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精選11篇)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即將要到一天的結尾了,想必有很多難忘的瞬間吧,這也意味着,又要開始寫日記了。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結構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精選11篇)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1

今天是端午節,我聽姥姥說,吃糉子,賽龍舟都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當年把糉子扔下水,是爲了讓魚蝦不去吃屈原的屍體。“那賽龍舟呢?”我迫不及待的問。“那當然也是爲了驅趕江中的龍、蝦、魚,以免傷害屈原的屍體。”姥姥回答說。

不一會兒,姨媽來了,手裏還拎着一袋糉子。我接過糉子,剝開皮,只見裏面的餡兒黑黑的顏色,姨媽告訴我,這是黑米做的,裏面還有蜜棗呢!我趕緊把糉子遞到姥姥手中,並笑着說:“祝願姥姥端午節快樂!”

姨媽說:“端午節可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世宇,你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嗎?”我慚愧的說:“還真不知道呢。”姨媽接着說“‘端五節’又叫‘重五’、‘夏節’、‘女兒節’、‘玉蘭節’、‘天中節’、‘地蠟’、‘詩人節’等等”。姨媽還說“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我搶着說:“這個我知道,有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戴五絲線、香包等。”我一邊說一邊又拿起一個糉子,大口大口的吃起來。“哇!”真好吃。我津津有味地一連吃了好幾個,沒想到我自己竟變成了一隻大臉貓。

這個端午過得真快樂!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2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節日。我們小區到處喜氣洋洋,一派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比如:劃龍船、吃糉子、系五絲線等等。當然,我媽媽在太陽出來之前已經把五絲線系在了我的手腕和腳脖上了。聽媽媽說,五絲繩也叫長命縷,是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能長命百歲,多麼美好的期望啊!

晚上,媽媽買回來一包糉子。糉子用竹葉包裹着,彷彿一個個綠娃娃似的,老遠就聞到一股甘甜的清香沁入肺腑。剝開竹葉咬一口,糯米發紅,再咬一口,香甜潤滑,真是又香又甜,好吃極了!一邊吃着糉子,我一邊想起了屈原這個歷史人物。當年屈原因被小人出賣,含冤投江自殺。當地百姓去汨羅江打撈屍體也沒成功,就向汨羅江中扔了雞蛋和熟米。據說這樣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

媽媽還熬了草莓湯,紅紅的草莓襯着那濃濃的湯,真是一道美味呀!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過得很開心。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3

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這可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所以每逢端午節,人們都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這個小常識大家要知道哦!

但是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更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代,詩人屈原不但其愛國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等守舊派的反對,而且糊塗的懷王也因聽信讒言疏遠屈原。痛心疾首的屈原在寫下《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後的公元前278年,終因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聞訊趕到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餵食魚魚蛟蝦蟹,使它們不再啃咬屈原的屍體。

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農曆5月5日,屈原的忌日),人們仍要在江河裏划龍舟,把糉子繫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4

今天是端午節,可是早晨就開始下起了傾盆大雨。哪裏也去不了,只能待在家裏,等爸爸做好吃的。

中午快到了,爸爸買回來了很多菜,我洗菜,爸爸炒菜。第一道菜,宮庭排骨炒好了,我嚐了一下香噴噴的,感覺很有嚼勁。第二道菜,剁椒魚頭蒸好了,我又嚐了一下,感覺有好濃的鮮嫩辣味。第三道菜,福壽全雞悶出來,我又嚐了一下,感覺雞肉很滑嫩又清香可口。第四道菜,紅燒牛肉爸爸是用爆炒法做的。我又嚐了一下,感覺牛肉很細膩滑潤。上菜了,我一手拿着根雞腿,另一手拿筷子,咬了一大口雞腿又吃了一下剁椒魚頭,啊,真好吃!我大口大口地吃,一根雞腿很快就被我吃完了。我滿嘴是油膩,這真是美味極了。晚上,我們還是吃中午剩下的這些菜,媽媽只是去熱了一下。

端午節真好!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讓我大吃特吃,嚐出了菜的`奧妙,也嚐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快樂!但遺嘆的是天不作美,雨無情的一直下到晚上。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5

一提起端午節,人們就會想起吃糉子,划龍舟。可是,同學們你們知到“端午”是什麼意思,端午節的風俗又是怎麼來的嗎?

“端午”。“端”是“初”“始”的意思,所以陰曆五月初五稱爲“端午”。到了唐代,因爲唐朝皇帝唐玄宇的生日是八月五日,爲了避用“五”字,就用迴音“午”替換了“五”字,從此,“端五”便改稱“端午”了。

爲什麼五月初五這一天會成爲“端午”呢?民間流傳着很多種說法。其中最流行的說法,就是爲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官,楚國不採納他的治國主張,反而將他免職流放,他在流放途中看到楚國衰亡,人民遭受苦難,自己又無力挽救老百姓,他心中悲憤難忍,便於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入汩羅江自盡。楚國百姓知道後,竟相划船前去相救,但已來不及了,百姓們擔心江中的魚,鱉,咬食屈原的遺體,便用竹殼裹米投入江中餵魚。從此,划龍舟,包糉子就是我們中國的風俗了。

我很喜歡端午節,我每年都盼望端午節的到來。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6

星期四是端午節,我和哥哥、媽媽約好鄭子龍和他媽媽去華信游泳館游泳。

早上九點左右,我們大家一起出發去游泳館。到了那裏,我們各自換好泳衣、泳帽。然後就開始游泳了,最開始鄭子龍不會游泳,我媽媽就給他租了個救生圈,讓他跟我們一起玩,他拿了救生圈也不太敢往水裏下,他練習了幾次纔敢往水裏下了。可是他還是不敢把救生圈摘下去。

快到中午,我媽媽給我們每人買了一桶泡麪。我們吃飽喝足了,就又開始下水玩了,我們看別人都拿着一個球,我們也想租一個球,於是,我就讓我媽媽去租。球來了,我們就爭先恐後的搶了起來,哥哥先搶到球,然後傳給了我,我在那時候正在發呆,居然被鄭子龍搶走了球,他又使勁一扔,扔到了他媽媽那裏,接着他媽媽便傳給了我。就這樣我們漸漸的成了一個菱形,互相傳球。

到了晚上,我們依依不捨的走出了游泳館,我們坐上了19路公交車,半路上公交車發動機還停火了,收費員還讓幾個男生和我媽媽、鄭子龍媽媽下去推車,車開動了,媽媽們趕緊上車。到了四平賓館我們下車,我覺得肚子很疼,就讓媽媽牽着我走,吃了過橋米線後,我的肚子更疼了,就讓媽媽揹着我走。

這次我們上游泳館,玩的都很開心。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7

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剛起牀,大家就忙開了,只見有的洗菜,有的炒菜,桌上全是我最愛吃的菜。

我穿好衣服,洗漱完畢,就見桌上擺了一大堆的菜,有螃蟹、大蝦、糉子等。我問媽媽:“能吃飯了嗎?”

媽媽回答道:“不能,還有好幾道菜沒炒。”我只好在一旁玩兒,終於,經過半小時的煎熬,開飯了。

我一下夾起兩隻大螃蟹,將他們“五馬分屍。”不一會兒我已經幹掉了七隻大螃蟹,看看戰果,“一堆蟹殼山。”

下午,懷着激動的心情去了南湖公園。哇,真是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因爲今天是端午節,所以人們都來南湖公園看風景。我和表弟先從正門進去,阿姨她們隨後來,經過一個多小時,我們終於會合了。

接着我們去了南湖公園之水上游樂場,那裏不僅人多,而且票價昂貴。僅我、表弟、妹妹和阿姨就用了290多元,進去後,但是我不想下水,只有表弟壯着膽子去了。我在岸上看着他眼饞,於是也躍躍欲試。我們興高采烈地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今天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啊!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8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熟悉的童謠,我的腦海中便浮現出端午節的熱鬧,似乎已經聞到了艾葉的清香。

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在這個節日裏,人們都要包糉子、賽龍舟,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老人們要用五顏六色的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者足踝上,稱爲長命縷。

我小的時候,每到端午節,姥姥總會早早用五彩繽紛的絲線編成漂亮的手鍊,還串上小鈴鐺系在我的手腕上,編成網兜掛在我胸前,裏面還裝着一隻熟雞蛋。這一天,姥姥總是坐在家門口的小椅子上,面前的一隻盆裏浸着碧綠的`糉葉,一隻盆裏裝着白胖的糯米,還有讓我垂涎欲滴的蜜棗、紅豆,只見姥姥的手靈巧翻飛,不一會,一隻小巧可愛的糉子就誕生了。端午節的早餐是最豐盛的,姥姥說“吃五黃,不生瘡。”我卻撅着小嘴無可奈何的吞下本不喜歡吃的鹹鴨蛋黃。

現在,我們住在城市裏,過節了,媽媽帶我來到超市,只見冰櫃裏的糉子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有三角形的、六角形的,有水果味的、火腿餡的。但是,我總覺得吃不出記憶裏的那份清香。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9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端午節、春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等,可我最喜歡過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從兩千多年前就開始的。當時因爲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投河自縊,人們就紛紛坐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且爲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還把棕子扔進河裏,從此,賽龍舟和吃糉子就成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今年端午節,我和媽媽一大早就去姥姥家包糉子了。小姨和媽媽他們包了許多口味的糉子:有豆沙的,有肉的,還有棗子的。包完糉子,姥爺就給我們煮了一鍋。吃完香噴噴的糉子,媽媽又帶我們去看賽龍舟比賽。我們到的時候,比賽剛剛開始,只聽“當”的一聲,數不清的龍舟爭先恐後地向前劃去,壯觀極了。我和表弟興奮地一起大喊着“加油!加油!”

回家的途中,媽媽教我們一首明代邊貢寫的有關端午節的古詩《午日觀競渡》:“共駭羣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當媽媽給我們解釋完這首詩的含義時,我覺得端午節更有意義了。

我愛端午節,更愛我們偉大祖國的所有傳統文化,它們都是我們中國的無價瑰寶!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10

又是一年端午時,何以爲食寄相思。按照中原地區的習俗,到了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就包糉子、煮雞蛋、煮大蒜、炸糖糕、燃艾葉。總之要借這個傳統節日,一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頓。雖然沒有過年時的大魚大肉解饞,但是這些豐富的美食平日裏也是不多見的。

民以食爲天。過去的年代,只要是節日,大都與吃有關。即便是清明節、十月初一的鬼節,我們也會爲死去的人擺上一些供品。正因如此,有些文藝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在研究中國的發展史時,都會發現我們五千多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飲食文化的發展史。當吃的內涵豐富時,當吃不再成爲我們爲之奮鬥的唯一目標時,這個時代一定是繁榮的時代;當人民食不果腹、飢寒交迫的時候,要麼是戰亂、要麼是災荒。

當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後,我們更應該好好地傳承與吃有關的文化。在每個民俗節日的背後,都蘊藏着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如果我們每到一個節日想到的只是吃什麼,那麼我們先人的在天之靈也不會原諒我們。爲了給予我們更多的時間享受歷史文化、民俗節日帶給我們的快樂與思考,政府近幾年把一些特定的節日定爲法定假日。

  小學三年級寫端午節的優秀日記11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傳統的節日,有賽龍舟和吃棕子。

這一天,媽媽買來糯米和棕葉。我好奇地問:“媽媽,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媽媽給我說了端午節的又來後,就開始教我包棕子了。我看媽媽包一個棕子,然後我拿起一片葉子也包了一個棕子,可是棕子旁邊一角掉糯米出來。媽媽說:“快把棕子放到碗裏解開,棕子要包三個角要包緊些很好吃不會壞掉。”我聽媽媽的指導,我認真地學着包棕子,小心翼翼地把角搞好,捏緊。我終於學會了包棕子。媽媽說:“我們還要包更多棕子。”於是我們抓緊時間趕快包,包好後。媽媽把棕子放進鍋裏煮了一會,就煮好了。媽媽說:“快吃吧。”我們全家就圍在一張桌子吃起來。吃完後,我們就去外面賽龍舟了。首先是紅隊領先,然後藍隊慢慢的跟了上去超過了紅隊。快要到終點了,紅隊隊員齊心協力一起衝到終點。最後紅隊得了第一名。我在心裏歡呼起來,有說不出的高興。

今天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