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觀潮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觀潮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點明主旨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觀潮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此詩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軾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此詩。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蘊舍看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之句。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複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原文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註釋

廬山煙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錢塘江潮汐。“廬山煙雨浙江潮”此句詩意是:廬山美麗神祕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遺憾。此句詩意是: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由《五燈會元》卷17所載青原惟信禪詩的一段著名語錄演化而成。語錄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大衆,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這“三般見解”,指得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也即是入禪的三種境界。東坡此詩,正用此意。

譯文

廬山美麗神祕的煙雨和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我)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典故

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此詩。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蘊舍看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之句。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複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一種觀點是“不過如此”。廬山煙雨浙江潮,感嘆:“不過如此!”

另外一種觀點是“正是如此”。認爲:首句爲想像、聽說中之景。末句爲目睹後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滿足,沒有失落,沒有遣憾。禪意是,很多人終身在追尋某種東西,未追求到手時是痛苦,追求到手後是厭倦、無聊,覺得“不過如此”,這樣一來,人生便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作空虛而沉悶的擺動。而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禪,你在實現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標時,在看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翻開蘇軾的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

就蘇軾的廬山詩而言,他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別開生面;他寫的西湖詩“波光灩瀲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也獨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極濃,說明如陷在裏面跳不出來,就常被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的真相;後者觀察景物敏銳而深刻,譬如恰到好處。可是《觀潮》一詩,就完全是另一種抒寫,值得玩味。

從詩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已久,常縈於夢寐。似乎如果不能身歷廬山之境,一賞煙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嶽之壯,真是辜負此生,千般遺憾,難以消解。可是後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的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的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的景物變得平淡無奇了。煙雨的聚散飄忽,江潮的自來自去,似乎可以忘記了,煙雨、江潮也似有還無了。

以禪理人詩的歷代詩人都有,唐代的王維可以說是代表。因爲他追慕隱逸恬靜,後來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詩表現了出塵的思想。如“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等都是例證。蘇軾在經歷過宦海風濤,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坎坷之後,產生“及至到來無一事”的禪語,也是難免的。

蘇軾借《觀潮》爲題,抒寫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所謂禪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強調“拂塵看淨”、“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南宗則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以達到“無念爲宗”。蘇軾在詩中說的“及至到來無一事”,就是把廬山煙雨、錢塘江潮淡化,淡到不過如此,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未來時的千般期待、萬分遺憾,顯得很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