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鄂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重複與變化教案

鄂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重複與變化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26W 次

教學目標

鄂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重複與變化教案

1、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辯證統一”的藝術規律,體會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藝術之美。

2、學習作者舉一反三地説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淺出、明白曉暢的説明語言。

3、培養學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內容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引入音樂、舞蹈、繪畫藝術來説明建築藝術特點的方法。

2、理解“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如何有機統一。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説明:在於引發學生對作者以及作者的學識深入探討的興趣)

你去過西安、見過西安的城牆嗎?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牆不拆,現在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嗎?“北京的城牆可以建成環城公園,這將是一個長達39。75公里、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立體公園。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納涼遊憩。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於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這段話是著名建築家、本文作者樑思成在50年代對保留北京城牆的意義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遺產”意識深入人心,人們保護古建築的覺悟越來越高,當年,樑思成為保留中國古建築和北京城牆的奔走呼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是什麼賦予了這位建築學家極富穿越感的遠見卓識呢?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文章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讀全文,整體把握

1、通讀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在哪幾段?並試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觀點。

點撥:學習運用關鍵句(體現行文思路的句子)確定文章主要內容,學會從各段的重複性語句中提煉概括作者觀點。

明確:作者觀點——重複與變化的有機統一構成了建築之美,兩者缺一不可。

(可通過關注第1段對“重複與變化”的解題和第2段段尾、第8段過渡段落中反覆出現的“統一”一詞,作出提煉與概括。)

主要內容在第8段到文章結束,舉例談重複與變化統一的審美原則是如何在建築上體現的。

(根據第8段明顯的過渡語句“上面所談的那種重複與變化的統一在建築物形象的藝術效果上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斷。)

2、第1段到第7段談的是什麼?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什麼關係?

學生閲讀之後提煉各段內容要點:

第1段是全文的總綱,談的是在有持續性的藝術作品中,重複與變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談在音樂中是通過主題(重複)與變奏(變化),體現重複與變化相統一這一審美原則的。

第4段,談舞蹈也是通過動作的重複和音樂的重複結合,又給以相應的變化,來突出要表現的某種感情和藝術效果。

第5段,談在繪畫的處理上,也可以看到重複與變化的統一。

學生討論之後回答前幾段與文章主要內容的關係,並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作者以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為例,具體闡釋第1段中提出的藝術創作中重複與變化相統一的原則,並由此引出對建築藝術中這一原則的探討。這樣寫,是先用具體可感的實例來闡釋抽象的美學原則,讓讀者很容易理解;從人們熟悉的音樂、舞蹈談起,引入到建築這一人們不很熟悉的藝術門類,讓讀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個認識上的過渡。此外,還打開了視野,讓讀者馳騁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藝術中重複與變化統一的普遍規律。

3、作者是如何説明建築中重複與變化有機統一的原則的?

學生閲讀、討論後明確:

從第8段到最後,作者通過舉我國建築的實例,來具體説明闡釋中心觀點。

具體説,第9段以人民大會堂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宮為例,第12段以頤和園諧趣園為例,第13、14段以頤和園長廊為例,15段舉世界建築史上的建築為例加以説明。

4、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無重複之嫌?

討論明確:有詳細、具體舉例,如明清故宮、頤和園長廊;有略舉,如頤和園諧趣園;有概括舉例,如世界建築史上的例子。舉例在重複中有變化,既讓人信服,又不給人以重複累贅之感,是我們在寫説明類的文章中應該學習的。

5、文章最後一段談的什麼?有何意義?

討論明確:此段指出寫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即現實的建築中,存在着重複與變化不能很好統一的問題,給百姓生活帶來不便,或影響美觀,應該引起建築師們的注意。

三、品讀重點語段,具體體悟語言

1、作者在説明頤和園長廊(第13段)時,運用了一大段看似繁複的説明語言,説説這樣寫的效果。(先請學生朗讀此段)

討論發言:20個一連串的“一根”以近乎誇張的“重複”強化了“方”“圓”“八角”“六角”……的所謂“千變萬化”的蕪雜和“荒謬絕倫”,從而生動説明了“重複與變化相統一”的必要。這一段語言啟示我們,説明文並不排斥形象生動的語言,也不排斥以大膽的假設來説理的方式。

2、舉出本文其他能夠通俗、明白、形象地説明事理的語言。

比喻説理:15段“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

風趣而生活化的説理:16段“即使它們本身各自都很美觀,放在一起就都‘損人’且不‘利己’,‘千變萬化’到令人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