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史鐵生命若琴絃讀後感範文

史鐵生命若琴絃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63W 次

【篇一:《命若琴絃》讀後感

史鐵生命若琴絃讀後感範文

《命若琴絃》,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是一種悽慘絕倫的感覺,琴絃該是多麼的脆弱,命在一線間,是怎樣的驚心動魄呢!

讀完《命若琴絃》全書,知道這個命其實是一種希望。講的是兩個瞎子討生活,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自己只要彈斷千根弦,就可以把自己師傅放在琴盒裏的藥方拿出來,吃了藥,自己就可以看見這個世界了。憑着這樣的一種信念,老瞎子認真的彈每一次琴,終於達到千根弦,老瞎子拿着琴盒裏的藥方去抓藥,可是人們卻告訴他,這是一張白紙,老瞎子頓時懵了,如果不是有個徒弟在身邊,他一定沒有命活了。等他找到徒弟,看到徒弟因為某個姑娘,沒有生的慾望,結果老瞎子告訴他,自己記錯了,其實師傅説的是1200根,我是沒有希望了,可是你有,只要你彈斷1200根弦,一定是認認真真彈的,就可以拿着藥方去抓藥,你就可以親眼看看這個世界了。故事情節很簡單,讀來卻很震撼。想想每個擁有明亮雙眼的人,在他的內心深處,何嘗沒有瞎了的那隻眼呢,生活很迷茫,沒有方向。

小時候,我們的那個藥方就是好成績,只要考試考好了,什麼都有了。拼命努力學習,就是要跳出農門,不再和那黃土地打交道了,不用早晨五點起牀,僅僅是揀一些別人割剩的麥子,不用這兒放假,那兒就到田裏點化肥,冬天被刺骨的寒風吹,夏天被玉米葉子割傷稚嫩的小臉蛋,那個小小的我,長得和玉米差不多高,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將頭伸出玉米杆外,汗水流過的地方,更是又疼又癢。那時心中只有一個目標,不停的做題目,不停的背書。

晚上11點,全家人都在睡夢中,我依然是站在門前,看看遠處的莊稼,回過頭又繼續學習。終於拿到那個藥方了,才發現,那個藥方上面還有許多其他的要求,不是一味就能治好病的。於是,我們繼續努力,繼續前行,等我們終於老去的那一刻,才突然發現,那不過是一張白紙,而我們也走過了整個人生。

我們都是那彈琴的人,我們期待着早日彈斷那一根根琴絃,其實絃斷了,我們的心也就斷了,最好的生活,大概還是享受彈琴的過程吧!

【篇二:史鐵生命若琴絃讀後感】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讀了史鐵生的《命若琴絃》。故事講的是: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懷揣着美好的願望,説書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彈斷1000根琴絃,然後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癒自己的眼睛,好親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愛情降臨到自己的身上,和心愛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當老瞎子真正彈斷1000根琴絃,拿着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的時候,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絃斷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乾淨。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絃,再難彈出賞心悦耳的曲子。此時的小瞎子也正因心愛的姑娘遠嫁他鄉而痛不欲生。失去愛情的小瞎子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用師傅的方式將藥方封進琴槽,並告知只要他彈斷1200根琴絃,就可取出藥方治病。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這句年幼時師傅臨終説的一句話,老瞎子在這一瞬間才深深的領悟,目標只是虛設,但卻是祖孫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800-1000-1200根斷絃支撐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的希望,支撐着他們的夢想,正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所以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努力奮鬥着、拼搏着,也是為了我們心中設立的目標。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絃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讓我們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篇三:《命若琴絃》讀後感作文】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説清命是什麼,但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條河,比作一首歌或一台戲,而作家史鐵生卻用一個看似荒誕卻充滿哲思的故事告訴我們:命若琴絃。

故事的開端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

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説書為生。”這裏的老少兩個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師傅,幾十年來他一直沒有忘記他自己的師傅的叮囑:只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就可以把琴槽打開,取出裏面治眼瞎的藥方,然後重見光明。為了這個平生夙願,老瞎子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説不定彈斷一千根琴絃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為徒弟的小瞎子就沒有師傅那耐性了,他一會兒追野兔,一會兒聽電匣子裏的廣播,特別是到了野羊坳後還被小姑娘蘭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説書彈琴上。終於隨着最後一聲琴響,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絃斷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藥方去抓藥,卻被告知所謂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裏找到了因蘭秀兒出嫁而傷心欲絕的小瞎子,告訴他要彈夠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藥,是自己記錯了。於是故事又回到開始。

這是史鐵生的小説中為數不多的含義比較淺白的一篇,或許是因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們早已明白,並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理想,有目標是無比重要的,理想是人生的航標,有理想,人就有向前的動力,又振作的勇氣。對於瞎子來説,重見光明正是最大的理想。老瞎子正是懷着重見光明的理想,才會心無外物地彈到最後。即使當他發現藥方是一張白紙時,憑着一個做師傅的對徒弟的無盡的愛護與責任,他也能鼓起勇氣,編造出一個善意的謊言,讓小瞎子也能朝着目標前行。

這個故事沒有拮据,激昂的琴聲會永遠載着一個接一個的目標響下去。瞎子們不一定能重見光明,當最要緊的是必須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因此只須“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篇四:讀《命若琴絃》有感】

莽莽蒼蒼的羣上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躥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説書為生。

師傅是一個年近70的老朽了,而徒弟僅僅17歲,註定他的青春要隨着老翁奔波了,去不斷闖蕩,找到真正屬於盲人的在那個年代的生活。

師傅在前,徒弟在後,看看前面的路,崎嶇不平,山峯險峻,溪流無數,叢林似有似無,無論路有多麼艱險,他們仍義無反顧的向前,為了掙得生活的資本,必須乘這個時候來到村裏,因為這個時候的村民都無所事事,尤其晚飯後都無事可做,每個人都早早的來到了村裏人煙不稀少的“聚會場所”。他們為了聽書,所以這一老一少就必須去彌補村民心靈的空虛。跨越了時空,走過了千山萬水,終於在晚上來臨之前來到了這個小村——野山坳。他們在不僅之前來到過這裏,不料十七歲的他早已聞到了熟悉的氣味,心中無限的興奮難以言説(因為就要見到久違的姑娘了,這個年齡是個發情的季節啊)。他們仍舊住在那座早已無人煙的廟裏,廟裏的三座神佛早已沒有往日的光彩,好像褪去了五彩的衣冠,裸露在世人的眼前,放佛受懲的孩子,面帶一臉的無辜。

師傅的師傅為了彈斷1000根琴絃,便可以第一次看到人間的五彩繽紛,完成終身唯一的願望。可結局是悲劇。現在身為師傅的老朽想要看到世界,渴望看到自己的土地,看到徒弟,看到……就在來到野山坳不久後的一天,師傅彈斷了第一千根琴絃,可此時徒弟重病在身,只好隻身離開,打開那個所謂的深藏的只有親自彈斷1000根琴絃的藥方,師傅是進城取藥了。最終師傅失望的在藥方門旁做了幾天幾夜,或許是幾個世紀吧,我們無從知曉。師傅已經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因為那張紙空白的讓他難過,讓他絕望,更多的還是不願意去相信。為了見到徒弟,努力讓年老而又虛弱不堪的雙腿支撐起弱不禁風的身體。歷盡千辛萬苦才抵達了目的地。可徒弟因為那個妞子出嫁了,而且是嫁到了山外,可那個人卻不是自己,這樣的痛苦偏偏讓一個剛加冠的孩子去承受,太過於殘忍,如同我們仔細心去欣賞一個外表醜陋切內心無比虛偽的人(改自史鐵生的文章中一句話)。此時徒弟早已不知離開這裏去哪裏了,或許是天堂,抑或是地獄,也可能是勇敢地活着,只是遠離讓他傷心的地方。

皇天不負有心人,師傅終於在一個雪堆裏找到了他,他是想凍死在雪中,也死得乾淨。這時候師傅跟他講了生活要有希望,關於琴絃,可騙了他,説只有彈斷1200根弦才可以看到世界呢。師傅依然如此樂觀的告訴徒弟去樂觀的生活。

我從文中得到的主要是樂觀生活的態度,其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目標需要我們去實現,可有太多目標當我們真正實現的時候才發現它是如此的毫無意義,讓我們痛心疾首。總之,一句話,勇敢地樂觀的大大方方的活着便是對自己最大的回報。也許有一天想想,《非誠勿擾2》中一句經典的台詞是有刻骨銘心的意義的——活着是一種修養。

【篇五:讀《命若琴絃》有感】

名若琴絃: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生命的聲音,在輕輕地飛揚……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張藥方和琴絃,還剩下幾根,還只剩最後幾根了。那時就可以去抓藥了,然後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次爬過的山,無數次走過的路,無數次感到過他的温暖和熾熱的太陽,無數次夢想着的藍天、月亮和星星……還有呢?突然間心裏一陣空,空得深重。就只為了這些?還有什麼?他朦朧中所盼望的東西似乎比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揚美妙;生命如花,嬌豔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遠;生命如畫,濃墨重彩……可讀了史鐵生的《命若琴絃》,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會使生命煥發出美麗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於是他遵照師父的要求,要彈斷一千根琴絃,然後才能打開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讓他達到希望的藥方。當他彈斷了一千根琴絃,欣喜若狂地去抓藥時,卻發現那一張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藥方原來是一張無字的白紙。經過一番煎熬與思考,他終於體會到師父的苦心。雖然他一生追求的希望是虛無的,可他卻在追求“彈斷一千根弦”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歡樂,即使是不能用眼睛來看一下這個世界。也真正地從感悟到了師父臨終時的那句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目的與希望只是我們前行的動力,不論我們能到達哪裏,這前行的過程中我們依然會得到快樂。

兢兢業業的老師們,永恆不變的目標就是讓自己的學生進步,看到自己的學生成才。為了這一目標,我們在平凡的兩點一線間徒步,幾年如一日,幾十年如一日。這就是我們的追求,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命若琴絃。人的心絃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只有這用這兩頭繃緊了的心絃——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會讓生命綻放如花,悠揚如歌。生命的本質不是結果,因為我們無論是誰,最終的結果都只有一個,從自然中來,迴歸自然的懷抱,成為一個“土饅頭”。生命的本質是過程。這個過程,不一定非要笑傲江湖,不一定非要一比高下,不一定非要飛黃騰達,不一定非要大智大勇,不一定非要無私無畏,只要我們有追求,有希望,只要把我們生命中的那根“琴絃”彈好就夠了

在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後,史鐵生在為別人尋找活着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麼把人徹底擊垮,要麼使人歸於寧靜。史鐵生屬於後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篇六:《命若琴絃》讀後感】

最近利用上下班的零散時間讀了史鐵生寫的《命若琴絃》,草草讀完之後,心裏卻萬分糾結:每每在不經意間回想起書中的某個句子,某個片段,我就急切地希望打開書再重新讀一遍,説是意猶未盡也好,重新審視也罷,我的心似乎已被書中的某種東西死死地揪住了,讓我欲罷不能。

出於完成任務,我要寫一篇讀後感。當我抱着寫讀後感的目的去回憶書中的字句時,心裏反而很平靜,腦子裏卻只有文字的碎片,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當時給我帶來的心靈衝擊讓我此時仍能感受到餘波的震憾。書中的文字在腦海中若隱如現,任憑我多麼用力地去想,卻怎麼也轉換不出合適的文字來表達我讀後的感受,甚是苦惱。

於是,我不情願地在谷歌搜索欄裏鍵入了“《命若琴絃》”,居然搜到了一篇相關的讀後感。我讀完這篇文章之後,心中頓生“相見恨晚”之情,它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也正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啊!

一個作家,首先他是人,一個完整的人,哪怕有身體的缺陷。

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閲讀史鐵生的作品,是閲讀他本人。我再沒見過第二個如此將自己融於作品的人。閲讀他的作品,是在進行一項神聖的精神洗禮;而閲讀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蹟。史鐵生,讓我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他的理想世界。

對於身殘的史鐵生,開始並沒有志堅。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説,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為身殘,他……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史鐵生的《命若琴絃》,我更加知道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着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絃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不過是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説:“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絃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絃上,這是否是一個玩笑!琴絃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吧!

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繫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沒有孤獨,愛情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沒有慾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實現慾望的歡樂;如果人永遠不死,那麼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個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樣,變得乏味透頂。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人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才把怎樣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意義。”(《康復文本斷想》)對生存意義的追問,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區別與動物的主要標誌。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為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但是,寫作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若作為一種生存的目的,作為一種具體的,功利的目標,那麼人就會被寫作囚禁起來,就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本身。而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只是因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寫作。”(《我與地壇》)

這又讓我想起餘華的《活着》。餘華説:“活着就是為了活着。”這不是一種行屍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種生存哲學。餘華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們生存的苦難,作為什麼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層的勞苦大眾,也許為了活着而活着是最明智的人生選擇。史鐵生和餘華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鐵生認為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畢竟,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而餘華是理性反叛者。但兩人都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意義。

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而人生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對於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體缺陷又算得了什麼呢?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因此他要用文學去彌補人們的精神缺陷。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後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史鐵生用自己的心靈營造了一個巨大而無垠的精神空間,讓無數的人在此遨遊,得到精神的洗滌和錘鍊。

在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後,史鐵生在為別人尋找活着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麼把人徹底擊垮,要麼使人歸於寧靜。史鐵生屬於後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篇七:讀《命若琴絃》有感】

那是兩個瞎子,一老一少。

老瞎子帶着小瞎子不知道趟過多少條河,翻過多少座山,走過多少個村落,度過多少個苦澀的黑夜……

現在他終於撥斷了第一千根琴絃,他終於能夠看看師父留給他的復明藥方了。

那其實是一張白紙,他哭了,他看着那張白紙哭了,他看着那張白紙哭了幾天幾夜。

我看着他在哭,我知道,這是一個讓他無法接受的事實,可想而知,當一片綠葉從生命的最開始就沒能夠享受到陽光的愛撫,那種心情和從未選擇儘早凋落於地下的勇氣是帶着無奈的,或許是和着血的。可想而知,當一隻快要縱崖而下,羽擊長空的雄鷹,突然間被身後的獵人用子彈打穿胸膛而跌落懸崖,也許這並不只有不幸,是命運的無情與冷漠,冷漠到捅破了那個理想的泡泡。但也許我並不知道,我不知道這張白紙帶給他的其他感受,因為他的生活我並未經歷過,甚至未曾感受過,因為我的心思還遠不及他的深。

在人的一生中也需要白紙,可以是一張,也可以是多張。但你並不知道那是白紙,你只知道它是你過好充實的每一天的動力,是你努力不懈地奮鬥下去最充分的理由。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向那張白紙輸入你畢生的激情與熱血,你給它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甚至連愛情和生命,你都甘願為它所付出。

也許你辛苦了一生都不知道那其實是一張白紙,因為你的心裏那已經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用你生命中的每一秒鐘和身體內澎湃的熱血所編織而成的一幅最感人的畫卷,但其實那還是一張白紙,一張真正的白紙,看似無色,其實有色,看似無字,其實寫滿了字的。也許是歲月的風沙阻止你看清上面那一行行無色的字,恐怕你心酸,但如果當你真正看懂了上面的字,你會清楚地明白:原來你這一生就是一張白紙。

老瞎子的事也讓我明白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堵砌得完美的牆。牆上是始終都會有裂痕,只不過有的裂痕小的罷了,所以人只能帶着裂痕去生活。人也必須努力去超越那裂痕,去戰勝那裂痕,在裂痕的生活中得到意義。當老瞎子把真相隱瞞之後,小瞎子也擁有了一張白紙,他的人生也開始有了新的裂痕,老瞎子知道這裂痕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這脆弱的琴絃上,寄託在這一條深深細細的裂痕裏。老瞎子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人生本來就有困境和殘缺,如果沒有孤獨,愛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沒有慾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實現慾望的快樂,如果沒有人生的白紙,就永遠只是看到多色的世界。生命的殘缺,看似困境的困境,都是為了能讓你更好地戰勝自己,領悟生命存在的真諦的一陣助力的風。

“活着就是為了活着。”讀着史鐵生的作品彷彿也看到了他的面容,他的那顆生活的心,更是一個永不向生活屈服的靈魂。感動着的是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自信。他用他的文字證明了“人活着所應擁有的理由,他用他的光亮又照亮了一條通向人生象牙塔的道路。

那是兩個瞎子,一老一少。“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但這條河有它向前流的理由,有它向前流的方向,它為它的生命尋找,為它的生命去證明,為它的白紙而不息。如果你是這條河,你是否有你要尋找的那張白紙呢?

【篇八:《命若琴絃》讀後感】

史鐵生説生命是一條河,生是此岸,死是彼岸。那就讓我們暢遊這條生命這河以拯救我們的魂靈。

史鐵生,18歲下鄉,20歲就要靠輪椅生活,以後又有種種病患,他是一個很獨特的作家。《命若琴絃》是史鐵生1985年的作品,裏面講的是一老一少兩個瞎子的故事。為了生存,三絃琴幾乎能説是一代一代傳下來,他們跋山涉水,延續着似乎並沒有多少希望的生命和生活,老瞎子終於在無限的期待中彈斷了第1000根琴絃,打開了師父臨終前告訴他的治好眼睛的祕方,大老遠跑到市上的藥鋪,卻被告知那只是一張白紙,於是人他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師父臨終前解釋自己為什麼沒有治好眼睛:他必須彈斷1000根琴絃,可是他卻記成了800根,所以還是沒治好。在痛苦之後覺悟,於是在最後告訴自己的徒弟小瞎子説,該彈斷了1200根才能作為那個神祕藥方的藥引子。————-他記成了1000根,所以沒有效了。這中間穿插的是小瞎子與一個鄉村少女的朦朧的愛情,當然,這個愛情是悲劇。

“茫茫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躥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這是一個平和的開始,甚至讓人感覺這應該是寫一個世外的故事,或者傳説。應該説這是一個寓言式的故事,不是真實的。就像他用了同樣的話結尾一樣,更顯出他的寓言意義,因為只有童話裏才會有這樣的開始又呼應着像“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幸福的生活”之類的話。

一種信仰式的目光,奠定了整篇小説的基本格調。深深的宿命感,淡淡的憂傷加淡淡的樂觀。

一部文學作品,是寫作筆法老道還是哲思驚人,與作家天生的才性有極其密切的關係,而史鐵生的小説並不能像我們讀蘇童的作品能夠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作家作為天才的小説家的天分,對於文學,他並不是一個天才。應該説,這部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達到了一種文質和諧境界的,儘管就像中國畫,在加入很強的書法詩歌成分之後究竟是加強了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還是削弱了畫作為畫的特質很難説清楚。他的文學似乎也並沒有達到完美,如果説讓人流連,那更多的還是靠着那個“質”。不能不説,在《命若琴絃》中,我再次看到了文以載道的風範。

我想通過一篇看到的對這個小説的評論展開我自己的看法。説到小瞎子跟蘭秀兒的愛情,那篇文章中説到:“調動全身心的因子來體驗他們的生活愛情及鳳凰涅槃”,而我卻覺得,除了在童話裏有他們的感人之處,一旦放入現實就失去了説服力了。首先小瞎子對蘭秀兒的愛情自然是出於一種內心的喜歡,但是正如老瞎子説的,“這孩子到了要想那些事的年齡,非得有一段苦日子過不可了”,更多的是一種需要,有心靈的,也有生理的。而蘭秀兒對於小瞎子也許只是好玩,至於愛情還真是難説,她嫁到山外,也許是由於不自知,可是又怎麼知道她同樣是嚮往那山外的世界呢?若要她在小瞎子和山外的世界二者選擇,同樣難説。當然,對於史鐵生這篇小説,這些追問都是不必要的,他只是借愛情這個幌子,賦予了小瞎子一次痛苦,然後再告訴我們應該有超脱的態度看待痛苦。

文章寫道:“正如那必須彈斷的琴絃,經歷挫折越多,離生命的意義也就越近。或許人生的全部含義便是不斷承受苦難。琴絃只有繃緊了才能彈響心曲;生命的起點是追求,終點是生命的意義,追求的過程便是那繃緊神經所經歷的苦難挫折,是那些彈斷。”

我不同意這種看法,琴絃的彈斷就只為了彈斷的本身在,沒有太多挫折的含義。在我看來,生命的意義既不在於經歷挫折也不在於不經歷挫折,如果有選擇的可能誰會選擇去為了那個虛設的“生命的意義”以及“人生的全部內涵”而讓自己辛苦呢?所謂別無選擇就是這個意思。史鐵生用琴絃來説明“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我換了一句更明確的説法:目的是虛設的,但是我們需要靠它活下去。我之所以説彈斷琴絃不是在講經歷挫折,是因為生活並沒有目的,挫折在某種程度上説也沒有意義。由此以前我們爭論的問題,諸如是逆境讓人成才還是順境更讓人成才,早已經失去了意義,甚至連成才本身也已經沒有意義,我們需要的首先是活下去的勇氣。我覺得我這樣解釋史鐵生的話更符合他的哲學,在他以後的訪談錄中,我看到有一次他特別提到了卓別林的電影《城市之光》,説一個女的想自殺,卓別林説了句“你着什麼急啊?”他説他對這句話特別欣賞。而且看得出來,卓別林的喜劇對他的影響很大。足以看出他對生命對活着的基本態度。

最深的感觸仍是他的那句: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要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而且明確無誤地説出來,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很多時候我們面對同樣的困惑,自我安慰都只能是暫時的,這種空虛和虛空感強烈地攫取着我們的精力,衝擊着我們的靈魂,當史鐵生一語點破的時候真有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之感。我絕對不敢説“於我心有慼慼焉”,説這話太自負,太不對他人的智慧負責任。

我不祈求救贖整個世界,我只想救贖我自己。理解史鐵生,理解他作品也有一個限度,如若逾界,人很容易隱入悲觀主義,而陷入悲天憫人的境地不能自救,就是最大的悲劇了。那麼還有什麼是不能放下的呢?所謂去留無意、寵辱不驚。慶幸《命若琴絃》告訴了我一切就是這樣簡單。

一切就是這樣簡單,把每一件小小的目的完成了,做好了就行,生活是一種完成。面對艱難和順利都請安之若素。

如果你在追問生活的為什麼並且感到答案的不滿意,那麼請你記住這句話,目的是虛設的,但是我們需要靠它活下去!

【篇九:命若琴絃讀後感】

小説的開頭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裏來,也無所謂到哪裏去,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説書為生。

那懷了一生的期望的老瞎子,只為師傅留下的那張在琴裏的藥方,為了能夠看一眼這個明亮的世界,他堅忍地漂泊了一生,雖然中間有過迷茫,琴聲煩躁不安,像是年年曠野裏的風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歸的腳步聲。但是,他仍然堅持着彈斷了一千根琴絃,但是,最後,他發現,這張藥方是張白紙的時候,終於懂了什麼是命,為什麼師傅説“咱們的命就在這琴絃上”。老瞎子的心絃斷了,他不想再動彈,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的東西驟然消失乾淨,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弦,再難彈出賞心悦目的曲子。他的心絃斷了,身體裏的一切都在熄滅。

而小瞎子,心愛的姑娘嫁人,愛情的火焰也瞬間熄滅。他的心裏也痛不欲生,為情所傷,問老瞎子:“幹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於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不能改變,也沒法改變,身理上的缺陷為他們帶來多少不便,甚至愛情都不能像普通人一樣。

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標,有希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動力。當全世界都誤會你的時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對這個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臉,對自己説聲,堅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豐富多彩,一定要強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給自己一個可以一直堅持走下去的理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個人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活下去的動力。這樣的人活着有何意義?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絃繃緊,因為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許有人説,虛設的目的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也許只能像老瞎子那樣傷心與失望。是的,當老瞎子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把他那五十年來繃得緊緊的心絃一下子震斷了。可是,這就意味着他的這一生就沒有意義了嗎?不是的,雖然他最終也不能睜開眼看一眼這個彩色的世界,但是他的生命也不是沒有意義的。當他穿梭於大山為村民們説書的時候,不僅“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歡樂”,同時“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裏的孤寂全忘卻”。確實,正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於是生活中叮叮噹噹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繃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當我們站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回想這一生,也許你們會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勞碌一生不知為何。但是你們能知道你們曾經體會過什麼,得到了什麼,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歡樂,是感動,是温暖,能知道你們能為在世的人們留下了什麼,也許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許是你的幫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經足夠了。“彈好了就夠了”……

其實瞎子的瞎與各人自身的弱點是多麼的相似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無奈,重點在於你是怎麼對待它,怎麼使你的不幸在心絃奏出的樂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裏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不也是一無所知的嗎?那我們是怎樣在我們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猜測着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聽過這樣一句話,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還是回到原點。當你一出生,你的圓就開始畫了;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大,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小,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麼,這也是個人獨特的地方。

小説的開頭“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説書為生。”和小説的結尾“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前後照應,使小説瀰漫着一種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許就是一個圓,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接受命運的拷問。穿透力極強,哲理性與思考性也在字裏行間中不知不覺地浮現。

人生,真是一幕大戲,曲曲流傳,唱的不過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奮鬥,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誰比誰更執着?誰比誰更不開悟?不過是有些人勇於承擔,有些人善於逃避。承擔,總有承擔的原因,逃避,總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樣,人總要給自己目標和期待。

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也就夠了……

【篇十:命若琴絃讀後感】

“無所謂從哪裏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命若琴絃》告訴我:這就是人生。

史鐵生先生筆下的《命若琴絃》的開頭如是描述:“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説書為生。”一個簡潔的開頭,卻充滿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開頭,故事已經成形:兩個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羣山之中,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説書為生。他們一前一後走在迂迴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後走在人生的崎嶇小道上。一前一後,小瞎子正沿着老瞎子的腳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經的傷痛:一個受到命運不公對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運的同情,他們所謂的愛情也只是曇花一現,註定是一個悲劇——蘭秀兒最後嫁給了別人。而老瞎子也經歷了他師傅曾經經歷過的被崩斷心絃的痛苦時刻:苦苦堅持彈斷一千根琴絃,取出治盲藥方,為的就是看一眼這個他從沒見過的世界,可是事實是殘酷的,説了一輩子的書,最後才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是一張白紙,但同時他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師傅曾經的良苦用心——“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絃上”。於是,我們看到的是:老瞎子踩着老老瞎子的腳印,小瞎子又踩着老瞎子的腳印,小小瞎子又踩着小瞎子的腳印,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於此,我們不得不稱讚構思的巧妙,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瞎子的一生,許許多多瞎子的宿命,現實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奈。

“幹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於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於怎麼來接受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就得看你怎麼看,怎麼想,怎麼選了。“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絃一也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這時就看你願不願意為自己的心絃設定兩個端點了。目的本來沒有,這需要我們來虛設。“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如果目的不明確,心絃就拉不緊,那麼心曲又如何奏響呢?

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絃繃緊,因為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許有人説,虛設的目的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也許只能像老瞎子那樣傷心與失望。是的,當老瞎子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隻靠想象描繪出來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來繃得緊緊的心絃一下子震斷了。可是,這就意味着他的這一生就沒有意義了嗎?不是的,雖然他最終也不能睜開眼看一眼這個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當他穿梭於大山為村民們説書的時候,不僅“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歡樂”,同時“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裏的孤寂全忘卻”。確實,正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於是生活中叮叮噹噹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繃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當我們站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回想這一生,也許你們會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勞碌一生不知為何。但是你們能知道你們曾經體會過什麼,得到了什麼,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歡樂,是感動,是温暖,能知道你們能為在世的人們留下了什麼,也許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許是你的幫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經足夠了。“無所謂從哪裏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彈好了就夠了”。

這時,不禁令我們想到:其實瞎子的瞎與各人自身的弱點是多麼的相似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無奈,重點在於你是怎麼對待它,怎麼使你的不幸在心絃奏出的樂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裏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不也是一無所知的嗎?那我們是怎樣在我們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猜測着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願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侷限於眼前的黑暗——描繪出來的也只能是黑點,只是在原地害怕與失望。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害怕與失望、抱怨又能改變什麼呢?我們能做的就是將心絃兩端的點設好,將心絃繃緊,奏出屬於你自己的生命獨特之曲。這樣才能在黑暗中、在絕望中,找到指明燈,找到動力,帶領我們走出黑暗、走出絕望,繼續生命之途。記得有人跟我説過: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還是回到原點。當你一出生,你的圓就開始畫了;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大,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小,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麼,這也是個人獨特的地方。怎麼才能圈住屬於你的精彩呢?也許我們可以在某一線段(人生的某一時期)設置兩個端點,完成一個再接着另一個,也許這樣我們能走得更遠,圓畫得更大,圈住的東西更多,收穫到的也更豐富多彩!

小説中除了內容讓我們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讓我們思考外,它的結構之美也是讓我們陶醉的!

小説的開頭“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説書為生。”和小説的結尾“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前後照應,使小説瀰漫着一種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許就是一個圓,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接受命運的拷問。穿透力極強,哲理性與思考性也在字裏行間中不知不覺地浮現。

“他本來能彈上一千根,可他記成了八百。要不然他就能彈斷一千根。”與“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相互映襯,從而彌散出一種悲涼與無奈,不禁讓人流下同情的淚水,也深深體會到老瞎子的良苦用心,同時也緊扣主題——命若琴絃。

總的來説,《命若琴絃》給我們展示了文學之美,也為我們帶來了對人生、對生命、對命運的思考……作文

【篇十一:命若琴絃讀後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成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説《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絃》《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説《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説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説《務虛筆記》《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説》。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一個作家,首先他是一個人,一個完整的人,即使身體是有缺陷的。

閲讀史鐵生的作品,是閲讀他本人。他是一個將自己融於作品的人。閲讀他的作品,是在進行一項神聖的精神洗禮;而閲讀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蹟。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説,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命若琴絃》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着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絃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不過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説:“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絃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絃上,這是否是一個玩笑!琴絃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吧!

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史鐵生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沒有孤獨,愛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沒有慾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實現慾望的歡樂。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人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對生存意義的追問,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區別與動物的主要標誌。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為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但是,寫作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若作為一種生存的目的,作為一種具體的,功利的目標,那麼人就會被寫作囚禁起來,就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本身。而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只是因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寫作。”(《我與地壇》)

因為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對於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體缺陷又算得了什麼呢?史鐵生用自己的心靈營造了一個巨大而無垠的精神空間,讓無數的人在此遨遊,得到精神的洗滌和錘鍊。

在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後,史鐵生在為別人尋找活着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麼把人徹底擊垮,要麼使人歸於寧靜。史鐵生屬於後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殘缺彰顯完美,即使命運不完美,我們也要找到堅持的理由!

【篇十二:命若琴絃讀後感】

寒假看了看史鐵生的書,感覺很好,和大家分享一下。拙筆之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思考。

“文學就是宗教精神的文字體現”史鐵生如是説。他賜予了文字宗教的神聖。“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是史鐵生對自己的評價,年輕小夥正是生龍活虎的二十出頭卻雙腿癱瘓,他經歷了多少生與死的掙扎,受過多少命運不公的折磨,扛過多少從惡夢中入睡從美夢中驚醒的夜晚?他的文學讓人感覺不到身為殘疾人的頹廢和萎靡,相反,他對宿命和理想的思考對生死的深思,以及帶有北京口語貼切的語言幫我撥開眼前的烏雲,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

《命若琴絃》講述的是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帶着三絃琴,説書為生。小瞎子年輕好奇,對大山外的世界、對愛情都充滿了憧憬。但他是個瞎子,註定和正常的男子不一樣。師父不讓他養狗,怕受村子裏的狗欺負,也怕欺負了別人家的狗,誤了生意。當小瞎子聽出師父的心緒好時,就問:“什麼事綠色的長乙(椅)?”“那曲折的油狼(遊廊)呢?”“你就愛瞎聽那些玩意兒,聽那些玩意兒有什麼用?天底下好東西多啦,跟咱們有什麼關係?”(注:小瞎子有個收音機,那些東西都是從收音機裏聽到的)老瞎子往小瞎子頭上澆涼水。老瞎子天天想的就是彈三絃琴,因為他的師父小瞎子的師爺曾經告訴他:我們的命就在這幾根琴絃上,我給你留有一張藥方,你得彈斷一千根琴絃才能去抓那副藥,吃了藥你就能看見東西了。老瞎子當然相信師父的話,能看到東西是多誘人的一個目標,於是老瞎子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啊。捱了多少回曬,捱了多少回凍,心裏受了多少委屈。這一切的過程就是為了達到心中的那個目標,看一看這個世界!一老一小到野羊坳説書,小瞎子巴不得早來這裏,因為這裏有個小妮子名叫蘭秀兒,兩人正值情竇初開,在一起聽電匣子(收音機),談天説地,都想成為唯一的彼此。但是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聽我一句話,保準對你沒壞處。離那妮子遠點兒。”“蘭秀兒不壞”“我知道她不壞,可你離她遠點兒好。早年你師爺這麼跟我説,我也不信……”老瞎子不是預言家,只是他經歷過,最後的分離和心痛讓他生出保護小瞎子的心。終於老瞎子彈斷了一千根弦,帶上藥方啟程拿藥了。可是那張載有老瞎子一生夢想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沒有一個黑字,老瞎子蹣蹣跚跚來到野羊坳得知小瞎子走了,走的那天就是蘭秀兒嫁到山外頭去的那天。

難道這就是命運的輪迴?當小瞎子問老瞎子為啥沒拿到藥,老瞎子説:“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我沒彈夠,記成了一千。”説到這,估計老瞎子明白師爺對他師父的話:“記住,得彈一千根,我沒彈夠,記成了八百。”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故事就是這樣的,瞎子的命記在琴絃上,奔波一輩子,雖沒得到夢想中的藥方,雖辛辛苦苦説了一輩子書只是驗證了一個謊言,但倘若沒有這個謊言,瞎子能把三魂七魄、東刀西槍、關羽張飛那些動人心絃的故事講給老百姓聽嗎?能充實的度過每個物質缺乏的白天黑夜嗎?能身體強健勁頭十足的四處奔走嗎?恐怕失去了拉緊的琴絃,他的生命將不堪一擊。也許每天只是抱怨哀歎自己是個瞎子,還有老天的不公,人生的沒有意義。雖是個謊言,但瞎子過出了不是謊言的人生。夢想對於自己來説,成真了就是夢想,否則就是個謊言,是個神話。但從瞎子身上,我明白了人們在夢想的征途上得相信夢想絕不會是謊言,只要拉緊琴絃,不停的彈奏下去,最後即使夢想未成真,他的過程也是值得掌聲的讚美,呼聲的襯托的。

人生在世,黃髮垂髫,都得經歷坎坎坷坷的歲月,都得完成心中的生命意義,都得拉緊命運的琴絃。眼前或許是彈斷一千根琴絃,或許是閲覽一千本名著,或許是建造一千座大樓,或許是醫治一千位病人……就在彈斷琴絃、翻閲紙張、添磚弄瓦、聽診問切當中,日子過去了,歲月捎帶着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給予我們千姿百態的人生閲歷……

我們不必把命綁在琴絃上,但我們得把命記在目標的弦上。

工程班每個人都彈響一曲生命的讚歌,將會交融成最雄壯最秀麗的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