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集合四篇

實用的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集合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87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集合四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遊戲規則,掌握遊戲的方法。

2、嘗試豐富遊戲規則,體驗民間遊戲的快樂。

3、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重點難點:

1、理解遊戲規則,習得遊戲方法。

2、不斷的調整、補充遊戲的規則,使遊戲更好玩。

活動準備:

環境準備:遊戲錄像一段、場地上畫圓形鼠洞若干個、貓的胸飾若干個。

經驗準備:幼兒已掌握一些簡單的遊戲規則。

活動過程:

一、觀看錄像,獲得遊戲經驗

重點關注:幼兒對遊戲的規則是否能理解。

1、 激趣導入

孩子們,你們喜歡玩遊戲嗎?都玩過哪些遊戲?今天我們要玩一個新的遊戲,在玩遊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段錄像,看看遊戲中有誰?他們是怎麼玩的?(幼兒看錄像)

遊戲方法:一名幼兒做貓蹲在地上“睡覺”,其餘幼兒做老鼠在貓的周圍圍成一個圈,做老鼠的幼兒沿着圓圈邊走邊念兒歌:“老鼠老鼠壞東西,偷吃糧食偷吃米,老貓老貓快快醒,啊嗚一聲抓住你。兒歌結束,貓喊一聲“喵~~”後開始去抓老鼠,老鼠開始分散逃開。貓抓住一隻老鼠後,遊戲結束。

重點提問:看得懂嗎?遊戲中有誰?他們是怎麼玩的?

小結:哦,原來他們在玩一個“貓捉老鼠”的遊戲。

2、 分享理解規則

重點提問:玩這個遊戲需要遵守哪些規則?我們再來看一次。

小結:原來玩這個遊戲需要3個規則:(1)、遊戲開始時老貓閉住眼睛。(2)、必須聽到“喵”的叫聲才能行動——貓抓,老鼠逃。(3)、貓不能抓進洞的老鼠。我們來玩一次。

二、嘗試遊戲,豐富遊戲規則

重點關注:幼兒是否能在遊戲中遵守規則;是否能把已玩過的遊戲規則遷移到這個遊戲中。

第一次遊戲:

1、情況一:貓沒抓到老鼠。分析原因:貓為什麼抓不到老鼠?

原因一:貓走的慢

——貓可以走的快一點

原因二:老鼠躲在洞裏不出來

——老鼠不能長時間躲在洞裏,加一些什麼規則能讓我們的老鼠出來走動呢?

重點提問:到底該躲多長時間合適?想想哪個遊戲裏的規則能運用到這個遊戲中來?(引導幼兒運用原有的經驗解決問題)

2、情況二:貓抓到了老鼠。

重點提問:抓到的老鼠該放在哪裏?抓到幾隻老鼠遊戲才算結束呢?再玩一次!

小結:剛才玩的遊戲已經和錄像裏的遊戲有點不一樣了,其實,民間遊戲就是這樣,是大家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地制定新的規則,增添新的玩法,只要大家都同意就可以了。那麼我們能否給這個遊戲再增加一些新的規則,讓貓能抓到更多的老鼠,讓遊戲更好玩一點?

第二次遊戲:

1、重點提問:誰有好辦法能讓貓抓到更多的老鼠嗎?(師根據孩子的回答記錄遊戲新規則)

a、貓多 b、洞少 c、一個洞一隻老鼠

2、幼兒遊戲。

3、討論:還有什麼新的規則能讓這個遊戲變得更好玩嗎?我們都為貓想辦法,所以貓很容易就抓到了很多的老鼠。可是,能不能給小老鼠也想一些辦法,讓抓到的老鼠能繼續參與遊戲呢?

引導幼兒遷移營救規則。抓到的老鼠在同伴拍一下後表示解救成功,可以繼續參與遊戲。(幼兒遊戲)

老貓呀,你們那麼辛苦抓來的老鼠,一轉眼全被救走了,可真是白忙活了,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嗎?再玩一次。(幼兒遊戲)

三、總結提升,遷移遊戲經驗

今天我們玩的這個遊戲從開始很簡單的幾條規則增加到那麼多的規則,遊戲 變得更好玩,更有挑戰了。其實民間遊戲就是這樣,我們可以在以後的活動中不斷的增加一些新的玩法,讓遊戲變得更有趣,更好玩。

活動反思:

貓和老鼠是日常生活中幼兒所熟悉的動物形象,而且憨厚可愛的大貓和機靈調皮的小老鼠形象更是深受幼兒的喜愛。《貓捉老鼠》是一節趣味性強的音樂遊戲活動,在本次音樂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性很高,能跟着我積極地模仿小老鼠不同的造型,並且能快樂地學唱歌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幼兒對本次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關鍵在於教師如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得課堂不乏趣味性,對此,我做了一定的思考。在活動中,我給與了幼兒很多表演的機會,讓大多數幼兒能參與到遊戲當中去,這樣能滿足小班幼兒的身心需要,在唱唱跳跳中熟悉歌曲旋律,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歌詞的內容,在演一演的過程中鞏固歌曲內容。遊戲應該是貫穿幼兒一日生活的主題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體現課堂遊戲性,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歌曲,最後"貓來了"是遊戲的高潮,也是幼兒情緒高漲的階段,幼兒真正體驗到了那種緊張情緒和迅速順利跑回家的快樂感和成功感。

在活動的一開始,我是讓幼兒觀看幼兒用書上老鼠的動作,然後讓幼兒調動已有的經驗,讓幼兒想一想、學一學、做一做老鼠的不同動作,由於上學期學過《小老鼠上登台》這節音樂課,而且每天的做操訓練使得幼兒對於小老鼠如何走路已經非常熟悉,孩子們很快地做出了老鼠走路的動作。接下來孩子把老鼠吃米、睡覺的動作也很快地學會了。這為接下來的韻律動作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由於這首《貓捉老鼠》這首歌當中,"跑來跑去"、"現在吃米"、"現在睡覺"的重複部分比較多,幼兒在熟練掌握歌詞內容方面,還有一定的困難,容易混淆,當孩子在演唱歌曲的時候,會出現當唱到第三句"跑來跑去"、"現在吃米"、"現在睡覺"一直唱下去,而不知道再轉到"小小老鼠……"上面。針對這樣一種現象,我採取的手段是當唱到第二個"小小老鼠"時,我領唱時加大音量和用誇張明顯的動作來表現小老鼠。我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幼兒的思路及時即引過來,以免出現錯誤。通過多次的訓練,接受能力強的幼兒已經能夠獨立把歌曲唱出來。

本次活動目標的第一點強調"學習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表現歌詞中老鼠的不同動作",為了達到這樣一個目標我是利用談話法幫助幼兒理解歌詞的速度和力度。如"小老鼠肚子很餓了,想要找吃的東西,他心裏很急,那小朋友應該唱的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呢?"、"小老鼠吃飽了困了,想要靜靜地睡覺了,那你們應該怎樣唱才不會吵到小老鼠呢?"這讓幼兒自然而然地説出應該輕輕地唱。如何讓幼兒自然輕鬆的掌握演唱技巧,也需要老師巧妙地引導。

為了讓幼兒體驗到遊戲情景的真實性,我事先給幼兒準備了貓的頭飾,一方面加強了幼兒遊戲的角色意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幼兒遊戲的積極性。在最後"大貓捉老鼠"的環節中,孩子們臉上激動的表情和興奮的尖叫聲讓孩子們樂此不疲,很多孩子還主動要求老師再來一遍,這也充分體現了幼兒嚐到了遊戲的趣味性。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大約在3歲左右,幼兒進入象徵期,開始產生表現的意圖,他們能夠利用塗鴉期所掌握的'圖形表現經驗將事物的特徵表現出來。而畫簡單的直線、曲線、圓等圖形也是對剛剛進入象徵期幼兒提出的繪畫初步要求。

本班幼兒在以前的活動中學習了畫單一的圓,但我發現他們平時畫圓比較隨意,圓的大小及位置關係對於他們小手的控制能力來説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設計了這節課,幫助幼兒進行能力提升,解決繪畫中出現的問題。活動的設計有一定的針對性,我以培養幼兒繪畫能力為主,還涉及到了語言等方面的培養。

本次活動前剛好下了大雪,教師則抓住這個機會以幼兒喜歡的情境“玩雪”為活動背景,通過這些孩子感興趣的“堆雪人”作為載體,更能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

教學目標:

知識:引導幼兒理解雪人頭與身體大小、位置關係。技能:引導幼兒畫兩個連接的圓組成雪人。情感: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畫兩個連接的圓

活動難點:畫兩個有大小、上下位置關係的圓活動過程:

活動反思:

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設計了一個“畫雪人”的情景來引出畫圓,通過幫小牛的雪人找問題;幫維尼、小烏龜堆(畫)雪人等一系列幼兒的互動操作來解決活動的重點。教學難點是畫兩個有大小、上下位置關係的圓。我設計了幫小兔解決哪個做頭、哪個做身體的環節來解決這個難點,並在活動中反覆強調。

應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幼兒教育活動,應用背景圖片、卡通形象更好的進行了故事情境的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進一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種情景的創設比以往教學中單純依靠教師講故事來進行情景創設更生動、更有效的吸引了幼兒注意力。通過交互功能,讓活動更有遊戲性,幼兒在遊戲中學習更高興、更快樂、也更樂於參與了。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辨認水果蘋果、香蕉、橘子,:辨認不同品種的蘋果。知道同一類水果不同品種的區分特點

2、嘗試把相似的東西放在一起,用觀察和感官感覺進行分類。

3、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的準備:一籃乾淨,優質的香蕉,橘子,蘋果,一籃乾淨,水果刀。優質的紅香蕉,紅富士,嘎啦果。果盤若干。調查幼兒中是否有對香蕉,蘋果,橘子過敏的小朋友。《摘水果》音樂

2、幼兒的準備:有初步的延遲滿足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背景音樂《摘水果》,出示水果籃,引起幼兒興趣,導入活動。

1、幼兒在呈半正方形坐好,師:“小朋友,看看張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麼禮物。”出示水果籃:“哇,是水果籃啊,裏面還有很多的水果啊!“

2、“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水果呢?有蘋果、香蕉、橘子”。(引導幼兒一起説)

二、“請吃水果”----認識水果的主要特徵。

1、師:“這麼多的水果,大家都知道這是什麼水果嗎?”幼兒回答,老師及時給予反饋和評價,如:“小華説的很清楚,用句子很完整,也説對了這個水果的名稱”

2、師:“小朋友,他們三者有什麼不同嗎?是不是顏色不同啊,還有呢?誰來補充?”教師引導幼兒説出認識出蘋果,香蕉,橘子的理由。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感官和不同角度的觀察方法如“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聞一聞”,“用小手摸一摸”,“用嘴巴嘗一嘗”等。

3、師:“好,我們把蘋果切開,看看裏面是什麼顏色的呢?”切開蘋果兩半,引導幼兒觀察:“蘋果的裏面還是紅色的嗎?”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事物。進一步引導幼兒深入思考,從不同側面思考。並引導幼兒歸納這些理由,如顏色,形狀,氣味,大小,水分,口感等等。

4、師“我們既然會認識了蘋果,香蕉,橘子,是不是可以用我們的方法去認識不同的蘋果呢,比如説紅富士,嘎啦,蛇果。”老師拿出另一籃水果。

5、出示紅香蕉,師:“知道這是什麼蘋果嗎?它外面是什麼顏色的?它裏面是什麼顏色的?他是什麼形狀呢?”老師可以將紅香蕉切開,請小朋友們嚐嚐。讓小朋友們聞聞,引導小朋友們觀察,並用自己的感官收集信息。(外面紅色的,裏面黃色透亮,很香,上寬下窄,有點扁)

用相同的方法引導小朋友認識紅富士,嘎啦果。

三、“挑水果”---交代要求,幼兒操作。

1、師:“現在有一籃子的蘋果,可是老師不知道他們各自的名字的,請小朋友們幫老師按他們各自的名字分開好嗎?老師首先各自拿出一個,然後小朋友們吧名字一樣的放在一起,好嗎?”引導小朋友們合作,辨認分類各種蘋果。在辨認中引導小朋友討論,如把A蘋果放在紅富士一起的理由。背景音樂《摘水果》,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音樂中進行操作。緩解幼兒因為缺乏教師很有規律的組織造成的焦慮和躁動。

2、幼兒操作完後,師引導大家檢查有沒有小朋友把蘋果放錯了。並選一些小朋友説説這樣放的理由。

3、師:“小朋友真棒,幫老師分開了這麼多的蘋果,那我們一起回去吃蘋果好嗎?可是小朋友們都知道這些蘋果的名字嗎?”引導小朋友認識蘋果的名稱。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瞭解橘子的外形特徵,能用簡單的語言講述對橘子的認識和發現。

2. 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橘子,願意探索剝橘子的方法。

3. 體驗觀察、認識橘子和自己動手剝橘子、品嚐橘子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每人一個小的布口袋且裏面裝有1個小橘子(橘子事先擦乾淨)

2. 餐巾紙、大框、小盤子。

活動過程

 1. 調動感官初步感知口袋中的橘子。

教師:這裏面是什麼?怎麼做才可以知道?(引導幼兒調動各種感官,摸摸、聞聞、掂掂)

教師:袋子裏是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幼兒講述用感官感知橘子的特點,如用鼻子聞到了橘子的氣味,用手摸上去的感覺…)

 2. 觀察認識橘子

教師:到底是什麼?我們把它拿出來看一看。(橘子)再把袋子放到桌上的框裏。(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使用材料的習慣)

教師:橘子看上去是什麼樣的?你又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用眼睛仔細觀察橘子的顏色以及橘子上下的蒂和臍等部位的特點)

教師:和旁邊的小朋友比一比,你們的橘子有什麼不同?(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橘子的大小、顏色)

3. 引導幼兒嘗試探索剝橘子。

教師:橘子裏面是什麼樣?吃到嘴裏是什麼感覺呢?(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生活經驗,自由大膽猜測橘子的內部特徵)

教師:請你撥開橘子皮,看一看裏面是什麼樣的?數一數有幾瓣?(鼓勵幼兒自己嘗試撥開橘子瞭解其內部結構——橘皮、橘肉、橘子核,並感知一個橘子分成了幾瓣)

教師:我們再嘗一嘗,橘子是什麼味道的?(啟發幼兒用簡單的詞語表述品嚐的感覺,如酸、甜、涼涼的、有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