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課文《金子》給人的3點啓示

課文《金子》給人的3點啓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是一篇蘊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長出了小草,從中受到啓發,便留下來種花,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課文《金子》給人的3點啓示

彼得成功了,他的成功至少給我們三點啓示:

百轉曲折,殊途同歸

成功的彼岸,並非一蹴而就。只要心中充滿希望,踏一路荊棘,轉一路曲折,艱苦的磨練又何嘗不是一筆財富。彼得爲了實現夢想,挖金子不成改種鮮花,同樣獲得了財富。可見,條條大道通羅馬,任何一條路上,都有成功者。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中包括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爲了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啓發學生思考,歷經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獲得思想啓迪。

彼得滿懷理想尋找金子,最後他找到金子了嗎?

彼得沒有找到金子,他埋頭苦幹了幾個月,幾乎翻遍了整塊土地,也沒有發現一丁點金子。

這裏沒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彼得自己也承認沒有找到金子。

他無不驕傲地對人說: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這塊土地裏。彼得他最終找到金子了。

同樣是彼得的話,怎麼會矛盾呢?請您再讀課文,說說金子和真金有什麼不同?

金子是金燦燦的黃金,而真金並不是真的金子。

金子也許能直接挖出來,可真金必須通過辛勤的種花才能獲得。

對,這不是真的金子,卻比真的金子更珍貴,是通過勞動獲得的。彼得最終找到的真金應該是

是辛勤勞動的成果。

是財富。

是擁有財富的夢想。

是發財致富的法寶。

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辛勤勞動才能獲得財富。

彼得找到金子了嗎?這是一個發散性的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苛求一致。真金應該是什麼?這又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目的是使學生歷經思維的過程,疑中思,思中學,激發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從矛盾中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目標專一,全力以赴

成功的道路,總是充滿了艱辛。確定了目標,就該勇往直前。假如當初,彼得像其他的淘金者那樣半途而廢,也就不可能有以後更大的發現。假如他不專心於種花,也許會失敗。正因爲他始終胸懷理想,全力以赴,離目標才越來越近。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重視這方面的正確導向。現實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往往淺嘗輒止,難以深入理解文本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應該盡力引領學生漸漸走進文本,層層深入文本,充分與文本對話,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形成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所有的淘金者中,彼得爲什麼是唯一獲得財富的人?他與其他淘金者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請大家用心讀1-2自然段,討論

其他淘金者一無所獲,掃興離去,而彼得不甘心落空,繼續尋找金子。

你從哪句話能看出彼得不甘心?讀第二自然段

他在河牀附近買了一塊沒人要的土地,一個人默默地挖掘着。一塊沒人要的土地,說明這裏有金子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彼得還是不放棄。

埋頭苦幹幾個月,幾乎翻遍了整塊土地,爲了找到金子,堅決不放棄任何一點希望,哪怕土地的一個角落他都翻遍了。

他不甘心落空,默默挖掘着,埋頭苦幹着,與其它淘金者比,彼得具有什麼精神?

埋頭苦幹的精神。

吃苦耐勞的精神

是不怕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

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孩子們的回答似乎很圓滿,文本的解讀應該到詞結束了吧!其實不然,彼得爭取成功才邁出一小步,對彼得成功的認識還只是冰山一角。

正因爲他堅持不懈沒有離去,纔有了以後的成功。可是至此,彼得並沒有發現一丁點金子。那他爲什麼最終會成爲唯一獲得財富的人呢?再用心讀4-6自然段,劃出你覺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的詞和句。

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彼得若有所悟

彼得由什麼悟到什麼?再讀

鬆軟的土地上長出了一層綠茸茸的小草,悟到土地也可以用來種花。

悟到種花能獲得財富。

這可是一個大發現,彼得成功的原因是?

善於觀察、發現!

他聰明,他善於思考。

他善於抓住機會。

本環節,緊緊圍繞一個問題彼得爲什麼是唯一獲得財富的人?來探討彼得成功的原因,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葉老提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爲了突破教學重點,我緊緊抓住關鍵詞不甘心、若有所悟,通過詞語的理解和感悟,引領學生仔細推敲品味,層層剖析,深入思考,體會彼得成功所具有的個性品質,從而達到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和深層次的對話,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感染和成功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抓住機遇,調整目標

夢想是美好的,可是當你的夢想被命運無情地阻塞時,命運之手往往會給你指引另一條道路。關鍵是你能否及時發現,彼得發現了,抓住機遇,調整了目標,併爲之付出了全部精力。這讓我想到了預設和生成這對互相對立的概念,當我們孜孜以求預設中的美好教學情境時,時常會迸發出生成中的尷尬局面。假如適時捕捉,合理利用,也許會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孩子們,彼得決心培育花苗,爲此他付出了全部精力。請你想象一下彼得是如何不怕辛苦平整土地,如何精心選擇花苗,如何日夜照顧鮮花,如何四處奔波銷售鮮花?

我把全部精力重重地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圍繞全部精力,大膽地想象一個成功者背後可能會付出的艱辛努力。

每天天還沒亮,彼得就起牀平整土地,一干就是一整天。

爲了照顧好花苗,彼得刻苦地學習種花的技術。

彼得手捧着鮮花挨家挨戶地推銷:買鮮花吧?你看這花多美麗嬌豔!一朵花就是一個生命,你忍心讓這個生命變得枯萎嗎?

一個珍惜生命的人,也許會買吧!

請買鮮花吧!我像對待孩子一樣照顧它們,爲此我付出了全部的精力。

我爲它們澆水、施肥、除草、殺蟲多麼不容易,你就買下吧!

孩子們拼命地想喚起消費者的同情心和憐憫心銷售鮮花,可是他們哪裏懂得消費者千差萬別的心理呀?一時的憐憫也許能博得少數人的消費,可是在市場競爭中,商品必須能夠滿足消費者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這是孩子們所無法理解的。這突如其來的不合理,難道放任自流嗎?不!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語文教學應該求真務實,避免盲目的多元解讀。課堂就是生活,是學生真正的生活,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又何嘗不是教育。於是我話鋒一轉:

您的辛苦,我能理解,可是先生,我並不需要呀。怎麼辦?

小姐,你怎麼會不需要呢?你可以買這些花來裝扮自己的客廳。一定會給你帶來好心情的!

這倒是一個好主意,假如我家裏已經有鮮花了呢?

你可以送給你的朋友,這代表了你對他純潔的友誼。

說得太好了,還可以送給誰?

還可以送給的爸爸媽媽,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送給你的老師,感謝老師的栽培。

其實,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引領學生挖掘真金的過程,這裏的真金也許是學生異樣的思維火花,也許是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也許是學生真實的生活感悟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爲成功的教學目標,在挖字上下功夫,精心地設計靈活多樣的問題情境,全力以赴地指引學生深入文本對話,而又不失時機地抓住動態生成激發生命的活力挖掘真金,讓真金光彩熠熠、綻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