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高風亮節的名人故事大綱

高風亮節的名人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孟子的高風亮節。下面請看小編整理的關於高風亮節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參考。

高風亮節的名人故事

  印祖故事

大師生活簡樸,吃飯只求充飢,穿衣只求禦寒。有人供養珍美的衣食,他不得已接受,轉手就贈送別人;如果是普通物品,就交到庫房,讓大衆共享。一次,大師要到揚州刻經處去印經,因爲人地生疏,約高鶴年居士陪同。辦完事回到上海,高鶴年要帶他到海潮寺或玉佛寺掛單,大師不同意,對高鶴年說:“你的熟人太多,你陪我去,人家一定要客氣辦齋。你我都是苦人,何必苦中作樂,既花錢,又耗時。”高鶴年只得帶大師找了一所最冷落的小廟住下來。

大師受請外出講開示,由於年邁,腿腳不便,信衆爲他準備了轎子,他卻從不肯坐,即使爬山也要駐着柺杖一步步走上去,他說自己是福薄之人,坐轎折福。一次,關絅之居士打佛七,請大師作開示,大師答應在早課時分講開示。由於早課天還沒亮,走山路困難,關居士趕在半夜過後,特地僱了轎子去接,半路卻見迎面人影晃動,走近一看,大師正步行而來。大家一再懇請,大師仍堅決不肯坐轎。後來,關絅之居士請大師到家中應供,大師說只要買高粱饅頭、炒豆腐渣兩樣即可。關居士無奈,只得在素齋席上另備這兩樣東西

大師住上海太平寺時,一次,關居士去拜訪,樓上樓下找不到他,最後在天井中找到了,原來他蹲在地上洗衣服。此時大師已經快七十了。在報國寺時,一次因爲燒菜用的醬油稍好,他將明道師大加呵斥:“我等道力微薄,沒本事利益別人,哪怕施主的一粒米,都無法消受,還吃什麼好菜?”一旁的居士們看見大師如此自律,想着自己在家驕奢我慢的習氣,慚愧得無地自容。

  高風亮節潘斯濂

潘斯濂(1820~1881年)字兆端,號蓮舫,西樵百西村頭村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成進士,選庶吉士,授職編修,充武英殿協修官、國史館纂修官。後來輾轉于山東、四川、浙江、瀋陽等地任職。

早期,潘斯濂任江南道御史、京畿道御史、戶部給事中等職務。御史和給事中雖然沒有具體的行政職權,但是負責對官員的稽查考察,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的'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因此甚爲百官所忌憚,也常遭嫉恨。

潘斯濂生性耿直,心繫民生疾苦,所寫奏章直言不諱,因此常常冒犯高官顯貴。

潘斯濂任江南道御史期間,上表奏疏,反映廣東土匪強盜猖獗,並湊請朝廷飭令廣東督撫迅速籌還桑園圍被挪用爲軍餉的維修資金,因此得罪了當時在任的廣東巡撫郭嵩燾。郭嵩燾看到慈禧太后的諭旨後,以爲潘斯濂所奏是彈劾自己,立即上奏表達不滿,說這是御史潘斯濂強加給他的“苛論”,要求朝廷對潘斯濂嚴加駁斥,並要挾慈禧太后說如果彈劾自己,寧願辭職不幹了。

即使如此,潘斯濂依然不改秉公辦事的作風。1879年8月潘斯濂被調往東北瀋陽擔任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學政。這時,奉天府前任府丞兼學政王家璧,因被吉林將軍銘安上書彈劾,被降職三級,王家璧不服,向都察院提出上訴。朝廷諭令潘斯濂確查具奏。潘斯濂查明,吉林將軍所奏確實有不當之處,但王某的行爲基本屬實,仍舊被降職。

潘斯濂擔任光祿寺少卿、山東學政、奉天府丞兼學政期間,多次擔任會試磨勘官、主考官,殿試及朝考的彌封官,不但對科舉會試中的出題、評閱考卷等環節進行稽覈檢查,還負責對考官的選聘和考覈。在封建科舉年代,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旦通過科舉取得功名,就意味着平步青雲,飛黃騰達。因此,在科舉考試中請託、替考和夾帶等各種作弊行爲屢見不鮮;賄買考官,打通關節,以謀求錄取,亦是不勝枚舉。

但是,潘斯濂在每場科舉考試中都是廉潔奉公、抱令守律、慎獨慎微。潘斯濂常常牢記曾任禮部尚書,並多次當過主考官的何文安公的教誨:“場中多一查弊之人,則多一作弊之人,故務挈其要領,不尚煩苛刻。”因此,潘斯濂在山東督學時,十分謹慎監督院試的發榜環節,要求批卷的考官要先列好名冊,上報備案,然後發榜複試,發現入圍者有異常可據此查處。

潘斯濂剛剛督學山東時,就非常懇切地告誡各位考生:“讀書奉法,進無僥倖,居無武斷。”潘斯濂不但教導考生考試要奉紀守法,不能心存僥倖,不要武斷瞎猜,也嚴格督促考場丁役按章辦事,嚴查違法貪瀆行爲。每場考試,他都終日威風凜凜地端坐在考院裏,進行全程監督。

潘斯濂督學山東之初,遇到兩個考官。他們向考生索取饋金未遂,竟截留考生的成績不報,後事發受偵查,這兩名考官連忙準備酒席求通融過關。潘斯濂怒斥其知法犯法,將兩人立即解聘。

潘斯濂身體一向清瘦,擔任山東學政後竭盡全力整頓科場漏弊,壓制貪瀆之風,保障科舉考試在公平的環境下順利完成。由於太過操勞,潘斯濂出現了咳血的症狀,其他人見狀均引以爲戒,考場夙弊爲之一空。

1875年秋天,潘斯濂收到朝廷諭旨,以光祿寺少卿的身份擔任四川鄉試正考官,溫忠翰擔任副考官。兩人剛到達四川,就有謠言傳到總督府,說有兩個考生與京城來的考官私通關節。四川總督對此事祕而不宣,默記心中。到了拆卷那天,他寸步不離,把所有試卷都查閱過,並沒有這兩名考生的名字,他才放心,笑着向兩個考官說明原委。潘斯濂與溫忠翰莫名驚詫,卻始終想不出是誰誣告他們。

1879年8月,潘斯濂調任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學政。這時在京城的一些八旗子弟,以修弟子禮之名,紛紛拿着禮物登門求見。潘斯濂猜到他們的用意,一一婉言拒絕。出山海關第二天,一個儒生打扮的人在驛站門前恭候行禮,要幫潘斯濂安排打點,說願意伴隨左右,保證學政大人奉天之行一路無憂。潘斯濂連忙吩咐隨行人員將他嚴辭斥退。

遼東天寒地凍,潘斯濂的親朋故友都爲他身體擔心,紛紛勸他找個藉口推掉。潘斯濂卻說:“擇官而仕,非忠也。苟蒙簡任,雖甚險遠,安可辭?餘年六十,素不習奔競,今豈以晚歲改節?”好友爲之嘆服。潘斯濂這番肺腑之言,正是他一生高風亮節的真實寫照,他一貫不善於爲個人名利而奔走爭競,雖然知道前途險遠,寧以病弱之軀趨之。這難道不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所說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881年11月,正當潘斯濂完成遼寧錦州的督試任務打道回府時,途中感染風寒,最後在督學的任上,於天寒地凍的遼東之地,走完了他六十一歲的人生歷程。

潘斯濂一生勤奮不怠,爲國盡職盡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范仲淹的高風亮節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向來都很注重教育,而且樂於扶弱濟貧,非常愛惜人才。

當時,饒州城裏有一位很有才華的窮書生。一天,這個窮書生在衙門前等待求見範大人,不多時便見到了范仲淹。范仲淹從書生的談吐中,發現這個書生很有才氣,且有報國大志,也得知書生的生活極端貧困,連飯都沒吃飽過一頓,家中毫無分文,但還想進京科考。

范仲淹很同情他的處境,也很欣賞他的才華和志向。於是他想出一個主意,叫隨從拿出紙墨,令隨從陪同窮書生前往饒州城東薦福寺,去復刻歐陽詢的碑帖,然後去京城售賣,這樣每本可獲幾千錢。按當時的規定,這個碑刻是不可隨便復刻的,但由於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應了書生的要求。

但是當時天色已晚,書生只好先去休息,準備第二天再復刻。不料,這一夜之間雷雨大作,響雷雨將石碑擊得粉碎。窮書生只怨自己命運不佳。范仲淹也爲此而嘆惜,爲了使窮書生不失科考的良機,便從自己微薄的俸祿中拿出些許銀兩來送給窮書生。窮書生含淚收下,赴京科考去了。

范仲淹一生都踐行了他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而樂”的名言。後人用“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表達對他高風亮節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