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關於“機遇”爲話題的作文

關於“機遇”爲話題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所謂機遇,就是有利於事物發展的機會、時機和境遇。機遇常與成功和輝煌相伴,它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人生的某個關鍵時期,抓住了機遇,就可以改變人生的際遇,改變人生的軌跡,甚至最終決定人的一生。常與機遇相伴的還有挑戰和風險,一個不敢接受挑戰、不敢承擔風險的人,就永遠抓不到機遇。就像一個跳高運動員一樣,他總是要面對失敗,而每一次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階梯,不敢迎接新的挑戰,不敢面對風險,就不會受到機遇的青睞,獲得新的成功。
 機遇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它總是悄悄地來、悄悄地去,從不驚擾任何人。機遇是公正的,也是無情的。它總是垂青於那些勤奮努力、奮發向上的人,不論你富貴卑賤,不論你可曾有過輝煌。它從來都不會遷就、照顧任何人,更不會憐憫任何人。機遇是高傲的,也是堅強的。它對任何人都毫無企盼,也從來不被任何人所左右。對於坐等機遇的人,機遇永遠也不會主動地投入他的懷抱,等待與企盼到頭來只能換來一個“竹藍打水一場空”。機遇在哪裏?機遇存在於不斷的探索與努力之中,沒有“衣帶漸寬終無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忘我努力的追求,便不會有“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
 機遇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但是,機遇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的,它總是匆匆地來、匆匆地去,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機遇來到我們面前,有的人能夠抓住它、把握它,創造出異乎尋常業績,而有的人則任憑機遇消逝,甚至毫無查覺。這是爲何?這裏不僅反映出一種精神風貌,也折射出一種人生態度。清朝彭端淑在《爲學一首示子侄》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鉢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四川到南海何止千里?可富者“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買舟要比拔山涉水容易得多,在他心目中只有客觀條件,沒有主觀能動性。而貧者僅憑一瓶一鉢,拔涉幾千裏,可想而知困難重重,然而,他卻獲得了成功。由此看出,我們要抓住機遇,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取決於我們對事物發展規律和趨勢的正確判斷。有了這個正確的判斷,才能審時度事,確定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既防止瞎幹、蠻幹,又防止畏縮不前,錯失良機。我常想,搶抓機遇的人就像一個深山探寶的人,他首先必須要對環境和地形有所瞭解,能夠判斷出可能藏有寶藏之所,其次便是堅持不懈艱苦的搜尋與挖掘。第二,取決於我們的主觀努力,而且我們不斷努力的結果,又常常會創造出新的更多的機遇。創造機遇需要實力,實力是打開機遇大門的鑰匙,沒有實力,任你機關算盡,機遇也不會打開方便之門,而一旦具備了實力,機遇的大門就會自動爲你敞開。因爲我們刻苦努力,不斷探索,不斷追求的過程,也往往是一個自我超越的過程,正是在這個不斷努力、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地打造着新的實力。
 看來,要抓住機遇,非具有遠大志向、堅強意志和敢爲人先的精神不可。

關於“機遇”爲話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