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關於在四川的旅遊日記

關於在四川的旅遊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一、出發

關於在四川的旅遊日記

20xx年6月22日11時,火車從北京西站徐徐起動,漸漸加速,在夏日的陽光照耀下,駛向遼闊的冀中平原。車窗外,夏收已近尾聲,大片的土地正準備秋耕秋種,在風馳電掣中,村莊和小鎮飛一般的向後逝去,新的景物又撲面而來。過了石家莊、安陽、鄭州,火車開始由南下轉向西行。這時地勢由平原進入丘陵,過了襄陽,就是崇山峻嶺,火車大部分時間在山間隧洞中穿行。我本想一路上好好觀賞一下沿途的風光,但火車從一個山洞到另一個山洞,中間的間隔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而且視界狹窄,難以如願。

由於近期鄂西、川北強降雨的原因,沿途所過之處,河流爆滿,昏黃混沌的洪水,奔騰咆哮,無情地衝刷着兩岸脆弱的堤壩,在洪水強烈的衝擊洗刷下,兩岸不斷地有大片的堤岸崩塌,隨着滾滾洪流,漂向遠方。一路上,往日常見的盤山公路大部分被水泥高架橋所代替,高架橋離山邊有一定距離,這樣,即使山上有土石垮塌或泥石流發生,也不會中斷交通,我想這可能是汶川大地震造成的道路中斷給人們的教訓太深刻而採取的防範措施吧。

二、成都

在第二天的晨曦中,火車駛過了十堰,駛過了安康,進入四川腹地。一路經過宣漢、達州、南充、遂寧,在暮色降臨時到達成都。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有世界美食之都的美稱,成都小吃爲全國之冠,曾榮獲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的稱號,排名爲亞洲的首位。也是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周王遷岐“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意思,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爲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爲芙蓉城,簡稱“蓉城”。

隋唐以後,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農業、絲綢業

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在全國有着極其重要的經濟地位,“蜀繡”更是我國三大名繡之一,“蜀錦”被視爲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

在文化的傳承上,成都更是文星璀璨,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都曾在成都旅遊聚居並留下許多不朽的詩篇。佛教、道教的繁榮也是成都的一大亮點。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後改名爲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青城山山青水碧秀逸絕倫,是道教修煉的'絕佳之處。城中更有文殊院、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歷史遺蹟讓人憑弔懷古,撫今追昔。

成都有許多被排名世界第一和中國第一的文化結晶,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印刷術、茶文化、深井天然氣、絲織品“蜀錦“和世界最早的儲蓄銀行“交子務”等。成都愛喝茶,會喝茶,以至於外地人用“頭上青天少,眼前茶館多”來形容。“坐茶館”是成都人的一種特別嗜好,因此茶館遍佈城鄉各個角落。成都茶館不僅歷史悠久,數量衆多,而且有它自已獨特的風格。

成都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由於四周高山環繞,又呈典型的盆地氣候。春天來得早,通常在春節前後就春暖花開。夏天由於盆地原因比較悶熱,秋天涼爽宜人,冬天無嚴寒霜凍。全年平均氣溫在16℃~18℃。

7月、8月是雨季,春季和冬季少雨,冬天的氣溫很少低於5度,一年中多霧少風較爲溼熱。

成都較爲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有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錦裏、春熙路、寬窄巷子、二王廟、文君井、文殊院、寶光寺、琴臺路、永陵、金沙遺址等,觀音寺的壁畫、塑像和花置寺的摩巖造像等。自然景觀中山景、洞景、水景、生景、氣景俱全,九峯山、石象湖、西嶺雪山景色更是秀美絕倫讓人留漣忘返。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爲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濃郁巴蜀文化氛圍的“天府少城”。

三、泯江

旅遊大巴車順着泯江河谷在峽谷中一直北上,車上坐着有28位乘客,加上司機和導遊一共30人。從成都到九寨溝全程440公里,八個小時的車程。

途中要經過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5.12汶川大地震重災區映秀鎮、汶川縣、茂縣。在車上,導遊向大家作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導遊是一個三十來歲的小夥子,中等身材,皮膚較黑,看得出是經常暴露於日光之下的辛苦一族。但這個小夥子口齒清楚,用語準確,描述周詳,口吻風趣,不失爲一個訓練有素的稱職導遊。他說他叫謝進,和一個大導演同名,但那導演的名字是晉級的晉,他的名字是進步的進。所以,人家可以晉級,他只能進步。這中間的區別大了去了(笑聲)。他講了沿途的注意事項、時間及路線的安排。讓我們先休息一段時間,等到了都江堰再向大家介紹沿途的風景人情。

由於一路上都是高山峻嶺,大巴車時而在谷底順着河道蜿蜒而行,時而在山中隧洞穿山而過,泯江兩岸山勢陡峭,壁立千仞,怪石猙獰。泯江在谷底波翻浪涌,浩蕩東去。由於兩山夾峙,谷底狹窄,所以看起來江面不寬,寬的地方江面也不過一百來米,窄的地方則只有幾十米,但越窄的地方,江水越深,水流更急。這正是“泯江東去勢如龍,萬折千迥氣自雄,兩岸危崖懸利刃,一江碧水落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