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元宵節手抄報作品

元宵節手抄報作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爲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下面是元宵節手抄報作品,歡迎參考閱讀!

元宵節手抄報作品

元宵節手抄報1

元宵節手抄報作品 第2張

元宵節手抄報2

元宵節手抄報作品 第3張

元宵節手抄報3

元宵節手抄報作品 第4張

元宵節手抄報4

元宵節手抄報作品 第5張

元宵節手抄報5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1: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爲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爲“上元節”。也有人認爲,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創建“太初曆”,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着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中國傳統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時在白天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難得元宵節當晚可以破禁,自然會盡享歡娛,等待異性來結識,所以不少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爲題材。

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慶,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爲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爲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爲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三)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爲「鼓子燈」,因爲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彩燈、店鋪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爲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現在多爲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傳統。

(四)猜燈謎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裏舉行,因爲寺廟乃民衆閒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裏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爲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衆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

(五)舞龍舞獅

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臺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紗,作爲龍形的燈龍,在龍頭和龍身裏,點上十幾枝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由十幾個人擡着走,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稱爲“弄龍”。十五夜各地的獅陣也一起出動,稱爲「弄獅」,並表現功夫,其目的在驅邪祈安,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意義。

舞龍舞獅時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更爲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2:元宵節的習俗

張燈結綵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爲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爲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衆,

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爲壯觀。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爲“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綵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衆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到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爲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綵,彩燈上描繪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爲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

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爲"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爲熱烈,它體現中國民衆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爲“吃元宵”的食俗。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3:難忘的元宵節

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它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美好,元宵節作文:難忘的元宵節。可還有一些人卻遠離自己的家鄉、親人,如武警戰士,他們爲國家的安寧,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爲給遠離家鄉的武警叔叔們送去歡樂與祝福,元宵節這天,我校“童鷹”小交警社團組織我們與武警叔叔們一起歡度節日,小學生作文《元宵節作文:難忘的元宵節》。我們先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活動現場。一到製作臺前,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洗乾淨手一邊學阿姨婆婆的樣子搓起元宵,一邊懷着興奮的心情等待着武警叔叔們的到來。“來來!”不知是誰喊一聲,只見武警叔叔們邁着整齊的步伐向我們走來。一進門,他們就把軍帽整齊地排在桌子上,然後和我們一起熱熱鬧鬧地搓起元宵。不一會兒,一個個圓溜溜的元宵就搓成。

“燒好咯,燒好咯!”隨着社區婆婆的叫聲,一碗碗熱氣騰騰的元宵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趕忙把元宵端到武警叔叔手上,他們互相謙讓着……看着叔叔們開心的笑臉,吃着自己親手做的元宵,我們的心裏滿是自豪。

時間像飛箭過得真快。武警叔叔們要回隊,我們趕緊站成一排,大聲地說:“武警叔叔再見,元宵節快樂,後會有期!”大家聽全笑。

這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元宵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