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兒時故鄉心情日記

兒時故鄉心情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那時,我的家鄉就是人們說的自然村,青山綠水,古樸的瓦房和窯洞,高高低低站在竹林之上。

兒時故鄉心情日記

竹林,從我很小的時候她就存在,她,座落在我們村莊的中央位置,一條小河村前穿過,竹林的誕生,帶給了鄉村一些生機,父輩的父輩,編織的竹筐,盛糧食的容器,淘洗麥子的篩子,成爲一方祖傳的竹編工藝,有的小巧玲瓏花燈一樣極其可愛,說竹編,十分輕鬆十分辛苦,輕鬆在於會者不難,辛苦在於每一件竹編容器或刀具,都可能把手劃傷,以致於多年從事竹編工藝的人,手指變形甚至傷痕累累,說來讓各位見笑,雨楠對此也有研究,但是會而不精,竹編工藝,在周圍鄉村獨一無二,每逢每年二月二,清明,四月八等各地廟會,都有澗底村的竹編工藝展示,在我們有大大小小五個竹園,曾有專人管理。

在竹園的周圍是我們溫暖的小窩,竹園邊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水井,無論春夏秋冬,都能聽到或看見人們挑水的背影,那種吱吱呀呀的絞水聲響徹了足足半個世紀,在她的旁邊是古老的水磨,古老的麪粉加工作坊有三個,它們依靠水流的衝擊木輪和兩塊圓桌一樣碾盤把糧食一遍一遍的碾碎,古老的麪粉加工作坊,卻能把麪粉和麥麩徹底分開,甚至可以把玉米加工成黃金似的顆粒,讓人們在勞累之餘喝上營養豐富玉米粥。

在竹園的周圍是青青的蔬菜生產基地,穿過小河是道觀改建的校園,道觀的最後是玉皇大帝殿,殿前是上神太上老君殿,旁邊是一排教師住宿,還有一排不知做何用處的窯洞,在校園的中央是一做戲樓,古老的道觀,曾經附近的一所一至七年的學校,周圍村子一些孩子在此讀書,我上學的時候,中學即將撤掉,我讀中學在鎮上普通中學,在校園的旁邊有一座寨子,一條公路自西向東穿過,據說是抗日戰爭時期修建的。

後來的後來,故縣水庫再度動工,人們陸續移民搬遷,學校搬遷了,古井淹沒了,甚至菜園,竹林古老的村莊蕩然無存,一排排新居代表了新的生命重新開始,移民是規模較大的一次行動,凡是水庫淹沒區的全部搬遷,歷史進入八十年末期,故鄉周圍完全沒有自然村了,關於故鄉的點點滴滴,很少有人想起,九零後完全沒有記憶,只有久別故鄉的人偶爾寫一篇日記,淡淡的`文字,濃濃鄉情,纏繞着我久違的記憶。

離開了故鄉離開了兒時的記憶,多年後我的筆名取名"雨楠",不曾忘記自己的出生地,甚至許多讀者問我爲什麼每一篇文字後面,都留姓名和地址,這是以前誤入歧途人們給我的啓迪"推銷自己",也是我歷經滄桑不忘故鄉的原因,時至今日的澗底有她前所未有的特色,山河大橋頭有神禹導洛的碑文,在山河大橋的頂峯是蒙華鐵路洛河大橋,在村莊的對面是春秋重臣范蠡的發祥地,在庫區的下游是久違的西施故里西施湖。

古老的村莊集鎮,以嶄新的面貌對外開放,一條公路連接東西南北,每日都有班車往返城鎮,昔日的以步代車,漸漸地畫上句號,隨波逐流後的人們,真正的開始安居樂業,家,再窮永遠是我們的家,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有無可奈何的一瞬間,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願沉睡多年的故鄉煥發生機,願雨楠粗淺的文字,留給人們一點記憶,一份奮發向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