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模板彙編7篇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模板彙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48W 次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模板彙編7篇

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如今,孩子與家中老年人接觸和相處的時間比較多,多數孩子都在理所當然地接受老人的關愛,卻很少會主動關心和照顧老人,為老人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學會關心、關愛身邊的人,是幼兒需要培養的一項重要品質。我希望通過幼兒園教育帶動家庭教育,讓孩子逐漸學會去關注和關心身邊的老人,能夠主動為老人服務。

活動目標

1.認識九九老人節,瞭解老年人的身體特點。

2.能用完整的句子講述送給老人的禮物及原因。

3.懂得尊敬老人,樂意關心、照顧身邊的老人。

活動準備

超市購物海報(上有枴杖、老花眼鏡、棒棒糖、靠墊、鮮花、山核桃、洋娃娃、絨線帽)、筆、紙(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我知道的節日

1.説説我喜歡過的節日。教師提問:“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節日,比如,前不久我們度過的國慶節、中秋節。那你們最喜歡過什麼節日?為什麼?”

2.提問:“你們知道老人節嗎?想想,這會是誰的節日?老人又是誰呢?”(教師介紹老人節,讓幼兒知道每年農曆9月初9是老人的節日,這一天爸爸媽媽都忙碌着為爺爺奶奶過節)

二、為老人挑選禮物

1.出示超市購物海報:(1)引導幼兒觀察和判斷哪些物品適合送給老人?為什麼?(2)哪些物品不適合送給老人,為什麼?引導幼兒説出老人的身體特點,如牙齒鬆動了,腿腳不穩了,眼睛老花了。知道關心老人,做可愛乖巧的孩子。

2.提問:你身邊有老人嗎?他(她)是誰?你想送什麼禮物給你身邊的老人?為什麼?(鼓勵幼兒響亮地完整講述)

三、寫信給老人

1.提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家裏,我們小朋友住在幼兒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們知道我們的這些祝福和關心呢?

2.寫信(畫信)給老人,把自己的關心和祝福告訴他們。

活動反思

中班孩子已經有了許多關於節日的經驗,例如孩子們説“喜歡過年,因為過年能放煙火,很開心”“喜歡過兒童節,因為兒童節可以吃冰激凌,可以收到禮物”“喜歡過解放軍的節日,因為解放軍很神氣的.”“喜歡過中秋節,因為可以吃月餅,還可以和月亮姐姐做遊戲”“喜歡過母親節,因為媽媽那天會很開心”“喜歡過老師的節日,可以給老師送卡片”。雖然幾乎沒有孩子聽説過“老人節”,但是,孩子們真的很聰明,從老人節的名字中,他們猜測到這是一個給老人過的節日。

在為老人挑選禮物的過程中,孩子的主動性相當高。枴杖、老花眼鏡、棒棒糖、靠墊、鮮花、山核桃、洋娃娃、絨線帽,那麼多物品,孩子們一一分析判斷,哪個合適,為什麼,哪個不合適,又為什麼。在分析的過程中,孩子們説到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體的特點,如走路搖搖擺擺,牙齒掉了,頭髮脱落了,怕冷等。每個孩子説的可能是自己身邊老人的情況,也可能是大家一起交流之後形成的對老人的整體認識。而最有趣的是在判斷“洋娃娃”適不適合送給老人時,孩子們出現了分歧。我隨機讓孩子們問問聽課的奶奶老師喜不喜歡洋娃娃,奶奶老師給予肯定的回答後,孩子這樣解釋道:“哦,奶奶大概抱着洋娃娃睡覺的。”我及時把答案提升:“原來老人也會喜歡洋娃娃,因為洋娃娃軟綿綿的,抱着很舒服。有了娃娃陪伴,也不覺得孤單寂寞了。”

當討論為自己身邊的老人準備禮物時,很多孩子能夠跳出超市海報內容的限制,真實貼切地考慮自己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需要,這是讓我吃驚和滿意的地方。例如,有的孩子“想送一支筆給爺爺,因為爺爺喜歡寫字”;有的孩子“打算送圍巾給外婆,因為冬天來了,外婆怕冷”。

寫(畫)信是孩子們十分喜愛的情感表達方式,在信中,孩子們自由自在地表達他們對身邊老人的祝福和關愛。

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隨着孩子們認知水平的發展、生活經驗逐步擴大以及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中班(4-5歲)的孩子們與同伴、成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但是,由於他們缺少良好的交往技能和溝通技巧,容易與同伴之間發生矛盾衝突,甚至還會給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引導中班的孩子們在公共場所活動時守秩序、不擁擠、會排隊等待不僅能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更能培養他們遵守公共規則的良好習慣,避免意外事件給他人和自己帶來的'傷害。

活動目標:

1、知道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要主動排隊、耐心等待並且不大聲喧譁。

2、有初步的自我約束意識,養成遵守公共規則的行為習慣。

3、體驗排排隊和同伴一起玩耍的愉悦心情。

活動準備:

1、拱形門3個,呈曲線形放在草地上。

2、幼兒排隊活動的相關圖片和輕鬆歡快的背景音樂。

3、水彩筆和繪畫紙人手一份。

4、攝像機一部。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導入遊戲《鑽山洞》,激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引導幼兒自由玩《鑽山洞》遊戲,體驗無秩序可能帶來的危險。

2、教師介紹遊戲場地並告知遊戲規則:這裏有三個山洞,孩子們可以自由的鑽,看誰能又快、又安全的鑽過每個山洞,不能漏掉任何一個山洞。

3、幼兒在自由的玩《鑽山洞》遊戲,教師拍攝記錄幼兒在活動的擁擠、無序、碰撞、掉鞋等行為。

二、教師播放拍攝錄像,引導幼兒分析、討論、總結快速和安全鑽過山洞的辦法。

1、師:"孩子們,看了老師剛才拍的錄像以後,你們發現了什麼問題?怎樣才能又快、又安全的鑽過山洞呢?"2、教師小結:鑽山洞時,大家要從同一個山洞出發,拍好隊,一個跟着一個,不推不擠不掉隊,這樣做就能又快、又安全的鑽過每個山洞了。

三、教師播放歡快的背景音樂,請幼兒再玩《鑽山洞》遊戲,豐富經驗。

1、幼兒自由遊戲,教師及時鼓勵幼兒排好隊、守秩序的行為。

2、師:"孩子們,剛才玩那邊《鑽山洞》有什麼感覺啊?為什麼呢?"教師幫助孩子梳理過程,豐富經驗。

3、教師小結:當很多人一起做同樣的事情時,只要大家排好隊、守秩序,就會很快、很安全、很開心地把事情做好。

四、教師逐一播放幼兒排隊活動的相關圖片,遷移、拓展幼兒的經驗。

1 、師:孩子們,你們看這是什麼地方啊?大家是怎麼做的啊?為什麼要這樣做?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大家排隊、有秩序地做事?

教師小結:孩子們,我們和爸爸媽媽在商場繳費、車站上車、遊樂場玩大型玩具時,都需要大家排好隊、有秩序的進行。

五、請幼兒為需要排隊的地方設計一個排隊標誌,提醒大家共同遵守。

活動延伸:

將幼兒設計的標誌張貼在活動室相應的位置,如把"排隊洗手"的標誌張貼在盥洗區牆面上;把"排隊取水"的標誌張貼在口杯櫥上。

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分享就是將自己喜歡的東西(玩具食物或圖書等)或快樂的事與小夥伴分享。

2、能與同伴分享玩具圖書,並與同伴積極交流自己的想法。

3、體驗分亨給別人和日己帶來的快樂。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5、鼓勵幼兒大膽説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1、幼兒提前帶一件自己最喜歡的物品,如一個玩具,一本書等佈置“我喜歡的……”展示台。

2、《一粒穀子》教學掛圖,教師教學資源,收集幼兒在家中以及幼兒和同伴分享的照片做成課件。

3、幼兒學習資源1第14-15頁。

活動過程

1、參觀“我喜歡的……”展示台,請幼兒介紹自己最歡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喜歡。

2、教師出示一袋穀子,告訴幼兒是小雞要分享給小朋友的,幼兒打電話感謝小雞,引出活動。

3、教師結合圖片,講述故事,知道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提問:小雞貝貝在院子裏找到一粒穀子時,它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貝貝的同伴吃到穀子時候心情是怎樣的?貝貝的心情怎麼樣?我們該像小雞貝貝學什麼?

教師小結:小雞貝貝有好東西總是願意與同伴分享,分享就是有了好吃的和別人一起吃,有好玩的東西和別人一起玩,分享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4、“我會分享”實踐活動。

幼兒自由結伴交換物品,分享自己的玩具、圖書。

教師注意引導幼兒在分享中學説禮貌的語言,如,請、謝謝等,分享中要愛護別人的圖書玩具,玩完了及時還。

5、教師及時將幼兒在活動中分享的情境拍成照片進行回放,感受分享的快樂,同時請幼兒説説自己是怎樣做的。

6、教師和幼兒討論在班級中建立“分享角”繼續分享自己的快樂。

 活動延伸

1、午飯時請小朋友吃米飯,分享小雞的禮物。

2、閲讀幼兒學習資源1第14-15,並鼓勵幼兒在家將自己的物品與家人以及鄰居的小朋友一起分享。

教學反思:

認知和判斷對於幼兒來説都比較容易,難得是體驗,只有真正讓幼兒感受到分享的快樂,這樣幼兒才能真正明白為什麼分享是一種好行為。我覺得這次活動還是很合適中班的孩子,可以促進幼兒將認知轉化為行動,讓幼兒充分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會的形式講述"我心目中的英雄"。

2、能夠主動學習英雄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等品質。

3、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活動準備:

1、請家長給幼兒講一些關於英雄人物的故事或者事蹟。

2、幼兒所熟悉的英雄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故事分享。

1、以故事會———"我知道的英雄的故事"的形式展開,幼兒簡要講述。

2、活動室佈置成"故事會"的形式,創設輕鬆的氣氛。

3、請幼兒將自己要講的"英雄"的圖片展現在"英雄榜"上。

4、幼兒輪流講述英雄故事。

二、簡要梳理經驗。

1、討論"我心目中的英雄"。

————教師:你們覺得英雄是什麼樣的人?

————教師: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誰?

————教師:他做過什麼樣的事情?

2、自由結伴討論。

3、拓展經驗。

結合生活經驗,誇一誇"我們身邊的`英雄真多"。

延伸活動:

在閲讀區裏收集英雄故事的圖文資料供幼兒自由閲讀和欣賞。

教學反思:

從這堂課,我們也看出一堂教學活動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不放任自流,還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順其自然。不管哪種佔主導,都應該處理好教的方式,讓孩子們感覺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場遊戲活動。教無定法,無論採用哪種教學方式,都必須作用於人的感官才能發揮作用。教學方式實質上是一種刺激手段。

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扮演司機開車的樂趣,建立基本的交通安全概念,認識不同車子的功能及特點。

活動準備:各種車的圖片

活動重、難點:認識不同車子的功能及特點。

活動過程:

1 、講述故事《威威愛大怪手》。

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聽呀?(教師講述故事)

提問:

故事裏的大怪手車到底是什麼車?(挖土車)

除了故事裏提到的車,你還認識什麼車?

2、教師和小朋友們玩“猜謎”的遊戲。

“小朋友們都很聰明,認識各種各樣的車。現在老師要考考你們,我們來玩一個猜謎的遊戲。請你聽清楚老師出的題目,然後回答這是什麼車?明白了嗎?好,現在請聽題。”

——下雨車,下雨車,邊下雨來邊唱歌。請問這是什麼車?(灑水車)

——大嘴車,大嘴車,邊吃垃圾邊唱歌。請問這是什麼車?(垃圾車)

——長長一條龍,走路轟隆隆,跨河又鑽洞,嗚嗚向前衝,

——載客又運貨,運輸立大功。請問這是什麼車?(火車)

——用腳踩,不需要用汽油的車。(自行車)

——要排隊等,一個一個投幣才能坐的車。(公共汽車

——你只要上車,告訴司機要到哪裏,司機就會打表並送你到目的地。(出租車)

——失火的時候一定需要它幫忙。(消防車)

——抓壞人的時候,警察就會開着它出來。(警車)

——可以救人的'車子。(救護車、警車、消防車。)

——撥打電話119,開來的是什麼車?

——撥打120,開來的是什麼車?

——那110呢?

3 、聽聲音,辨車子。

小朋友們真棒!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車子會發出特別的聲音,請小朋友聽一聽,猜猜是什麼車?(放錄音)

4 、演唱歌曲〈小汽車〉:小朋友們一邊唱歌一邊自由模仿開汽車的動作。

5、遊戲:聽指令開車。教師:小司機們,我們出發吧!

附:故事

威威愛大怪手

隔壁的工地正在蓋房子,那裏有許多工程車,威威趴在窗台上睜着大眼睛瞧呀瞧,還興奮地大聲叫。

怪手車有個彎彎的大手,一挖就挖起很多土;吊車有個長長的鈎子,一下子吊起了粗鋼筋;還有水泥攪拌車,圓圓的肚子呼嚕呼嚕轉,一會兒就流出泥漿來了。

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 篇6

活動設計

金秋送爽,稻穗金黃。又是一年秋收時,為了讓孩子們親自去體會,感受一下秋天的豐收景象,我們中班年級組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出幼兒園,走進田野,開展“拾稻穗”的實踐活動,旨在感受並體驗勞動的艱辛。

活動目標

1、瞭解稻穀的色澤,並學習區分稻穀的成熟程度。

2、親自體驗,感受秋天的豐收景象。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聯繫一農户,做好前期工作。

2、找一農民做導遊,向幼兒介紹稻穀。

活動過程

一、交代活動要求

“農田裏的稻穀成熟了,農民伯伯們正在忙着收稻穀,我們一起去看看,並幫着拾稻穗吧。”

二、步行來到農田

三、農民向幼兒介紹稻穀

“稻穀是什麼顏色的?成熟的稻穀是什麼顏色?嫩嫩的稻穀是什麼顏色?”

學習從顏色上辨別稻穀的成熟程度。

四、實踐活動:拾稻穗

幼兒在農田裏翻找掉落在田裏的稻穗,親自體驗秋天的豐收景象。

五、交流

“農民在田裏收稻穀很辛苦也很累,把稻穀變成米飯要經過好多人的加工,所以大家不能浪費糧食。”

體會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六、幼兒排隊離開農田,回幼兒園。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來到田邊,稻田裏一堆堆的稻草,瀰漫着一陣陣清香,大家小心翼翼地走下田埂,來到稻田裏開始尋找稻穗。他們低下頭、彎着腰,翻找着落在田裏的稻穗。當孩子們拾到了一顆顆遺落在田裏的稻穗時,個個高興地手舞足蹈,高喊着:“我找到稻穗了。”每發現一棵稻穗,他們就像找到寶貝一樣,不一會兒,每個孩子的手裏都捧了一把稻穗。撿完稻穗後,老師還和孩子一起動手剝開稻子,孩子們驚奇的發現我們吃的米飯就是從這些稻子裏碾出來的.。最後老師還請農民伯伯向孩子們介紹了稻子的生長過程及農民伯伯在種植過程中付出的辛勞。

通過這次“拾稻穗”活動,孩子們感受並體驗到了勞動的辛苦,學會了尊敬身邊的勞動者,懂得了愛惜糧食,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認識可回收、不可回收標記,學習將垃圾分類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2。體驗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知道亂扔垃圾會污染環境,危害健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佈置髒亂的小熊家和潔淨的小兔家

2。舊報紙、飲料瓶、廢紙盒、廢電池、果皮、枯樹葉、菜葉等。

3。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廢電池回收垃圾箱各一個。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小熊家和小兔家,請幼兒説説自己的感受,比較兩個小動物家的不同。激發幼兒收拾垃圾的`慾望

2、教師出示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標記。引導幼兒學習分類。

(出示可回收標記),提問:什麼叫可回收?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

(出示不可回收標記),提問:為什麼叫不可回收?有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

3、幫助小熊整理垃圾。

4、集體檢查,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的瞭解。

5、組成“環保小分隊”,檢查幼兒園的垃圾分類情況。

【活動反思】

“垃圾”是環保教育中首選的教育資源,教師抓住了垃圾的“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幫助幼兒體驗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對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思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周圍生活中的資源,我們加以巧妙利用都能成為幼兒園的教育資源,生活處處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