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望月懷遠》與《與諸子登峴山》導學案

《望月懷遠》與《與諸子登峴山》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86W 次

學習內容:

《望月懷遠》與《與諸子登峴山》導學案

《望月懷遠》《與諸子登峴山》

  (一) 學習《望月懷遠》

  1.導入新課。

由背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導入新課。

  2.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3.完成下面的註釋,讀懂詩歌。

遙夜:長夜。

竟夕:終宵,即一夜

憐:愛。

滋:生。

盈手:雙手捧滿之意。

  4.自讀詩歌,賞析詩歌,思考下面的問題。

(1)首聯與題目有何聯繫?頷聯以“怨”為中心,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2)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3)本詩尾聯構思奇妙,請就其構思特點及其作用作簡要分析。

  5.師生探究。

古人對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聯想非常豐富。望月懷人,常常成為古詩詞中的題材,但象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

問題1:詩歌首聯與題目有何聯繫?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描摹的畫面,並將句中“生”字,同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進行比較,説明它的妙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用樸實而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皓月從東海那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説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藴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寄託的深遠。詩着一“生”字,極為生動,這同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異曲之妙。“天涯共此時”句.是從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詩人巧妙地把寫景和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藴含懷遠之情。首聯擒題,以下諸句便由此生髮開去。

問題2:頷聯以“怨”為中心,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説多情人怨恨着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對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的表述。這裏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長夜”,包孕着多麼深沉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應是工整的對偶,但此詩卻採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説明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詩的風貌,另方面此聯採用流水對的形式,跟首聯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為密切,蟬聯而下,自然流動,給人一種氣韻純厚之感。

問題3:頸聯中哪兩個字用得着最妙?妙在哪裏?試用你的語言描述這兩句詩。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後,尤覺月華光滿可愛,於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一個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這一聯貌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入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詩人多想讓這種幻想成為現實!所以“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同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詩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用得好,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一種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

問題4:本詩尾聯構思奇妙,請就其構思特點及其作用作簡要分析。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寫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便產生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痴念。但藉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藴。詩便在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問題5:綜合全詩説明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詩題《望月懷遠》,全詩以“望”、“懷”着眼,把“月”和“遠”作為抒情對象。所以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把月寫得那麼柔情,把情寫得那麼沉着,詩的情意是那麼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着深遠的影響。

  6.朗讀背誦詩歌。

  (二) 學習《與諸子登峴山》

  1. 由問題導入新課。

唐代有哪兩個詩歌流派?它們分別指的是什麼?它們的代表詩人有哪些?你讀過他們的哪些詩作?現在我們學習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

山水田園詩,源於老莊哲學,成於東晉陶淵明,繼於南朝“大謝(謝靈運)小謝(謝眺)”,盛於唐代王(王維)孟(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繪秀麗的山光水色,和諧的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寄託了作者因懷才不遇,或憤世嫉俗,或厭惡官場,或清貧自守而寧願隱身山林,嘯傲煙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願望。

  2.齊讀課文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3.自讀課文,對照書下注釋讀懂詩歌。

(1)注意理解下列詞語:

① 諳:熟悉。

② 小姑:丈夫的妹妹

③代謝:交替,輪換。

④勝蹟:指上述墮淚碑。

⑤魚梁:魚梁洲,其地也在襄陽。

⑥峴山:又名峴首山,在今河北省襄陽縣南。碑:指羊祜的墮淚碑。西晉名將羊祜鎮守荊襄時,登山對同遊者説:“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聊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後百姓建此碑紀念他。魚梁:襄陽鹿門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2)【韻譯詩歌】

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

江山保留着歷代有名勝跡,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

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天寒雲夢澤更加深湛浩蕩。

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4.詩歌賞析。

問題1: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詩,你能結合該詩談談弔古傷今詩的特點嗎?

細品孟浩然這首五言律詩,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首觸景傷情的感懷之作.

峴山,是襄陽名勝,晉代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賦詩,有過江山依舊、人生短暫的感傷。孟浩然於此弔古傷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發了感時傷懷的這一古老主題。想到自己空有抱負,不覺分外悲傷,淚濕衣襟。這首詩感情真摯,平淡中見深遠。

問題2:詩歌首聯富含哲理,你能説出其中的道理嗎?詩人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詩人慨歎“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類社會總是在發展變化着,長江後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法則。過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會成為過去,古往今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光永在無情地流逝。詩一落筆,就流露出詩人的心事茫茫、無限惆悵。

問題3:頷聯緊承首聯,哪句承“古”字,哪句承“今”字?“江山留勝蹟”這一句暗寓一個故事,你能聯繫全詩説出這個故事嗎?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詩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臨峴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廟和墮淚碑。據《晉書羊祜傳》載,一次,羊祜登峴山,對同遊者説:“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羊祜鎮襄陽頗有政績,深得民心,死後,襄陽人民懷念他,在峴山立廟樹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名為‘墮淚碑'。”孟浩然登峴山,望碑而感慨萬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無聞,不免黯然傷情。

問題4:第三聯詩人寫登山所見。如何理解詩句中的“淺”和“深”字?這一聯作者所寫之景有何特點?對錶達作者思想感情有什麼作用?

接着,描述登山所見,“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詩人把視線從羊祜廟暫時移開,遠眺峴山周圍景色。進入眼簾的,是峴山旁日夜流淌的漢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淺,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淺”。看到魚梁洲,自然會聯想到曾與司馬徽、諸葛亮為友,數次拒絕劉表延請的隱士高賢龐德公。更遠處,無邊無際、遼闊廣遠的雲夢澤展現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氣陰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雲夢”並稱,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澤”,江北為“雲澤”,後來大部淤積成陸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數十湖泊,皆為雲夢遺蹟。在峴山看不到夢澤,這裏是用來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澤地。詩人登臨峴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幾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過去,空懷才華卻無處施展的慨歎。

問題5:“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一句,藴含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情感。你能説説其中藴含的情感嗎?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一句,藴含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情感。羊祜是晉初的名將,相隔四百多年,但因為羊祜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又為國建立了功業,所以羊公碑至今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仰慕;而詩人空有匡世濟國的願望,卻報國無門,不得已才以隱逸終了一生,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滅無聞,這與"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傷不能如羊公那樣遺愛人間,與江山同不朽,豈不令人感傷?自然就要"讀罷淚沾襟"了。

  5.總結全詩,歸納詩歌的主旨。

縱觀這首<<與諸子登峴山>>,全詩借古抒懷.詩人求仕不遇,心情苦悶,登臨峴山,憑弔羊公碑.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説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着,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與詩人自己的處境正相吻合。“煙滅無聞”正是對詩人自己遭遇的真實寫照,觸景生情,倍感悲傷,不禁潸然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