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按圖索驥的成語典故

按圖索驥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按圖索驥的故事全文,出處 《漢書·梅福傳》,伯樂識馬大家一定對伯樂都不陌生。而按圖索驥則是發生在伯樂他兒子身上的故事。雖然寓言作者有些誇張誇張。但是,在學習和工作中,死背教條,生搬硬套,以致鬧出笑話,招致損失的事例,確實是經常見到的。

按圖索驥的成語典故

【故事原文】: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蹄如累麴”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爲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 ——《藝林伐山》

【故事典故】:春秋時,秦國有個名叫孫陽的人,善於鑑別馬的好壞,只要讓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馬的優劣。因爲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於是人們都把他稱爲“伯樂”。爲了不讓自己的一身絕學失傳,他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識馬經驗寫成一本書,名爲《相馬經》,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各類好馬。伯樂的兒子很想學到相馬的本領,他從早到晚捧着 《相馬經》念,把它背得滾瓜爛熟。有一天,兒子洋洋自得地說:“爸爸,您的相馬本領,我都學會了。”伯樂聽了微微一笑,說:“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里馬來,讓我鑑定鑑定。”兒子滿口答應,帶着《相馬經》出門去了,一面走一面還在背誦:“千里馬額頭隆起,雙眼突出,四蹄猶如壘起的酒藥餅子。”他邊走邊找,看見大大小小的動物,都要跟《相馬經》上的標準對照。但是,有的只符合一條,有的`一條也不符合。

有一天,他發現路邊有一隻蹦蹦跳跳的動物,他看了很久,覺得這個東西很像《相馬經》中所說的千里馬,於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個“千里馬”捉住,並帶回家。一進門,他便嚷着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它長得和《相馬經》中說得差不多,就是個頭小了點,蹄子差了些。”孫陽一看兒子手裏捉着的居然是一隻癩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說:“傻兒子,你拿的是一隻癩蛤蟆,根本不是什麼千里馬啊!你這樣按圖索驥是不行的,要學相馬的本領,就得多去看馬、養馬,深入地瞭解馬才行啊!”兒子聽了羞愧不已,從此便一頭鑽到馬羣中去研究馬。

按照圖上畫的樣子去尋找好馬,把癩蛤蟆誤認爲千里馬。其實都是因爲在學習和工作中,死背教條,生搬硬套,以致鬧出笑話。前人傳下來的書本知識,應該努力學習,虛心繼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切實驗證、牢固掌握,並加以發展,這纔是正確的態度。”按圖索驥”這句成語現在既用來比喻辦事機械、死板,也用來比喻按照線索尋找。喜歡就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