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營造書香校園的手抄報資料

營造書香校園的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導語: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爲了擴大學生閱讀量,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活躍校園文化,讓每一位學生與書爲伴。以下是小編整理營造書香校園的手抄報資料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營造書香校園的手抄報資料

關於閱讀,新教育有五個基本的理論觀點: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爲美麗的精神家園;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才能擁有共同語言、共同價值和共同願景,如何營造書香校園?。這些基本觀點,在朱永新《中國新教育》、《我的閱讀觀》、《書香,也醉人》等書中已經全面介紹,許多觀點大家已經耳熟能詳。這裏,再就新教育在閱讀理論上的探索,做一些介紹。

1、對人類,閱讀是一種生命本體的互相映照

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爲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鄒進:《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學思想概覽》,《外國教育》,1988年第3期]。新教育認爲:閱讀,對個體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心靈的成長,不可能有個體精神的完整發育。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童年蘊藏着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潛在着的美好與神奇。

事實也證明:精神發育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閱讀。因爲人類最偉大的智慧、最偉大的思想沒有辦法從父母那裏拷貝和遺傳,而是深藏在那些最偉大的經典書籍之中。閱讀對於生命喚醒的獨特價值在於:書籍在生命獨自面對另外一種精神與情感的情境時,架設起了靈魂交流的場域,使閱讀本身和人精神的匯通變得可能,從而充盈了個體生命的精神生活世界,賦予了個體生命更多的意義,讓人不斷實踐高尚的人生價值。這種讀者與作者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互相映照反覆出現,也就意味着自我教育的不斷實施。

2、對教育,閱讀是一種最爲中職春季周工作計基礎的教學手段

教育,其實是一種文化的“選編”。閱讀,則是文化演進的重要路徑。當書籍的出現(從毛皮布帛、竹簡木簡到紙張),使得閱讀有了越來越便利的載體,教育便漸漸進入經院化的傳授階段。而且,早期的學院式教育還只是少數貴族階層子弟的特權和福利。隨着紙張和印刷技術的不斷突破,書籍基本普及,才擴展了受教人羣的範圍,使純粹少數人享有的文化教育如春天的燕子一般“飛入尋常百姓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正因爲書籍閱讀的實現,教育才真正有了持續的進步;也正因爲教育的發展,才促進了科學和文化的飛躍,纔有了今天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當下社會功利化的大背景下,學校的應試教育有漸漸將閱讀窄化爲教材和教輔的趨勢,豐富的大量閱讀有漸漸從學校中消退的跡象,與世界新知從未像今天這樣不斷以幾何級增長的現實恰恰背道而馳。應試教育這種片面重視分數、忽視閱讀的做法,帶來了許多的嚴重弊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僅學生如此,教師亦然。最該有文化的人越來越沒文化,最該讀書的人越來越遠離圖書。忽視閱讀的教育越來越容易走進死衚衕。缺少必要的閱讀,使我們的學校異化爲分數競爭的訓練場,也使得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在他們的教育生活中缺少生命的光彩和幸福。

在約兩百年前,雨果曾這樣說,“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啓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由此,學校的重要性便顯示出來了……書籍的朝代開始了,學校爲它準備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講過,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要有了爲教師和學生精神成長而提供的圖書,那就是教育。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位大家對學校教育與閱讀寄予了多麼大的期待。

的確,學校教育在這兩百年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讀書似乎已經成爲學校的代名詞,學校已然成爲“書籍的朝代”的主要殿堂。因此,在學校中,書籍是最不可缺少的材料和財富。在新教育看來,閱讀是一種最爲基礎的教學手段,是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如果一個學校將這個問題解決了,主要的教育任務應該說就算完成了。如果一個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離開校園就很容易將書本永遠丟棄到一邊,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學校教育通過最有效率的課堂教育方式,將人類的知識高度集約化、效率化和組織化,在有效的時間內教給我們的孩子,其作用就相當於母乳。但如果一個孩子終生都餵養母乳,那麼,他肯定是一個發育不良、營養不全的孩子。我們新教育認爲,教科書不能全部容納真正意義上原生態的思想。教科書的閱讀和我們新教育所倡導的閱讀範式不具有通約性。教科書把人類的知識無限可能壓縮,知識的營養要素流失是必然的,難以真正給人帶去生命的豐盈。離開了對於人類經典的閱讀,學生就不可能走得很遠。由此可見,學校的教科書學習不能代替閱讀,閱讀纔是教育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根本舉措。同時,新教育的學校絕不是將閱讀作爲形式熱鬧的活動而開展,而是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去;不再是以往的教師監督學生去閱讀,而是通過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將教師、父母與學生一起捲入到主動的閱讀中來。

3、對社會,閱讀是一種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不平衡,教育也是如此。那些源於不同區域、學校和家庭各種現實差距和不平等造成的遺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窮人無法在資源上和富人匹敵,但是,相對低廉的書籍和便捷的閱讀,卻會最大可能地彌補他們之間存在的差距。

正如狄金森在詩歌中說的那樣:“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向遠方。這條路最窮的人也能走,不必爲通行稅傷神,這是何等節儉的車——承載着人的靈魂。”

從這個意義上說,書籍是促進社會公平最好的禮物。閱讀能夠讓弱勢羣體的教育狀況得到改善,讓人自身變得豐盈,逐漸成爲優質教育羣體,進而改變命運。

斯蒂芬·克拉生在《閱讀的力量》一書中說:“雖然貧窮家庭的孩子接觸書籍的機會比較少是事實,但若是將貧窮孩子分成兩組,被提供較多讀書機會的那一組孩子將會發展出較高的語文能力。”[(美)斯蒂芬·克拉生:《閱讀的力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版]在這本書中,斯蒂芬·克拉生用大量的數據對比發現,學校和家庭閱讀環境好壞、圖書館有無和多少、藏書多寡、父母教師讀書與否、學生閱讀量大小等因素與學生成績的好壞密切相關。

對於學校而言,硬件設施是教育的基礎,但決定教育水平的是軟件水平,決定軟件水平的關鍵是閱讀水平。只有在寧靜的閱讀氛圍中,孩子們纔不會感到邊緣化、差異化。因爲閱讀能帶來精神的寧靜和豐盈,消弭物質的匱乏和貧困。重視閱讀的學校,即使校舍很蔽陋,它也完全有可能是一所優秀的學校。

“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與絕望的終極武器,我們要在它們消滅我們之前殲滅它們。”[(美)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南海出版社2009年版。]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相信,閱讀是一種讓社會改變的強大力量。

4、對個體,閱讀是一種彌補差距的向上之力

人類那些最偉大的智慧和最美好的價值深藏在那些最偉大的著作之中。尤其是那些經過大浪淘沙積澱下來的兒童經典,更是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形象生動的人物命運、精妙設計的故事情節,把真善美的價值送達孩子的心中。閱讀尤其是兒童閱讀,對影響人的志向、人生觀、品格情操和生命狀態的重要作用,已經取得了廣泛的共識。

新教育認爲,閱讀首先是一種活動,是一種人的意識、思維、心智、認知、情感等全部參與的向上活動,其次是一種需要漸進培養能力的活動,最後是人建構其精神意義和文化生活過程的活動。儘管每個生命體都先天存在不同和差異,但閱讀卻是一種可以通過後天培養人人掌握的能力。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大腦內並沒有專門負責閱讀的腦區,基因尚未將閱讀融入編碼結構中,人類的.大腦所建立的基因圖譜還是來自於以狩獵採集爲生的遠祖們,人類也沒有充足的時間來形成專門的閱讀神經迴路。閱讀是人類發展過程中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正因爲沒有特定的基因組直接負責閱讀功能,我們的大腦只好在負責視覺和語言的原有結構間建立聯接(閱讀的神經迴路)去學習閱讀這項新的技能。科學家們沮喪地說,正因此每一代的每一個兒童都需要重複大量的閱讀工作。兒童天生就會辨認聲音,而文字是額外的需求,他們需要努力學習纔會讀懂。而爲了獲得這項非天賦的技能,兒童需要一個全面的閱讀教育環境。因此,應該爲孩子提供和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讓他們與書觸手可及,並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慢慢地讓他們在那些承載着人類最美好的故事和最美妙的知識書籍世界裏健康而快樂地成長。所以,教會孩子閱讀,讓孩子擁有閱讀的能力,他便會通過與書本的對話,擁有積極的人生觀;會通過所閱讀到的正能量的內容,不斷修正自己對人生和世界的態度看法,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養成向上的高尚品格。如此一來,千千萬萬個個體的閱讀就必然匯聚成推動社會倫理進步的強大力量,進而彌補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閱讀的需要好像一堆火藥,一旦點燃起來,便再也不可收拾。”

5、對生命,閱讀是一條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

心理學告訴我們:閱讀是通向內心安寧的一條通道,它除了能解決人的生存之外,還能給心靈以慰藉,讓人真正地擁有幸福。沉浸在閱讀的氛圍中,人們都會有舒緩情緒、忘卻煩惱的深切感受。

好的書籍,就是一位最好的心理醫生。在我們的校園裏,有大量的閱讀時間,有大批熱愛閱讀的孩子,校園的管理將變得容易,撓頭的教學問題也會得以改善。當學生進行自由閱讀時,班級會非常安靜,一般不會有秩序問題。

“一位中學校長說自從他們學校開始營造閱讀環境以後,發生的紀律問題降低了50%”。[(美)斯蒂芬·克拉生:《閱讀的力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版。]教育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通過科學的閱讀指導,孩子在與那些最美妙的故事和最美好的知識遭遇後,會漸漸發生改變。

事實上,在我們新教育實驗的學校裏,有很多問題學生和發育弱勢的學生通過閱讀得到成長的案例:很多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每年都有明顯的新變化。如新教育實驗的鄉鎮學校小學裏的案例,前後對比發生的變化之大,讓人驚訝之餘,也讓人非常感動和感慨。

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時,新教育實驗團隊給災區的孩子們帶去了新教育的兒童閱讀課程,教育文摘《如何營造書香校園?》。令人欣喜的是,聆聽故事和閱讀那些最美好的書籍,對於撫慰和舒緩兒童心理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我們應該堅信,每個班級、每個家庭、每個單位充滿閱讀的氛圍,很多社會問題病和生活苦惱都會得到抑制和療治。閱讀的行爲通過書籍這樣美妙的載體,它將人類積蓄的正能量帶到我們的身邊,融入我們的心中。當一個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得以實現,我們面對的才能是健康和諧的世界。

教育,要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這是教育應該恪守的宗教教義般的信條。只有閱讀成爲在我們的學校裏最日常的行爲,成爲教育最神聖的教育使命,我們才能夠讓學校真正成爲教育在場、生命在場的地方。

在中國教育的大背景下,作爲民間教育行動的新教育實驗,我們將閱讀作爲改變教育生態的切入點,將營造書香校園作爲最重要的教育行動,力圖在校園、教室乃至家庭,將閱讀放在最基礎的位置上加以觀照,使教育迴歸本真。

近年來,新教育實驗在閱讀理論上的探索取得了較爲豐碩的成果,除了前面提到的《我的閱讀觀》、《書香,也醉人》外,分別還出版了《閱讀,讓城市更美麗》(朱永新主編,人民出版社)、《學習,讓城市更精彩》(朱永新主編,人民出版社)、《讀書論:“營造書香校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丁林興,蘇州大學出版社)、《閱讀的價值、危機與出路——新教育實驗“營造書香校園”的哲學思考》(盧峯,博士論文)。新閱讀研究所策劃的《新閱讀文庫》和《新閱讀譯叢》的十餘本圖書,也正在翻譯出版之中。

二、新教育在閱讀實踐上的行動

新教育有一個重要的主張:行動,就有收穫;堅持,纔有奇蹟。新教育人在積極探索閱讀理論的同時,自覺地開展了許多閱讀的實踐與行動,爲推進中國的書香校園建設和書香社會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營造書香校園:閱讀立校

營造書香校園,就是通過創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多彩的讀書活動,讓閱讀成爲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社會的形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言:“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要有了爲教師和學生精神成長而準備提供的圖書,那就是學校了”。的確,學校,首先意味着閱讀,因此,怎麼樣評價閱讀對於一個學校的意義都不爲過。我曾經說過,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基於此,新教育實驗從最初的“六大行動”到如今的“十大行動”,都將“營造書香校園”作爲各大行動之首。這是因爲新教育作爲一項基於教育行動的實驗,將閱讀作爲撬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礎和行動源頭。

在全國參加新教育實驗的上千所學校中,營造書香校園往往成爲他們參與新教育項目的首選,他們會將學校圖書館、年級圖書廣場和班級圖書角建設作爲首先予以重視和投入的方面。這一方面源於新教育重視將閱讀作爲實驗的起點,另一方面他們認識到,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閱讀是孩子們面臨的第一個重大問題,是孩子們不可規避的第一道門檻,也是使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的重要基礎。無論是在圖書室,還是在教室,乃至學校的走廊,書籍都能觸手可及。試想一下:老師和學生徜徉在充滿書籍的校園,漫步在書香濃郁的校園,與聖賢對話,和雅士交流,這該是一所多麼令人期待和神往的校園!

在新教育學校,閱讀活動的開展更是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從9月28日的校園閱讀節,到形形色色的閱讀主題月;從圖書漂流到圖書跳蚤市場;從閱讀之星評比到閱讀班級競賽;從自制圖書展示到撰寫圖書評論;從圖書戲劇表演到名著影視欣賞。

新教育人堅信,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沒有書香的校園,教育只是一個訓練的場所。我們希望,書香校園是新教育實驗爲學校打下精神底色的一項最重要的活動。

(二)倡導共讀理念:共同生活

共讀的傳統,也許可以上溯到文字尚未產生的遠古口耳相傳的時代,可以設想在一堆篝火旁,一羣人在聽一位老者講述先人講給他的那些故事。如果老者的記憶是一本書的話,他的講述便是朗讀者的角色,將種族和人類中那些最重要的最值得流傳的故事傳給後人。這種共讀,其實就是一種精神文化生活。

早在2007年的新教育年會上,我們就提出了“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理念。新教育所倡導的“共讀”理念,是基於教育與學習是建立在一種有效對話基礎上的理解。最好的學習應該是充滿着魅力的知識與學習者對話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的對話過程,是師師之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學習本身就理該是一個共讀共寫的過程,是一個共同生活的過程。閱讀作爲這種對話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共讀便是教育過程中的較好的選擇。

在共讀的實踐中,新教育強調父母與老師應該成爲孩子的閱讀榜樣與夥伴。

格雷厄姆·格林說:“一個人日後會成爲怎麼樣一種人,端看他父親書架上放着哪幾本書來決定。”讓孩子喜歡閱讀,父母的引導和榜樣示範非常重要。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不讀書甚至也癡迷電子遊戲,難免讓人對孩子的家庭生活而感到憂慮。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或文本環境的家庭,與沒有或無法提供這種環境的家庭,形成了社會的兩種階層。現代研究同樣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取決於對業餘時間的支配。基於上述邏輯,我們認爲,童年的閱讀,決定兒童之間的差距。新教育主張家校互動、親子共讀,讓學生和老師、家長都捲入到共讀中來,每一段時間大家共讀一本書,一起交流和討論,共同編織閱讀分享的生活。通過共同的閱讀,老師、父母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從而避免成爲“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新教育不僅倡導家庭閱讀中的親子共讀,而且倡導校園裏的師生共讀,包括教師之間的專業共讀,甚至是學校行政、教學、後勤人員的教育共讀。在新教育的學校裏,教師、學生、父母之間每天的共讀活動,以及共讀以後的共同交流,使得親子、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得以實現,相互的認同接納感增加,從而並且使得教育教學管理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通過共讀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形成堅持閱讀下去的動力,不斷地共同分享討論和深入觸摸經典帶來的愉悅與思考,從而建構每個人生命中必要的智力背景和基本的思維能力。這種必要的共讀,讓人能夠得以真正窺得閱讀的光芒,讓人從對冰冷書本的疏離中漸漸喜歡上閱讀,從而養成閱讀習慣,使專業閱讀成爲師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總之,通過有效的共讀,那些最重要的語言密碼和價值得以傳遞,無論是父母與孩子,還是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就不再是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而能夠真正實現成爲一個有着共同生命譜系的生活共同體。新教育相信,人類集體閱讀的高亢之音是天底下最美的和聲。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社會怎麼進步,我們都需要夜晚燈下親子共讀的時光,需要教室裏共同浸潤於書籍的快樂,需要教育者在教研共同體的研讀中不斷領略教育的魅力。

同時,新教育呼籲把閱讀作爲國家戰略。新教育認爲,閱讀應該成爲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戰略。一個民族的思想基礎和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離不開閱讀,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建設更離不開閱讀。共同的閱讀,是促使我們這個民族形成共同語言和共同精神密碼的關鍵,是構建我們這個民族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爲此,我們建議設立國家“閱讀節”,呼籲制定《國家閱讀大綱》、成立國家全民閱讀指導委員會、建立國家閱讀基金,將閱讀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上,從而有效地推動全民閱讀,大興閱讀之風,建設書香四溢的文明和諧社會。

(三)探索兒童課程:幸福童年

新教育一直主張,把最美好的童書給最美麗的童年。

長期以來,我們只關注兒童的軀體發育,而忽視了關心兒童的精神成長,以致於我們現在的很多兒童成了軀體上的“巨人”,精神思想上的“矮子”。事實上,童年的祕密遠遠沒有被發現,童書的價值遠遠沒有被認識。兒童時期的閱讀,是刻骨銘心的,是歷久彌新的,更是深入骨髓的。童年的閱讀,是人生的底板。童年時的閱讀,決定着人生的未來。讓孩子們親近書、喜歡書、閱讀書,這就是打通了他們走進更廣闊的精神世界的通道。我們新教育團隊重視給孩子們選擇最美好、最適合、最生動的書籍,在他們心田播撒這些美麗的種子,並且希望這些美麗的種子,經過無數歲月,最終在他們漫長的人生歷程中怒放出美麗的花兒來。

多年來,新教育實驗團隊一直在探索將閱讀課程化,努力使閱讀不再僅僅成爲語文課的補充,而是學生各科學習和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晨誦、午讀、暮省”,就是我們的探尋成果之一。

晨誦,就是每天清晨用一首詩開啓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個黎明。我們給晨誦取了一個非常詩意的名稱:與黎明共舞。希望孩子們在每天的黎明時分與經典詩歌共舞,讓他們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時間得以舒展,靈魂得以靈動,師生共同傳達一種愉悅、飽滿的精神,並以此開啓一天的學習。新教育實驗開發的晨誦,是一個結合了古典詩詞、兒歌與兒童詩、現代詩歌的複合課程。詞句優美,兒童在吟誦時可以感受與理解,傳遞人類美好的願望與情愫,是新教育晨誦的三個基本特點。晨誦的主要形式有:晨間誦詩、日常誦詩、生日贈詩和情境誦詩,等等。新教育的晨誦,已經不是語文老師的單兵作戰,而是數學、英語、自然、美術、音樂等各個學科老師都參與的團隊合作。

午讀,就是在每天中午(不僅是中午時分,也包括每個白天的某些教育教學過程中),孩子們閱讀那些符合他們年齡階段的書籍。新教育認爲:童年不是一個靜止的房間,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確,由粉紅到天藍的彩色階梯。二年級和四年級,不是相近的兩個教室,而是隔了幾重天地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閱讀也就應該是符合它們各自的不同特點。新教育的“毛蟲與蝴蝶”兒童閱讀項目的研究,通過對低段讀寫繪一體實驗、中段的大量閱讀實驗、高段的整本書共讀實驗的研究,越來越使得這種有針對性的閱讀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教育治療”效果。許多孩子都自覺地開始遠離電視、遠離遊戲,整個精神面貌,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觀,也改善了無數親子、師生、家校關係。

暮省,指的是學生每天在完成學業以後,梳理、思考與反省自己一天的學習生活,並且用隨筆、日記等形式記錄下來,同時師生之間也可以通過日記、書信、批註等手段,相互編織有意義的生活。教師與學生用日記記錄自己的成長,親子之間、師生之間用詞語相互激勵、撫慰,成了新教育實驗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新教育以閱讀爲主導內容的兒童課程,通過多年的實驗,產生了大量感人的故事,也激勵了參與實驗的教師和學校,也讓那些父母親們感動不已,讓人們真正地感受到了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四)重視教師閱讀:專業成長

與其它教育實驗不同的是,從開展新教育實驗之初,我們就把教師的專業成長作爲實驗的邏輯起點。從新教育實驗草創時期的“教育在線”網站開始,就不斷彙集了全國一批又一批中青年教師,通過互相交流獲得成長,從而奠定了新教育實驗開展的基礎。

新教育對於專業閱讀有這樣的兩點基本共識:第一,如果沒有教師的專業閱讀,就沒有教師的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與發展。通過這些年的探索,新教育實驗逐漸摸索出一條“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專”模式。如果說專業寫作是教師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發展共同體是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那麼,教師的專業閱讀則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第二,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專業領域而言,都存在着一個最合理的知識結構;專業發展,必然會經歷一個“浪漫→精確→綜合”的有機過程;每一門類知識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條由淺入深的路徑;對每一個教師而言,都存在着一條獨一無二的閱讀路徑。在特定發展階段中的具體的教師,面對特殊的場景,一定有一本最適合、最需要他閱讀的書籍。新教育實驗強調應關注根本書籍,即奠定教師精神及學術根基、影響和形成其專業思維方式的經典書籍。能夠成爲一個教師的根本書籍意味着,他能深刻理解這本書,而這本書也能成爲他思考教育教學問題以及閱讀本書籍的原點。新教育實驗強調知性閱讀,希望教師通過對書籍的聆聽、梳理、批判、選擇,在反覆對話中,將書籍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到自己的結構之中,從而使原有的知識結構得到豐富、優化或者重建。

新教育的各種專業發展共同體,凝聚了一羣擁有教育理想和激情,渴望成長與發展的優秀教師。新教育的教師培訓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成立了新教育實驗網絡師範學院(簡稱“網師”),完備了“新教育教師專業閱讀地圖”,正在研製了“中國中小學教師基礎閱讀書目”。幾年來,有上千名學員通過網師的各個課程QQ羣,接受教師專業閱讀培訓。

(五)研製推薦書目:精神配餐

我們認爲,倡導閱讀的重要性是解決讓人們重視閱讀並開始閱讀,而精心研製適合各領域各人羣閱讀的書目,則是解決引導人們該“讀什麼”的問題,基本書目的推薦對閱讀推廣是重建民族共同的核心價值和文化認同、提高全民族閱讀水平的一項基礎性的文化工作,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利國利民、功在未來的戰略性基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