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認識外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子》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 《文子》守弱 老子〔文子〕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國為家,以萬物為畜,懷天下之大,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用心奢廣,譬猶飄風暴雨,不可長久。是以,聖人以道鎮之,執一無為,而不損沖氣,見小守柔,退而勿有,法於江海。江海不為......

  • 《莊子集解》外篇第十九達生 達生之情者,情,實也。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宣雲:為無益之養者,生之所無以為也。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宣雲:數之不可強者,知之所無奈何也。養形必先之以物,成雲:謂資貨衣食。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宣雲:究竟物不足以養形......

  • 《文子》守平大綱 子〕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比之身則賤,故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適情辭餘,不貪得,不多積。精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無好無憎,是謂大通。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為而不成。知養......

  • 《莊子》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

  • 《老子校釋》第二十二章大綱 曲則全,枉則正;嚴可均曰:枉則正,傅奕與此同,諸本作則直。謙之案:遂州本、館本、範應元本均作正。範曰:‘正'字,王弼同古本,一作‘直'。武內義雄曰:景、遂二本‘直'作‘正',與淮南子道應訓......

  • 感悟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大綱 讀罷老子的“無為而治”的論調,為其能在千年之前有這樣的提法而拍手叫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悟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歡迎閲讀。感悟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1老子的最優選擇是返璞歸真迴歸自然的無治,蕭公權形容老子近乎......

  • 道家思想無為而治大綱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的意義是什麼?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篇一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

  • 《莊子》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

  • 《文子》守清大綱 老子〔文子〕曰:人受氣於天者,耳目之聲色也,鼻口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所以為制者異。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人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澄水,以其清且......

  • 《莊子集解》外篇第十胠篋大綱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司馬雲:從旁開為胠。蘇輿雲:説文:‘匱,匣也。'俗加木作櫃。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釋文:廣雅雲:‘緘、縢,皆繩也。'李雲:‘扃,關。鐍,鈕也。'知音......

  • 《老子校釋》第六章大綱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畢沅曰:陸德明曰:谷,河上本作浴,雲:‘浴,養也。’案後漢陳相邊韶建老子碑銘引亦作浴神,是與河上本同。俞樾曰:浴字實無養義。河上本浴字當讀為穀。詩小弁篇、蓼莪篇、四月篇並雲:民莫不穀。毛傳並......

  • 《抱朴子內篇》卷二 論仙大綱 或問曰:"神仙不死,信可得乎?"抱朴子答曰:"雖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畢見焉。雖稟極聰,而有聲者不可盡聞焉。雖有大章豎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雖有禹益齊諧之智,而所嘗識者未若所不識之眾也。萬物云云,何所不有,況列仙......

  • 《莊子》莊子?外篇?達生第二十四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

  • 《莊子》莊子•外篇•天運第十四 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乎?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雲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仿徨。孰噓吸是?......

  • 《莊子》莊子?雜篇?説劍第三十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説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

  • 莊子》莊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

  • 《老子校釋》第二章大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彭耜曰:達真、清源‘皆知善之為善’上,並有‘天下’二字。範應元本同,範注云:古本。又論語集解......

  • 《莊子集解》外篇第二十一田子方大綱 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數稱溪工。釋文:李雲:‘田子方,魏文侯師,名無擇。溪工。賢人。'司馬本作雞。文侯曰:溪工,子之師邪?子方曰:非也。無擇之裏人也,稱道數當,成雲:稱説言道,頻當於理。故無擇稱之。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子......

  • 《莊子集解》外篇第十五刻意大綱 刻意尚行,其意峻刻,其行高尚。離世異俗,高論怨誹,李雲:非世無道,怨己不遇。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宣雲:非,猶輕。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司馬雲:枯槁,若鮑焦、介推;赴淵,若申徒狄。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自修其身。......

  • 《老子校釋》第十七章大綱 太上,下知有之;謙之案:禮記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鄭注: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老子所雲,正指太古至治之極,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相忘於無為,不知有其上也。下知有之,紀昀曰:‘下',永樂大典作‘不'......

  • 《文子》下德大綱 老子〔文子〕曰: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養生之末也。治國,太上養化,其次正法。民交讓爭處卑,財利爭受少,事力爭就勞,日化上而遷善,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法......

  • 《文子》微明 老子〔文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知之淺,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內;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夫道不可聞,聞......

  • 關於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大綱 所謂“無為而治”,並非是禁絕人的一切管理行為,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錯誤行為。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是關於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與老子的無為而治並不完全雷......

  • 《列子》仲尼第四大綱 仲尼閒居,子貢入待,而有憂色。子貢不敢問,出告顏回。顏回援琴而歌。孔子聞之,果召回入,問曰:若奚獨樂?回曰:夫子奚獨憂?孔子曰:先言爾志。曰:吾昔聞之夫子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回所以樂也。孔子愀然有間曰:有是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