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鄙人典故

鄙人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鄙: 本義是小邑、邊邑,也指郊外。因周代鄉村500家爲一鄙,於是“鄙”又指“鄉村”“郊野”。鄙人就是“郊野”之人。《荀子·非相》中有:“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國語·齊語》韋昭注:“國,郊以內也;鄙,郊以外也。”“鄙”後來引申爲鄙陋、淺薄,並無“卑劣”之意。古人即使以“卑鄙”連用,起初也不作“卑劣”解。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淺薄。把“卑鄙”當作“卑劣”解釋,是後來的事。

鄙人典故

鄙人,本義是郊野之人,引申爲淺薄的'人,又由此變成自謙之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鄙人固陋,不識所謂。”可見“鄙人”的自謙只謙在才學上,並不在品德上。還有一點要注意: 對着朋輩纔可以自稱爲“鄙人”;對尊長和親屬中的幼輩是不能的。現代,“鄙人”的前兩種意思已不用,只有自謙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