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有關祖國建設新成就的手抄報資料

有關祖國建設新成就的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導語:下面分享一些關於祖國建設新成就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祖國建設新成就的手抄報資料

祖國建設新成就手抄報圖片01


祖國建設新成就手抄報圖片02


祖國建設新成就手抄報圖片03

  【祖國建設新成就手抄報資料】

三峽工程造福百姓

在世界能源日益緊缺、江河開發與保護備受重視的今天,三峽大壩橫空出世,再次顯現出決策者的高瞻遠矚。5月20日,三峽大壩全線澆築到185米設計高程,主體工程提前9個月完工,這一跨越世紀、創造多項世界第一的偉大工程,開始顯現其在防洪、發電、航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防洪:抑洪驅獸,安瀾興邦

洪水,一直是長江中下游人民的“心腹大患”。富饒的糧棉油基地、密佈的村莊城鎮、密集的工礦企業以及近8000萬人口,長期被長江水患所困擾。特別是荊江險段,隨着泥沙的不斷淤積,一到汛期就成了水位高出兩岸地面6米~10米的“懸河”。

興建“截斷巫山雲雨”的三峽工程,首要出發點就是爲了根治長江水患,推進中下游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當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時,防洪庫容高達221.5億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連帶的環境效益十分顯著:

——如遇“千年一遇”或類似1870年特大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配合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區,可使荊江南北兩岸、洞庭湖區和江漢平原避免發生毀滅性災害。

——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到不大於“百年一遇”洪水時,經三峽水庫調蓄後,可不啓用荊江分洪區和其他分蓄洪區。

——提高對城陵磯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庫和武漢附近分蓄洪區的運用,可避免武漢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對武漢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減輕了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威脅。三峽工程能減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有效減輕洪水威脅,還可延緩洞庭湖泥沙淤積速度,延長洞庭湖壽命。

——增加了長江中下游防洪的可靠性和靈活性。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運用分蓄洪區時,因有三峽水庫攔蓄洪水,即可爲分蓄洪區人員轉移、避免人員傷亡贏得時間。

一份調查資料顯示,按1992年價格水平計算,三峽工程防洪多年平均直接經濟效益爲每年22億~25.2億元。除直接經濟效益外,還可避免因大堤潰決而造成的人口傷亡、鐵路幹線中斷、災區生態惡化、疾病流行以及災民安置、家園重建等其他連帶損失。

依據今年汛期三峽水庫的調度方案,僅2006年,三峽水庫就可在需要時提供至少72.9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儘管這一防洪庫容只是三峽工程完建後總防洪庫容的1/3左右,但已超過了荊江分蓄洪區調蓄洪水的能力。

 發電:電出高峽平湖,光照半壁河山

華東、華中地區經濟發達,但能源長期緊缺,電力一直依靠“北煤南運”來維持。動力資源嚴重不足,成爲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我國是世界上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可開發量爲3.78億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92萬億度。然而,在近十幾年,我國水電所佔比重卻每況愈下,水電佔發電總裝機的比重已降到14%,遠遠低於22%的世界平均水平。水電作爲清潔環保的生態型工業,其與火電的不均衡發展現象,顯示了我國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不合理。

三峽工程總裝機容量爲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爲847億度。這就相當於建設一座年產5000萬噸原煤的特大型煤礦或年產2500萬噸的特大型油田,相當於10座裝機容量爲200萬千瓦的大型火力發電廠以及相應的運煤或運油的鐵路。無論從裝機總容量來看,還是從多年平均年發電量來看,在一定時期內,三峽水電站都將是世界上第一大水電站。

面向華中、華東和廣東地區,三峽水電站的供電距離都在400公里~1000公里的經濟輸電範圍以內。三峽水電站全部投入發電後,可以把華中、華東、華南電網聯成跨區的大電力系統,可取得地區之間的錯峯效益、水電站羣的補償調節效益和水火電廠容量交換效益。僅華中、華東兩大電網聯網,就可取得300萬~400萬千瓦的錯峯效益。同時,還具備了北聯華北、西北,西聯西南,組成全國聯合電力系統的條件。

三峽水電站的環境效益更是難以估量。與燃煤發電相比,每年可少排放大量二氧化碳、1萬噸一氧化碳、37萬噸氮氧化合物、數百萬噸二氧化硫和大量灰塵、廢渣,將減輕環境污染和因有害氣體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

  航運:渠化下川江,天塹變通途

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歷來就是溝通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動脈,已形成一個較爲完整的內河航運體系。但在修建三峽大壩以前,宜昌至重慶航道仍然處於航行條件極爲複雜的天然狀態,水流湍急,險灘密佈,僅可通行1500噸級船隊。

據統計,在上述長約660公里的航道上,共有灘險139處。此外,沿線還有27處不能夜航或只能單向夜航的河段。尤其是下川江河段,航道年單向通過能力僅1000萬噸,抵不上一條江南運河的貨運量,大大制約了“黃金水道”運能的發揮。隨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南地區對外物流交流猛增,原來川江的航運條件,已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地處葛洲壩上游的三峽工程,與葛洲壩工程聯合運行,將渠化下川江,全面改變川江航運條件,航運效益十分顯著:

——工程建成後,水庫回水到重慶,形成深水航道,平均水深爲70米,最大水深達170米,水庫平均寬度約1100米,比建庫前航道寬度拓展約1倍。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時間可使庫區航道成爲深水航道,保證了萬噸級船隊從武漢直達重慶的通行,使這一航道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1億噸。

——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充分發揮水運優勢。三峽工程建成後,由於長江上中游航道和水域條件的改善,將促進船型、船隊向標準化、大型化方向發展,每馬力拖載量提高近10倍,船舶運輸耗油量降低70%,綜合運輸成本降低35%~37%。

——有利於庫區港口、航道建設和航標管理。天然情況下,重慶至宜昌間航道在一年內洪、枯水位最大變幅達60米以上,給港口、航道建設和航標管理帶來很大困難。三峽工程蓄水後,年內水位變幅在30米以內,水深增加、水域擴大,可撤銷所有絞灘站,灘險的整治、疏浚、維護費用大大減少。

——大大促進長江上游支流航運事業的發展。三峽工程可與重慶以上長江干流的小南海工程、烏江的大溪口工程、嘉陵江井口工程等相銜接,使長江干流及幾大支流的航運事業進一步發展。據介紹,三峽工程蓄水後,庫區內僅大寧河、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就將增加約55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