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蟋蟀的歌聲日誌

蟋蟀的歌聲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吱吱吱,吱吱吱…,一連串清脆嘹亮的叫聲從臥室的窗臺邊傳過來,像琴絃劃過翠竹,像水滴擊打着鐘乳石,像銀元輕敲般餘音嫋嫋。這是蟋蟀動聽的歌聲。

蟋蟀的歌聲日誌

“哪兒的蟋蟀叫得這麼響?”晚上放學回來的兒子剛進門,便被一陣陣蟋蟀嘹亮的叫聲吸引住了。

“你爸從單位上給你逮回來的”妻子不屑地應答着兒子的疑惑。顯然,我自以爲美妙如歌的聲音已經打擾了妻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聲音裏自是充滿着一股怨懟之氣。

這是我在班上洗刷間角落裏偶然發現的一隻小蟋蟀。當時就因爲這嘹亮的叫聲,令正在走廊裏獨自徘徊的我突發好奇之心,在經過一陣翻箱倒櫃似的搜索後,纔在一根廢棄的塑料笤帚的空杆裏發現了這響蟲兒,捉住帶回家來的。

沒成想這傢伙剛剛換了環境,竟沒有半點的生疏,而且叫聲依然這麼亢奮,肆無忌憚地全然不顧兒子獵豹一般晶亮的眼眸,正在透明塑料瓶子外來回地逡巡。

其實我是沒有養蟋蟀癖好的,只是對小蟲兒嘹亮的叫聲徒增興致罷了。記得在鄉下的時候,無論是草木豐茂的田埂地頭,還是房前屋後的殘磚碎瓦堆裏,我們隨處都能搜尋到這小東西的身影,或狡黠敏捷,或健壯兇猛;隨時都能聽到它們此起彼伏的叫聲,或低沉渾厚,或高亢嘹亮,或婉轉低迴,尤其是在涼爽宜人、星光相伴的秋夜裏,那種婉轉如情人間的竊竊私語,那種高亢如兄弟般的相互鼓勵,那種深沉如父子之間的促膝談心,再加之諸多不知名的小蟲兒們淺唱低吟般地應和,就真成了一首動聽無比的小夜曲,令整個鄉村,整個夜晚都跟着優美的旋律不停地舞蹈起來。

如今想來我是真地喜歡那種美妙的旋律的,只是當時玩性甚濃的少年們將這天籟一般美好的聲音給忽略了。

捉蟋蟀、鬥蟋蟀是孩童們喜歡的遊戲。農忙空裏經常看到三五個孩子聚攏在一塊兒,他們手裏都拿着幾個空玻璃瓶,相約守候在房前屋後的殘磚碎瓦堆裏,單聽一陣亢奮的蟋蟀的叫聲傳來,各自瞅準目標後便一擁而上,手腳麻利地掀開磚土塊兒,將一隻只正準備逃竄的蟋蟀迅速控制在雙掌之間,而後小心地投進空瓶裏蓋好蓋子。經過一番對戰利品的炫耀,小夥伴們又找來一個稍大的透明的玻璃瓶,通過剪子包袱錘的方式選出一對蟋蟀放進去,瓶口處伸進一種叫“狗尾巴”草的柔軟的草尖兒進行挑撥,只待它們在一片狹窄的空間裏被激怒了,小夥伴們則將小瓶子圍得嚴嚴實實,一邊雙眼緊緊盯着廝殺正酣的小蟋蟀,一邊大聲吆喝着加油鼓勁,滿心期待着自己的“英雄”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孩童時的遊戲終歸是一去不再來,而令我想不到的是,這曾經孩童時用來自娛自樂的小蟲兒,若干年後竟被帶到國際競彩的舞臺,據說還獲得了很高的榮譽稱號呢。於是家鄉政府因勢利導,圍繞傳統的鬥蟋文化,大張旗鼓地搞起招商引資的宣傳,尤其是每年一屆的蟋蟀文化節,都吸引着全國各地的鬥蟋迷們紛至沓來,或親自鑽入一人多高的`玉米叢裏,或從村民手裏收購一些自認爲顏值很高的“鬥將”,這不僅給當地政府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外,也給家鄉的農民增加了一個新的致富渠道,確確實實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回老家時母親就常常說起,某某捉住一隻蛐蛐賣了八百多塊,某某又因爲一隻蟋蟀換得一臺大彩電,無不證實,這小小的蟋蟀真就成了家鄉的“小金蟲”。

最早看到記述家鄉蟋蟀的一篇文章,是九十年代初期一署名曉光的作者發表在大衆日報副刊上名《秋夜捕蟀》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中不僅對自己秋夜裏捕獲“獨微單槍”的整個過程進行了淋漓盡致地描寫,還爲家鄉以蟀出名,以蟀爲媒而發展起來的家鄉經濟而感無比自豪。而我則因爲當時對文學充滿着無比的熱愛,且又是描寫家鄉景物的文章,遂將整篇文章裁剪下來,粘貼在一個橘紅色的日記本里,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吱吱吱,吱吱吱…,這歌聲依然此起彼伏着,彷彿透過那個橘紅色的日記本,透過我細微的筆觸,透過這暗黑的清夜,一直傳到我童年時的夢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