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5年重陽節手抄報的資料

2015年重陽節手抄報的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重陽節手抄報的辦報資料:去粗取精,吸取中華傳統孝親敬老文化的精華

2015年重陽節手抄報的資料

傳統孝親敬老文化,內容豐富,納入了歷代社會道德規範、法律規範範疇,已發展成爲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下面有選擇性地引用孔子、孟子和過去啓蒙教育有關孝親敬老的論述,加以剖析,以便吸取其中精華,做到古爲今用。

在《論語》、《孝經》中,孔子對“孝”的內容、要求、作用、意義,有諸多論述。如“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天地之性,人爲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孔子還指出,子可諌其父母。如說:“事父母幾誎,見志不從,不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有爭子,則身不限於不義。故當不義,故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孝經》對於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孝,都分別規定了具體的守則。

孟子則進一步將孝親敬老愛幼推而廣之及社會,並將“孝”與“仁”聯繫在一起,強調君主要“施仁政於民”。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之實,孝親是也”“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載於道路矣。”孟子答梁惠王曰“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賦稅,深耕易褥,壯者以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挺以達秦楚之堅曱利兵矣。”

重陽節手抄報圖

由清代李毓秀編、經賈有仁修訂的《弟子規》,吸取了《論語》、《孟子》、《孝經》、《禮記》中的精華,對於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處理好各種關係的許多闡述,都有可取之處。如書中雲:“首孝悌,次謹言。”“泛愛衆,而親仁。”“父母叫,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親所好,力爲具;親所惡,謹爲去。”“親有過,誎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誎不入,悅復誎,號泣隨,撻無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還有過去一些啓蒙教育的內容,對弘揚孝親敬老文化,也有可取之處。如《三字經》雲:“首孝悌,次見聞。”《增廣賢文》雲:“百行孝爲先。”“羊有跪乳之恩,烏有反哺之義。”《神童詩》雲:“心血爲兒盡,親年不再來,及時勤孝養,歲月苦相摧。”《幼學瓊林》雲:“得親順親,方可爲人爲子。”《名賢集》雲:“家和貧也好,不義富何如。”《千字文》雲:“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

由上可見,孝親敬老文化規定了“孝”的內容、要求、措施、方法,以及“孝”在歷代的地位、作用、意義。“孝”涉及個人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等修身問題,“孝”涉及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親愛家人、效忠民族、回報國家等一系列道德行爲規範。“孝”與個人、家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都有密切聯繫。”“孝”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它是規範社會成員行爲、具有凝聚力、感召力的倫理道德標準。“孝”與“敬”、“仁”、“義”、“禮”、“忠”、“信”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傳統孝親敬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