是不用太緊張的。這樣做比老師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五、形象總結,課外延伸

師:你們剛纔的表現已經告訴老師該怎樣去保護牙齒了,那對雙胞胎是否也知道了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那位妹妹是怎麼說的。

老師佈置課外刷牙練習要求,發放護牙情況記錄表,比比誰的牙齒保護得好。

讓學生欣賞露出整齊潔白牙齒的笑臉圖,使他們感受到擁有一副潔白健康的牙齒是多麼快樂!(課件:笑臉圖)

老師總結:小朋友們,只要你們認真保護好自己的牙齒,你們都會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燦爛的笑容。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佈置課外刷牙練習,發放護牙情況記錄,以督促學生在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護牙習慣;以欣賞一幅幅健康美麗的笑臉圖,來引導學生過健康的生活,創造美好的生活。)

《我換牙了》教學設計5

(一)、學習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能夠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

2、認識相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會看相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在與同伴合作統計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產生學習統計的興趣。

(二)、學習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認識相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2、開發性學習包:

自己統計一下作業本中的優良中有幾個。

優:( )個 良:( )個 中:( )個

3、拓展性學習包:

新聞資料中出現的其他的統計方法,如:畫正字統計法。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三)實施途徑(整合課程資源)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收集數據是本單元的重點,讓學生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文字、符號)簡單的收集數據,把第二課時中的填寫統計表、圖統計圖一起放到第一課時中,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

2、學科間整合:把傳統文化中關於對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進行統計在本單元中加入,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感受傳統文化的氣息。

3、學科與學校特色課程整合:校本課程中的足球課程,學生顛球的情況用到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進行數據的整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4、體驗式活動:統計一下自己作業本中的優良中有幾個,在同伴合作統計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產生學習統計的興趣。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案例:

我換牙了----統計教學片斷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

合作探究: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數一數,記錄下來。

師:這個辦法不錯,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吧!1、2、3、4、,數錯了,再數一遍,又錯了。看來這個方法不適合人多。人太多的時候怎樣才能快速又準確的知道換牙的情況呢?

2、學生小組內再互討論一下。

學生:畫對號、畫圓圈、畫豎線,畫三角、擺小棒。(也就是做個記號,我們先確定統計的項目,選自己喜歡的.方法先進行小組統計,再進行全班統計)。

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每人統計本小組換2、3、4顆牙的有多少人。在練習本上進行統計。 交流:哪個小組的同學來說說你們組是怎樣整理的?

師:剛纔小朋友通過分一分、數一數有了這麼多的發現,像這樣整理的方法叫做統計。(板書:統計)

還可以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叫做統計表。

用塗色的方法進行統計叫做統計圖。

經過這樣的統計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我們班的同學有多少人換了2顆牙,有多少人換了3顆牙,有多少人換了4顆牙......

看了同學的整理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師:通過統計你們解決了這麼多的問題,真了不起。

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哪裏還會用到統計的知識呢?

統計一下咱們班同學助人爲爲樂的事、幫媽媽洗腳的次數、作業本上的優良中差等級各有幾個、我們學校足球社團同學的顛球個數統計。

課後拓展:同學們每組選定一個內容進行統計,並繪製統計表與統計圖。

注:在本節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爲背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運用學到的知識統計一下我們班幫媽媽洗腳的次數、統計足球課堂中學生顛球的個數,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時時刻刻都要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