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媽媽的那雙手日誌

媽媽的那雙手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媽媽去天堂已有五十年,但媽媽的音容笑貌,依然常常在兒的腦海中回放,無盡的哀思頓涌心頭,潸然淚下。

媽媽的那雙手日誌

媽媽是舊時代的小腳婦女,出生在貧寒家庭,沒上過學,十四歲就當了童養媳,童養給和她一樣貧窮的父親家裏,媽媽心靈手巧,在苦難生活的磨礪中,無所不強,雖然身體單薄,幹起農活來,比男人還要精通在行,論針線活,那真是無可比矣,繡花似聞香,描龍似能舞,鳳凰栩如生,村上差不多人家的衣服都是媽媽裁剪的,年輕婦女都喜歡跟媽媽學手藝。

小時候的我,不是個省事的孩子,愛運動,愛玩兒,最喜歡踢毽子,也不知道踢爛了多少雙鞋,也給媽媽帶來好多額外的負擔。在那個年代,多數人家,生活都難以維持,穿戴就更簡單。那時的農村,不要說沒錢,就是有錢也買不到衣服和鞋子,全憑手工,有的人家沒有布料做衣服和做鞋,有些沒媽的孩子常年光腳已是正常的現象。我們家七口人,媽媽特別的勤勞,最會修舊利廢,又能精打細算,日子還算過得去,媽媽一年要做幾十雙鞋子,特別是我一個人一年就要穿爛十多雙,媽媽還要幫助那些沒媽的孩子縫縫補補,異常辛苦,有時候媽媽看着我剛穿上的新鞋就又踢爛了,就很生氣的說:“再踢毽子非把你裸赤骨(踝骨)挪挪,看你還踢不踢。”氣歸氣,說歸說,過會兒我就忘了,又在她面前踢,媽媽就又笑着說:“你這個死妮子,真拿你沒辦法。”小朋友一來找我踢毽子,媽媽就說:“去吧去吧。”

我們家門前有一片空地兒,象個小廣場,堆一個好大的土堆,土是墊牛埔用的土,像座小山,農閒的時候,人們都喜歡到這兒玩兒,冬天太陽好的時候,老人們會在土堆前邊曬太陽邊聊天兒,一到星期天,男孩子們就在那土堆上滾來滾去,當山爬,小姑娘們在一起,大家比賽踢毽子,我是踢毽的能手,一口氣能踢六七百,鄰家奶奶給我數着數,在場的叔叔嬸嬸們都爲我拍手喝彩,鄰家奶奶拍着媽媽的肩膀說,看看你們家姑娘,毽子踢得那麼好,長大也是個中用的孩子,媽媽心裏滿滿的自豪感,爺爺靠在那土堆上,張着那沒有牙的大嘴臉上樂開了花,父親靠在春樹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菸,看着人家誇他女兒,心裏美滋滋的。

媽媽年輕的時候手上長過鵝掌癬,先是潰爛,然後一層層的脫皮,好不容易治好了,手上的皮膚很乾,一到冬天,做飯洗碗,餵豬餵雞,洗衣服,還要幹粗重的農活兒,媽媽的手裂滿了口子,一干活就流血,鑽心的`疼痛,那時候農村人也買不到搓手護膚的東西,只好摘點楝樹籽,白白的小圓球球兒,用水泡兩天,厚厚白白的肉兒,搓在手上,怪怪的臭味和苦味,但比較滑潤,我常常和媽媽一起,拿個灰麻稈點着火,找春樹上那黏黏的東西,我們叫它春春膠或者黏黏膠,在春樹傷疤的地方纔會有,用火把它烤熱,軟了挖出來,捋成小條兒再在火上烤一下,粘在裂口處,暖一會兒,疼的輕一些了,還繼續幹活。秉性剛強的媽媽,自己再怎麼受苦受累,也從不讓家人和孩子穿破衣和爛鞋,不管春夏秋冬,一直不停的辛勤勞作。

我上了初中以後,就不踢毽子了,媽媽也不用每年給我做十幾雙鞋了。別看媽媽沒文化,就是喜歡趕新潮,再難的東西,只要看過一遍,心眼兒靈巧的媽媽就一定能照樣做出來,爲了女兒,媽媽用她那雙傷痕累累的巧手兒,帶上高度的花鏡,飛針走線,精工細作,做出那些樣式新穎讓人羨慕的衣服。

記得我剛上初中的時候,一天我去教務處,教務處五十多歲的王主任把我叫到跟前,他不知道我叫什麼名字,就和藹可親的問我:“小妞兒,你的衣服誰給你做的?”我說:“我媽做的。”他又問:“你的鞋是誰做的?”我說:“也是我媽做的。”他說:"你媽多大年紀?"我說:"我媽五十歲了."王主任嘴撇的象個柿餅說:“不可能,農村五十多老太太能做這麼好的活,誰信呢?”我說:“您要不信我沒辦法。”是啊!媽媽央親託友買來好布,給女兒做衣服和鞋,衣服全部手工緝的雙明線,純白色的鞋底子,黑色平絨方口帶襻兒鞋,精緻漂亮。誰能相信這是出自農村老太太的手。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每每想起來我那命運多舛而堅強的媽媽,我的心總是酸酸楚楚,想起來那時每到週六下午,媽媽擓着針線布蘿,坐在河邊的井口旁,一邊做活,一邊不停地向西張望,看見女兒一回來,媽媽那佈滿皺紋的臉,馬上笑容滿面。我的心裏滿滿的幸福,且淚流滿面。

母親伴兒時間雖短,可那凱風寒泉,如天的母愛足足讓兒享用一生!

在此清明之際,兒身在異鄉,給母親送上元寶紙錢,願母親在天之靈,永享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