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有關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四篇

有關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5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四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3、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判斷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材料:綢帶,紙(圓行,正方形,長方形),等分練習紙。

2、工具:筆,剪刀,直尺。

三、活動過程:

(一)講解演示。

1、“小朋友,今天老師的頭髮有什麼變化嗎?(扎兩個辮子)我還要給兩條小辮紮上漂亮的綢帶,現在只有一根綢帶,怎麼辦才能扎兩根小辮呢?”

2、組織幼兒討論,等充分表達意見後,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注意觀察。

3、 把綢帶兩頭對摺,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次環節以形象直觀的具體事物——綢帶為材料,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並提出問題,讓幼兒開動腦筋,幫助分綢帶。通過把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展現給幼兒,使幼兒初步認識“二等分”這一概念。

(二)操作探索操作。

1、為幼兒提供圓形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等觀察。

2、組織幼兒討論等分方法。

3、小結:把圓形對摺,然後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4、操作驗證材料的二等分。 “怎樣讓別人相信你的兩份紙是一樣大的呢?”(疊在一起比較) “這兒有個好聽的詞,叫“重疊””。

學習詞:“重疊” 。

5、討論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1)請幼兒把剪開後的兩部分與原來的材料作比較,看它們有什麼不同。比一比,等分後的部分是否一樣大,以及原來的圖形和分後的每一部分哪個大?哪個小?

(2)總結: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 *此環節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對摺的折法來二等分圓形,得到一樣大小的兩份,然後通過驗證來證實二等分和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實際含義。

操作二:

1、為幼兒提供正方形,長方形材料,考慮有沒有其它對摺的辦法來二等分正方形、長方形。

2、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3、請幼兒介紹新方法。

4、教師小結:向幼兒介紹講清對角線折、對角折的方法。請沒這樣折過的幼兒重新試一次。*此環節提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操作,探索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給幼兒增加了難度,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能想出對角線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能激發幼兒積極性和獨創精神。教師讓沒有嘗試對角線折和對角折的幼兒一個充分學習的機會,再次鞏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三)鞏固練習:遊戲方法。

教師把各種幾何圖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桌子上,一份在參加遊戲的幼兒手中。幼兒四散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樣大小的圖形,並把兩份圖形拼成一個整體,看誰找的又快又對。

1、教師講評幼兒的活動結果。

2、幼兒展示自己拼貼的圖形。

此環節為幼兒鞏固二等分的知識而設計,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判斷,選擇正確的二等分圖形。

四、活動延伸:

正方形的紙能二等分,它還可以進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麼分呢?開動腦筋想想辦法。 *次環節給幼兒思維拓展的空間,為學習四等分作鋪墊。

五、活動評價:

隨着年齡的提高,大班幼兒對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對圖形進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幫助老師分綢帶入手,充分激發了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接着圍着圖形層層展開活動。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原則,並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探索操作,對認識新事物具有積極意義。第一環節提供圓形可學習用對摺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第二環節提供長方形、正方形,幼兒憑自己地思維能力選擇二等分地方法,在講解中學習多種二等分地方法。第三環節,要求幼兒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練習,加以鞏固。第四環節,使知識能力得到提高。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交流過年的所見所聞所感,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2、學會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感受喜慶的春節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3、學會把自己的生活實景創編成兒歌,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4、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5、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1、把自己過年的真實生活場景編成兒歌。

2、引導幼兒大膽、流利的與別人交流自己過年的點點滴滴。

活動準備:

1、過年的鞭炮聲、鑼鼓聲、拜年聲的錄音磁帶。

2、迎新年過新年慶新年的教學課件。

活動過程:

1、老師播放鞭炮聲、鑼鼓聲、拜年聲的錄音磁帶,提問幼兒聽到了什麼?什麼時候能聽到這樣的聲音?

2、老師提問:春節你們是怎麼過的?做了什麼事?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請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在春節的所見所聞所感。)

3、老師:小朋友們真棒,我們來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樣過年的?(播放準備過年過年的課件。)

4、老師:其他小朋友過年和你們過年一樣嗎?哪些是一樣的?哪些是不一樣的?(讓幼兒瞭解我國南北方的過年習俗,開拓幼兒眼界。)

5、老師小結:過年的很多習俗都是相同的,讓我們把這些習俗編成一首兒歌吧!過年前,我們要做什麼?春節到了,我們又做什麼?看到什麼?

活動延伸:

1、在幼兒園的語言區,可以給幼兒提供有關過年的圖畫書、連環畫等,激發幼兒的閲讀興趣,加深對年的認識。

2、可爭取家長配合,幫助幼兒收集過年的廢舊物品,引導幼兒將廢舊物品變廢為寶,如用塑料盤製作螃蟹,用塑料瓶製作可愛小人等。

附兒歌:過年真熱鬧

臨過年,灌臘腸,買年貨,歡歡喜喜迎春節;

貼春聯,貼福字,掛燈籠,忙忙碌碌真熱鬧;

吃年飯,穿新衣,去拜年,娃娃臉上笑哈哈;

放鞭炮,敲鑼鼓,舞龍炮,人們臉上喜洋洋。

6、老師和幼兒一起念過年真熱鬧的兒歌,回味過年的點點滴滴。(老師通過不同的方式引導幼兒念兒歌,如分組念,扮演角色念。)

7、老師:過年這麼熱鬧,讓我們再來放一放鞭炮、敲一敲鑼鼓、舞一舞龍炮吧!(引導幼兒扮演角色,一起放鞭炮、敲鑼鼓、舞龍炮到教室外,結束教學活動。)

温馨提示:

1、在教學活動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幼兒大膽的與別人交流,鼓勵幼兒説一説自己是怎樣過年的,學會和別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

2、老師要逐步引導幼兒學會將自己在春節的生活場景創編成兒歌,鍛鍊幼兒的思維能力。(如過年前,我們是怎樣迎接新的一年的?春節到了,我們都做什麼?)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大班的孩子早就接觸了它,加之幼兒的天性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時常會發現很多有趣而新奇的現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象,作為探究的科學教育對象,在活動中我會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使孩子多感官、多方式的進行科學探索、交流、分享。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2、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求答案。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難點:學習使用↑↓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水、大盆、石頭、葉子、鑰匙、玻璃珠、小木塊、泡沫板、一元硬幣、人手一份記錄表、彩色筆

【活動過程】

1、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

出示一個裝水的大盆(提前在水裏放石頭、葉子、鑰匙等),讓幼兒觀察水裏的物體。

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幼兒的回答會侷限於水中的幾樣物體)。

提問:它們在水裏是怎樣的?

2、通過觀察和提問,引出活動主題——浮與沉的現象。

(1)出示↑符號表示浮在水面上,↓符號表示沉下去。

(2)操作要求:事先猜想哪些物體是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下去。把猜想的答案記錄下來,再進行實驗,最後把自己的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3)教師示範取一塊小木塊,請幼兒猜猜木塊會是浮還是沉?

(4)教師介紹記錄表:這是一張記錄表,待會我們把記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如:木塊浮上來的,就要向下上的箭頭表示,如果是沉下去的,就要向下的箭頭表示。

3、幼兒自主操作實驗。

(1)幼兒按意願自主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的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如:一元的硬幣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的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他物品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了水,我們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後我們把實驗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2)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後結果。

提問:有沒有實驗結果和我們猜想的一樣的?

(3)總結: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物品有:葉子、泡沫板、小木塊等等

沉下去的物品有:鑰匙、玻璃珠、一元硬幣等等。

4、提升實驗操作:怎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

(1)幼兒嘗試使原來沉在水底東西浮上來

師:這裏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沉下去的東西不高興了,它們也想浮在水面上,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好不好?

(2)幼兒自由操作,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幼兒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

5、經驗提升遷移。

發大水時,我們會沉在水裏,請幼兒想想辦法使自己不沉到水裏去而得救?

誰有很神奇的力量,但水很大,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我們周圍的東西會沉到水裏去,我們也會沉到水裏去,這個時候,我們要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不讓我們沉下去而得救?(救生圈、木頭、船、腳盆等)。

6、結束。

請朋友回家後繼續探索怎樣把浮的東西沉下去?

【活動反思】

我組織完這次科學活動《沉和浮》發現幼兒興趣較高,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我對整個活動進行以下反思。

一、擴展學習空間,為幼兒發展奠基。

《綱要》中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要體現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在活動的中,我能借助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讓幼兒進行探索,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讓幼兒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擴展了幼兒的思維空間。

二、提供豐富材料,為幼兒發展開渠。

《綱要》中提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這些材料暗含着幼兒通過操作和使用能夠達到的適宜的教育目標和內容,這些材料應能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這些材料應具有開放性,有多種組合的可能性,能激發幼兒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變、組合它們;材料應該有較廣的餘地,使幼兒能用多種不同的路子進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發現。”在活動過程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小筐、積木、有蓋的小玻璃瓶、玻璃球、泡沫、紙塑料等等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讓幼兒觀察物體放在水裏的沉浮現象。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還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輔助材料,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玩一玩,動一動,讓幼兒去想象、去創造,通過自己的操作,發現怎樣會讓沉下去的物體在浮起來?怎樣讓浮起來的物體在沉下去?引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好多幼兒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把重的東西放在木塊上會浮起來。把空的瓶子灌滿水就沉下去。等等這樣拓展幼兒的思維活動。

三、激起學習興趣,為幼兒發展引路。

“興趣是幼兒的教師”。《綱要》中的科學領域提出了以下目標:“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等。”可見科學領域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保持孩子們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強調幼兒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對探索的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如:我在活動前先讓幼兒説説哪些物體會沉下去,哪些物體會浮起來,讓幼兒先猜一猜,由於幼兒對有的'物體還不理解,所以大多數幼兒都把積木、有蓋的小玻璃瓶説成是沉的,但我並沒有制止,而是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親自動手記錄。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哪些物體是浮在水面上的,(積木、塑料花片等等)。哪些物體是沉在水裏的,(重的東西:鑰匙、玻璃球等等)

在活動過程中,我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讓幼兒自己探索物體在水裏的沉浮現象,激發了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根據自己和客體為中心,能區分左右,並感知左右的相對性。

2、嘗試用語言來表達左右及相對關係。

二、活動準備

《小朋友的書數學》

三、活動流程

(一)以自己為中心區分左右

1、找自己的好朋友

請幼兒圍成半圓而坐。伸出自己的右手。

T:右手能做哪些事呢?左手又能做什麼?兩隻手一起就可以搬東西、吃飯、穿衣等等,所以它們是一對好朋友。

請幼兒伸出右手,再伸出左手,握手、拍手。

T:右手、左手,握握手;左手、右手,拍拍手。

T:再在你們的身上找找,還有這樣的一對好朋友嗎?(左腳、右腳,左腿、右腿,左眼、右眼,左耳、右耳等)

2、聽口令做動作

T:現在我們找到自己身上許多的好朋友,那麼老師來説口令,你們來做動作。看看哪個小朋友能最快地找到。

口令: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聳聳你的左肩,聳聳你的右肩;

跺跺你的右腳,跺跺你的左腳;

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

用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右耳,

用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左手……

(二)以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

1、好朋友面對面

教師請摸到頭的小朋友搬起小椅子坐到右邊這位小朋友的對面,成為一對好朋友。(各一個摸)

2、區別客體的左右

(1)請幼兒舉起自己的右手

T:看看你的右手和好朋友的右手在同一邊嗎?為什麼?(不是,相對坐的)

T:那麼怎麼樣才能讓我們的右手在同一邊呢?(站在同一個方向看)

(2)觀察自己和好朋友的右腳、右眼、右肩等。

3、做遊戲“用你的X手摸摸好朋友的XXX”

兩兩相對坐,根據教師口令做相應的動作。

T:現在老師來考考你們能不能區分好左右。聽老師的口令,用你的右手摸摸好朋友的左耳。

好朋友之間相互檢查是否做對動作。

口令:用你的右手摸摸好朋友的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拍好朋友的右腿。

(三)看圖練習

坐回半圓,每人分發《小朋友的書數學》,翻到第6頁“區分左右”,進行左右練習,進一步鞏固關於左右的方位。

T:小雞的左邊是誰?請你學學小豬的叫聲。

小雞的右邊又是誰?請你學學小鴨的叫聲。

小貓的左邊是誰?請你學學小兔是怎麼跳的。

小鴨的右邊是誰?請你學學小牛的叫聲。

T:考考你的好朋友,你還有什麼樣的問題呢?

幼兒相互提問:

小貓的右邊是誰?請你學學小狗的叫聲。

小兔的右邊是誰?請你做一個小貓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