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黑板报 > 2016年小学生关于元宵节黑板报资料

2016年小学生关于元宵节黑板报资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2W 次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下是本站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黑板报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2016年小学生关于元宵节黑板报资料

  大喜悦大安详 元宵演绎的是宇宙奥秘

有一年我去逛一个城里的灯会,有烟花,有铺天盖地的花灯,心里却觉得十分的隔,不多时就打道回府了。当我站在阳台上,向老家张望的时候,有一串火苗就在心里展开,心就一下子静了下来。多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词去表达心中的那种感觉,却很难确切。我只能勉强说,它是一种大喜悦,或者是一种大安详。

那是老家的元宵,深甸甸的月色中,一桌的荞面灯渐次亮起。

就永远亮在一个游子的梦里。

点灯时分,它是一个怀念,更是一个引领。借助那些摇曳的灯苗,我们得以走进生命的原初,得以看到古人讲的那个大“在”,得以复习并享受一种宁静的灿烂和灿烂的宁静。

守灯之时,我问父亲可以想发财吗?他说不可以。我说可以想当官吗?他说不可以。那干嘛呢?他说你就静静地看着,看那灯捻上的灯花是怎样结起来的。看着看着,我们就进入一种巨大的静,进入一种神如止水的状态。那一刻,我们的心灵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就像头顶的一轮明月。

真是敬佩创造了元宵节的这个人,他能够把点灯时分和月圆时分天然地搭配,简直是一件再高妙不过的创造。你的面前是一个灯的海洋,头顶却是一轮明月,那事实上就是你的心了。这一刻,你怎能够不天人合一呢?

而那灯本身就引人思索。一勺油,一炷捻,一团荞面,就能够和合成一个灯,而且油不尽则灯不灭,最终让这灯亮起来的则是人手里的火种。

那么,人手里的火种又是谁点燃的呢?这难道不是生命和宇宙的奥秘吗?

也许这灯,就是灵魂的形状,或者说是生命的形状,或者说是天人合一的形状。它本身给人一种召唤。我想每一个人在看到灯的时候,火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回到自身的感觉。

也许,火的状态就是一种当下的状态,火在点燃之前是沉睡,燃烧之后则进入另一个沉睡,只有燃烧的那一刻是醒着的?

只有亮着灯光的房间小偷才是不敢光顾的,可是一生中客串我们心宅的小偷何其多尔。这也就是元宵节,点灯时分,老人为什么不让我们心生任何杂念的缘故吧?为此,古老的元宵节,在我理解,它是古智者苦心为他的后人设计的一场回到当下的演习。

它的主演是灯,主旨是明心,共同构成了原始元宵节的主题意象:明心灯。

既然是以明心为指归,那么底色就应该是夜色,只有四野齐暗,一灯独明,才能突出灯的魅力和意义。

而现在的花灯,在灯火通明的背景下,已经显得羞羞答答,就像城里的月亮,已经被强大电力制造的“白夜”边缘化。如果你还有机会到乡村,在万籁俱寂的晚上领略过伸手可触的那盘明月,那么你就会知道不幸沦落在城市的月亮该是多么尴尬。

真正的明月在乡村,真正的元宵同样在乡村。

乡村的元宵是静,城里的元宵是闹。

相比乡村的点明心灯,城里的闹花灯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种竞技,或者说一个规模性的文化活动。而只有保留在民间的点荞麦灯,还保存着心灵学的意义,还保留着元宵节点明心灯的原始意义。

如此看来,人们把以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之日腊八作为大年的开始,把元宵夜点明心灯作为大年的结束,有着特别强烈的象征意义。因为在东方人看来,明心见性意味着大解脱、大自在、大安详、大快乐、大幸福。这些“大”,也许才是“大年”的真正含义,也是人们为何如此迷恋“过大年”的秘密所在。为此,“五谷”和“丰登”才有了真实的贡献意义。否则,人生就是浪费,生命就是罪过。因为我们受用着天地造化如此丰厚的馈赠。为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圣为何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

而借灯之手引人进入诗意的元宵,无疑是大年的高潮,也无疑是浩荡祝福的点题之笔。从中,我们体悟元机、元精、元气、元神、元命,想象元明和元始天尊。

由此可知,那个汤圆同样是一个象征,它启迪人们想象混沌之初、宇宙模型。

圆者,元也。圆者,元也。

  老民俗也要适应“新常态”

公园里猜灯谜赏花灯,手机上贺卡红包送不停,一家人吃元宵看晚会……元宵节里,虽然没有了往年烟花爆竹交织轰鸣“闹”元宵的老民俗,但记者仍然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往年的元宵夜里,不少人都赶在燃放期的“尾巴”撒欢放个痛快,各式烟花爆竹交相辉映,还没入夜就开始响彻云霄。在家里看电视调到最大音量也听不清,出门走走却被空气中的“硝烟”味呛得不行。如此过节,痛快了一些人,却影响了很多人过节的心情。

去年以来,全国数百座城市陆续出台了禁放、限放烟花爆竹的相关措施。记者所在的长春市颁布了“史上最严禁燃令”,主城区内全年禁放烟花爆竹。没有了烟花爆竹的元宵节还会热闹依旧吗?“禁燃令”刚出台的时候,记者也和很多市民有一样的担心。

但事实证明,我们的节日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安静平和中更显温暖喜庆。烟花爆竹不见踪影了,但街上的花灯彩灯更漂亮了,走出家门猜灯谜赏夜景的人更多了,手机上大家的祝福方式更多元了。相比于烟花爆竹带来的转瞬即逝的光亮和声响,安静祥和的节日“新常态”更让我们感受到元宵节的团圆内涵。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闹”字代表的,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烟花爆竹带来的吵闹。所谓的“闹”,应该是一家人围桌而坐的喜庆气氛,是亲朋好友间互送祝福的牵挂与思念,是望着新春第一轮满月的美好祈愿,是一种精神上的欢庆和跃动。

时代在变,我们对节日的理解在变,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等老民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当下环境里做出选择和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核,摒弃与时代需求背道而驰的外在。让老民俗适应“新常态”,我们每个人都是实践者,也应该是宣传员。

当然,对于没有了烟花爆竹的元宵节,我们也多了几分期待:期待更丰富的文化活动补上烟花爆竹的缺,期待更多元的过节方式让元宵节更热闹,也期待更多人认识到元宵节的丰富内涵,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