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典故

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

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典故

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爲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

貪心人走不回來,是因爲貪。然而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他們不貪,可是也走不回來。下面就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有一位太太要在客廳裏釘一幅畫,請他先生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釘釘子,他先生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面。”太太遵循他的意見,讓他去找木塊。

木塊很快就找來了,正要釘,他說 :“等一等,有點大,最好能鋸掉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他說,“我得磨它一麿。”

他家有一把銼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爲了給銼刀安上把柄,他又去校園邊的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小樹時,他又發現他那把生滿老鏽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他又找來麿刀石,爲了固定住麿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麿刀石的木條。爲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裏有現成的.。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當然了,那幅畫,還是那位太太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牆上。這位太太去街上尋找他的先生,發現他正在幫木匠從五金交化商店裏往外擡臺笨重的電鋸。

心語: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種走不回來的人。他們認爲要做好一件事,必須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須得去做更前面的事。他們逆流而上,尋根探底,直至把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乾二淨。這種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樣子,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起初,個別人也許知道,然而一旦忙開了,還真不知道忙些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