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狂人日記讀後感(精選23篇)

狂人日記讀後感(精選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8K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狂人日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狂人日記讀後感(精選23篇)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

之前我讀過一些魯迅的文章,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剛剛讀過的——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篇傑出的作品——《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中所謂的狂人,就是指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他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於封建社會,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他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他處在“吃人”的世界中。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有點恐怖的味道。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爲“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塗,明明幹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

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衆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

的確,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爲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着“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多麼狡猾無恥與兇殘!

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夥。所以他們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狂人日記》一種自由的流露,一次正義的爆發。魯迅先生的聲音在那個充滿惡臭、血腥味的封建社會,喚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喚醒了整個世界。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2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讓人們認識了這廣闊無垠的世界。我在書的海洋中遨遊,它是知識的甘泉,使文采貧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綿一樣盡情地吮吸着,從而使人神采飛揚,開闊了眼界。在讀書的過程中,仿若身臨其境。

外面下着淅瀝瀝的中雨,如珠簾般傾瀉下來,更給蒼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祕的布紗。我閒着無聊,緩緩的走向書架,抽取了一本我覺得陌生的書——《吶喊》,這本書是我姐姐的,因魯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並沒多看。要說在下雨天看書時很愜意的,翻開第一頁,就向我們介紹了魯迅其人,魯迅是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就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然而自目錄後就是《狂人日記》了,文章的開頭就像我們敘述了趙貴翁的臉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路上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等等都讓人匪夷所思,於是我帶着好奇心讀完了這篇小說。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強烈的妄想症和迫害狂想症的心理活動,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認爲別人要害他,讓人覺得他真是一個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躍,想法也很異常。在這些鋒芒畢露,勾心鬥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最終他向人們呼籲救救孩子,想讓人覺悟起來,表現出他對封建制度的評判。他飽懷着對社會的期望,期望社會能夠覺醒起來。小說中主人公的哥哥講述了一部“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禮貌史,更加體現了封建制度的兇殘。封建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當中,讓人想起那時的社會真是殘暴。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能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精神在今日也並非全部滅絕,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已經有人在呼籲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爲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建設人類完美家園……

書真是人類提高的階梯呀!它不僅僅讓我豐富了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書是我的好朋友。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去創立一個美麗的中國。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3

魯迅筆下的狂人可謂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人如果放在現實中,絕對會是人們眼中的瘋子。然而,當我們仔細品讀時,卻是發現了一些更深的東西。下面來說說我讀完以後的感受,也許並不準確,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記》的“一”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現)在日記中寫到自己不見月亮三十多年,在現實中顯然不可能。而這些別人眼中的瘋言瘋語在這裏卻是狂人精神醒悟的象徵,也是文中其狂之開始。而對於趙家的狗看他兩眼感到害怕,表明他生活在這種恐慌之中。

在世人眼裏,看瘋子的眼光自然會有一些異樣,無疑狂人正是衆人眼中的瘋子。主人公在癡狂狀態下,覺得周圍的人甚至趙家的狗看自己的眼神也是惡狠狠的,彷彿要把自己吃了。事實當然不會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別人要吃他只不過是他的一種在顛狂狀態下的臆想而已。但若真的把這當作一種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瘋子的日記了。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衆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孃吃上體現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爲是發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裏正苦澀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後,終於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於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後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着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迴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裏,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4

一提到魯迅的短篇小說,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記》。

民國時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寫下了一冊日記,日記中,他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論親戚朋友還是街頭素不相識的路人,也包括他那現在正在養活整個家的大哥。

狂人想:大哥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除了大哥的話,還有那些周圍發生的事也讓這個喪心病狂的人對“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個惡人,幾個人把他的心肝挖出來油煎炒了吃;一個女人打她兒子,還罵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一想到這些,狂人便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後來,狂人甚至以爲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過人,大哥把小時候死去的妹妹的肉體放在飯裏給狂人吃。

這位狂人生動的描繪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而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可以說,狂人是被當時的非人道主義所逼瘋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惡人心肝可以壯膽,都在記中表現了出來。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禮教假借道德的名義,宣揚殘忍和暴力。日記最後,狂人喊着:“救救孩子”,這是對舊社會的反抗和對新一代的擔憂。

最令我感動的是這樣一句話:“自己曉得這笑聲裏面,有的是正義和勇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氣正氣鎮壓住了。”狂人所說的這一句話,讓我懂得,只要我們有勇氣,只要正義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任何歪風邪氣、封建迷信都會迎刃而解。

狂人雖然是個喪心病狂的瘋子,但他並不傻,他懂得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真善美,他也知道:應該去追求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也許更多像狂人的人出現,社會纔會更有朝氣吧。

其實,回過頭來再想“狂人”的“狂”,在那個變態的社會中,反而是真正的不“狂”。魯迅先生只不過想借“狂人”的“狂”來喚醒沉睡的人來推翻那個充滿血腥味的社會而已。

最後,借用一下某教材書上的話來作爲我的結尾,“犀利的思想與凝鍊老辣的語言融爲一體,撕開其潛意識裏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變態性的劣根心理,使他們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靈魂的折磨。”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5

《狂人日記》這本書是魯迅先生髮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許多東西。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有被害妄想症。狂人在日記中記到:“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有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那多疑的心理,走在路上看誰都覺得誰要謀劃算計他,就連純真可愛的孩子在他看來也是要害他的。狂人從那來自狼子村的佃戶口中得知他們村裏有一個大惡人被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那人的心肝用油煎炒了吃,再看看佃戶和大哥的眼神,和外面那夥人一模一樣,他驚恐得聯想到自己可能也會被吃掉。狂人的大哥請來一個老頭子來給狂人診病,狂人自然而然就想到那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給他把脈是爲了分一片肉吃。當他吃飯時,一碗蒸魚讓他難以下嚥,因爲“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着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

看到這兒,我不禁對這個狂人產生同情之感,由於自己的幻想,他時刻活在對自己將可能被他人吃掉的擔憂之中,睡不着,吃不好,那該是有多痛苦呀。

文中“狂人”的瘋瘋癲癲的話語其實是封建家庭制度和禮教制度迫害的表現。狂人爲什麼會存在?我認爲那是因爲他處於一個狂世。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中國封建的“吃人”歷史已有幾千年了,文中說到“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魯迅先生借“狂人”之口來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發人深省,令人敬佩。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6

前天知乎上看人說魯迅小說到底行不行,底下有人舉例"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小時候也是看過的,所以對這句話有點印象,他一提,忽然想再看一遍,這想想不要緊,一看嚇一跳。

我雖說是仍然看不懂魯迅先生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單看那些最膚淺的文字表面都讓我膽戰心驚。

通篇看完,發現確實是"我"有病,是狂人,即現在的精神病,最顯著的是幻象和幻想,看什麼人都是青面獠牙,張口就要吃人,聽什麼話都是三句不離吃人。而從日記中提到的那些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確實只是一羣看熱鬧的吃瓜羣衆。大概是因爲"我"一開始就有病,被他們知道了,所以從第一天起所有人,包括小孩,都來故意看我。後來病越來越重,而衆人的反應也都是屬於現實中合情理的行爲。我這樣看過去,好像《狂人日記》真的只是狂人的日記。但隱約感覺還有一些東西。

如果"我"說的是真的呢?這就有意思了。事實上"我"所說的看上去也是真的,關於吃人的話題與故事都是真實存在過的(這裏不討論其隱喻)。當然,大哥吃了妹妹,母親還知道,大哥可能和在飯菜裏面讓"我"也吃了,這裏看着真的滲人,比鬼故事還可怕,自然只是幻想。但是,易子而食,鬧饑荒吃人肉,吃人內臟壯膽,人血饅頭(《藥》)等等等等,這些事情都是有傳說根據的。所以"我"的瘋並非沒有來由,懷疑也不無道理。那麼這樣說來,我倒是很想問一個問題,"我"最後有沒有被吃?

說完這些,再來淺談一些真正的東西。魯迅先生要批判的無非就是日記裏提到的四千年的吃人史。至於裏面的諸多隱喻,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大概大多數人也只能是猜測,也許魯迅先生自己也說不清楚哪個點指的是哪個現實。總之,《狂人日記》對現在的我們依然具有意義。也許那些吃人的東西已經沒了,也許還有殘餘,也許新的吃人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許再也不會有吃人的存在。誰吃人,誰被吃,誰也說不清楚。

但是裏面有一件事說的是很清楚的,只要不吃人,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就沒事了。而不是本來不吃,也不知道該不該吃,最後卻跟着別人一起去吃。這樣一來,首先不吃人的會被吃,被動吃人的也會被吃,喜歡吃人的還是會互相吃,誰也不能倖免。不過有的人深受其害,恐怕難再改變,所以魯迅先生勸孃老子不要教一些吃人的念頭,"救救孩子……"

我曾希望自己是孩子,現在卻又希望能救救孩子,可能再不久,誰知道呢。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7

我依稀記得當年是學過狂人日記這篇課文的,但是印象全無了,又或許是一貫的刪減版吧,這次重讀之後心裏的震撼程度不亞於知道原來小時候學的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磨出腳印的事情是假的。

最重要的一點發現,那個人似乎是得了精神病,當然其實是千百年來少數沒有的病的人,魯迅假借這個精神病的口說了很多話,例如吃人、兇狠、趙家的狗,於是大家都說他瘋了。可是《狂人日記》的開頭是這樣說的,那人得了病後來好了,還補了道臺也就是當了不小的官,所謂狂人日記是得病期間寫的,於是我被徹底震驚了,原來這個人曾經醒來過後來居然又昏沉沉的睡去了——魯迅萬難毀壞的鐵屋子裏又多了一個沉睡的人。他一定是故意睡去的,因爲他發現醒着很累睡着卻很舒服,他發現的一切都被別人說成是精神病於是他乾脆就把自己變得跟大家一樣有病,於是乎這個人居然就能去補了個道臺。

吃人不可怕,不要說這是比喻就算是真的吃人我們也做過不少,易子而食居然是出現在中國最古來的典籍上,黃巢大軍隨時把隨行的農民舂成肉泥當軍糧,李自成也曾把了明朝的福王和鹿一起煮了吃,名曰福祿宴。這些雖可怕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狂人自己說也許自己也吃過妹妹的肉,讀到這裏我算是真正領略的魯迅拿筆做鋼槍,他這話真的是戳到了每個人心裏。吃人者也被吃,自己不經意的時候或許也吃過人,只是自己沒有仔細去想過。

狂人的下場是最好的,不但沒死還做了官,很多人都死了,孔乙己死了阿Q也死了,連那個吃了血饅頭的也死了,魯迅從不畏懼死亡,他直面的是最血淋淋的人性和最醜陋的劣根性。也許這世上本該有很多狂人,只是後來那些狂人的病竟一一都被治好了。

秋有肅殺之氣,人類的許多病都被治好了,尤其是矯情這病,我竟許多年沒見過矯情這病了。林黛玉有擇席之病葬花之行焚稿之心命斷之淚,恐怕這矯情也算是冠絕古今了。歐陽修也矯情,聽到颳風於是寫了《秋聲賦》。我的矯情病早被窮這種更強大的病給以毒攻毒給治好了,不過秋風瑟瑟我雖不會寫秋聲賦,寫點後感還是可以的。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8

黑暗是什麼?是負着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讀到《狂人日記》,我不禁浮想聯翩。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嚥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僞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爲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放下《狂人日記》,我不禁思考: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苟且偷生,淪爲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後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醜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讀完《狂人日記》,我的內心至今都洶涌澎湃!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9

看過三遍《狂人日記》,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是拿着書囫圇吞棗般的看,第二次是發現了一點點的小端倪捧着書認真的看。而這一次是爲了寫這篇觀後感,找來了資料,將《狂人日記》代入到當時社會背景中鑽研。

先前爲了消遣和打發時間,我不求甚解的翻完了這篇文章。因爲看得不細緻,文章又是以代入感很強的第一人稱日記形式展開,我甚至覺得吃人這一檔子事好像真的存在。尤其是最後那句“救救孩子”,看得我膽戰心驚,細思極恐。

後來爲解決我之前產生的疑惑,於是又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終於看出了它的荒誕之處,是的,它簡直就像精神病寫的日記一樣。日記中一切,或許只是狂人的過度揣測,沒有事實根據的臆想,連“趙家的狗,看他兩眼”,他都覺得“怕得有理”,可見他確確實實是精神失常了。不愧是魯迅先生,單單兩句話就把我們帶進了被害妄想症的精神世界裏。

我真的害怕了,對於這篇文章,又好奇又驚恐,忍不住去回想,去琢磨,總想着要去弄明白那最後一句“救救孩子”是什麼意思,它一定有更深刻的含義,只是我在讀了兩遍之後還沒理解透徹。

這文章真就深奧得想讓我把它團吧團吧咀嚼着吞下去,看看能不能讓我對它理解得更深刻一點。於是我開始了第三遍閱讀,帶着查來的資料,一點點的細品。

“從來如此,便對麼?”是啊,封建制度延續了千年之久,君主迷信、壓迫剝削一直存在,那它便是對的嗎?唐玄宗縱情享樂,耽於聲色,最終釀成大禍,拒絕百姓留下反抗的苦求,拋下一切匆匆逃亡。而當他再次回到長安都城的時候,卻收到了百姓的夾道歡迎。唐玄宗這樣毫無擔當的行爲,因爲封建思想的荼毒、君權神授的迷信,愚昧的百姓就這樣輕易地原諒他、追捧他。

狂人就是這羣愚昧百姓中少有的清醒者,只有他發出了這樣振聾發聵的聲音,有了開始反抗封建制度的意識。但像他這樣的人太少了,這樣的力量過於薄弱,最終會被“吃人的人”所同化或者消滅。因此,他在日記裏發出了絕望的呼籲——“救救孩子”。

在當時的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們都被封建禮教所侵害,“吃人”這一說指的就是愚昧的羣衆去打擊迫害、清醒者。魯迅認爲,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他希望未來是光明的,希望有人來改變當時的現狀。而孩子是最有可能沒被封建禮教侵害的人,於是,魯迅利用狂人之口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他把希望寄託在了孩子的身上。“救孩子”實則救自己,救水深火熱的當時,救前途迷茫的未來。

封建禮教已經戕害了很多代的人,在那個國家生死存亡尚無定數的年代,民族的未來不應再淪爲禮教的奴隸。現狀已無法挽救,“不少道理是教人死而非教人活”的封建禮教不應延續,這是魯迅先生的希冀。然而,當我再看到文章開頭,狂人近乎崩潰地面對孩子們的怪異的眼光時,我驚醒了。孩子的觀念,到底還是來源老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這是他們孃老子教的!”,等孩子們長大,他們將是新一批愚民,將會屠殺下一代孩子們的思想。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0

《狂人日記》是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創作的中國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特殊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內在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殘酷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爲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與反省意識。

小說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爲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着,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1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作於一九一八年四月的一篇短篇小說,並於同年五月份發表在《新青年》文刊上。小說全篇以詭異的行文思路及“瘋子”般的言語,給人以毫無厘頭的感覺。初讀是不知道他在寫些什麼,需得慢慢地品味,纔會懂得那“吃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即強烈的抨擊封建社會舊禮教吃人的本性,人性內心深處的自私與殘忍。人與人之間,“吃人的人”與”被吃的人”之間的人性的思考。以“吃人”這一經典意象寫出此篇,強烈的反抗封建文化,渴望着救與被救的黎明曙光,照耀在一片狼藉的中國大地上。

(一)淺析魯迅先生的創作歷史背景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清末民初的動盪年代,中國傳統的固有的封建禮教及封建文化正受着西方先進文化思想及新理念的強大沖擊。有些志士仁人、前沿學者等願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禮與教化。而有些人則故步自封、守着自己所謂的封建文化與新思想主動畫清界線,愚昧、無知、封建,由此以來展現“吃人”的本質,及其利害程度可想而知。封建的舊禮教如此的殘害人民,當然在當時的社會這將是一個必然的過渡階段。因爲那時的中國是深受2000多年以來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所影響的,試問?讓所有人一夜之間都能夠開化,接受新思想是一種可能嗎?答案必然是:不可能!

因此,魯迅先生就封建社會舊禮教“吃人”的本質及人性自私殘忍冷漠的深刻解刨,解救人的急切呼籲。寫下此篇,既是對當時社會的有力抨擊又是對人性的思考,願讀者從中汲取營養,自救也好,他救也罷,總歸是魯迅先生的美好願望。

(二)“吃人”意象蘊含的意義

我們說“吃人”的本質是那些傳統的思想、封建的禮教,深深地紮根在廣人民的心中,久久地揮之不去。小說《狂人日記》中,魯迅先生寫到:“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先生是一個智慧之人,他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曾汲取過先進的文化、思想。他自然是與那些人不同的,他思想進步對社會現象的認知也有所希冀的。他渴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能夠不在封建勢力的影響下過活,人身擁有着言論自由,不再爲舊禮教而服務。希望人人能夠放下“吃人”面孔,將一切舊禮教的醜陋面孔展示在人的面前。再去剖析,將會懂得,其實“吃人”的真實意義,源自於內心始終放不下的那些東西。

(三)魯先生筆下“吃人的人”

魯迅先生生逢那樣的年代,在他的筆下寫出的是有靈魂的事物。“吃人的人”一方面是吃人的“人”,另一方面是被吃的“人”。說他們是吃人的“人”,是因爲在封建舊禮教的約束下他們只能一味的妥協,他們不能跨出那一步,始終把愚昧的準則當做克己修身的標配。而說他們是“被吃的人”,是因爲他們是切切實實的受害者,是封建的思想壓的他們透不過氣來,使他們變成了“吃人的人”。幾千年來的舊禮教剝奪了他們的思想、言論自由,甚至是行爲。說到行爲,使我想起了我國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案件。據說當時就有狗吃人的事情,而人們更是做出了一些更加過份的事情,屢屢提起,慘不忍睹。狗是動物,是牲畜。我們說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是有思想,有靈魂的。我們不能理解動物的行爲但是人類的行爲又會有誰懂,那又將是幾維空間的生物呢?而與之不同的是河南大饑荒案件,是部分區域,是人們的生理需求。而魯迅先生那個時期的人呢?他們是思想上的,思想上的即是心理上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心理上的病態遠遠要比生理上的傷害大的多。可以說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是試圖挽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吶喊之聲!

(四)《狂人日記》給人以啓迪

魯迅先生的小說,對我個人而言大都是高深莫測、難以讀懂的,須得多讀個幾遍。初讀懵懵懂懂、再讀深陷其中、三讀嘆之贊之。魯迅先生謹以此篇啓示後人,民族的自救之路,國家的自救之路,離不開文人們的文筆之風,給人以啓示。這篇小說也寫的及其凝練,篇幅很是短小,但是給人的說理說服性及強,以詭異的行文完篇。就是要引起人們的關注,要人們自己去思考,這遠比直接告訴讀者強上百倍,而且這也是更加強有力的發問!《狂人日記》以此洗禮着國人、尤其是文人的心靈。這不僅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號召,更是一種對生靈的救贖,挽救人民放下舊禮教的束縛。

對於魯迅先生最後的兩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得還有?救救孩子……”我是這樣理解的,從小到大我們一定聽到過,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國之棟樑之類的話吧,是的,魯迅先生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我們的國家就是需要新鮮的血液去灌輸,去澆灌。祖國纔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五)給予文學革命的影響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作爲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在當時可以說是揭起一度的熱潮。小說全篇行文怪異,甚至是夢囈之語,既狂又顛。這既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新的開端,又是文學史另類的一面,呈現出一番新的景緻。使文學革命更進一步,推動了文學革命的發展。大膽創新的寫作手法纔是作品的亮點所在。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2

《狂人日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魯迅先生第一次以“魯迅”爲筆名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的小說。

《狂人日記》塑造了一個滿口胡言,神色瘋癲,疑神疑鬼的狂人。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良友因一場大病而神情癲狂,讀友人言語荒唐的日記爲由,將一位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動和所見所感呈現給讀者,描繪出了封建統治下人吃人的醜惡的社會面貌。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作者借狂人的胡言,深深地諷刺了封建統治者教給人們的仁義道德的背後是異常黑暗的,黑暗到可以生吞活人。“現在曉得他講道理的時候,不但脣邊還抹着人油,而且心裏滿裝着吃人的意思。”這句話體現了統治者的壓迫下人們不得吃人從而習慣了吃人,而且還吃到無法自拔,欲罷不能。狂人的瘋言字字誅心,字裏行間溢滿了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的清楚認知與批判。

狂人他狂在於滿口胡言、多疑、焦慮、錯亂偏執;他也不狂,在黑暗的封建主義統治下,他對封建社會有清醒的認知,他敢於向傳統與世俗挑戰,敢於反抗舊社會。

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想吃人,又怕被人吃,他們不但不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而隨波逐流,跟着吃人的人一起吃人,實在是“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而且他們吃人也很巧妙,“他們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佈置,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的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寫出了主人公聽到大哥叫他瘋子後內心的悲涼與憤慨。

當然,魯迅先生也沒有放棄試圖喚醒人們,呼喊着想讓那些吃人的人從良,高聲喊着“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時容不得吃人的人……”這句話我讀出了魯迅先生對吃人以及吃人的人強烈的不滿,對這黑暗的社會的憤慨以及對光明的'未來的期盼。“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讓我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和他試圖叫起人們向封建世俗挑戰的決心。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3

近幾天,我拜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這部小說,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當時舊社會的黑暗。

文章不是特別長,分爲好幾篇,一天一篇,跟日記一樣。在寫作上有幾個特點:一是借實行虛,以虛證實。二是獨特的心理描寫。三是採用了一些諸如象徵、暗示、變態心理描繪等現代主義手段。四是作品還採用了對照的手法。這篇文章充分顯示了白話文學的表現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襯了狂人日記的思維的混亂。

在內容上,這部小說主要講了在舊社會中,魯迅來到了大哥的家鄉。但那裏的人卻很奇怪,當魯迅一人走在路上時,路上的人都面色鐵青的議論着他,似乎怕他,似乎又想害他。當我讀到有個女人在街上打自己的兒子,邊打還邊說:“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看到這,我不禁嚇了一大跳,虎毒還不食子呢!況且這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怎麼會如此殘忍呢!但是,更可怕的還在後面。那天,一個人來告訴大哥說村裏有一個大惡人死了,村裏的幾口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拿來吃了,還說是可以壯壯膽子。直到最後,魯迅終於明白了大哥與那些人是一夥的,目的是想吃魯迅。才明白妹妹五歲時的死,是因爲被大哥吃了,才知道這裏是一個吃人的地方。

我最後的感想是:舊社會實在是太黑暗了、太恐怖了。那些人太殘忍了,以爲吃別人身上的什麼就能補自己身上的什麼這樣一個荒唐的謠言,就去忍心去傷害自己的親人。哎!可悲啊,可悲,舊社會實在太黑暗了。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4

最近幾天看了魯迅寫的小說《狂人日記》,深刻體會了當時舊社會的黑暗。

這部小說主要講述舊社會,魯迅來到大哥的故鄉。但是那裏的人很奇怪。魯迅一個人走在路上,路上的人都在冷冷地議論他,好像怕他,又好像想害他。當我讀到一個女人在街上打她兒子的時候,她說:“老子!我要咬你一口,喘口氣。”看到這裏,我不禁震驚。虎毒還不吃孩子!再說這個真女人怎麼能這麼狠心!然而,更可怕的還在後面。那一天,一個人來告訴大哥,村裏死了一個惡人,村裏幾個人挖出他的心和肝來吃,說他可以勇敢。最後魯迅終於明白,大哥是和那些人在一起的,目的是爲了吃魯迅。我意識到妹妹五歲去世是因爲被大哥吃了,我意識到這是一個人吃飯的地方。

我覺得:舊社會太黑暗太可怕了。那些人太殘忍了,以爲吃別人的就能彌補自己的,所以忍心傷害自己愛的人。嘿!可悲的是,可悲的是,舊社會如此黑暗。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5

作爲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現代短篇白話小說的《狂人日記》,初中時就曾被教師要求讀過,但那時尚小,不曾懂得魯迅先生的意圖。頭一回看的時候,都覺得背後陰陰陣陣,有一種看《十宗罪》的感覺,上了高中,再讀此文,感覺自己讀懂了一部分。

我覺得小說主人公“狂人”,從現代人的角度看來,他就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害怕,多疑。用此刻的醫學術語來說,也叫作“迫害妄想症”患者。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認爲那是把他養肥好吃肉。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只是個心理變態。然而,魯迅先生並不是在寫一個精神病人的犯病史。“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知識分子,一個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這些纔是“狂人”形象的真正。

據魯迅先生說,這篇小說“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何爲“弊害”乃在“吃人”。對於這篇文章,我最欽佩的是魯迅先生的構思,竟能想出用“吃人”來表現封建制度的害人之處。也確實,那時候的社會就是“吃人不吐骨頭”的社會。黑暗籠罩,人們整天惶恐不安,他們無法起來反抗,因爲在日夜不停的恐嚇下,雙腿早已發軟,內心也喪失了站起來反抗的勇氣,只能順從地任人宰割,什麼時候,自己的肉被吃完了,血也被喝光了,骨頭都沒剩下多少,纔是一種解脫。

魯迅借用狂人的身份,以日記的形式深刻地批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面上看似一個狂人的瘋言瘋語,如此的令人驚訝、慨嘆,但這又何嘗不是魯迅自己打從心底裏認清那吃人的本質,想喚醒國民大衆的良知,卻只發現人們麻木不仁時內心的苦痛與掙扎。

在魯迅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們的不覺醒,強烈地抒發了讀當時社會的憤怒,尤其在《狂人日記》中,這簡直是一個活生生吃人的地獄,可俗話說“由愛生恨”,正是因爲魯迅對中國有着不可形容的大愛,纔會有如此類似於“恨鐵不成鋼”的大恨。

在最終的一節,我認爲那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或者”二字既表現了作者不願全盤否定整個國民,又表現了作者一種難以名狀的悲。“救救孩子”是對大衆的號召,是竭力的吶喊,也是撕心裂肺的呼救。不要讓新生的力量絞死在吃人的旋渦中,不要讓中國的未來陷入深深的黑暗泥沼中不能自拔,“……”簡簡單單的六個點,引人無限的深思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6

“從來如此,便對麼?”讀完《狂人日記》,這七個字便久久在心頭縈繞,便直擊靈魂深處,讓我不得不有所思。這七個字是魯迅先生對當時黑暗現實的諷刺,政府腐朽不堪、喪權辱國、魚肉百姓;社會封建保守、冷漠無情、漆黑死寂;人民麻木如行屍走肉,只知苟且偷生,不知向“吃人”的現實挑戰。

魯迅先生是想用這七個字喚醒人們心中那抹久違的良知吧,想喊醒沉睡的社會吧,是對新天地的呼喚啊!我想魯迅先生是在用這句話來激勵那些“取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真的猛士去打破封建桎梏,點燃閃電劃破舊的黑暗天空,創造出一個新世界——靈魂高歌飛舞,生命之花綻放,自由之果共享。

魯迅先生以筆桿做槍,每一個文字都是擊入敵人心臟的子彈。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猛士,在黑暗中發出吶喊,讓彷徨的猛士堅定不移地去戰鬥、讓沉睡的靈魂驚醒、讓看客成爲思考者,而後整個世間震驚,便前仆後繼地尋找光明。

“從來如此,便對麼?”魯迅先生從來不是孤單的,更不是寂寞的。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點燃的篝火永恆的在黑夜閃耀,給迷途的人以指引,給彷徨的人以力量,給寒冷的世間平添一絲溫暖。“學而優則仕”從來便是如此。

禮崩樂壞,羣雄逐鹿的戰國時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諸子百家平頭布衣皆爲利而生,逐利而行。“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這世界從來如此,何況乎戰國這樣的大爭之世?可從來如此就真的對嗎?逐利留名就一定受萬世敬仰嗎?

立在蒼穹之上的莊周給出的答案讓“從來如此”蠅營狗苟的世人慚愧了。在那九萬里的高空,莊周安坐鵬之背,絕雲氣,負青天,逍遙於天地寰宇。刀光劍影裏莊周開闢出一條非“從來如此”的道路,在莊周夢蝶,蝶夢莊周的幻影裏超然,羨煞的墨客文人不知幾多。

“誰終將聲震世界,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尼采如是說。西方的精神世界裏上帝是核心亦或是唯一,人們信仰上帝,崇敬上帝。而尼采卻說“上帝已死”,可以想象當尼采說出這樣言語的時候,是有多麼異類、多麼爲世人所不恥。

從來如此,沒有人想質疑上帝,沒有人敢質疑上帝,而“封建的上帝”死了卻迎來了“資本的上帝”,尼采戳破“上帝”的氣球,吹散眼前的泡沫,重塑人的價值。尼采的現代哲學是對“從來如此,便對麼?”的一個有力解答,鼓舞了世間“猛士”。

“從來如此,便對麼?”魯迅先生給出了答案,先賢哲人也給出了答案。魯迅先生是非常有預見性的。白馬過隙,時代變遷,這七個字對當今社會依然有重要意義。21世紀,有多少人安於現狀,在世俗的蠅營狗苟中理所當然的活着,就有多少人踏上遠方旅途,在世俗的非議中尋找心中的樂土。

回顧歷史,多少慘痛的血淋淋的教訓歷歷在目,觸目驚心。春秋時期,宋襄公恪守古法禮制的“從來如此”,泓水之戰兵敗受傷,遺恨千年,遺笑萬年;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精巧絕倫,自古以來就領先世界。

中國科學技術會這樣一直領先於世界,“從來如此”,這一次我們被深深地矇蔽了。直至西方的堅船利炮在家門口囂張放肆的時候,也只是極少數人驚醒,絕大多數人還在“從來如此”的天朝美夢裏酣睡……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湍急的水流早已把“從來如此”拍向沙灘,警醒世人。放眼世界,多少成就不是打破“從來如此“而來的,“上九天攬月”人類踏上月球追尋浩瀚宇宙星河、“下五洋捉鱉”人類潛入深海探索神祕古老世界、乘奔御風人類藉助高鐵日行萬里、機器人的應用更是把人從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沒有質疑,何來突破?不打破“從來如此”的枷鎖,如何取得惠及世界的創新成果?唯有打破“從來如此”去創新,方可把光明帶到每一個黑暗的角落,“從來如此,便對麼?”每個人都該質問自己,每個時代更應如此。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7

《狂人日記》這是一篇白話小說,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是中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從“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揭開了新的一頁,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篇小說。

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的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爲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麼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麼都不顧。聯繫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實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反抗之力。人們除了被折磨,就是站起來反抗,可是國人的心都早已沉睡。於是,魯迅便拿起手中的筆,寫出如《狂人日記》一般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反抗。

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着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迴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裏,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整篇小說讀完,給人一種扼腕嘆息的感慨,魯迅的小說真是對現實的批判到了極致。作品構思巧妙,語言直白簡潔,故事內容發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說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8

《狂人日記》就是一把解剖刀,通過解剖自己而剖析了舊社會的人們的精神危機和國民性格。——題記

一看到是魯迅先生所著的書,便迫不及待地翻開閱讀,沒想到書中竟全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字眼兒——“吃人”!

看完之後細細品味,我發現了比吃人更可怕的事,那就是“禮教吃人”,所謂“禮教吃人”指的是封建統治者剝削並壓迫勞動人民的利益。

狂人日記中,除了主人公“狂人”其他所有人都吃了人,或是因爲忠君,或是因爲饑荒,或是因爲孝道,或是因爲憎惡,或是爲了報仇,又或是爲了懲惡,就連狂人自己都不確定自己是否吃過人。

而“狂人”的由來也並非因爲他“發狂”了,而是因爲它不同於大衆“普遍吃人”,有了超前的思想,故被那些平庸的人當做“狂人”。書中每一個人都小心、猜疑、殘殺,成爲一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狂人還從每頁的“仁義道德”中看出“吃人”二字,更表明了那些統治者頂着仁義道德的名號來吃人,“吃掉”人民的利益。

每個人的心靈都被玷污。因此作者在篇尾寫道:沒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孩子的心靈是純潔又美好的,“狂人”只希望孩子們能不沾染上塵世的灰土,不延續“吃人”的習慣。

“吃人”者本無錯,可恨的是黑暗的舊中國。封建舊社會就像一顆毒瘤,腐蝕了當時的廣大民衆。因此,我也萬分慶幸我生活在的是一個國泰民安的時代。

讀完此書,我不由敬佩起魯迅先生及衆多愛國人士。他們頂着被吃的風險,用自己的方式盡最大的努力,對抗世上所有的殘暴和不公,喚醒人們心中的民族靈魂!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19

都說魯迅的文字像一把手術刀,褪去人的皮肉,只留下血淋淋的真相。卻也像霹靂驚雷,將萎靡的思想劈的焦糊,直擊靈魂。我在讀完這些不加修飾的文字後,感到了蒼涼的味道。

作者塑造出狂人這一形象,借瘋子的口道出當時可悲的社會。瘋子原本就是孤獨的,他與大部分人不一樣,所以那些相同的大部分人就認爲瘋子是不對的,是錯的。我認爲狂人雖被定義成瘋子,可他確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清醒人。他只是沒有邏輯思維,但他不願同流合污的思想被時間證明了是正確的。他的家人一見他就關上房門唯恐避之不及;到被勸告的不能再吃人的人們惱羞成怒;最後狂人自己都是一個吃過人的人。至始至終,狂人都是孤獨而又無人理解的。何其悲哀。像一個被關在屋子裏的人竭力的呼喊,可所有的聲音都被關得死死的,一絲都掙脫不出去。最終只能被沉重的房樑淹沒。

整篇文章向人們傳達的信息是當時封建社會的禍害。吃人的人打着仁義道德的旗號做着喪失良知與禽獸一般的事。作者舉了年代久遠的兩個例子來展示人性的真相,道德禮儀流毒之深。狂人努力的對身邊的人勸告,但是沒有一個人聽進去。有些人不知道他們做的是錯的,有些人知道卻不以爲然。覺得沒有必要在自己這一代改變,向自己的祖祖輩輩抗爭。他們都在吞噬着尚未涉世的孩子,腐蝕着有清晰思想的人們。雖然無知,卻依然是泯滅人性。即便如此狂人還是抱有無可奈何的心態。讓那個時代的人們不再吃人等於是讓他們忤逆自己的父母,挑戰傳統。他們愚昧,所以可憐。狂人的父親兄長也是吃人的一員,被自己的骨肉血親殘害是更令他無奈又憤慨的吧。

正如魯迅所寫的那樣,有人抗爭過,卻都被所謂正義的人們扣上瘋子的帽子,無家可歸無人可依,最終自我了結。連狂人自己都不免吃過他妹妹的肉,而當他了解這點的時候正是他“清醒”了的時候。這一代的人已經被同化了,他相信未來是容不下吃人的人,唯一的希望只能寄託於孩子。卻已有孩子被他們父母深入骨髓的病態思想所影響,未來怎樣還猶未可知。結尾的那句“救救孩子”包含了魯迅對那個社會多少的憐憫,令人悲嘆!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20

魯迅先生生活在鉅變前夕的中國,那時的中國可謂是風雲激盪。處於在舊時期社會的人,魯迅先生十分了解當時社會的缺點。當時的文壇算是波瀾壯闊,而魯迅先生則是適應時代的變遷,向文壇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狂人日記》誕生了。

魯迅先生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出了當時社會人性的醜陋和世界的殘缺。文章中處處是晦暗,但在晦暗中也灼射着亮光,透露着激盪與高昂。真的是“吃人”嗎?“我翻開歷史一查,這個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個字。我橫豎睡不着覺,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每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文中表達了對封建道德的定義:禮教就是吃人!魯迅先生從風人的思想中看到了可怕的封建社會,每層人民都被上一層人民所欺壓,過去痛苦的生活,用諷刺的手法對封建社會進行了批判。爲此,魯迅先生以狂人的思想與口吻無奈的吶喊,去救救自己的下一代孩子,不要讓下一代的頭腦與思想腐化,不要讓封建社會侵害到下一代,生活在“吃人”與“被吃”的世界裏。

魯迅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敢於在那樣的時代勇敢的站出來批判社會的險惡。既然是瘋子,就只能毫無在意的瘋下去,雖然不知道前方的路應該怎麼走,但跌跌撞撞的走下去……是鹿就總會有盡頭的。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21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狂人日記》。“狂人”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狂妄自大的人,但讀了魯迅《吶喊》集中的《狂人日記》,我對狂人一詞便有了另外的理解。

《狂人日記》小說主要內容是以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日記前言以文言文書寫,爲日記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寫。日記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癒。日記則以白話文書寫,爲作者患病時的所見所聞。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小說寫出了當時的封建思想,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爲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黑漆漆的,不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這句話,意思不僅寫的是“趙家的狗”,寫的還是當時的人們,就算知道是錯的,也沒有一個人敢上去說,吃人,人血饅頭,嫁公雞,寫的當下淋漓盡致。

而魯迅以這樣的形式,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向人們呼喚,想要喚醒人們的良知和思想道義。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22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還擔心讀不懂,翻開第一頁,靜靜地讀了起來......

西遊記》中最迷人的人物是孫悟空,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獨來獨往,無拘無束,成了孩子們理想的象徵和寄託。西行路上的八十一難以及一路的神奇怪異、動人心魄的神魔衝突,反映取經過程中遭受的磨難和艱辛。“真經”已成了“成功”和“目標”的象徵。每每我碰到困難時,我總會想起孫悟空爲幫助師傅唐僧取到真經,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就會勇敢起來,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

文章不是很長很長,分爲好幾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寫,就像是日記一樣,從這個“狂人”的日記中,我們看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讀書筆記。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驚險的一天,都有人惦記着要吃你,描寫出了一個可怕無情的人吃人的社會,黑暗恐怖讓人害怕的一羣人,讀來讓人膽戰心驚。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麼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麼都不顧,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

聯繫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就社會,瞭解了那時的社會,是我對魯迅先生這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狂人日記讀後感 篇23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本文描寫了一個患有迫害恐懼症的狂人的心理獨白,他出生在一個十分保守封建的家庭。

狂人離家多年,他已多年沒有見到大哥了。他回到他的鎮上時,他發現村裡的人。都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着他,連趙家的狗也多看了他一眼。雖然這對我們來言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對有迫害恐懼症的狂人而言,那卻是一種無形的威脅。回到家後,大哥發現他臉色蒼白,又不想吃飯,便叫了一位醫生給他看病,狂人認爲他大哥找醫生來是爲了檢查他的肉肥不肥,好不好吃。那醫生說了靜靜地養病就好了。“靜靜地養”這幾個字嚇到了狂人,他認爲大哥是想把他養肥了後才吃。過一天的早晨,他把他大哥叫到院子裡,質問他有沒有吃人,大哥卻說易牙蒸了自己的兒子給桀吃,去年城裡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舐——吃人不是件稀奇事。狂人突然他明白妹妹五歲時的死,是因爲被大哥吃了,才知道這裡是一個吃人的地方。

這本書透徹的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吃人”表示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和墮落。看這本書時真令我毛骨悚然,尤其是當狂人意識到自己可能吃了自己的妹妹時。但這本書讓我知道在那個黑暗的社會,人吃人這個可怕的現像是真的存在的,在那個時代,人們竟會爲了填飽肚子而殘害同伴,連自己的安全都保障不了!

最後一句“救救孩子”,或許不止是拯救孩子的肉體,而是孩子的心靈吧。讓他們擺脫這種可怕又黑暗的舊社會的封建迷信。魯迅先生的書真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