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10篇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6W 次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10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感受大自然的美,與樹木建立朋友般的親密關係

能正確運用“高”、“矮”、“粗”、“細”來描述物體的差異,知道高矮、粗細的比較是相對的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比較樹木的.高矮、粗細,與樹木建立朋友般的親密關係

難點:理解高矮、粗細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有高矮、粗細的初步概念

物質準備:學具:小紅旗、小綠旗若干。場地:附近樹木較集中的公園

活動過程

一、遊戲:親親小樹

1.看一看,認一認,公園裏都有哪些樹

2.幼兒集體遊戲。如:小孩小孩真愛玩,親親楊樹跑回來;小孩小孩真愛玩,親親桃樹蹲下來。

二、比較高矮

1.老師指定兩棵樹,請幼兒目測兩棵樹的高矮,在高的樹下插上紅旗,在矮的樹下插上綠旗。

2.請幼兒比一比這兩棵樹是不是周圍最高的樹或最矮的樹,如果不是,請幼兒把紅旗插到最高的樹下,把綠旗插在最矮的樹下。

三、比較粗細

1.教師指定兩棵樹請幼兒討論:怎樣比較他們的粗細。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想出來的方法(如抱一抱、比一比)來感覺樹的粗細。

3.請幼兒找找周圍的樹,哪棵最粗,哪棵最細。

4.組織幼兒遊戲:請幼兒按教師指令行動,如:摸摸最細的樹幹跑回來,親親最粗的樹幹蹲下來。

四、理解高矮、粗細的相對性

1.組織幼兒討論:為什麼比較的結果會改變

2.教師小結:隨着比較樹木的變化,比較的結果(樹的高矮、粗細)也會發生變化。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工具將黃豆從大米中分離出來。

2、知道有洞眼的漏勺能很快地將黃豆從大米中分離出來,是快捷、方便的工具。3、能運用記錄表記錄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對探索活動感趣

活動準備:

黑板、紀錄表,幼兒標記貼,五個澡盆,內放大米和黃豆,漏勺、勺子、筷子、夾子、小桶人手一份,透明杯子5個

活動過程:

1、以廚師阿姨遇 到的.問題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師:廚師阿姨今天遇到了一個麻煩,她把黃豆和大米不小心混在了一起,誰來想一想辦法,用什麼方法可以幫阿姨將黃豆從大米里面分出來?(鼓勵幼兒大膽設想和表達)

2、幼兒根據工具進行猜測並進行記錄師:今天,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工具,看一看,都有些什麼呀?(出示工具)請你猜一猜,這些工具中哪一種能最快、最方便地把黃豆從大米里面分出來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講述)師:(出示記錄表)你覺得那一種工具最快、最方便,就把自己的小標記貼到這種工具的下面。(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測)

3、幼兒操作並記錄實驗結果師:究竟哪種工具又快、又方便呢?老師要請小朋友自己動手來試一試。注意每一種工具都要用一用,都用過了再找出最快、最方便的那一種,最後把你的小標記貼在記錄表的小手這一行的工具下面。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注意提醒幼兒每種工具都要嘗試,最後再記錄結果。重點觀察、指導幼兒使用漏勺,探索用法)

4、結合記錄表集體討論,發現漏勺能更多更快的將黃豆和大米分開師:剛才,我們用了各種工具來分黃豆。試過以後,你覺得那一種工具最快、最方便?為什麼漏勺能很快、地把黃豆分出來,而且看不見一粒米呢?誰來説一説,你是怎麼使用漏勺的?(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講解漏勺的使用方法)師小結:原來,漏勺上有許多的洞眼,當我們用漏勺去盛米和黃豆時,米就會從洞眼中漏下去,勺子裏只留下了黃豆。當漏勺中盛了米和黃豆時,我門只要用手輕輕地左右晃動,就能讓漏勺中的米更多、更快地漏下來了。所以,漏勺是我們今天分黃豆最有用的工具。

5、比賽:分黃豆師: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場有趣的分黃豆比賽,男孩子一組,女孩子一組,用漏勺將剩下的黃豆和大米分開,看哪一組分得又快、又多!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背景:

《不用手也行》是一堂讓孩子不直接用手碰到乒乓球,將球從一個籮筐運到另一個籮筐的“做中學”活動,孩子們在與不同層次的材料互動的過程中,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了有關的生活經驗。本活動片段是在孩子們實驗後互相交流演示解決難題的部分,從簡單的.教育現象中可以透視出一個永恆的教育真理:充分相信每一個孩子。

活動片段:

師:剛才有小朋友看出用剪刀運乒乓球失敗了,誰他呢?

生1:老師,我成功了,我來!(高高舉起手)

師:先請你講講你用剪刀是怎麼運的?

生1:我是像這樣把球夾住運過去的。(邊説邊用手做動作)

師:那請你來試看一看,好嗎?(只見他自信地拿起一把剪刀,不斷調整着開口的角度,希望能把球夾住,可是乒乓球不停地在滾動,很顯然對於孩子來説想要用一把剪刀夾住球難度很大)

生2:夾不到,要用兩把剪刀呢!

生3:對,我剛才就是用兩把剪刀夾的!(的確,我在課前也嘗試過用一把剪刀運球,可是都失敗了,估計孩子們也都需要用兩把剪刀才能把球固定住,於是我又準備了一把剪刀。)

師:你需要拿兩把剪刀試試嗎?

生1:不要!(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關注他的實驗,有兩次球在被夾起,瞬間又掉了下去。

師:請幾位小朋友你好嗎?

生1:(不説話,搖搖頭,繼續着他的實驗,這回他把剪刀反了過來,小心地調整着塑料柄的角度夾球,教室裏很安靜,大家都在期待着他的成功。)

師:彆着急,慢慢來!(話音剛落,我們就欣喜地看到他用一把剪刀把球夾住並順利從一個筐子運到另一個筐子,教室裏響起了一片鼓掌喝彩聲。)

分析與思考:

弗洛姆在《為自己的人》一書中指出:潛能是種子,如果給予適當的發展條件,這些種子就會生長,並有所展現,但如果缺乏條件,它們就會夭折。在該片段的教學中,教師能充分地信任孩子,等待幼兒,讓孩子親歷探究的過程,從而獲得充分的發展。活動中,幼兒提出的假設和探究方式與教師預想的不一致,教師能支持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雖然其中教師也提出給予幫助,但在孩子的堅持下,教師能充分尊重幼兒,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實驗,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讓他們從事實中得到反饋,構建新的知識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觀察發現生蛋和熟蛋的不同。

2、喜歡參與觀察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1.課件-照片:雞蛋

2.生蛋熟蛋若干,碗1個,水果刀一把。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

1.出示照片:雞蛋

你們看這是什麼?(雞蛋)

2.媽媽不小心把生蛋和熟蛋放在一起了,怎麼辦呢?

(啟發幼兒想辦法)

二、找一找

1.出示實物雞蛋

現在,我們來找一找它們誰是生蛋寶寶,誰是熟蛋寶寶。

2.請個別幼兒上來摸一摸、看一看、搖一搖,它們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教師給熟蛋寶寶貼上標誌。

三、比一比

1.出示一個生蛋和一個貼標誌的熟蛋。

(1)生蛋和熟蛋寶寶要進行轉圈比賽,看誰轉的時間長,我們一起來做裁判好不好?

教師在桌子上同時轉動兩個蛋,請幼兒仔細觀察它們轉動情況。

(2)誰得了第一名?為什麼?

我們把生蛋磕在碗裏

再把熟蛋剝開,再用刀對切

看看生蛋和熟蛋有什麼不一樣。

(3)請幼兒看一看、晃一晃,拿手指碰一碰,幼兒觀察生蛋和熟蛋的不同。

四、區分生蛋熟蛋的方法

教師邊演示邊講解:

1.旋轉:生蛋不能旋轉;熟蛋可以旋轉。

2.搖動:生蛋搖動有晃動;熟蛋則沒有。

3.外表:生蛋表面有污點(雞剛生出來的'蛋是濕的);熟蛋較乾淨。

4.照光:生蛋對太陽光有透明感;熟蛋沒有。

5.温度:生蛋用手觸摸(長時間)比熟蛋温度低些。

6.生命:生蛋有生命;熟蛋沒有生命。(是否可孵化)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裏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係。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衞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隻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隻量杯。

【活動過程】

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乾枯了。

(2)因為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麼?

★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裏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裏有死蟲子。

(3)土壤裏有蚯蚓、螞蟻。

★輕輕捏捏衞生紙包的泥土。

(1)紙濕了。

(2)泥土裏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

(2)泥土中有空氣。

説一説,植物為什麼會在土壤裏生長?

(1)植物在土壤裏生長,是因為土壤裏有肥料。

(2)因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麼不同?

將三杯土放在三隻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裏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裏去了。

(2)壤土裏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裏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裏沒有水。

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

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

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

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衞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濕潤的土。這樣,紙濕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活動拓展】

啟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為什麼能生活在沙漠裏,瞭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活動反思:

該活動我能利用幼兒身邊的熟悉的資源——土,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實驗、探索、討論。活動中讓幼兒帶問題去進行實驗、操作,引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實驗的設計是讓幼兒能探索出土的性質,也便於幼兒操作,幼兒興趣很大。實驗中我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記錄能力,以及操作習慣,並鼓勵幼兒把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而且針對幼兒觀察到現象,我能引發幼兒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以得出問題的答案,土壤裏什麼?使幼兒瞭解了土壤對於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離不開土壤。然後和幼兒開展討論,哪裏還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活動中,我也發現幼兒對於土壤的作用,瞭解的不是太多,這説明,在課前我還應讓幼兒做好這方面的.知識準備,豐富幼兒的知識面,以利於幼兒在活動中展開熱烈討論,讓幼兒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知識,學會自己找答案,而不是教師的灌注式,以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發現身邊的科學。

小百科: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溶解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本次活動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各種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個、筷子、沙子、鹽、玉米粒、糖、粘帖紙、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記錄材料:水的溶解記錄卡、記號筆。

活動環節

一、認識實驗材料。

二、猜測:

三、認識活動標誌

四、操作活動

五、分類活動

六、交流總結活動

七、延伸活動

老師:今天我們要一起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教師介紹所準備的材料。

幼兒思考:這些東西如果放在水裏誰會不見?誰放在水裏還存在?

師:請小朋友先來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這些材料分別放進四個有水的杯子裏,然後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攪拌,想想最後什麼東西不見了?什麼東西還存在?

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

師:如果不見了,我們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還存在呢,我們就用這個符號來表示,( √ )

師: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沙子,鹽,糖,玉米粒,分別放到這四個杯子裏,用筷子進行攪拌,看看他們會怎麼樣的變化?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請你用標記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師:剛才小朋友都做了實驗,都瞭解了,什麼在水裏會不見,什麼還存在,

你把會不見的物體與存在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見了我們給他貼上星星,存在的我們給他貼上花朵。

師:今天通過做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物質放進水中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像沙子和玉米放進水中,通過攪拌還是存在的,鹽和糖放進水中,通過攪拌就不見了。像這種現象,有個詞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師:誰能告訴我,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師:這些東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做實驗,小朋友們剛剛看到了,猜想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有時候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亂猜,要進行實驗。剛剛小朋友們説了那麼多,回家後做做實驗,明天告訴我和大家。

猜測活動(指導語:請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溶解,哪些不會溶解?)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會溶解”的標誌,為接下來的操作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會溶解與不會溶解的物體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溶解現象有所鞏固。

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説説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在這裏,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延伸活動:(指導語: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中,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在水中,並説説它們的原因。)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課設計意圖及對課堂環節的反思:

1、從幼兒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幼兒對於“水”一向來都是比較熱情的,所以我想這節跟“水”有關的內容應該不會出現冷門、不願參與的現象

2、從平常科學區情況的觀察來看,現在孩子接觸實驗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越來越少,讓幼兒失去了自發探索的慾望。

所以我選擇了以實驗為主的科學課,從課堂結果來看,我可以肯定幼兒對於課堂內容的選擇非常感興趣,參與也非常積極。通過第一環節的猜測,幼兒的注意力被教師吸引,沒有一位幼兒遊離,能夠盡情地猜測。這麼好的開頭給我對以下的環節有了信心,對於實驗任務及規則的講解對於第一次做實驗又要學習記錄的幼兒來説是有難度,所以在實驗之前,我也詳細講解了實驗的步驟,要求5樣物質要分別放入5個不同的杯子裏,這樣幼兒在觀察的時候能夠一目瞭然,還便於後面的對比及分類,雖然課堂上還是出現了有幼兒將幾種物質放入同一個杯子裏,但是在教師的及時發現與提醒下,幼兒能夠馬上改正。

對於實驗的記錄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在設計課程之前,我也思考過很多,應該是能夠溶解的畫 “√”, 不能溶解的畫“×”好呢,還是能夠溶解的畫“×”,不能溶解的畫“√”。按照常理説,肯定是第一種方法才是比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慮到了,孩子在做實驗時候根本還不瞭解物質放入水中是什麼反應,而且這些現象叫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兒這樣交流:“當物質放入水中並充分攪拌,物質才存在或者是物質已消失。”幼兒習慣於從顯性的角度分析問題,所以能會看到物質還存在或消失的現象。所以對於還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樣的現象的時候,我們採用後面的記錄方式是比較科學的。同時,從同事的經驗那裏瞭解到,中班幼兒還不太會畫“√”,所以最後我對實驗的記錄解説是:如果物質放入水中,充分攪拌後物質還存在的請畫“O”,物質消失了的話請畫“×”,意象表示物質消失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從課堂上來看,幼兒對於這個記錄方式還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對杯子裏的物質一看就一目瞭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記錄顯得簡單很多。

但是,在幼兒瞭解了水的溶解的這個特性之後,知道物質消失表示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質還存在表示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們班區域活動中我繼續投放了這個實驗,幼兒在記錄時就發生了跟課堂上截然不同的結果,幼兒習慣在物質放入水中消失的後面畫“√”,而在物質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質後面畫“×”,其實看到這樣的記錄方式時我感到很開心,這表明幼兒已經很清楚物質是否能夠溶解的祕密。

從這個看似簡單的記錄方式來看,科學課不盡需要嚴密的課堂過程設計,教師嚴謹的教學語言,還需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換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方面。

第二個部分就是實驗活動。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孩子們在實驗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活動重難點所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尋找結果,在整個活動中需要老師幫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數孩子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時做好正確的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還是不溶解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在這個環節中,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實驗結果的講解對於實驗後的幼兒都能容易接受,因為大多數幼兒都從自己的實驗中得到結論:紅糖和食鹽在水裏可以溶解,沙子、黃豆、玉米粒在水裏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實驗過程和記錄結果中,教師發現個別幼兒對於食鹽是否能夠溶解發生了一點小小的分歧:有個別幼兒認為食鹽放入水中還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兒發現剛開始時食鹽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後來發現食鹽消失了。在分析結果的時候教師提出介意:請這位小朋友等會再去觀察一下放食鹽的杯子裏有沒有什麼變化,食鹽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鹽是否比剛才變少了。(遺憾:課後沒有請這位幼兒觀察,在整理時發現這杯放了食鹽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質放在一起。在班級區域活動中,後來也有幼兒發現食鹽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話它就會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祕密還要孩子在課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動: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講不同物質放如水中,觀察是否能夠溶解,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製作飲料,嚐嚐不同物質放入水中會變成不同的味道等等。並在活動過程中幫助孩子發現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怎樣可以加速物質的溶解速度……讓孩子在持續的活動中保持這種對探索的熱忱!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試試,玩玩,做做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發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

2、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興,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悦。

設計意圖:

現實生活中轉動的現象隨處可見,風車的轉動、電風扇的轉動、車輪的轉動……在成人看來是理應如此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卻深深吸引着我們的孩子,轉動的奧祕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慾望。為了順應孩子的心理,我選擇了《旋轉的物體》這一科學探索活動來幫助幼兒去發現探索轉動、體驗轉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玩具車、陀螺、筷子、積木、圓片、吸管、牙籤、碗、杯子、毛巾、硬幣等 。

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有關轉動的經驗。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請你來猜猜它是什麼?説它是輛車,可它不是車,風兒一吹來,腦袋隨風轉。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2、幼兒探索操作,鼓勵幼兒發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

師:那除了風車能轉,你覺得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轉的?今天,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很多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玩具車、陀螺、硬幣、紙片、吸管呼拉圈,它們能轉嗎?我們來試一試!

3、幼兒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告訴同伴,鼓勵幼兒為同伴的成功而高興。

師: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樣讓它轉起來的?

小結:我們小朋友真棒,用嘴吹,用手轉,有手推,想出了那麼多轉動的方法,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驕傲!

(二、)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導幼兒用兩種不一樣的東西使其中的一樣東西轉起來。

1、今天我們班要開展一個“轉轉轉”的展覽會,老師還想讓你們來玩一次,不過這次有點難度,你們怕不怕?

2、請大家用兩種不一樣的東西合作,使其中的一種東西能轉動起來。

3、誰來説説你用了哪兩樣東西,是怎麼玩的.?

4、小結:中二班的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出了各種辦法讓桌子上的東西轉動起來了,真棒!

(三)、延伸活動:遊戲“迷迷轉”,引出身體的轉動。

1、老師為了表揚你們,我們一起來做“迷迷轉”的遊戲。“迷迷轉,迷迷轉,大風停了我不轉。”“咦,我們在做遊戲的時候身體怎樣了?”(哦,原來發現我們的身體也會轉動的,真神奇。)

2、那請小朋友找一找在我們身上還有哪些地方,哪些部位也會轉動起來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感知磁鐵能吸鐵的特性,嘗試運用各種方法取出水中的東西並進行分類。

2、大膽探索並能講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探索磁鐵的樂趣。

教學準備:

磁鐵;探索材料:回形針,玩具,一元硬幣,夾子,茶葉罐等鐵製材料和非鐵製材料:積木,塑料玩具,紙杯,玻璃球,氣球、裝水的大盆兩個;取物工具———簍子、盤子、有磁鐵的釣鈎、勺子、筷子等;空箱子2只,空盆1個。

教學過程:

a)情景引入

(出示大盆)師:陳老師遇到一個問題——小弟弟把許多東西一起扔到了這兩個玩水的大盆裏,這可怎麼辦呢?

提出問題討論:怎樣才能將這些東西拿出來呢?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b)初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兒用磁鐵水中取物。(規則——不能用手拿)

經驗交流:磁鐵是怎樣幫助你取出東西來的?你取出了哪些東西?

c)分組實驗,再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兒嘗試用磁鐵取水裏的東西。

師:磁鐵能將水裏的其他東西取出嗎?請你試一試。

討論並總結:取出的都是鐵製品,磁鐵能吸鐵。

師:你有沒有取出東西?為什麼沒取出?這些東西為什麼能取出來?它們有什麼一樣的地方?

討論:有哪些方法能取出水裏的東西?

幼兒用各種工具水中取物。

幼兒交流取物經驗。

師:你用了什麼方法取出了什麼東西?

環保教育——保護環境,不亂扔東西。

d)取出物分類

幼兒將取出物分類

師生小結:今天,我們動腦筋將水裏的`東西取出,發現……是鐵製的,能被磁鐵吸起來;……是木頭的、塑料的、紙的,不能被吸起來。

經驗遷移:磁鐵的作用可大了,生活中有許多東西也用了磁鐵,你知道哪些東西請磁鐵幫忙的?發現了告訴大家並記錄在記錄紙上。

延伸遊戲:杯中取物

1、介紹遊戲和記錄表的使用。

2、幼兒遊戲——按記錄表的要求將水杯裏的回形針用磁鐵取出(磁鐵貼在杯外吸)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探究、發現各種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會呈現出圓形。

2、在討論、記錄、交流中積累和提升有關轉動的經驗。

3、樂意針對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體驗愉快的情緒和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紙片(中心有小孔)、可製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蠟筆等各若干。 2、實物投影儀。

3、猜測記錄表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探究興趣

1、投影展示各種圖形,幼兒觀察講述都有哪些圖形和我們玩轉陀螺的遊戲。

2、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什麼形狀的紙片比較適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發現圓形的紙片在轉動時也是圓形的

1、提出製作與觀察的要求:先選一張圓形的紙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2、幼兒製作、玩耍陀螺,引導幼兒觀察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3、請幼兒説一説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三、在猜猜、試試、説説中發現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呈現出圓形

1、出示記錄表,介紹記錄方法:“問號”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試一試,把我們的猜想畫在問號下面,等一會兒把嘗試後的結果畫在小手下面。

2、讓幼兒猜一猜三角形、橢圓形、正方形的紙片轉動起來是什麼形狀的`,並把自己的猜想記錄在表格中。

3、個別介紹自己的猜想。

4、實驗驗證並記錄結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是什麼形狀的,並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5、表達與講述。一方面請猜想與實驗結果一致的幼兒進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請剛才猜想錯誤的幼兒到上面來展示自己的驗證結果,從而幫助幼兒自我建構正確的知識。

6、結合幼兒的講述,教師簡單小結。

活動延伸:

1、請幼兒去活動區試試其他的物體在快速轉動時,形狀會發生什麼變化。

2、在紙片上塗上美麗的顏色,在區域中觀察、感知陀螺轉動後色彩的變化。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鞏固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

2、掌握紅黃藍三種顏色混合變出的新顏色。

3、對色彩變化的活動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裝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15個。

2、瓶蓋裏分別塗紅黃藍三種顏色。

3、ppt。

活動過程:

一、用“變魔術”引入,集中幼兒注意力。

1、引導語: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表演一個魔術,老師還帶了一樣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提問:

(1)瓶子裏有什麼?

(2)瓶中的水寶寶有顏色嗎?

小結:瓶子裏有水,水是透明的.,無色無味,會流動的。

3、過渡語:水寶寶可好玩了,現在它要和我們一起變魔術,不過我們要一起念“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它才會變的,想不想試一試?(教師搖動瓶子,讓瓶子裏的水接觸到蓋子上的顏料)

4、提問:瞧一瞧,老師手中的水寶寶變成什麼顏色?

小結:手中的水寶寶變成了xx色,現在我們請小朋友當一當小小魔術師吧。

二、幼兒動手操作,初步感知水寶寶的祕密。

1、引導語:老師請幾位小朋友來變變魔術,每位小朋友只可以拿一個瓶子,記得念“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的咒語,水寶寶才會變哦。

2、提問:(1)你的魔術顯靈了嗎?

(2)你的水寶寶變成什麼顏色了?

(3)好奇怪啊,為什麼水寶寶會變顏色呢?怎麼一瓶變出來了,一瓶沒有變出來呢?

小結:魔術顯靈了,我的水寶寶變成了紅、黃、藍色等。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其實是老師在瓶蓋裏放了顏料,蓋子裏的顏料進到水裏面就變成了有顏色的水,而另一個蓋子裏沒有顏色當然就變不出來。

三、第二次探索,引導幼兒思考。

1、引導語:老師手裏有一瓶紅色的水,我現在要請另一個好朋友跟他做朋友,我們來看看會發生什麼吧。

2、動手操作:紅+藍、紅+黃、藍+黃,邊搖邊唸咒語。

3、提問:(1)你們猜一猜我請哪種顏色和它(紅藍)做朋友?

(2)瓶子裏的水有變化嗎?

(3)變成什麼顏色了?

小結:紅色和藍色做朋友。瓶子裏的水有變化。紅加藍變成紫色,紅加黃變成橙色,黃加藍變成綠色。

活動延伸:

我們剛才都是兩種顏色混合,那如果三種顏色混合在一起會變出什麼顏色呢?回家你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試試看。

教學反思:

整個環節中我注重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滲透了學習習慣和規則意識的培養,(如瓶寶寶正休息要悄悄的,不擁擠的取放瓶子)從幾次的變色遊戲中將活動一步步推向高潮,達到綱要中對科學領域的目標要求及本次活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