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史記 > 《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後)

《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後)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3W 次

此篇亦為第二次遊覽雁宕山時所記,第一次遊覽日期為1613年。

《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後)

公元1632年,徐霞客再遊雁宕,這次遊歷主要記錄了他探靈峯洞、天聰洞、大龍湫、屏霞嶂等地的觀感,此次記遊較為具體,對所遊經歷的細節皆備述其詳,生動可感,如遊天聰洞時,描繪踐木登升的過程即“梯窮濟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揉樹”等細節,不但生動,而且也顯示了與自然搏鬥的精彩場面。至於對景物的'記述,則語詞精練,句式勻稱,極富節奏感,繪形繪聲無不出奇。)

餘與仲昭兄遊天台,為壬申(1632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八日,達黃巖,再訪雁山。覓騎出南門,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嶺,飯於巖前鋪。五里,為樂清界,五里,上盤山嶺。西南雲霧中,隱隱露芙蓉一簇,雁山也。十里,鄭家嶺,十里,大荊驛。渡石門澗,新雨溪漲,水及馬腹。五里,宿於章家樓,是為雁山之東外谷。章氏盛時,建樓以憩山遊之屐(即供遊客棲息),今旅肆(旅館)寥落,猶存其名。

二十九日 西入山,望老僧巖而趨。二里,過其麓。又二里,北渡溪,上石樑洞。仍還至溪旁,西二里,逾謝公嶺。嶺以內是為東內谷。嶺下有溪自北來,夾溪皆重巖怪峯,突兀無寸土,雕鏤百態。渡溪,北折裏許,入靈峯寺。峯峯奇峭,離立滿前。寺後一峯獨聳,中襲一璺(wèn裂縫),上透其頂,是名靈峯洞。躡千級而上,石台重整,洞中羅漢像俱更新。下飯寺中。同僧自照膽潭越溪左,觀風洞。洞口僅半規,風蓬蓬出射數步外。遂從溪左歷探崖間諸洞。還寺,雨大至,餘乃赤足持傘溯溪北上。將抵真濟寺,山深霧黑,茫無所睹,乃還過溪東,入碧霄洞。守愚上人精舍在焉。餘覺其有異,令僮還招仲昭,亦踐流而至,恨相見之晚,薄暮,返宿靈峯。

三十日 冒雨循流,西折二里,一溪自西北來合,其勢愈大。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裏,入淨名寺。雨益甚,雲霧中仰見兩崖,重巖夾立,層疊而上,莫辨層次。衣履沾透,益深窮西谷,中有水簾谷、維摩石室、説法台諸勝。二里,至響巖。巖右有二洞,飛瀑罩其外,餘從榛(荊棘)莽中履險以登。其洞一名龍王,一名三台。二洞之前,有巖突出,若露台然,可棧而通也。出洞,返眺響巖之上,一石側耳附峯頭,為“聽詩叟”。又西二里,入靈巖。自靈峯西轉,皆崇巖連幛,一開而為淨名,一璺直入,所稱一線天也;再開而為靈巖,疊嶂迴環,寺當其中。

五月朔(初一) 仲昭與餘同登天聰洞。洞中東望圓洞二,北望長洞一,皆透漏通明,第峭石直下,隔不可履。餘乃復下至寺中,負梯破莽,率僮逾別塢,直抵圓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則斫木橫嵌夾石間,踐木以升;復不及,則以繩引梯懸石隙之樹。梯窮濟(連接)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揉樹,遂入圓洞中,呼仲昭相望而語。復如法躡長洞而下,已日中矣。西抵小龍湫之下,欲尋劍泉,不可得。踞石磧而坐,仰視回嶂逼天,峭峯倒插,飛流掛其中,真若九天曳帛者(像天上掛下的綢練)。西過小剪刀峯,又過鐵板嶂。嶂方展如屏,高插層巖之上,下開一隙如門,惟雲氣出沒,阻絕人跡。又過觀音巖,路漸西,巖漸拓,為犁尖,復與常雲並峙,常雲南下,跌而復起,為戴辰峯。其跌處有坳,曰馬鞍嶺,內谷之東西分者,以是嶺為界。從靈巖至馬鞍嶺凡四里,而崇巒屼嵲,應接不暇。逾嶺,日色漸薄崦嵫(yān zī太陽西下)。二里,西過大龍湫溪口,又二里,西南入宿能仁寺。

初二日 從寺後塢覓方竹,無佳者。上有曇花庵,頗幽寂。出寺右,觀燕尾泉,即溪流自龍湫來者,分二股落石間,故名。仍北溯流二里,西入龍湫溪口。更西二里,由連雲嶂入,大剪刀峯矗然立澗中,兩崖石壁回合,大龍湫之水從天下墜。坐看不足亭,前對龍灘,後揖剪刀,身在四山中也。出連雲嶂,逾華巖嶺,共二里,入羅漢寺。寺久廢,卧雲師近新(最近重新修葺)之。卧雲年八十餘,其相與飛來石羅漢相似,開山巨手也。餘邀師窮頂,師許同上常雲,而雁湖反在其西,由石門寺為便。時已下午,以常雲期之後日,遂與其徒西逾東嶺,至西外谷,共四里,過石門寺廢址。隨溪西下一里,有溪自西來合,即凌雲、寶冠諸水也,二水合而南入海。乃更溯西來之溪,宿於凌雲寺。寺在含珠峯下,孤峯插天,忽裂而為二,自頂至踵,僅離咫尺,中含一圓石如珠,尤奇絕。循溪北入石夾,即梅雨潭也。飛瀑自絕壁下激,甚雄壯,不似空濛雨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