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最新元旦手抄報內容精選

2016最新元旦手抄報內容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有關印度元旦節的習俗

2016最新元旦手抄報內容精選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爲新年共5天,第四天爲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爲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爲“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爲羅摩的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紮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着火的箭,紙紮巨人便在觀衆的歡呼聲中着火燒燬,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着精製的小燈,拿着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擡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裏,射到親友身上,稱爲“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爲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爲慶祝新年,在遊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杆,杆頂有一隻盛着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杆上爬去的小夥衛子,小夥子們則在杆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杆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爲止。

  元旦習俗之古龍傳說

古代我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初一爲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初一爲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詳細信息,請看下文。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爲“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爲歲首“新年”,但仍沒稱“元旦”。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爲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爲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初一稱爲“春節”。

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爲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爲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爲元,初一爲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爲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纔不太成器,他把“天子”的皇位沒傳位於兒子,而是把皇位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爲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爲“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啓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