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高中生讀《陶行知教育故事》有感

高中生讀《陶行知教育故事》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58W 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為中國教育事業“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創立“生活教育”學説,提倡“創造的教育”,主張“教學做合一”,身體力行於師範教育和農村教育的改革。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所表現出來的超前意識和現實意義,至今仍有着積極的作用。

高中生讀《陶行知教育故事》有感

如何救教育,又如何使教育現代化呢?陶行知主張,第一步是“求真”。他在“曉莊師範”時期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自勉勉人;晚年則把“求真”寫進“育才學校”校歌:“涵養一片向真之赤心”。

所謂的“真”首先是指“真知識”。陶行知忠告同胞:“二十世紀以後的世界,屬於努力探獲真知識的民族。凡是崇拜偽知識的民族,都要漸就衰弱以至於滅亡。”似此,“我們個人與民族的生存都要以真知識為基礎。偽知識是流沙,千萬不可在他上面流連忘返。早一點覺悟,便是早一點離開死路,也就是早一點走向生路。”欲求“真知識”就自然要反對“偽知識”和“偽知識階級”。“真”的另一個內涵則是真品格:“追求真理,愛護真理,抱着真理為小孩、為國家、為社會服務。”這就必須向雙重人格、多重人格開戰。必須真實真誠、真知真學、真情真性,才算得真君子;而這樣的真君子,只能從真教育中產生。“生活教育”就是這樣的真教育,它以生活而不是以書本為本位,以社會而不是以學校為本位,其目的是把學生從虛擬的“鳥世界”中解放出來,迴歸真實的“鳥世界”,迴歸真實的生活,在真實的生活中迴歸本色的自我、真實的自我。

陶行知主張的教育現代化之第二要義是做自由人。“偽教育”之害,清人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早有解剖:“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龔自珍所抨擊的就是“偽教育”造成的人的異化。他痛心疾首而發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寥寥數語,乃將教育的真諦和盤托出:那就是把“梅”從“盆”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梅”迴歸真實的土地;也就是把人從“偽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人迴歸真實的生活,在自己特有的文化社會生態中自然成長、自由成長。龔自珍堅信,只要這麼去做,“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他點出了問題的要害:教育的目的是還原人,“復之全之”;而其手段則是解放人,“解其棕縛”、“縱之順之”;只有通過人的解放才能還原人,沒有人的解放、沒有人的自由,則迴歸真我、本我就無從談起了。但龔自珍畢竟暇日無多,閒田有限,縱有“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之宏願,實際上難有作為。

總之,陶行知強調,必須對人的自主性、人的“自然的生長力”抱有足夠的敬畏和尊重,不能以外力妨礙、挫傷人的“自然的生長力”。中國的問題不是國人天生愚笨,富有聰明才智的國人之所以無為,乃在於不自由的社會機制使然,歸因於這種不自由的社會機制對人的“自然的生長力”的束縛和壓抑。改變了不自由的社會機制,去除了對人的“自然的生長力”的束縛和壓抑,國人的聰明才智就會噴湧而出,國人就會生龍活虎。所以,教育者沒有權利以精英自居、高高在上、強加於人:“我們不能將他們當鴨子填,更何況我們所填給他們的東西,一點也不滋補。”他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者的關係不能是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知識分子至多隻可做小孩與大眾的顧問。超過了顧問的範圍,就要損害他們的自動精神。”而且,“即是做個顧問,知識分子也得跳進小孩與大眾的隊伍裏去與他們共患難同休慼,才夠得上顧問的資格”。教育是培養自動力,但只能“在自動上培養自動力”;否則,“若目的為了自動,而卻用了被動的方法,那隻能產生被動而不能產生自動”,只能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