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苦才是人生》的讀後感(精選5篇)大綱

《苦才是人生》的讀後感(精選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92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苦才是人生》的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苦才是人生》的讀後感(精選5篇)

  《苦才是人生》的讀後感1

《苦才是人生》,最初吸引我的是書名,看作者索達吉堪布的簡介:他“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根本上師,駐錫於喇榮五明佛學院主管漢僧。因感漢地佛子因語言障礙無緣接觸藏傳佛教,故將大量藏文經論譯成漢語,並以竅訣方式傳講。二十多年日不缺講,夜不乏譯。”他這種堅毅的精神,幾人能做到?!

當時,正值母親身患癌症晚期,手術後住院治療。我一直認為,我的人生是苦的:從小父親不在身邊,跟着姥姥長大,身為老大,一直覺得母親對妹妹疼愛有加,我沒有得到過父母的關心、疼愛,心裏有時充滿怨恨、不滿,看着身邊的同學跟母親撒嬌、受寵,滿眼羨慕,常常偷偷落淚,既使週末、過年放假,我也不願意回家,借各種理由滯留在同學家不願回去。婚後,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兩個人常因為觀念觀點不同而爭吵不休,我想要的是平淡而和美的日子,既使吃糠咽菜也相敬如賓,那樣我也會感到過的很幸福。可是,不是,既便為了孩子,我也不願要勉強湊合的婚姻,我斷然離婚。我不相信:母親在父親病逝後能養活我們姐妹四個,我不能養好一個兒子!

我選擇了像母親那樣堅強,骨子裏有她那種好強、不服輸的勁頭。有了兒子後,隨着兒子的逐漸長大,我漸漸理解了母親:一個孩子尚且這麼難養難帶,何況父親遠在蘭州,

母親要養活我們三、四個姐妹,沒讓我們凍着、餓着,就該知足吧,哪裏還顧得上照顧每個兒女的心情!特別是1987年父親病逝後,沒有工作的母親艱難地供養我和大妹同年上大學,另兩個妹妹尚小,也需要照顧,在我已參加工作能自立的情況下仍然支持我繼續上大學,這是多麼無私的母愛和付出!

我感恩母親,漸漸撫平了我心裏的創傷,心柔軟起來,豐富起來,漸漸地充滿了愛的力量,也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勇氣,我不再抗拒母親,不再拒絕回家陪伴她。特別是她在患癌手術後的四年多時間裏,我隔斷了和同學朋友的來往,不再往外跑;週末、假日還有母親住院的日子,我總是靜靜地陪伴在她的身邊,儘可能的照顧她、關心她,給她做可口的飯菜,聽她嘮叨以前的一切過往舊事,她的要強、好勝、寧折不彎的性格使她剛強一生,也是她致病的根源。

自母親患癌以來,我就跟妹妹們説:“誰都不許在母親面前掉一滴眼淚,盡最大的努力挽留母親的生命。四年半的時光,是暗淡無光的日子,我們時刻在惶恐不安中度過,一次次陪伴母親闖過鬼門關,今天不知明天的母親會怎樣,每一天都當做母親的最後一天來過。我常跟母親講:過好每一天,過一天就高興一天,誰也不知明天誰會怎樣。我把兩個因車禍、上吊意外死亡的同學的事兒告訴她,讓她瞭解生命的無常,看淡生死,要活的開朗樂觀,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

母親在我們面前也從來沒有流露過一絲兒的害怕、畏懼,更沒有唉聲歎氣、害怕過,一直是堅強地面對病魔。

母親跟小妹説,沒想到我能照顧得她這麼好,她挺知足的!在最後這四年多時間,是我和三妹陪伴、照顧母親最多,我從沒有再説過任何埋怨母親的話語,只是告訴她非常理解她,沒讓我們凍着、餓着,仍然支持供養我們四個上大學,還要照顧年邁病重的姥爺、姥娘,為他們養老送終,我們都挺感激她的。

母親按照她的想法,在不冷不熱的日子,在我們姐妹四個都在的時候,沒有痛苦地走完她的人生路,離開了這個世界,應該是她想要的最好的方式。

索達吉堪布説:“認識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人生善變,誰的一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人生路上充滿了艱辛、坎坷,也只有經過無數次的磨難,才換來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和成熟,“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我們都只看到別人光鮮靚麗的一面,就像冰心老人説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此時的明豔,可當初的芽,卻經歷了犧牲的血雨和奮鬥的淚泉。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只有戰勝苦難,才能迎來幸福輝煌的人生。

  《苦才是人生》的讀後感2

最近閲讀了一本書《苦才是人生》,這本書是由著名的藏傳佛教大師索達吉堪布所著。索達吉堪布——藏地偉大的佛學上師,被譽為“當代玄奘”。

作者在序言中寫到這樣一句話:“認識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對於這一句我感同身受,在我們的一生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什麼都在變。位高權重會一落千丈;生死相許的,會勢同水火;閤家歡聚的,會曲終人散;壽比南山的,會撒手人寰。一切的美好都難逃變化,變化會給我們帶來痛苦。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諦。所以將人的一生分成十份,不稱心之時會佔八、九份。如曾國藩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苦才是人生》這本書中,向我們講述了很多藏傳佛教中解決痛苦的不同方法。其中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生在世,起起落落,有高峯就會有低谷,磕磕絆絆也是尋常之事。苦難,它是障礙,是難關;卻也是機遇,是挑戰,關鍵是你如何去看待它,所謂一念起則萬法生,當你把苦難當成修行,當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考驗,則會有很多解決痛苦的不同方式,戰勝它,其實並不難!

大師書中這樣寫道:“面對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會傷心於杯子一半是空的,而樂觀者會滿足於杯子一半是滿的。”索達吉堪布上師一語道出了苦與樂的真諦。一個人的人生是苦是樂,並不是由外境決定的。在我們的人生中,抱怨工作環境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把所有工作中的煩惱與不快歸根於工作崗位的不好,卻較少捫心自問:我的心境怎麼啦?堪布上師告訴我們,與其一味地怨天尤人,總想改變外境來讓自己快樂,倒不如靜下來調整自己的心,比什麼都管用。

非常喜歡書中那位國王夢中的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對於種種得失榮辱,用不着放在心上,因為,一切都會過去的。”寵辱不驚,笑看成敗,這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書中還有很多令人尋味的道理,我們要慢慢去學習去品味。

  《苦才是人生》的讀後感3

我原來有個搭檔和我有些投緣,我們都不是世俗定義的商人,我自詡有點詩人的氣質,而他有些哲人的智慧,但我們卻都在商場中行走了近20年。他的專業是養殖統計學,而更喜歡西方哲學,與他相處的幾年裏他向我推薦了很多西方的哲學家和他們的著作,我也看了一些。於是從他那裏我有機緣接觸到了西方哲學中關於人與自己相處的真相。於是有了西方哲學和佛學一些粗淺的比較。西方哲學和佛學都有關於人和人生的根本性的概括,集中起來就是一個字“苦”

西方哲學認為人生中“苦”是本質,而幸福只不過是在認識到“苦“的本質後,所珍惜的短暫的“因滿足而愉悦”的時刻。"人們追求幸福和慾望,可得到的只是暫時的滿足,享受只是慾望暫時的停滯。慾望其實是一種痛苦的形式,。“所謂幸福的人生歷程,即是讓慾望和滿足彼此消長、交替出現的間隔,調整在不太短的時間內,使二者各自產生的痛苦。——叔本華”

佛學中所説人生真相其實也是一個字“苦”。佛家説苦有八種: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求不得苦,六,愛別離苦,七,怨憎會苦,八,五藴熾盛苦,更有一苦,乃不聞佛法不知苦之苦,曰苦苦。

佛學是學問,哲學也是學問,於是從學問上説人只不過是知道了人生真相是苦罷了。

“佛學”不同“學佛”,學佛便可知苦,品苦,舍苦,而離苦

“哲學”不同“學哲”,學哲便可明苦,察苦,惜苦,而得樂。

  《苦才是人生》的讀後感4

讀了著名上師索達吉堪布所著的《苦才是人生》,上師以簡明又富有甚深含義的言詞,闡述了苦與樂的真諦,以為人處世的道理教導我們如何獲得快樂、解脱痛苦,讓我獲益其中。

苦,人生為什麼苦?苦又源於哪裏?苦與樂究竟有什麼關係?人們都想要離苦得樂,卻又尋找不到苦的真相。上師開篇講到“且不論生、老、病、死都是苦,單單在日常生活中,就難免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而世人自落地之日的第一聲啼哭開始,就被各種依時而生的苦痛抑遏,並且一生為此苦心孤詣。

我們擁有的、想要取得的、未曾得到的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只是曇花一現,致使我們總是在放不下與求不得中焦慮,一直執着於一顆被自己矇蔽的心,卻全然不知亙古不變的只有“什麼都在變”。我們即使攥的再緊,結果只會事與願違,所有的一切終將不會與自己的靈魂至死不渝,時間不會給任何事物這樣的機會。

上師在文章中寫道:“有智者説,人的奇怪之處太多了,急於成長,然後又哀歎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用金錢換取健康;活着時認為死離自己很遠,臨死時又彷彿從未活夠;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眼下的幸福。”所以,明白無常、接受無常,便是化苦為樂的開始。

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以自己的方式好好活着,即使活着很苦、很累,也要盡最大的努力活下去。可是,誰都不會永遠活着,但絕對會最終死去。為何人們又極度畏懼並且避諱着死亡?因為在人們的意識裏,死亡就是走向黑暗,意味着所有一切都終將失去;因為對它無知,所以又毫無準備。我們放不下執着的、貪念的所有一切,也沒有辦法解脱對死亡的焦灼迷茫。

佛陀説“到了無可捨棄的境地,就是你超脱生死的時候”,可世人都在取捨之間,惴惴不安的徘徊着、痛苦着。因為我們未曾反觀內省,也從來不願給自己時間覺知自己、明瞭自己。

上師説“痛苦的根源就是執着,如果沒有執着,這一切得失又與你何干”。對啊,如果沒有執着,我們又有何可畏懼迷茫的,苦又何來?

文中有一個觀點:“其實,整個世界,全部是我們心的顯現。”諸多的人一生都在想方設法看透世人的心,追求着別人的生活,往往忽略了了知自己的內心,從來未曾明白過自己。所以漠視着生命的根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更不知道最終的歸途在哪裏。很多時候,我們對於生命路上的的泥濘耿耿於懷,因為它不僅污染了鞋子,更堵塞了我們的心。我們生氣卻對於泥濘無可奈何,可是我們忘記了本是自己踩到了泥濘,打擾了它的安然,受苦的本是它。所以説, 我們忽略的從來都是自己帶給別人的困擾,還妄想通過改變外境、改變別人使自己獲得快樂,最終還是品着無盡的苦果而不自知。

“萬物唯心造”,唯心,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所以,一切從改變自己的內心開始。

快樂從來不是因為得到,而是源於放下。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領悟這樣一門至深的修心智慧,還有什麼苦無可解脱。

在生命這樣一條看似漫長又極其短暫的修行路上,願我們都能不辜負此生的自己,真正能夠離苦得樂!

  《苦才是人生》的讀後感5

前一陣子,其實自己過的非常痛苦,內心十分掙扎和糾結。説到是哪些事情,有朋友之間的,如覺得能夠給自己正能量和善良互助的朋友實屬難遇;有工作方面的,如看到各自利己,誰也不想吃了虧而顯現的各種一時的也好不一時的也好,那些不快等等,大多是有關人生態度方面的。也想過許多的方式想讓自己變得快樂起來,找朋友吃飯,和朋友誑街,去看電影、去購物,但那些許的快樂只是曇花易謝,迴歸安靜後,那份痛苦的感受依舊清晰深刻的印在自己的內心。

那時候,就感覺自己走進了一片霧霾,不知哪條是自己的出路,迷失。而迷失的痛苦,真的很折磨內心。就像是一個小天使和一個小惡魔在打架,非要分出個勝負吧!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回想,我果然慢慢地在變壞,人就是有着劣根性不可否認。以前做利他之事,不會那麼計較,就覺得自己吃點虧,也不少塊肉不痛不癢的沒什麼,但是在那個時候自己認為我有利他之心,但他人並不領情,一次倆次,便開始心生恨意,不再想做利他之事,覺得是一種浪費或有時候甚至變成狗咬呂洞賓。漸漸的,自己的價值觀開始動搖,開始有惡劣的思想,這個社會人吃人,我真的有必要有善念嘛?真的有必要幫助他人嘛?真的'有必要為他人着想嘛?大家都是自己顧自己,自己的利益高於一切不是嗎?因為現在的社會,薄情寡義、暗藏心機、投機取巧的人多的是,自己若不融入,練就一身“本領”豈不成了傻瓜白痴?可偏偏,我內心就是討厭那種人,我可能想成為那種看上去左右逢源,嘴巴會溜鬚拍馬,很受人喜歡愛戴,有自己狠手段的“智慧”之人,但是我想着想着,內心就是痛苦不堪,我不想成為那種人啊!但是我又想成為那種人。

我從小就覺得與佛有緣,當然這也就是一種自我感覺,因為從小每次去外婆家,都會聽外婆説觀音,念觀音經,由於不時的會去外婆家,所以小時候就莫名的信了,長大了也依然堅信着,但那真是一種迷信,沒有説作為一種信仰來認識。説來也巧,真的是機緣巧合,命中註定一樣,就在我苦苦找不到出路之時,讓我與我一學佛法的好友有那麼一段時間相互交流,本來應該是沒有這段時間的,擁有這段時間也是機緣巧合的我的另一個朋友沒有空了才臨時坐下來隨便聊聊的。我説了我的經歷,她就幫我分析,説了很多佛法給我聽,可能也不是非常準確,但大致的意思我是領會到了。就是那天,她把這本《苦才是人生》借給了我。現在已經讀完了,可謂是讀了就再沒有停下來過,直至把它看完了。我真心非常感謝我的這位善友,我想這一輩子我都會感恩她所指引給我的。

《苦才是人生》,我只讀了一遍,我想這本書我一定會再會讀上個千萬遍吧,上師寫的文字簡單易懂,道理真的很簡單,但是有大智慧。我的理解,它主要是講述,人生來都是苦的,再富有的人,再有地位的人,生活對他而言還是有痛苦的,比起窮人的肉身之苦,他們所要承受的可能是精神之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何在人生苦旅中,獲得快樂?他書中寫到,人怎麼活才能不痛苦:苦樂皆由心造、安忍的智慧等;佛是怎樣為人處事的: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為別人着想是最大的利己、不遠離小人你就可能變成小人等;隨緣之心:努力過了,付出過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折磨;在説話中修禪:惡語傷人會造惡報、閉嘴、若説悦耳語(委婉温和的話),成善無罪業等;父母就是菩薩;為什麼我們的日子過的那麼難……

最想要説的,是佛法中説到的因果輪迴。説道,人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多行善會有福報,而多作惡自然會自食其惡果。佛法中説的惡,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如搶 銀行,盜竊,等為我們所熟知的犯罪才叫做惡,比如你口出惡語,挑撥離間,心生貪念,嫉妒之心,氣憤生嗔恨之心都是人可能會種下的惡因,甚至是你自私自利、甘於墮落、貪圖享樂,雖沒有害他之心,但也是替自己種下了惡因。那有些人問:我們就看到好人沒好報,惡人照樣吃喝玩樂開心的不得了。佛法説,人都受着輪迴之苦,今生生命用完了,來世會繼續投胎,至於投入人道,道還是鬼道,就要看你的功德福報了。有些惡人,作惡多端但看似好像沒有報應,可能他前世的功德保佑他現在能夠免遭惡報,但功德不是一直存在的,前世積累的功德用盡了,又造瞭如此大的罪孽,必定有惡果。人在不停的輪迴中痛苦着,解脱輪迴之苦,才能登極樂。對於這一點,我半信半疑,因為似乎有些神呼,但是書中也寫到不能因為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我們就否定它,認為是不存在的,就如同人類第一次説地球繞着太陽轉,地球是圓的,那時候的科學並不能證明着就是真的,那我們能否認嗎?因為地球確實現在被證明是圓的,並且繞着太陽轉。對於因果報應和生命輪迴,現在的我只能成不解狀態,並不是完全相信,但也不是完全不信。

書中還有一點,是我着重去思考了的,就是説道:人對於自我的執着。因為太過於執着於自我,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痛苦。比如別人是富二代有房有車,自己什麼也沒有就會多多少少感到失落;別人天生麗質,臉蛋好身材好,自己沒有,當看到別人能穿很漂亮衣服時,總有些恨自己鐵不成鋼的感覺……包括由於對自己太執着,一心想着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就會產生恨、嫉妒、貪、哀等等情緒。俗話有説,錢財乃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初聽到這樣的話,完全沒有感覺,甚至覺得風涼話誰不會説?但是,接觸了佛法後,這句話的真諦很少人能真正懂得,更少人能真正做到。姑且視作是我相信輪迴一説。人活着,難道就是為了金錢、地位和過奢侈的生活(這裏説的有錢有勢人是那些只為了自己享受的人),這就是人所謂的快樂,但是有金錢,有地位,過着奢侈生活的人就真的天天像活神仙一樣一點痛苦都沒有?既然他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有着痛苦,你拼命用盡各種手段成為了那樣的人後,你面對的還是痛苦,永遠不會滿足,試問你終於買到自己夢想已久的名牌包後,愉悦一時,那之後呢?你就因為你得到了這個名牌包而一直快樂下去了嗎?沒有,你還有新的追求,產生新的痛苦。人活着的這幅皮囊,錢財都是空的,唯有自己的心是一直跟隨自己到死和甚至是死亡後的世界。佛法中説的今生,它只是輪迴中的一輪,太渺小了,人的一生過的很快,你過的再奢侈又怎樣,過完了,你就離開又從頭開始。那有人問,人活着有什麼意義呢?不追求這些確實可以給人帶來一時快樂的東西,我們又能追求些什麼呢?我的感悟是,追求人心的修行,因為心是能一直跟隨你的東西,跟隨你輪迴的東西,而不是錢財地位權勢。想着,人有時候真的很可惜,為了自己買名牌、爭地位、比權利、甚至姐妹間那麼一點點的矛盾,或無聊的看不順眼而勾心鬥角,忙的“不亦樂乎”,而錯過了今生自己心靈脩行的如此短暫時間,真的很可惜。心靈的修行為了什麼,我們暫且不説為了積攢功德福報,修成正果,永登極樂這種難以理解的大話,就説為了我們的心活的真正的快樂、自在。

不禁要回想之前的我,想想自己真的做過許多錯事,我想是種下了不少惡因吧。記得在學校的時候,有位同學一直看我不順眼,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天生的強生的,對他再容忍對他再好,都沒有用。所以在幾個月的相處中,很多事情覺得自己被侮辱了,到我發現他還在別人面前假裝可憐,挑撥離間的證據後,一下子火冒三丈,嗔恨之心大發,那時候的情緒真如洪水猛獸,雖沒有正面和他發生衝突,但是在朋友面前開始怒斥他的惡行和缺點,而且在幾個同學面前也數落過他的德行,當時有些同學早已有這樣的感覺,還覺得產生了共鳴心裏彷彿很高興,現在想想我真是大錯特錯!一個人無緣無故討厭你,注意重點是討厭排斥而不是當你是空氣,當然很多時候確實想把我當空氣,無論他承不承認這點至少他給我了這樣的感覺,你對他釋放的善意他可能直接忽略,或態度好個1小時,下一秒又開始。我那位學佛法的友人説,這很可能就是你的違緣,可能你前世種的惡果現在嚐到了滋味。現在想想,感覺非常懊悔和懺悔,當初真的不該那樣説他,我想他其實不是故意的,可能他是假想着我威脅到了他的某些東西而本能的反應,其實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一種對自我太執着的做法,或者就像我朋友説是,就是違緣。我當初的做法,無疑是冤冤相報的做法,這個在佛法因果輪迴中是非常恐怖的事情,舉個書中的例子,大致是這樣的:

有一家人家養了只雞,雞下蛋,人就把雞蛋拿走吃掉,因此雞心生恨意“下輩子我也要把你孩子一個個吃掉!”;到了下輩子,人投胎成了雞,而那隻雞投胎成了貓,一旦雞生蛋,貓就把但偷走吃掉,貓又心生恨意“這隻惡貓總是吃掉我的孩子,來世我也要如此!”;又到了下輩子,貓成了母鹿,而雞成了豹子,母鹿生的孩子豹子會毫不留情地吃掉,在釋迦摩尼出世時,那母鹿因惡意又轉生為羅剎女,豹子則投胎為女人,羅剎女又去吃女人的小孩,女人抱着孩子惶恐地逃到佛陀前尋求救護……

如果真有輪迴這麼一説,那冤冤相報真是太可怕了!不禁為我做過的事情後悔萬分。

這本書,寫的非常通俗易懂,可能這本書放在1年前給我讀,我並不會與之產生如此大的共鳴,但如今它就像是那霧霾中的引路明燈,我相信,不,應該是堅信,它能帶我通向光明的地方。

我剛接觸,我想要一個信仰,但是我不能説它現在是我的信仰,我覺得它的精神在現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像是一種教育,對人心的教育。書中寫到一句話特別好,大致是説:我不是要人們相信佛,而是把佛所知道的事實説出來。而且,佛法並不是讓人安逸於現狀,天天打坐唸經,念念經天上就會掉黃金,佛祖就會保佑我們,那真是迷信。我覺得它是一種態度和心靈的修行,與拼搏事業,積極進取並不矛盾,可以很好的相互融合。覺得非常好,會繼續學習。

修心,佈施。