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謎語 > 關於謎語的追溯範文大綱

關於謎語的追溯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我國的謎語源遠流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生產力還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現了謎語的語言現象,即富有隱喻和暗示性質的歌謠,如流行於商代的一首牧歌“女承筐,無實。士(圭刂)羊,無血。”它運用了民間謎語的詭詞法,牧場上的一對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無實和無血恰到好處,整首牧歌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飽含情景交融,熱情雋永和詩意,又不失矛盾詭辯,妙趣橫生的謎味。

關於謎語的追溯範文

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語言日益豐富,具有隱示性的歌謠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我國謎語的最早形式--廋辭和隱,這是謎語的最初萌芽。“廋辭”兩字最早見於左丘明《國語·晉語》“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這裏講的是發生於公元前542年的事,雖然沒有記錄下秦客廋辭的具體內容,但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廋辭已作爲外交鬥爭的一種形式而登上大雅之堂,在統治集團高級官員中運用了。

隱比廋辭較晚出現,如同廋辭一樣,也是以形象生動的評議來隱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諸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人人都喜歡隱語。有些統治者喜隱而不好逆耳之言,臣民若要諷諫朝政,就必須投其所好,利用隱語轉彎抹角地勸諫。在國家之間的政治鬥爭中,爲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往往用隱語掩人耳目,暗中通情。韓非子《韓非子·喻老》和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分別記載了楚莊王和申無畏以及還無社和申叔展用謎語作答的故事。

如同歷史的其它階段一樣,先秦的文學也有其光輝燦爛的一頁,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而這其中的一些賦和詩,則是極其精妙的隱語。如荀子的《蠶賦》便是這樣,它完全採用隱語的手法,把蠶的形狀體態、性能功用和生活習性等幾種特徵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通篇到底才道出個“蠶”字。荀子《蠶賦》對後世的詠物詩和民間謎語影響很大,歷代不少謎家認爲它是我國物謎的開端,謂“荀卿《蠶賦》已兆其體”。

隱語從先秦過渡到西漢,就開始逐步趨向於謎語,當時流行的射覆,已成爲民間和宮廷的娛樂品了。射覆,就是事先把文字或甌盒或盒匣覆藏起來,然後通過占卜來猜所覆物件,它是隱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遊戲。文學家東方朔是當時隱語射覆的代表人物,班固《漢書》和張英《淵鑑類函》等書都有他射覆活動的記載。李昉《太平廣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漢武帝嘗以隱語召東方朔。時上林獻棗。帝以杖擊未央前殿檻,曰:‘叱叱,先生束束’。朔至曰:‘上林獻棗四十九枚乎?’朔見上以杖擊檻兩木,兩木林也,束束棗也,叱叱四十九也。”可以看出,這一隱語採用了現代謎語的拆字法,又輔以動作和象聲,略有幾分文義謎的特色。

東漢時期,隱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利用方塊字在離合增損中形、音、義的變化,產生了第一條文義字謎。據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記載:“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娟,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楊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爲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爲辭(受辛)。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纔不及卿,乃覺三十里’。”這段曹操與楊修猜碑的.故事是虛構的,史實上,曹操和楊修並沒有到過曹娥碑的所在地──浙江會稽,雖然如此,但根據《世說新語》的問世時間,至少可以肯定,南北朝之前就有了這條文義謎。

東漢末年,圖讖異常盛行,而作爲預卜將來、荒誕玄虛的讖語則是利用漢字的結構特點進行分拆組合的,在這種情況下,離合體文字詩謎萌生了,東漢獻帝時期的孔融首創了“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到了魏晉時期,離合體文字詩謎已十分盛行,作爲一種文體活躍於文壇,風靡一時。隨着離合體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增損體應運而生,並且能夠結合最早出現的會意體,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了。據李百藥《北齊書.徐之才傳》記載:北齊徐之才,聰辯強識,有兼人之敏。公私言聚,多相嘲戲。有一次,他戲王昕的姓爲“有言則(訁王),近犬就狂,加頸足而爲馬,施角尾而爲羊。”僅僅四句,就使“王”字躍然而出,極盡嘲戲之能事。

南朝時期,出現了中國謎史上的第一個“謎”字,當時的詩人鮑照在他的《鮑參軍集》裏,收入了自作的《井龜土三字謎》。“井”字謎是這樣的:“一形一體,四支八頭;一八五八,飛泉仰流。”前三句用離合,後一句會意更進一層喻示“井”。

謎書的出現標誌謎語的日趨成熟。戰國時期,我國就已有專門記錄隱語的書刊,劉向《新序》雲“齊宣王發隱書而讀之”,班固《漢書.藝文志》亦云“隱書十八篇”。南朝齊末,文學理論評論家劉勰著成了《文心雕龍》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闡述文學理論的專著,其中《諧隱》是首次研究謎語的文章,它對南朝以前的有關謎語作了精闢的論述。如對謎語的產生、定義和特點,他作了這樣的論述:“自魏以來,頗好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爲謎語。謎也者,回覆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試察以銜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

漢魏南北朝以來,隱語化而爲謎,當時的文人雅士從民間汲取營養,創作和發展了會意離合和增損等謎體,這不僅豐富了同一歷史時期謎語的內容,也爲以後謎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朝時期,中國恢復了統一,南北的經濟、文化逐漸融洽,謎語活動比前朝更加活躍,廣泛用於社交和生活之中。到了唐朝,謎語開始興盛。據唐.鄭處海《明皇雜錄》記載:天寶三年,祕書監賀知章告老還鄉,臨行前唐明皇問他有何要求,賀說:“臣有男未定名,幸陛下賜之,歸鄉之榮。”明皇聽後笑道:“爲道之要莫若信,孚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卿之子,必信順人也,宜名之孚。”賀知章高興地謝恩而去。過了一段時間才省悟“上何謔我也。我是吳人,孚乃爪下爲子,豈不呼我兒爪子也。”戲弄於離合和會意之中,實在精巧絕妙。又據唐·段成式《廬陵官下記》記載:曹著機辯,有客試之。因作謎雲:“一物坐也坐,臥也坐,立也坐,行也坐。”著應聲曰:“在官地,在私地。”亦作謎曰:“一物坐也臥,行也臥,走也臥,臥也臥。”客不能對,著曰:“吾謎吞得你謎。”客大慚。客人出的是“蛙”,而曹著作的是“蛇”,故有吾謎吞得你謎之說。

唐代有相當數量的謎語故事,這是它前面幾個朝代所沒有的,如李公佐《謝小娥傳》的以謎圓夢,吳處厚《青箱雜記》的揭唐石碑謎,馮翊《桂苑叢談》的揭題壁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社會上各行業的市語典故,已十分豐富並廣泛流行,所有這些,都促進了謎語的繁榮,爲兩宋謎語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謎語在宋代進入了大發展時期。京都是政治、經濟和文化集中發達的地方,隨着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大,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便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活動,北宋的汴梁出現了專爲伎藝演出服務的場所--瓦舍。謎語屬於百戲之一,通過商業和伎藝場所的傳播得到空前普及,制謎和猜謎之風非常盛行,涌現了一大批謎語藝人,如馬定齋、霍百醜、張山人、胡六郎和魏大林等。

早在隋唐時期,正月十五張燈已成爲民間習俗,到了北宋,元宵佳節更顯得熱烈隆重,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五日元宵,大門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對,樂聲嘈雜十餘里。”北宋爲金所逼,遷都臨安後偏安一隅。統治者爲了粉飾太平,每年都要國人在元宵節張燈結綵,大事歡慶,所謂南宋時觀燈獨盛,趁這個機會,一些文人學士便“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渾話,戲弄行人。”至此,燈和謎發生聯繫,結下了不解之緣,誕生了“燈謎”。這時的燈謎,是指寫在燈上的謎語,而不是專指現在的文義謎,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隨着燈謎的出現,興起了燈謎組織,當時的京城臨安成立了謎社,據宋灌園耐得翁《都城紀勝》:“隱語,則有南北垢齋、西齋,皆依江右謎法。謎語、習詩之流,萃而成齋。”謎社的成員都屬飛詩之流的文人,他們或以謎相酬和,或以謎相嘲戲,或品謎玩隱,或著書立說,繼往開來地共同推動了謎語的發展。

謎語形式的多樣化是宋代謎語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字謎、物謎、畫謎、印章謎和人名謎主宰了當時的謎壇,並且形成了一定的猜謎體制,如道謎、正猜、下套、貼套、走智、橫下、問因和調爽等。宋代流傳下來的謎語不少,到目前爲止,從各種古籍中搜集來的就有七十多條,這些謎語大多是以詩詞爲面的。北宋王安石,不僅是位政治家和文學家,還是一位頗有影響的謎語專家,在謎語製作方面,他技藝嫺熟,高人一籌,宋代的一些野史記錄有他的部分謎事活動和謎語作品,如以“目字加兩點,不作貝字猜。貝字欠兩點,不作目字猜。”分別射“賀”和“資”二字。又如以“常隨措大官人,滿腹文章儒雅,有時一面紅妝,愛向風前月下。”猜物謎“印章”。

在隋唐謎語的基礎上,宋代的畫謎和實物謎有較快的發展,這裏引用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的兩則謎語故事,可以窺見一斑。據《東坡集》載:“東坡即拾一片紙,畫一和尚,右手把一柄扇,左手把長柄笊籬,與佛印雲:‘可商此謎,’佛印沉吟良久:‘莫不是《關睢》序中之語歟?’東坡曰:‘何謂也?’佛印答曰:‘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非此意乎?’東坡曰:‘吾師本事也。’相與大笑而已。”又據《丹鉛雜錄》記載:“佛印持二百五十錢,示東坡雲:‘與你商此一個謎。’東坡思之,少頃,謂佛印曰:‘一錢有四字,二百五十錢,乃一千個字,莫非《千字文謎》乎?’佛印笑而不答。”

宋代文人多好治印篆刻,講究印學,出現了印譜,從而了最原始的印章謎。據宋·周密《雲煙過眼錄》記載,宋著名詞人姜夔以自己的姓名作謎而刻於印上,印文是這樣的“鷹揚周室,鳳儀虞廷。”首句引用《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隱姜尚的姜,尾句引用《尚書》“夔曲樂,鳳凰來儀”,隱“夔”。姜夔的印章謎是一種創舉,它爲後來印章謎的發展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以人名爲謎底素材的人名謎在宋代已是見其形,日見其多,在謎壇上佔有一席之地。宋.彭乘《墨客揮犀》錄有這樣一條人名謎:“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膚,走入帳中尋不見,任他風水滿江湖。”詞語含蓄豔麗,情意纏綿,每句隱含一位唐代詩人,他們分別是:賈島(假倒)、李白(裏白)、羅隱和潘閬(拼浪)。

一切真正的藝術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謎語在宋以後並沒有中止和消亡,而是在不同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條件下繼續發展,在各種各樣的謎事活動中,文人學士一直是起着主導作用的。宋、金、元三代都有謎集刊行,宋元年間有蘇東坡、黃山谷、秦少游和王安石等人刊集成四冊的《文戲集》,金章宗年間有四川人楊圃祥主編的《百斛珠》,元至正年間有浙江人朱士凱編集的《包羅天地謎韻》。由於受時代風雲和區域文化的影響,元朝時期的謎語暫處於低潮,數量不多,雖然這樣,但當時仍不乏上乘之作,如大詩人薩都拉創作了一則物謎,見於他的《雁門集》:“開如輪,斂如槊,剪紙調膠護新竹,日中荷蓋影亭亭,雨中芭蕉聲肅肅,晴天則陰陰則晴,晴陰之說誠分明,安得大柄居吾手,去履東西南北之行人。”謎底是“傘”,以謎言志,制謎技巧非同一般。

正月十五觀燈作爲民俗始於隋唐,而謎語作爲元宵佳節的遊藝則始於宋朝,以後歷代相延成風,到了明朝已遍及各地,成爲元夕不可缺少的點綴品。元宵期間,猜謎語的氣氛異常熱鬧,盛況也是空前的。據劉侗《帝京景物略》:“正月八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有以詩隱物幌於寺壁者,曰商燈。立想而漫射之,無靈蠢。”又據阮大鋮《春燈謎傳奇》:“打燈謎鬧場,拆燈謎攪腸。紙條兒標寫停停當。金錢小掛,道着時送將,那不着的受罰還如樣。市語兒幾行,人名兒緊藏,教你非想非非想。”這展現了當時猜謎活動的情景。

明朝的謎語形式豐富多采,在繼承了宋以來的文字謎、人名謎和事物謎等幾種形式的基礎上,謎語的體例制式有了進一步的創新,如文學家黃周星首創了酒令體謎語。這種酒令體謎語,謎面如詩似詞,在酒席中輪流出謎猜射,以代酒令,猜中爲勝,猜不中爲輸,輸者罰之以酒。酒令體謎語的創立,使得謎語不受元宵、中秋等節日的時間制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進行活動。黃周星有條人名謎:“忽然冷,忽然熱,冷時頭上暖烘烘,熱時耳邊聲慼慼。”打三國人名一,謎底:貂蟬。古人常以貂皮製帽,故以冷時頭上暖烘烘隱射“貂”。每逢熱天,蟬就在樹上高聲鳴叫,故以熱時耳邊聲慼慼隱射“蟬”,開頭兩句與後面兩句相互呼應。

明朝的謎作大多出自文人之手,當時已採用了四書上的文句作謎,製作技巧有很大的進步,謎語的質量不斷提高,有些謎作,堪稱一代佳品,至今仍膾炙人口,玩味無窮。如徐渭的幾條字謎,以“何可廢也,以羊易之。”猜“佯”,以“兩下里作人難”猜“入”,以“問管仲”猜“他”,以“月字去了一直”猜“腳”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傑作。被譽爲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開先,既是戲曲大家,又是謎語行家,他的一些謎作揉合着禪理,如鏡子謎:“知人知面不知心”,又如蝨子謎:“爾俸爾祿,民脂民膏,被人發覺,無大小首從皆死。”構思新巧,寓意也很深遠。

謎語發展到明末,出現了燈謎謎格。由於謎語的普及,尤其是文義謎的盛行,不僅元宵、七夕和中秋有張燈街巷的猜謎風俗,而且在其它節日和空閒時間也有猜謎湊趣,謎事活動一頻繁,謎語素材就顯得緊缺,又鑑於一些文人故弄玄虛,喜歡鑽牛角尖,在這些情況下,謎壇上興起了創格新潮,據《韻鶴軒筆談》所載,明末馬蒼山在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首創了“廣陵十八格”,即捲簾格、徐妃格、會意格、諧聲格、典雅格、傳神格、碑陰格、壽星格、粉底格、蝦鬚格、燕尾格、比干格、雙鉤格、釣魚格、含沙格、錦屏格、碎錦格和迴文格。謎格的創立,標誌着燈謎的成熟,它已經跟民間謎語分開,自成體系了。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如同當時的小說戲劇一樣,謎事活動也非常活躍,謎風遠遠勝於明朝。清朝初期,謎語因襲的多,創新的少,如褚學稼的“尹”字謎:“伊無人,羊口是其羣,斬頭筍,滅口君,縮尾便成醜,直腳半開門,一根長轎槓,打個死屍靈。”句句成扣,可見東漢以來離合體、增損體的遺風。清自中葉以後,燈謎向前邁了一大步,雖然謎面和謎底的素材仍以四書五經居多,但在製作技藝上已益加新奇精巧,力求別解傳神。如以“人在人情在”猜《詩經》句“逝不相好”,以“絕代有佳人”猜《左傳》句“美而無子”,又以“霍去病卒”猜《禮記》句“疾止復故”。

晚清以來,謎語,特別是以文義爲特徵的燈謎達到了空前的普及,謎格不斷增加,謎學上有很大的突破,謎語行家們勇於改革,開創了一些新穎別緻的謎藝,如樑章鉅設紅虎,張起南設外文謎。據《歸田雜記》記載,樑章鉅曾以硃筆寫一字詞,猜古文二句,謎底: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謎底首句緊扣謎面,而後一句呼應書寫謎面所用的色彩。燈謎大師張起南有一外文謎見於他的力作《橐園春燈話》,以“GOOD

MORNING”爲謎面,猜“譚”字,意爲“西方言早”。晚清的謎語以燈謎見多見長,當時燈謎的取材範圍十分廣泛,有文字、俗語、成語、詩詞、人名、國名、地名、花卉和中藥等。

清代謎風之盛,在當時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有反映,五色石主人《八洞天》、曹雪芹《紅樓夢》、李汝珍《鏡花緣》、陳森《品花寶鑑》、尹湛納希《一層樓》、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魏子安《花月痕》,以及韓邦慶《蕊珠宮仙史小引》等書,都有不少關於制謎猜謎談謎活動的描寫。以理論爲主的謎話和以作品爲主的謎集,這一時期也有大量出版,刊行於世,如周亮工《字觸》、毛際可《燈謎》、費星田《擬猜隱謎》、俞樾《隱書》、張文慮《廋詞偶存》、高超漢《心園謎屑》、楊小湄《圍爐新話》、顧震福《謎隱初編》、唐景崧《十八家燈謎》、張玉笙《百二十家謎鈔》、拙園老人《揉園燈謎草》、張起南《橐園春燈錄》、薛鳳昌《邃漢齋謎話》等近百冊,這些謎籍是清朝謎語大發展的見證和總結,是我國古代謎語遺產異彩紛呈的一部分。

自南宋臨安出現了南北垢齋和西齋後,謎社經歷了元明兩代,到了清末民初,已是遍佈各地,蓬勃發展,當時最爲著名的有竹西后社,北平射虎社和上海萍社三個燈謎組織。竹西后社是清光緒年間成立的,寄寓揚州的福建籍謎家高乃超,利用在校場開設的酒家,爲竹西后社的組建立下了汗馬功勞。該社人多勢衆,高手雲集,擁有馬趾仁、王紹俞、孔劍秋、周亮工、張劍南、陳天一、李伯雨等數十位專門從事燈謎研究和創作的行家,實力強大。他們每每以茶館酒肆或自傢俬宅作爲燈謎活動的場所,或聚首商榷切磋,探討謎藝;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衆。北平射虎社是由樊樊山、韓少衡、高步瀛、劉春林、薛少卿、易實甫等謎界上流人物發起的,於光緒三十二年在北平徽州會館成立,韓少衡爲社長。該社有社員三百餘人,中堅人物有顧震福、陳屯、吳玉林、張起南、張超南、俞贊侯、金子乾、吳穎人、宋敦甫、張鬱庭、錢南揚、高閬仙等一批謎壇豪傑。他們除了召開月會、年會外,每逢重大節日都要舉辦大規模的謎會,能人高手,設壇徵射,參觀者數以萬計。與北平射虎社同時成立的,南方謎壇影響深遠的上海萍社,其浩大聲勢並不亞於北平射虎社。該社由孫玉聲和王均卿主持,團結了陳逸石、況蕙風、謝不敏、毓生、朱覺廠、張子良、黃楚九、汪閒閒、朱染塵、劉介玉、徐枕亞、施濟羣等一大批謎界精英。他們在新世界、大世界等遊樂場所大張旗鼓,或互制互猜,自娛自樂;或輪流張燈懸虎,設擂徵打。

清末到民初的燈謎組織多如繁星,全國較有影響的謎社還有揚州的竹西春社、北平隱秀社、學餘社和丁卯社、上海的玉泉軒謎社、大中謎社和松江隱社、蘇州的西亭謎社、廈門的萃新謎社、晉江的談虎樓、龍海的文虎社和龍門社、蘭州的水晶謎社、楓溪的浣花謎社、潮州的蓮社和謎學俱樂部等等。衆多的燈謎組織,在普及燈謎知識,促進燈謎創作和培養燈謎人才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使燈謎由文人階層擴展到有一定文化的平民階層,大大加快了燈謎的發展和繁榮。

民國初期,燈謎形成了兩種不同風格的派別--南宗和北派。當時,謎學家張鬱庭提倡以平仄協律的五言或七言近體詩句爲謎面的燈謎,主張謎帶詩意,獨樹一幟。一時間,北平地區呼應附和的謎人甚多,因而形成北派。爲了便於區別,人們把運用傳統的燈謎技藝的表現手法稱爲南宗。一般來說,南宗的主要特點是虛攏大意,注重典雅,而北派的主要特點則是字字緊扣,注重叶韻。如以“蜜月旅行”猜五言唐詩句“此去隨所偶”,又如以“一彎旗影動龍蛇”猜聊目《屍變》,前者屬南宗,後者屬北派。燈謎技藝的表現手法雖有南宗北派之別,但在實際創作中,卻是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彼此之間相輔相成,互爲補充。

民國期間,謎社謎家所編撰的謎書相當豐富,如張鬱庭《謎格釋略》、蔡三省《商燈初步》、許德鄰《文虎》、韓振軒《古今謎語集成》、孔劍秋《心向往齋謎語》、錢南揚《春燈餘話》、徐枕亞《談虎錄》、韓少衡《鶯嚶社謎集》、謝雲聲《靈簫閣謎話》、謝會心《韻謎三百則》、汪雨人《嬉春閣廋詞》、邢楚樵《款月軒謎稿》、孫玉聲《萍社謎粹》和顧震福《跬園謎刊》等一百六十餘冊,是十分珍貴的謎語文獻。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們對燈謎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燈謎活動蓬勃發展,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雅俗共賞,寓教於樂。在節日或聯歡晚會上,猜謎已成爲一種必不可少的文娛項目。近年來,燈謎愛好者的隊伍日益壯大,全國衆多城市和鄉鎮企事業單位的羣衆性燈謎活動頻繁,燈謎組織紛紛組建,謎協林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89年5月,全國規模較大的燈謎組織已近二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