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端午節的日記(精選15篇)

端午節的日記(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一天的時間眼看就要結束了,相信大家這一天裏都收穫頗豐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日記吧。如何把日記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日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的日記(精選15篇)

端午節的日記1

糉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每到五月初五,糉子就成了這一天裏最多人吃的食物。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糉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傳說,至於還有什麼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纔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糉葉放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糉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糉子也並不簡單。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乾、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睏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着雞蛋和蘸糖的甜糉,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節,糉子節!

端午節的日記2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相關儀式,來紀念這一特別的日子。

端午節的來歷是爲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據記載,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卻無能無力,他心如刀割,於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到汩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船在江裏打撈屈原的屍體。百姓又害怕江中的魚、蝦、蟹吃屈原的真身就把飯糰等食物扔進江中。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我們北方沒有龍舟可賽,但喝酒,吃米糕,吃糉子的習俗還是有的。每年五月初五,人們總要包糉子,做米糕,炸油餅。孩子們在這一天最高興,因爲米糕,糉子一年裏是不多吃的。老人們對這一節日,是一定不會馬虎的。孩子們也常唸叨,什麼時候過端午節,幾時才能吃糉子、米糕,那份感情,那份期盼是那樣真切。

包糉子,做米糕一般在農曆五月初四的晚上。米糕,糉子不容易熟,要煮一夜。孩子們總是在期盼中進入夢鄉。第二天一早,孩子們端着米糕,拿着糉子一邊吃一邊談論誰家的糉子、米糕好吃,誰的媽媽的手藝好,那情景真讓人羨慕。

我總是期盼端午節的到來,爲那香甜誘人的米糕着迷。

端午節的日記3

讓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終於來了,我已經聞到了糉子香的味道是那麼的誘人。下面我就爲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的傳說和習俗吧!

端午節的第一個傳說就是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自己就跳進汨羅江死亡。

傳說屈原死後,漁夫們就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

第二個傳說是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成爲了神話。

端午的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掛香包……

我介紹完了,像這樣的神話還有許許多多呢!

端午節的日記4

我的家鄉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是爲了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而命名的。我家鄉的端午節也是與衆不同的。

還記得那是小時候,有一年媽媽領我回老家過端午節。那天早晨,我正在睡覺,媽媽忽然叫我起牀。我問媽媽:“天還沒亮,那麼早起牀幹嘛呀?”媽媽說:“今天是端午節呀!媽媽要帶你去看看這裏的人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我高興極了,馬上穿好衣服,跟媽媽出發了。

我們坐着舅舅的摩托車來到了一條河邊。這時河邊已經有好多人了,他們拿着毛巾在洗臉。我好奇的問媽媽:“爲什麼有這麼多人來到河邊洗臉呢?”媽媽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習俗,每年端午節這天太陽沒升起來的時候,人們都來河邊洗臉洗眼睛,這樣一年眼睛都會明明亮亮的。”真有意思,我們也恭恭敬敬地洗了一把,覺得涼爽極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見路兩邊有好多人在折柳枝。我問媽媽:“這是幹什麼呀?爲什麼要把柳枝折下來?”媽媽說:“在柳枝上掛上紙葫蘆,然後插在大門上,這樣纔有過節的氣氛。”後來我查書,原來人們相信插柳能避邪。

哦!我明白了原來老家過端午節還有這麼多講究,真是不虛此行呀!

端午節的日記5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這天大街小巷到處都洋溢着節日的氣氛,端午主要是用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它與春節、中秋節一樣熱鬧。

這天,人們會把艾草和菖蒲掛在門上、還會吃糉子、看賽龍舟、小孩佩戴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聞起來清香四溢,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我媽在震源堂也給我買了一個很漂亮的香囊我把它掛在了自己的.小房間裏。

端午包糉子是一大習俗,聽外婆說端午那天每家每戶都要包糉子但那時糉子裏的餡很單調沒現在那麼多餡,現在條件好了,人們對吃也有了很多講究,把原本單調乏味的糉子變化成五花八門的,有火腿餡的、香菇肉餡的、板栗餡的、牛肉餡的······真是別具一格吃着讓人回味無窮。早上外婆也給我煮了幾個不同餡的糉子讓我選,剛一出鍋我就聞到一股清香的棕葉味讓我迫不及待地選了一個香姑肉餡的剝開棕葉,撲鼻的香味就直入心肺,我忍不住咬了一口,閉上眼睛慢慢地咀嚼,糉子的香甜味佈滿了我的全身,真是舒暢啊!

我家過端午不光吃了各種餡的糉子還吃了“五黃”,外公還給我講了很多關於端午的趣聞,這個端午讓我收穫了很多。

端午節的日記6

“五月五,是端午,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伴隨着歡快的童謠,又一個端午節降臨在我們的身邊。

人們都說,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要包糉子,賽龍舟。把包好的糉子扔到汩羅江內,讓魚蝦吃飽肚子,而不吃屈原的屍體。所以,今天早上我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包糉子。

我打開冰箱,拿出糯米、糉葉等原材料開始包。我先將糉葉捲成漏斗形,將糯米倒進去,“哎呀!”我大叫一聲,由於太過冒失,糯米撒到地上了。唉,不管了,先包糉子再說。我又把黃豆,紅豆均勻地撒在糯米上,攪拌了一陣。真好看,就像紅、黃珍珠鑲嵌在潔白的,溼潤的小珍珠上。我把糉葉裹了一層又一層,就這樣,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看到自已親手包的糉子,我心裏不禁樂開了花。後來,我又熟練地包了幾個,把它們一齊放進了鍋裏。幾十分鐘以後,香噴噴的糉子出鍋了,頓時,滿屋子飄滿清香。我嚐了一個,嗯,好吃,糉葉的香味完全融到了糯米里,兩種香味混合在一起,真是妙不可言。

就這樣,一上午的時間就過去了。下午,我到了長江邊上,把兩個糉子放入到江中,雖然我放的地方不是汨羅江,但我相信,兩條江河一定是息息相通。

端午節的日記7

一年當中,五月初五端午節最有意思,吃糉子、插艾蒿、戴香包、系五彩線、掛葫蘆。從初一忙到初五可好玩了。

初一早上媽媽就給我係上五彩線,戴上香包。家裏門上掛上五彩小葫蘆,小笤帚。據說這些物件都有五種顏色。初五的早上還要在門外插上艾蒿,這些象徵着辟邪,保佑一家人吉祥安康。

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和媽媽包糉子,媽媽包的糉子又好看又好吃。看媽媽包糉子很好玩,我就纏着媽媽也教我包。媽媽沒辦法,只能我當一回指導老師了。媽媽把着我的手,先把糉葉的一頭折成個三角形小碗狀,再把糯米和大棗裝進去,然後用糉葉的另一頭蓋在上面,包嚴實了,最後用馬蓮捆好,一個有四個棱角的漂亮糉子就完成了。我和媽媽一會兒就包了一盆糉子。

端午節的早晨,太陽還沒出來,媽媽就把糉子、雞蛋煮熟了。滿屋濃濃的糉香,房門上掛着五彩葫蘆,門外插着艾蒿,溫馨而快樂。我一邊吃糉子,一邊給爸爸、媽媽講屈原的故事。粘粘的糉子,蘸上一點兒白糖,香香的,甜甜的,真耐人尋味。

端午節的日記8

小區很多人家的大門兩側都掛上了新鮮的艾葉,空氣中瀰漫着一襲與衆不同的奇特香味兒。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最特有的日子——端午節。

不過,我在課外書上看到過。傳說,端午節就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由於敵國實施反間計,朝中的奸臣又對他進行無恥誹謗,使屈原遭到國君的冷落並被放逐。當他聽到國家淪亡之時,憤怒而無奈的屈原投江自殺了。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爲了不讓、蝦吃屈原的身體,把米和飯投到江裏,讓魚和蝦吃。流傳到現在,改成了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

說起糉子,糉子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鹹的呢,就是鹹肉、冬菇、蛋黃、乾貝。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端午節除了掛艾葉和吃糉子的習俗,還有些地方會舉行龍舟賽的娛樂活動,它不但是一種有禮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而且是一種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

端午節我們吃着飄香的糉子,看着精彩的龍舟賽,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日記9

時間飛一般地流逝,往事如同過往雲煙般,消散在記憶的深處。回望前年的端午節,再看看現在,任誰都會發出出於肺腑的話:“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

離端午節還有那麼兩三天,奶奶家早就忙開了。那天一早,奶奶就去了菜市場,買齊了包糉子所要的東西。將這些東西一一洗淨,一一擺放在奶奶家的門前。呦。和前年差不多的情景,我依然還學着包糉子。即使是前年也學了一點的我,包的糉子依然是不堪入目的。拿起我包的糉子,輕輕那麼搖一下,你就會看見大把大把的糯米撒下來。外強內幹罷了。

嘔。又是一年的端午節。不知道明年的端午節會是什麼樣的呢?也許一天天長大的我,有一天會不再期待這端午節。但我依然堅信,無論如何這會是我童年中一個美好的回憶。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

身處去家中,正想着該如何將這篇作文寫下去。而遠處傳來的吆喝聲,加油聲。令我無法再靜下心來。一年一次的划龍舟呵。要是從前的我,我想現在早就已經跑出去了。然而,現在我正被這一堆堆的作業所牽絆着。無法控制自己想看的慾望,最終還是探出了頭。河邊早已經有了大批大批的人了,龍舟上,一個個壯年男子都在用着力,總希望自己的龍舟能夠賽過別人的。

又是一年端午節。真不知道下一次的端午節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感覺上有點小小的期待哦。

又是一年端午節。年復一年,然而快樂是不是也要年復一年呢?

端午節的日記10

令人期待的端午節又來臨囉!!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都能放三天的假期,在家和家人一起享受美味的糉子。只是今年的肉糉,我們還來不及包,就送來了二、三 十個!!因此,就偷懶一下,吃別人送來的囉!!雖然沒有媽媽親手包的好吃,但和家人一起享受,味道就是特別美味。

這個時候就要感謝愛國詩人"屈原"啦,因爲人們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裏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並且競相划龍舟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所以現在纔會有端午節的誕生。

端午節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如:吃糉子、戴香包、掛艾草、划龍舟、立雞蛋...等等,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端午節不僅是傳統節日,更讓家人的感情更加親近喔!!所以每年都會放假,讓離家鄉許久的人們,可以回家去探望親人。

我最喜歡其中的立雞蛋,雖然雞蛋每天都可以立,但是,我還是覺得,在端午節立比較好玩!

我希望每年的端午節都可以像今年一樣快樂!

端午節的日記11

端午節到了,我也學會了包糉子,你會包糉子嗎?不會就請跟我學吧!

我們一家三口到了奶奶家,奶奶、媽媽和我包糉子,奶奶已經把糯米泡好了,奶奶說要多泡一段時間,粘性才大。你想吃什麼餡的?比如:豆沙、蜜棗、小棗等。我喜歡吃蜜棗餡的,奶奶把蘆葦葉弄平,再把糯米、蜜棗放到蘆葦葉上,把它們包在一起,然後用線綁起來。奶奶動作非常快,因爲奶奶以前包過糉子,因此她很熟練的包完了一個糉子。但是糯米可不聽我的話了,它總是從蘆葦葉的縫兒鑽出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完了一個糉子,但糉子的形狀不像奶奶包的那麼好看。奶奶鼓勵我說:“不錯了!”我又有了些信心,接着,奶奶又教我包了第二個、第三個糉子,比第一個包的好了許多。

奶奶點火煮糉子,過了一會兒,我就聞到了糉子的香味。我想:再過一會兒,我就能吃到自己做的糉子了!我坐在旁邊等着糉子出鍋。

“吃糉子嘍!”我帶着歡樂的喜悅,來到餐桌旁,“啊!”糉子的香味讓我陶醉了,我包開了一個糉子,咬了一口,又香又甜,我們一家人品嚐着美味的糉子。

我就這樣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日記12

端午節,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端午節,一個令人歡喜令人憂的節日。還記得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麼?還記得他抱石投江前說過的一句話嗎?“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會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是自己高尚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多麼堅強的話呀。裏面包含着多少怨恨,多少期盼呀。

我們杭州過端午,就跟平常過日子一樣,但有一件東西必不可少,就是吃糉子了。

這幾天,爸爸公司裏發下來不多不少正好十個糉子。今天早晨,我下樓吃早飯,奶奶給我挑了一個蛋黃鮮肉糉。只見奶奶把糉子放進鍋裏,然後打開煤氣,在鍋裏放了一些溫水,最後打開火,蓋上鍋蓋。在“撲通撲通”的響聲中,十五分鐘很快過去了,我輕輕地碰了一下鍋蓋,“哎呦,好燙呀。”我立刻大喊大叫起來。奶奶聽到了,趕快跑進廚房,一邊心疼地撫摸着我的食指,一邊快速地打開鍋蓋,接着捏了捏糉子說:“已經熟了,自己拿出來吃吧。”我小心翼翼地拎起糉子的一角,兩手拈着放進了碗裏,吃力地解開粘手的、七繞八拐的繩子,接着打開了沾了我一手水的糉葉。剝下了糉葉,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往嘴裏送,吃得津津有味,糉子一點都不膩,反倒有一絲鹹味兒,真是人間的極品美味呀。

端午節的日記13

昨天,我坐車回家,突然看到灰橋哪邊有一條龍船,心想一定是端午節又到了。回到家裏,我把這事告訴爸爸,爸爸說:“好呀,明天正好是雙休日,我帶你去看賽龍舟。”我聽完高興的差點暈倒。

今天一早,我們帶上自己包的糉子,就向XX出發。XX是溫州的溼地,哪裏河網縱橫,每年都有許多龍舟在哪裏竟賽,可熱鬧了。在路上,爸爸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原來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祭奠日。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國君非常昏庸,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國家也已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爲了挽救國家,屈原向君王提出了許多治國的良策,但是君王一點也聽不進去,屈原不想當亡國奴,就在汨羅江投河自盡。後來人們爲了紀念他,就有了端午節吃糉子和劃龍船的習俗。

當我們到的時侯,河岸邊早已是人山人海了。各河道上也正有許多龍船向這兒靠攏,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運動員們都在磨拳檫掌,躍躍欲試。第一輪上場的是紅、黃、黑、白四艘龍船,我看中白船,我要爲他鼓勁。這時一聲槍響,突然龍鼓齊鳴,號聲連天,四艘龍船像箭一般射出,岸邊的觀衆沸騰了,我也爲白船開始亡命地鼓勁:“加油、加油、白船加油。”比賽結束了,雖然我看中的白船隻得了第二名,心裏有點遺憾,但我還是爲他們能在落後的情況下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的精神所感動。我覺得今天的端午節過的真夠味。

端午節的日記14

一到端午,大街上就會圍得水泄不通,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農曆五月初五到了,家家都包起了糉子。糉子是用膠棗、糯米、黃豆等五穀雜糧包裹而成。這彷彿不是一個糉子,而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了。我們家也包起了糉子,但糉子餡種類繁多。如:豆沙、豬肉、水果,有的還有硬幣哩!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20個糉子。這雖然很辛苦,但我們仍感覺是甜的。

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令人悲傷的來歷:愛國詩人屈原遭到小人的栽贓陷害,被昏庸的楚王放逐到江南地帶。他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恨交加、心如刀割,抱石投身汨羅江。百姓們爲了紀念他,將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聽了這個來歷,我爲屈原這種愛國的精神感到惋惜和敬佩;對昏庸的楚王感到可憐和憤怒;對小人的奸詐感到火冒三丈。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但最有趣的莫過於划龍舟了。寬闊的大河上,數十條龍舟停滯在河上。鼓一響,色澤豔麗的龍舟像氣勢洶洶的士兵,充滿了鬥志。舟上的壯漢們賣力地劃,岸邊的人們嘶着喉嚨喊。加油聲、喝彩聲交織成一片,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快樂的笑容。

端午節保留着自己的傳統習俗,讓人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久遠。今天真是難忘的一天!

端午節的日記15

今天是5月28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正好是爸爸的生日。

日上,我們一家人早早地起牀,打開電視觀看龍舟比賽,剛好開始,只見1號龍船一開始像飛速般向前面劃去,4號龍船也不甘示弱,拼命的追過來,那些船員都全神貫注在划船,兩隊的速度不分上下,其他的隊伍緊跟着後面,3號也從後面追了過來,忽然,5號在1號掉頭的時候,眼看就要幢上了,我爲他們出了滿身汗,我真爲1號和5號着急,萬一幢上怎麼辦呢?

這時,1號一轉,靈活得躲過了1號的幢擊,還有30米就到終點了,我連忙爲4號加油,他們的其心協力,5號第一名,4號第二名,2號第三名,雖然其它選手沒有拿到名次,但是他們卻沒有難過,都說下次要拿到名次。

轉眼到了晚上,我的朋友都來了,我正在玩電腦,到了八點半,該吃蛋糕了,媽媽點好蠟燭,關上燈,大家唱起生日歌來。唱完歌,吃完蛋糕,我們下去玩起“生化戰”來,我們猜拳決定誰來當生化幽靈,莊豐楷和竺願當生化幽員,20秒後出現,我們真趕緊躲了起來,我躲在叢林裏,找到了全部人都沒找到我,我成了他們的目標人物,我好像成了通刑犯,他們成了特警,拿着夜光燈,照來照去,紅外線都照到我了,我忍無可忍,衝了出去,正好被他們抓個“正着”。

轉眼就到九點半了,我只好和這幾位“特警”分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