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小學生科學手抄報精選推薦

2016小學生科學手抄報精選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7K 次

  地震科普小常識

2016小學生科學手抄報精選推薦

  【概述】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爲地動。它就象颳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爲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爲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爲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着很大的影響。

  【地震的產生】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一定範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爲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爲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爲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爲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着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繫,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鬆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樑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