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包公的歇後語大綱

包公的歇後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包公的歇後語1

包公的上方寶劍——先斬後奏

包公的歇後語

包公鍘皇親——法不容人;六親不認

老包(包公)斷案 ——認理不認親

包公的衙門——好進難出

開封府的包公——鐵面無私

包公的鍘刀——不認人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

成立皮包公司——做無本生意

包公放糧——爲窮人着想

包公審案子——鐵面尤私;六親不認

包老爺(包公)辦案——明察秋毫

包公升堂——儘管直說

包公鍘陳世美——公事公辦;大快人心

包公斬包勉——正人先正己

包公鍘駙馬——剛正不阿;公事公辦

包公的歇後語2

包拯是北宋人,28歲考取進士,步入仕途。曾當過知縣、州官、府尹,出使過契丹,還在財政、監察部門擔任要職,官至宰輔。包拯爲官大公無私,清正廉明,斷案如神,體恤民衆,被人們稱爲“包青天”。

  包公斷案的故事(一)

包拯早年做天長縣的縣令時,縣裏發生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裏把耕牛拴在牛棚裏,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裏淌着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爲他查究割牛舌的人。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裏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農民本來捨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裏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傢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乾的。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包公斷案的故事(二)

一天王五趕自己的驢去賣炭,他把驢捆在市場門口的樹上,一會賣完了出來看見驢變的又瘦又小,就去報了案,包公想了想說:“把這頭驢關上3天,再審,第三天包公說把這頭驢打40打板,他愛怎麼跑就怎麼跑!然後派人在後面跟着那頭驢,果然找到了偷王五驢的壞人!

包公斷案的故事(三)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宋朝時期,有個男孩幫父親上街叫賣,他累了在一塊石頭上睡着了,等他醒來,發現籃子裏的錢被偷了。包公跑過

此地,說審這塊石頭,大家都感到好奇,於是包括偷錢的那個人也趕來看熱鬧。第二天,包公說讓每個人往裝了水了水桶投下一枚銅錢。當一漢子將銅錢投入水中時,水面泛出一層油膜,於是下令抓住這人。包公以聰明和善於觀察,抓住了賊。因爲包公知道,男孩是賣油條的,難免沾有油漬。一旦投入水中,就會浮現油膜。

包公的歇後語3

包公放糧 - 爲窮人着想

包公殺親侄 - 先治其內,後治其外

包公審案子 - 鐵面無私;六親不認

包公鍘皇親 - 法不容人

包公斷案 - 認理不認人

包公的鍘刀 - 不認人(比喻大公無私)

包公審案 - 鐵面無私

包公斬世美 - 公事公辦

包公斬包勉 - 公事公辦

包公的鍘子 - 不認人

包公的公堂 - 好進難說

包公鍘駙馬 - 公事公辦

包公折包勉 - 正人先正己

包公放糧 - 爲窮人先正己

包公的尚方寶劍 - 先斬後奏

包公的歇後語4

包拯作風——敢做敢當

包拯斬包勉——正人先正己

包拯鍘陳世美——公事公辦

包拯的告示——開誠佈公

包拯辦案——鐵面無私

包拯升堂——儘管直說

包拯的尚方寶劍——先斬後奏

包拯升堂——前呼後擁;一呼百應

包拯放糧——爲窮人着想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

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爲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諡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爲神明崇拜,認爲他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爲地獄第五殿閻羅王。由於民間傳其黑麪形象,亦被稱爲“包青天”、“包黑炭”。

清正廉明

包拯包拯被提拔爲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裏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徵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係,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爲“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3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歪曲政策“折變”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蹟,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爲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義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爲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

包公的歇後語5

包公斷案歇後語

鐵面無私

鐵面無私的詞語解析

[釋義] 形容公正嚴明;不講情面。鐵面:比喻剛直無私。

[語出]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偏偏那個包文正同他也是一般的;朝廷十分信服;果然他是鐵面無私。”

[正音] 私;不能讀作“shī”。

[近義] 明鏡高懸 大公無私

[反義] 結黨營私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與“大公無私”區別在於:~指不怕權勢;不講情面;毫無私心地堅持真理和正義;“大公無私”指公正;不偏袒於任何一方。

鐵面無私造句

1、執法人員要做到公正執法,鐵面無私。

2、包拯鐵面無私,是歷史上被人傳頌的清官。

3、我爸爸是一個鐵面無私的法官。

4、咱隊的會計可算得上鐵面無私,不合乎制度的事憑誰來也休想得到通融。

5、他雖然鐵面無私,照章辦事,但不會干涉這位大爺的私事。

6、看到鐵面無私的包公鍘了奸臣,臺下觀衆不禁叫好起來。

7、死亡和骰子一視同仁。儘管截然不同,卻一樣鐵面無私。

8、看到鐵面無私的包公鍘了奸臣,臺下觀衆不禁叫好起來。

9、執法者應鐵面無私,如果徇私枉法,則國法尊嚴難顯。

10、這事關係法律尊嚴,你得鐵面無私地處理纔好。

11、這位檢察官,鐵面無私,辦案公正,被羣衆稱爲“張大案”。

12、會議強調指出,對哪種頑固搞不正之風的人,必須鐵面無私地進行查處,以保證整黨風廉潔。

13、你個性剛直不阿,將來爲官必是鐵面無私。

14、他真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做事公道,從不以權。

15、他一向公事公辦,鐵面無私。

16、包公是一個鐵面無私的清官。

包公的歇後語6

包公的上方寶劍——先斬後奏

包公的衙門——好進難出

包公的鍘刀——不認人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

包公放糧——爲窮人着想

包公審案子——鐵面尤私;六親不認

包公升堂——儘管直說

包公鍘陳世美——公事公辦;大快人心

包公鍘駙馬——剛正不阿;公事公辦

包公鍘皇親——法不容人;六親不認

包公斬包勉——正人先正己

開封府的包公——鐵面無私

包拯作風——敢做敢當

包拯斬包勉——正人先正己

包拯的告示——開誠佈公

包拯辦案——鐵面無私

包拯的尚方寶劍——先斬後奏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

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爲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諡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爲神明崇拜,認爲他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爲地獄第五殿閻羅王。由於民間傳其黑麪形象,亦被稱爲“包青天”、“包黑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