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21、愛因斯坦與小姑娘》教學設計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21、愛因斯坦與小姑娘》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3W 次

  一、教材依據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21、愛因斯坦與小姑娘》教學設計

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愛因斯坦與小女孩》

  二、設計思想

關注學生主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加強課堂實踐水平的提高,促進語文閲讀水平的提高。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悟愛因斯坦平凡而偉大的品格和關愛孩子、樂於與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

  四、教學重點

通過讓學生自主閲讀,使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

  五、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來體會愛因斯坦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

 六、教學準備

1、課前蒐集愛因斯坦的有關資料,以及在科學史上有哪些貢獻等。

2、蒐集愛因斯坦對待科學事業的事例。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想成為成功人士嗎?那麼,請記住這條祕訣吧!(出示名言: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途徑和方法+不説空話)

(學生齊讀名言)

2、知道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嗎?

生:這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

(板書:愛因斯坦)

3、能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你所瞭解的愛因斯坦嗎?

4、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們就來學一篇有關他的文章。

(板書完整課題:愛因斯坦與小女孩)

(齊讀課題)

5、看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

(師在課題處適時打上大小不同的?)

過渡: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來讀讀課文,找找答案吧!

[“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來説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針對學生好勝的心理,由“揭示成功祕訣”的“名言”引出“名人”——愛因斯坦,讓學生介紹一下愛因斯坦,對其有個大概的瞭解,初步奠定情感基礎。第二步讓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在你問他問大家問的熱烈氛圍中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意在激發學生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吸引着學生非讀下去不可。]

 (二)、檢查朗讀情況,反饋自讀效果。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看看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師巡視。)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願意讀哪部分就讀哪部分,我們其他同學可以來當小評委。

(指名分節朗讀課文,相機正音再讀)

3、請我們的小評委們作一番評議吧!當然,可以是值得發之處,也可以指出欠缺地方。

4、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大家可自由發表觀點。

(學生針對課題疑問交流初讀感受,擦去相應的?)

5、請大家速讀課文,找出愛因斯坦與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6、(生速讀課文找出有關段落,交流三次交往的起止)

[“初讀”階段留足讀書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紮紮實實抓好“初讀”,完完全全讓學生“自讀”,使閲讀教學的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課堂上呈現了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狀態,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體。]

  (三)、聯繫上下文,整體把握課文。

1、請大家再讀讀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話及最後一部分的第一句話,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的。

(出示四句話:①1940年的一個下午,一個12歲的小姑娘邊走邊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來的一個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愛因斯坦在路邊等待放學回家的小姑娘。④從此,小姑娘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到愛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2、學生交流發現(要點:a、第一段是説小女孩“撞”上了一個老人;第二段寫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寫愛因斯坦在路邊“等待”小女孩。b、這四句話有時間先後的順序:一個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從此……)

3、你很會動腦筋。還有不同的體會嗎?

生:第一次是小女孩無意撞上愛因斯坦的;第二次是小女孩主動向他問好的;第三次是愛因斯坦專門邀請小女孩去作客的;第四次説小女孩每次都要到愛因斯坦工作室坐坐。

板書如下(用箭頭表示關係):

(愛因斯坦遇小女孩)

3、聯繫前三句,最後一段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呢?

(小女孩與愛因斯坦之間由不熟悉,到越來越熟悉)。

a、他們最後熟悉到了什麼程度,你是從哪看出來的?

b、你看到了嗎?都看到他倆在做些什麼呀?

[教師用抓住段首主題句聯繫上下文對照閲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揣摩、發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把握課文,並用“你看到了嗎?都看到他倆在做些什麼嗎?”啟發學生想象,間接地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把握程度。]

  (四)、通過朗讀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1、請大家再讀課文,自由選擇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看看能讀出哪些新體會?(學生自找、自讀、自練,準備交流;師來回巡視)

2、交流讀後的體會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交往:愛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況下,“抬起頭,友好地衝小女孩一笑:‘對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他有着寬容、坦蕩的胸懷。

師:那就請你來為大家讀一讀這部分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交往:愛因斯坦作為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虛心接受小女孩的“教誨”,穿戴得整整齊齊,還在“請”小女孩作客,多麼平易近人啊!我想讀讀這一部分。

(指導生有感情地讀第三次交往的有關句子。)

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次交往。我最想讀的是“聽了這話,愛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窩裏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頭看了看自己的裝束,兩手一攤,肩膀一聳,衝小姑娘做了個鬼臉:‘你説得對,我是不會對付衣服鞋子這類玩意兒,但願你肯教我。’”這一句。(該生有感情地讀這句)

3、(出示句子:聽了這話,愛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窩裏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頭看了看自己的裝束,兩手一攤,肩膀一聳,衝小姑娘做了個鬼臉:“你説得對,我是不會對付衣服鞋子這類玩意兒,但願你肯教我。”)

a、讀了這句,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愛因斯坦對小女孩的回答很滿意。

b、他的目光那麼温柔是因為聽到了小女孩在説(引導生齊説:“我説也是嗎,瞧你,穿衣服還不會呢,怎麼談得上偉大?”)

(出示句子:“我説也是嗎,瞧你,穿衣服還不會呢,怎麼談得上偉大?”)

c、小女孩認為(引導生為反問句換個説法)

生:小女孩是説:“我説也是嗎,瞧你,穿衣服還不會呢,談不上偉大。”

4、對此愛因斯坦感到(生説:很欣慰),因為他也需要一種平等的交流,他認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麼,試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偉人又該是怎樣的呢?

生:衣着整潔 知識淵博 完美無缺……

5、而眼前的愛因斯坦的裝束卻是(出示圖片),你能用個詞來形容他嗎?

生:衣衫不整。

6、能結合上文説具體些嗎?

生: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長,整個人就像裹在一張大被單裏,腳下趿拉着一雙卧室裏穿的拖鞋。(出示句子: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長,整個人就像裹在一張大被單裏,腳下趿拉着一雙卧室裏穿的拖鞋。)

7、你能演示一下愛因斯坦當時的言行舉止嗎?

(指名錶演)

8、你認為他會對付的又是什麼呢?

9、他是怎麼對付的?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嗎?

[創設和諧寬鬆的“心理安全”環境和無拘無束的“心理自由”環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教學目標對所有學生來説是開放的,學生的需要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目標,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讀什麼、怎麼讀,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

  (五)、拓展延伸,豐富課文內涵。

1、能説説愛因斯坦對待科學事業的事例嗎?

生:年輕時的愛因斯坦推着兒子的小車在街頭邊走邊思考問題,差點被馬車撞了。

生:在橋頭等一位學生時,愛因斯坦掏出紙進行計算,雨水淋濕了他的衣服也沒有覺察。

生:躺在病牀上,朋友問他最需要什麼?他雙眼閃亮,低聲説:“我現在只希望有幾個小時時間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2、是啊!愛因斯坦就是這麼一位惜時如金的人,他幾乎分分秒秒都用來探索自然奧祕。讀到這,你想對老人説些什麼?

生:我想對愛因斯坦説:“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潛心於科學研究事業,你是我們學習上的榜樣。”

生:我想説的是:“愛因斯坦先生,你是那麼平易近人,我們敬仰你!”

生:……

3、多可敬可愛的老人,態度又是那麼的誠懇,讓我們再次來感受一下吧!(齊讀第二次交往部分)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既是心靈的獨白,又是個性的張揚,加深理解和豐富了課文的內涵。]

  (六)、分角色朗讀。

1、下面就請大家同桌分角色選讀其中一次相遇。

(同桌分角色讀)

2、哪一桌願意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當評委。

(指名分角色朗讀)

 (七)、小結:我們只讀了一節課,大家就有那麼多的感受和體會,相信通過下一節課的朗讀,定會讀得更好,定會有更多的收穫的。那麼,愛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偉大的人呢?這個問題我們放在下節課討論。

  教學反思:

1整節課的設計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慾望的作用。

2、能讓學生通過初讀從整體上把握文本,使學生先把握整體,再深入理解內涵,不僅大體知道了文章的內容,還了解了文章的線索。再通過抓住段首主題句聯繫上下文對照閲讀的方法使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對下節課的學習也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3、通過初讀、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和諧、寬鬆的自主閲讀的環境,使學生思維和語言都處於積極的興奮狀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4、通過課外延伸,使學生能全面瞭解愛因斯坦的偉大之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