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2021年常用人生格言錦集39句

2021年常用人生格言錦集39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盲目固然可悲,但最可悲的是盲從。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人生格言39句,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1年常用人生格言錦集39句

1、友誼是一種溫靜與沉着的愛,爲理智所引導,習慣所結成,從長久的認識與共同的契合而產生,沒有嫉妒,也沒有恐懼。 [美國·畫家]荷麥

2、痛苦的祕密在於有閒功夫擔心自己是否幸福。人生真正的快樂,在於能對一個事業有所貢獻,而自己認識到這是最偉大的事業;在於把每一滴血都消耗光才能鑽進黃土堆裏;在於能成爲宇宙間的一股力量,而不只是一塊自私自利的行屍走肉,成天價埋怨世界沒能用全副注意來叫他過得更快活些。——蕭伯納

3、生活的目的就是自我發展。我們這兒每個人都在追求完善地認識自己的天性。現在人們怕他們自己。他們忘了最高尚的責任,就是個人對自己應負的責任。——[英]奧斯卡·王爾德

4、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口上,他們並不爲了友誼而互相要求點什麼,而是彼此爲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愛情是兩個相似的天性在無限感覺中和諧的交融……不能否認道德品質對於愛情的影響,可是當人愛戀一個人的時候,不是把他(她)當作觀念,而是把他(她)當作活的個性,愛他(她)的整個。——別林斯基

5、人類最可寶貴的`財富是希望啊,希望啊,人生最美好的東西應該是希望,而不是現實。儘管希望是多麼虛幻,至少它能領導我們從一條愉快的道路走完人生的旅途。[德]托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6、友誼的基礎在於兩個人的心腸和靈魂有着最大的相似。即使是最神聖的友誼裏也可能潛藏着祕密,但是你不可以因爲你不能猜測出朋友的祕密而誤解了他。——貝多芬

7、經過不懈的努力,蝸牛也爬到了目的地。——佚名

8、在黑暗中探索的人,才知道光明的寶貴。

9、你能用金錢買來的愛,別人也能用金錢把它買去。——[英國]布萊克

10、沒有美德就無真正的幸福可言。

11、我們的夢想不同,卻有着同樣的方向,爲青春夢助力,爲中國夢加油。

12、只要踏上了認定的航程,就無須左顧右盼,要滿懷信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13、健康是自然所能給我們準備的最公平最珍貴的禮物。——蒙田

14、家再清貧也還是甜美的。——阿里奧斯托

15、使生活變成幻想,再把幻想化爲現實。——[法國]居里夫人

16、迷信愚昧和虛僞腰纏萬貫,但真理一直是一個乞丐。——[德國]馬丁—路德

17、品格是一個人的內在,名譽是一個人的外貌。

18、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蔡元培

19、領悟音樂的人,能從一切世俗的煩惱中超脫出來。

20、有時候直到某一刻變成了回憶,你才明白它的珍貴。女孩,不需要多麼豔麗的外表,簡單,乾淨,溫暖,如此甚好。世界上最勇敢的事情,是微笑着聽你說你們之間的愛情。

21、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22、如你總是盯着太陽,太陽也會使你雙目失明的。——盧克萊修

23、人生總會遇到一些選擇,要用智慧和膽魄做決定。

24、人要是學會了寬容,就擁有了鉅額財富。只有肯寬容別人的人,纔會得到別人的寬容。

25、我的快樂都是微小的事情。——安妮寶貝

26、馬雲語:有結果未必是成功,但是沒有結果一定是失敗。

27、藏書如山積,讀書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無時休。——豐子愷

28、人生是偉大的寶藏,我曉得從這個寶藏裏選取最珍貴的珠寶。——伯克

29、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30、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迸發,其源泉是靜靜的回想的感動。 ——王爾德

31、不思進取的人並非不渴望成功,只是困於眼前的境遇,缺乏鍥而不捨的精神,而成爲一個成功的等待者,唯有自信、執着、富有遠見、勤於實的人才能真正成爲一個成功者。

32、要做就做最好, 相信自己,相信夥伴。把握先機,容易成功。

33、交際之以是累,是由於每個人都試圖示意出本身着實並不具備的品格。

34、比爾蓋茨的父親說:我們不應承孩子多看電視,但會給孩子買大量的書。假如孩子唸書讀到很晚,我們不會強制他蘇息。碰着不懂的題目,總會有人翻書查找謎底,念給各人聽。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見識:假如你有題目,謎底必然存在於某個處所,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只要你樂意找,謎底總在人生的某個處所。

35、和智慧的人措辭,要見地精湛;和見聞精湛的人措辭,要有辨析手段;與位置高的人措辭,立場要軒昂;與有錢的人措辭,措辭要豁達;與貧民措辭,要動之以情;與位置低下的人措辭,要禮讓有禮;與上司措辭,須用怪異的事衝動他;與部屬措辭,要用親自好處說服他。

36、把能人籠絡到自己周圍。

37、人的一生能幫助他人的機會並不多,因爲只有最信賴的朋友或者至親纔會想起你,珍惜纔對。

38、本日做別人不肯做的事,來日誥日就能做別人做不到的事。

39、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實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