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課文《目送》的賞析

語文課文《目送》的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3W 次

一、重複遞進、迴環對稱的結構。

語文課文《目送》的賞析

《目送》刻畫了母子和父女間離別送別的兩組共六個畫面,每一組都顯示了兩代人距離上不可抗拒的“漸行漸遠”,都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勉力而無助的“留”和親人不可阻擋的“離”。採用典型的重複遞進的細節的疊加方式,讓一次次兒子和父親的背影的疊加來震撼我們的心靈,就如一次築壩,擡高我們情感的蓄積,最後潰壩,讓我們感情泄洪。

“目送”在這裏面彷彿就是一條線。一條離別的線,一頭貫穿着與兒子的生離,一頭貫穿着與父親的死別;目送彷彿一條情感線,一頭貫穿着滿滿的母子情,一頭貫穿着深深的父女情;目送彷彿一條生命線,一頭貫穿着兒子漸漸成長的生命,一頭貫穿着父親漸漸衰亡的生命。儘管畫面較多,卻因有了這條線而不顯煩亂。

“目送”關聯了龍應臺的三代情懷,以時間爲經,以親情角色爲緯,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工筆素描的方式,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親情“背影”,既是時間歷練,也是反觀人生。如果我們把兒子、我、父親三個人物疊加,我們會發現作者帶着我們在生命在中走了一個輪迴:今天我目送兒子的背影漸行漸遠,兒子到了我的位置,兒子要目送他的孩子漸行漸遠,兒子還要目送我漸行漸遠,生命就是這樣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這,正是重複遞進、迴環對稱的結構所帶來的藝術效果。

二、隱忍內斂、堅定深沉的情感表達。

龍應臺曾對從事寫作的青年人提過這樣的建議:“你的句子應該像從地裏挖出來的蒲公英,根很長,粘着泥土,還是溼的。”《目送》正體現了這一點。作者所有的痛楚、無奈、悲慼、落寞與傷感都鮮活地植根在畫面中。

初讀,我們會感覺作者是在用冷靜平和的語調在講自己的故事。可是平靜下面有激流,委婉下面有哀痛,仔細品味,會發現每一句話都浸潤着溫情與蒼涼。“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是憐愛與擔心,“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又是多麼失望;“我還站在那裏,一口皮箱旁” 難掩眷戀與不捨,“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 充滿了作者哀痛到極致的絕望……

作者沒有用眼淚和哭泣來傾泄感情,卻讓畫面載滿了所有情愫。也許這樣更能給讀者以持久的震撼和感染。

三、情到深處、欲罷不能的生命體悟。

龍應臺在散文集《目送》序言中說: “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是最刻骨銘心的痛。”當我們還沒還得及充分享受生命中偶然的緣分時,卻要面對必然而至的分別,這大概是最讓人揪心的痛吧。作者分明帶着悲愴的無奈的甚至是惶恐的情緒,面對着眼睛裏的一場場人生旅行,目送兒女長大高飛,目送着父母日漸年邁,看着歲月在自己身上臉上刻下深深的印跡,然後在兒女的目送中走完自己的旅程。人生滄桑無常,生命如此脆弱。我們每一天都應該爲告別做準備,這是生的真相。

但作者並沒有因此而沮喪或惶然。“不必追”分明有一種毅然的勇氣在。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父女母子這些人間至情的深情注目中完成了生命的全部過程。生命的腳步就是這樣不停歇地往前走,你既阻止不了也追趕不上。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的經歷,珍惜我們有緣目送或目送我們的每一個人,珍惜我們擁有的這僅有一次的生命。當“目送”的那一刻到來,你的目光中含有淚水,還應充滿蓬勃的生的力量。

今天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目光中載滿了新奇的事物、純真的友情、前行的目標,他們可曾回望過身後父母深情的目光?在他們心目中父母永遠身強體健,無所不能,是否發現父母兩鬢初染秋霜,脊背不再挺拔?十多年來與父母朝夕相處,是否意識到我們只是暫處同一個站臺,載着我們前行列車的汽笛已愈來愈近?讀完《目送》,相信年輕的眼睛與作者百味雜陳的目送眼光交匯時會有一份感動,一份驚悚,一份哀愁,一份傷感。也許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父輩的複雜情懷,但相信他們從此會在前行的拐彎處投來經意或不經意的深情一瞥,會在父母病痛時泛起一陣酸辛與不安,畢竟我們都會珍惜這父女母子之緣。

基於以上解讀確立三項教學目標

一、梳理的結構層次,體會重複遞進、迴環對稱的結構美。

二、在通過賞讀畫面、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深沉、細膩的情感。

三、理解親子之緣既是偶然的緣分又要面對必然的分別,生命的無情其實在啓迪我們要學會珍惜,變得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