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廉潔家風伴我行手抄報內容

廉潔家風伴我行手抄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清廉潔家風手抄報圖片大全,清廉潔二字不論是放在哪兒都是最重要的,家風影響的是一個家庭,如果這個家庭奉行清廉潔家風,那麼,這個家庭裏面的成員也會成爲一個清廉潔的人。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清廉潔家風伴我行手抄報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廉潔家風伴我行手抄報內容

廉潔家風伴我行手抄報內容 第2張

廉潔家風伴我行手抄報內容 第3張

  篇一:廉潔家風伴我行名言

1、污泥不染爲尊,清正清廉明爲貴。

2、執法如山方顯凜然正氣,清正清廉潔自會寵辱不驚。

3、貴莫貴於清廉,賤莫賤於多欲。

4、爲政重在清廉,做人重在誠;說話重在信,辦事重在實。

5、固本清源,反腐倡清廉。

6、松竹梅,歲寒三友,清廉正清,爲官三要。

7、手莫長,心莫貪,盡職盡責做好官。

8、嚴是愛,鬆是害,清廉潔從政做表率。

9、克服“衙門作風”,力倡雷厲風行。

10、爲政不貪,頭頂藍天;爲政不清廉,利劍高懸。

11、相夫教子莫貪心,賢妻良母牢牢記;身旁多鼓勤政勁,夫妻常做清清廉事。

12、財欲是隻虎,是柄劍。

13、不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由頭,不給自己半點腐敗的念頭。

14、爲官以清廉爲先,爲政以勤爲基,爲民以實爲本。

15、興清廉政之風,樹浩然正氣。

16、清廉潔源於自律,墮落始於貪婪。

17、清廉政勤政堂堂正正,秉公爲民清清白白。

18、誠信做人家庭和美,清廉潔奉公守好家門。

19、愛家常提逆耳忠言,惜子當飲苦口良藥。

20、清白做人,才能輕鬆做人;清白做官,才能輕鬆做官。

  篇二:傳統家風特點

1、榜樣性

家風作爲一個家庭或家族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它的提出必須具有權威性和典範作用,即“榜樣性”。中國古代傳統家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存在於宗族之中,日常行爲受到族約的限制。族約的制定通常是由族內德高望重的長輩商討所得,裏面蘊含了這些長輩日久經年的爲人處世哲學,也兼顧了社會風潮和公平正義。這樣的族約無論是否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都有很強的“法規”性,家族內部成員出於對長輩的'尊重和信任,會無條件地執行並延續下去。

然而,族約制定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能因爲族內優秀成員的誕生而改變;亦或是家族優秀成員誕生後再定立傳世的家規、家訓。

比如,司馬光著《家範》,就是家族內優秀成員誕生而改變族約的例子。司馬光其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其父司馬池官拜兵部侍郎、天章閣侍制(天章閣屬於翰林學士院,侍制是皇帝的藏書閣顧問。),這樣世代簪纓的詩書之家,定有家規、家訓。司馬光成爲司馬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後,撰寫《家範》,系統地闡述了家庭的倫理關係、治家原則,以及個人修身養性和爲人處世之道。至此,《家範》中的思想便成爲了司馬氏的家風。

再如,山東諸城東武劉氏家族,就是家族優秀成員誕生後再定立傳世的家規、家訓。劉氏家族原本鄉里布衣,世代爲農,是移民到山東的新家族。劉必顯是家中第一個進士,官拜戶部廣西司員外郎,晚年辭官歸故里,致力於子孫的教育,立下了“當官清廉、積德行善、官顯莫誇、不立碑傳、勤儉持家、喪事從簡”的家訓。

自清順治年間劉必顯中進士算起,至道光末年爲止的近兩百年裏,劉家連續7代,先後科考得中198人,其中進士共計5世11 人,舉人共計6世35人,七品以上官員73位,出任知縣、知府、道臺、學政、布政使、巡撫、總督、尚書直至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者皆有,其中最爲著名的便是劉統勳、劉墉父子

2、社會性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存在必須是與社會風潮相適應的。自漢武帝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格外推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爲“八德”。“八德”作爲封建社會人們的行爲規範,普遍存在於家風之中。

在宋代,程朱理學興起、社會的變革動盪以及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入侵併未動搖百姓對封建思想的信仰,反而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在“八德”的基礎上延伸出“烈”這一品格。故而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這樣的家風在社會上普及。到了明代,陽明心學引領風氣之先,“知行合一”的思想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依然有指導意義。由此可見,家風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在社會主流思潮的影響下,家風可能被重新釐定。

3、傳承性

“世代相傳”及“生活作風”是家風的兩個重要標籤,家風的傳承性很大程度體現在生活作風上。生活作風可以分爲價值認同與生活方式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並不能完全割裂開。價值認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價值認同的表現形式。價值認同是家風得以傳承的基礎,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認同祖先的價值觀,纔會踐行那樣的生活方式。

比如,清正廉潔是一種價值觀,而勤儉持家便是這種價值觀在生活方式上的體現。當然,許多家風、家訓並不會將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區分得非常清楚,因爲簡單明確的表達更利於流傳。這種簡單明確還體現在對典籍的高度概括上,往往幾個字就濃縮了一個思想或一種道理;同時又必須是接地氣的表達,因爲家族中文化程度不同,若寫得艱深拗口,則不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