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用心的悲哀日誌

用心的悲哀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人總是有很多個側面。比如說我這個相對比較簡單的人吧,至少在興趣愛好上,除了各種古董刀劍、雜件之外,最爲上心的就是吃了。而且吃完以後還要到處顯擺,顯擺不算,有時候還要寫出來給人看,久而久之就有了“吃貨”之名。

用心的悲哀日誌

在網上有了這個名頭且有不少關注者後,自然也就有很多相關機構或者個人願意讓我品鑑他們的產品。有一次,某人發了圖片過來,說是想讓我嚐嚐他們家做的土豬臘肉,我看了看照片就拒絕了,明明是拿飼料豬冒充土豬嘛,你真以爲“二師兄”是誰都能當的?

也有不太一樣的時候。前幾天,有位微博網友說要給我送個蛋糕過來,他自我介紹說是開烘焙店的,說自己的'東西是我沒吃過的味道。這種事我見得多了,也就隨意約了個時間讓他送貨上門。

結果自然沒啥好說的,這位真屬於那種人羣中做事很認真的那一小撮。對於我這種味蕾過於發達的人來說,只要一口,就能知道烹飪者對於原材料是不是真的用了心。比如他做的榴蓮卷,肯定是當天剛運到北京的新鮮貨,稍微差一點都不是那個味道。吃完以後我就心甘情願地給他做了個廣告,因爲真正用心烹飪的人確實太少了。

在這個工業時代裏,“用心成爲一個匠人”有時候基本算是貶義的話。因爲匠人不但賺不了多少錢,而且總是會招來很多質疑。中國古代就不是很看好匠人,除了營造故宮的“樣式雷”之外,估計只有行家才知道幾位做紫砂壺的師傅,年代更遠一些的那些能工巧匠連名字都很少能夠流傳下來。走到今天,除非是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否則那些匠人的名字早就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下了。

應該說中國從古至今都不是一個很適合匠人生活的國度。從理論上講,“君子遠庖廚”之外,還有很多貶低匠人的言語。根據道家的說法,能工巧匠除了敗壞世道人心外基本沒啥其他的用處,這只是“術”而已,人真正要尋求的是“道”。然而我們的君王們都極其熱愛各種“術”,卻在指導思想上對其鄙視之。

這種思維導致的結果,就是真正用心做的東西基本成了稀缺品,甚至當我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喜歡烘焙的人用心完成的傑作時,很多人都表示了種種懷疑。在一個匠人精神與誠信精神雙雙缺乏的時代,這難免讓人感到一絲悲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